2017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的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曹刿“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精神。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体会文章的详略处理。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时数:4课时。

课前预习:1、根据拼音写汉字。

牺牲玉bó()小信未fú()望其旗mǐ()登shì()而望之下视其zhé()2、辨别下边的一词多义。

A、既克,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B、民弗从也()战则请从()C、肉食者谋之()公将驰之()3、《曹刿论战》选自,这部书传说是时期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

课文叙述的齐鲁“”,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

第一课时一、激趣定标。

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战役,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多成为典型的案例。

想一想,你能说出几个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这方面的战争论述。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任务1、正音曹刿()小惠未徧()夫()战,勇气也下视其辙()又何间()焉牺牲玉帛()小信未孚()望其旗靡()2、归纳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小惠未徧2、一词多义。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安能辩我是雄雌()请曹刿请见()从战则请从()战则请从()民弗从也()故公问其故()以何以战()故克之()必以分人()3、词类活用神弗福也()公将鼓之()4、古今异义又何间焉古义:今义:肉食者鄙古义:今义:牺牲玉帛古义:今义:弗敢加也古义:今义:必以信古义:今义:小大之狱古义:今义:虽不能察古义:今义:再而衰古义:今义:忠之属也古义:今义:可以一战古义:今义:5、文言句式(1)、判断句夫战,勇气也。

()(2)、省略句再而衰。

()(3)、倒装句何以战?()三、当堂检测(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1.又何间焉( )2.肉食者鄙( )3.神弗福( )4.再而衰( )5.牺牲玉帛()6.望其旗靡( )7.小大之狱() 8.何以战()9.公与之乘() 10.夫战,勇气也()(二)、解释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3、忠之属也4、夫战,勇气也5、彼竭我盈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实词及文言虚词。

2、认识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战前必须作好政治准备。

要善于把握有利时机。

3、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并联系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机智沉着的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古今义不同的实词及“夫”的用法和判断句式;背诵全文。

难点:记叙战争的方法及剪裁上详略恰当的特点。

【学法提示】:合作探究法。

展示展讲法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背景2、读准下面的字注音:刿()又何间焉()鄙()弗敢专也()小惠未徧()玉帛()小信未孚()公与之乘()辙()轼()旗靡()3、学生对照注释疏通,解释加黑字词。

“肉食者()谋( )之( ),又何间( )焉?”刿曰:“肉食者鄙( ),“衣食所安( ),弗敢专( )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 ),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 )玉帛( ),弗敢加( )也,必以信( )。

”对曰:“小信未孚( ),神弗福( )也。

”公曰:“小大之狱( ),公将鼓()之。

”齐师败绩()。

公将驰( )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 ),登轼( )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4、重点句子翻译:①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文: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译文: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译文:④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同伴评价:二.当堂学习试用自己的话概括每段大意,梳理文章结构【我的问题】:学科长评价:评价日期:《曹刿论战》问题解决——评价单班级:姓名:组名:设计教师:陈瑞侠审核人签字:戚明亮【生成的问题】1.2.【预设问题】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3.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学科长评价:【当堂检测】1.本文选自《________》,这本书的作者相传是_______时期的__________,它是根据鲁史写的一部_______体史书。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3、熟读课文,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资料助读:
1.《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两方面的认识。并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学生自由发言。成果展示: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教师提示:该同学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试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序概括情节,如何?
学生明确:庄公迎战一备战一胜战一曹刿论战。
二、研读课文第一段,背诵课文
1.学生齐读第一段。
2.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曹刿论战
课 题:曹刿论战
学习目标:
1.多遍诵读后疏通文意,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通过人物对话描写,分析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学习重点:
1. 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话描写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说出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总结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提问: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曹刿论战三而竭——弹精竭虑精疲力竭观其辙——南辕北辙重蹈覆辙故逐之一—逐鹿中原追亡逐北难测也——莫测高深心怀叵测未能远谋——足智多谋深谋远虑(三)交流展示释疑导读(15分钟)环节要求:小组交流陈述己见组间论辩教师点拨1、学生学习后的认识与收获(或教师对学案的修订意见)2.学生学习后还存在的问题(或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与小结)(四)紧扣目标发展扩读(10分钟)环节要求:对应目标方法迁移扩读增量发展能力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

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五)矫正评价能力测读(15分钟)环节要求:自我作答组内小结准确表述待师验证阅读《曹刿论战》,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50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语。

(12分)(1)小惠未徧.(同“遍”,遍及)(2)公将鼓.之(击鼓)(3)再.而衰(第二次)(4)肉食者鄙.(鄙陋,这里指眼光短浅)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线的句子。

(8分)(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玉器、丝织品等祭祀品,(我)从来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报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我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

3.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0分)A.本文记叙了战争的全过程,重点是写曹刿战前对作战条件的准备和战后对取胜原因的分析,显示出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在军事指挥上的杰出谋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曹刿论战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1、曹刿论战[CAI教案]设计理念:围绕话题“说”。

教师抛出精心遴选的话题,学生围绕话题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解读文本。

教学步骤:一、导入。

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和“辙乱旗靡”导入课文。

二、自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及注释。

读准字音: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孚fǘ 辙zhé 轼shì 靡mí读对句子的语气: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反问,反对)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否定)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肯定)④夫战,勇气也。

(议论)⑤何以战?(疑问)整理、归纳、强调重要词语的用法:①通假字:徧通“遍”,遍及。

②重要实词:伐(攻打)、鄙(目光短浅)、对(回答)、安(养)、专(个人专有)、信(实情)、孚(为人所信服)、福(保佑)、败绩(大败)、驰(驱车追赶)、逐(追赶)、克(战胜)、盈(士气旺盛)、靡(倒下)、衰(减弱)③重要虚词:弗(不)、虽(即使)、也(语气助词)、故(原因)、焉(语气助词)、④一词多义:以:何以.战()必以.分人()必以.情()其公问其.故()吾视其.辙乱()⑤古今异义:牺牲、可以、狱、忠、情、间、加、鼓⑥成语典故:一鼓作气、辙乱旗靡3.学生再读课文,自译课文。

教师点拨几个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何以战?——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4.美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1曹刿论战导学案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积存文言文经常使用的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句子。

二、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中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a【学习重点】一、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二、体会课文剪裁适当的叙事特点。

【学习难点】一、明白得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二、学习课文对照衬托的写作手法。

【自主预案】一、给以下加点的字注意。

曹刿()又何间焉()鄙()徧()玉帛()登轼()辙()盈()靡()二、翻译以下句子。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捐躯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⑤一鼓作气,再三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⑥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帮逐之。

3、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分层并归纳大意。

第一部份:():第二部份:():第三部份:():4、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内探讨案】2.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窗们,咱们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近代史上典型的以弱胜强的战争。

大伙儿明白贫困掉队的中国什么缘故能战胜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的日本吗?咱们是正义的,反入侵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军民团结一心,一起抗日。

在春秋战国时,也有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那确实是齐鲁长勺之战,那么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从中探讨它的缘故。

本节课咱们的学习目标是:分析文章内容,探讨长勺之战鲁国取胜的缘故。

3.自主探讨,释疑解惑。

(一)读文一、整体感知,注意句子的节拍。

二、同窗们再读,注意圈出不懂的字词和句子,然后教师点拨。

(二)研文一、在疏通文意,理清脉络的基础上,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曹刿求见鲁庄公的缘故是什么?②鲁庄公以为战前的预备是什么?曹刿又是如何评判他的预备的?③在战争中,曹刿是如何帮忙鲁庄公选择反扑机会的?④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说明分几层意思?二、细读全文,试探回答以下问题。

①本文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如此安排有什么益处?②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品质?③综观全文,“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④战争进程中,曹刿什么缘故要“下视其辙,登辙而望之”?⑤“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是不是能够删去?(有什么作用?)(三)思文一、想一想:曹刿是如何论战的?鲁庄公的“鄙”表此刻哪里?2.思一思a.长勺之战取胜的两个关键缘故是什么?b.鲁庄公真的很鄙吗?(四)说话一、学习了本文,你对文中的两个人物是如何评判的?请以“我喜欢曹刿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喜爱(不喜爱)鲁庄公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二、“读人省身”“读史明智”,品评曹刿、鲁庄公后,你读课文又有些什么心得呢?请以“读《曹刿论战》一文,我知道了_____”说话。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第1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

第二十一课曹刿论战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左传》的有关常识。

2.结合课下注释和所学知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文中个别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个别句子的翻译。

【难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人,他叫曹刿,他不是军事家,却有着主动请缨亲临沙场的风X,指挥了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长勺之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刿论战》一文,领略此人的风采。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春秋初期,诸侯纷争,霸主更迭。

各诸侯为争得霸主地位,频繁发动战争。

鲁庄公十年,齐桓公借口鲁国曾帮助过公子纠,举兵攻鲁,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入侵的齐国。

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

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

课堂实录一、介绍《左转》相关知识。

方式:以“《左转》知识知多少”为话题,激起学生探究的愿望。

同学自由发言后,教师归纳。

明确:《左传》: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

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

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二、读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一读,正音正调。

(正读)【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应重视对文本的朗读,以营造文言氛围,此为学生走进文言文本的必由之路。

】。

要求:结合注释,读得准,读得畅;虚词停顿要鲜明;营造学习文言的氛围。

(教师根据朗读实况正音。

如“刿、间、褊、帛、孚、辙、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板书:刿(guì)间(jiàn)褊(biàn)帛(bó) 孚(fú)辙(zhé)靡(mǐ)2.教师示X朗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导学案 新人教版

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重要文言文词句和文言实词的古今异义、特殊句式。

2.了解有关《左传》的文学常识,了解鲁国以弱胜强的原因。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一课时●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补充完整。

2.给加点字注音 又何间.焉( ) 肉食者鄙.( ) 小惠未徧.( ) 辙.( ) 小信未孚.( ) 望其旗靡.( ) 牺牲玉帛.( ) 轼.(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齐师伐..我( )( ) (2)齐师败绩..( ) (3)弗.敢加.也( )( ) (4)彼竭我盈.( ) (5)虽.不能察( ) (6)小信未孚.( ) (7)望其其靡.( ) (8)可以..一战( ) 4.对照注释,翻译下面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曹刿一介布衣,在国家危急时刻,他能挺身而出担当起拯救国家的大任,这是他爱国思想的具体表现,他的这种思想境界可以用哪句话来概括?再举两例。

6.自读课文,完成下面图示合问线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括情节:请见—— ——参战—所作,近人认为是战—。

2.以事物发展为线过根括情节:庄公迎战一一胜战一。

问题二: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对照文下注释,小组合作翻译全文,注意重点文言知识积累。

1.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小惠未徧,民弗从也2.解释下面加点多义词。

.也(1)故故.逐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3.(1)小大之狱.古义:今义:(2)牺牲..玉帛古义:今义:(3)肉食者鄙.古义:今义:4.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神弗福.也:(2)公将鼓.之:(3)忠.之属也:(4)下.视其辙:5.句式: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并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曹刿论战【导学目标】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4.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的长勺之战曾经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说它采用敌疲我打的方针,是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

《曹刿论战》就是谈论这场战争的。

在鲁国的生死存亡之际,曹刿挺身而出,凭着其深远的见识,从容的风度,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曹刿(ɡuì)小惠未徧(biàn)小信未孚(fú)又何间(jiàn)焉公与之乘(chénɡ) 长勺(sháo)2.文言知识梳理(1)重点实词肉食者鄙: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弗敢加也:加,虚报,这里指以少报多。

必以信:信,实情。

小信未孚:孚,为人所信服。

神弗福也:福,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动词,击鼓进军。

既克:克,战胜。

望其旗靡:靡,倒下。

(2)通假字小惠未偏(“徧”通“遍”,遍及,普遍。

)(3)古今异义牺牲..玉帛(古义: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义: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

今义:感情。

)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今义:忠诚。

)又何间.焉(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间或时间。

)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能够。

)肉食者鄙.(古义: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今义:轻视,看不起。

)再.而衰(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4)一词多义:间又何间焉(参与。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地。

)故公问其故(缘故。

)故克之(所以。

)属忠之属也(类,一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以可以一战(凭借。

)必以情(按照。

)必以分人(把。

)伐齐师伐我(兴兵攻打。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5)词类活用神弗福也(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公将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进军。

)(6)省略成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肉食者谋之,(君)又何间焉?乃入见。

——(曹刿)乃入(宫)见(庄公)问:“何以战?”——(曹刿)问(庄公):“(君)何以战?”必以分人。

——必以(之)分人。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曹刿)对曰:“(此)忠之属也。

可以(之)一战。

”(7)成语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

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3.作者名片《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背景资料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襄公无道,在位时发生内乱。

襄公兄弟多人,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他就逃到鲁国,公子小白则逃奔到莒国。

庄公8年(前686年)秋,齐国人杀死襄公,立公孙无知,庄公9年(前685年)公孙无知又被人杀死。

于是,纠和小白争着回国。

小白设计先到,做了国君,就是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

齐国要杀公子纠,他们打败鲁军,并威胁鲁国,要求鲁国杀公子纠。

纠被杀后,齐军就出兵,在长勺与鲁军会战。

当时齐强鲁弱,但最终鲁军胜利,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一)朗读指导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根据朗读情况纠正语调。

【交流点拨】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读出否定的意味)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读出肯定的意味)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3.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并勾画出难词难句,以待讨论交流时解决。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交流点拨】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二)整体感知理清线索1.跳读课文,概括每段大意。

【交流点拨】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

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个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2.速读课文理线索,这篇课文有几条叙事的线索?【交流点拨】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将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问战——参战——释疑)。

3.课文的题目是“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交流点拨】这是一篇记叙文,全文以“论”为中心。

第一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二段记叙战斗经过;第三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合作探究深悟文本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你悟出了什么?【交流点拨】“伐”是兴兵攻打的意思,由“齐师伐我”的“我”字可以看出,记载这一史实的一定是鲁国的史官,而且,齐国发动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鲁国是正义的卫国战争。

2.作战地点选在哪里?【交流点拨】长勺,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3.“何以战”这三个字引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呢?【交流点拨】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交流点拨】前两个方面的准备,曹刿都予以否定——民弗从也、神弗福也,第三个准备,得到了曹刿的认同,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恰当的作战时机的?【交流点拨】战斗刚开始,不等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6.曹刿对战争能获胜的原因分析,可以用哪几个成语来概括?【交流点拨】冲锋要待“彼竭我盈”之时,曹刿是要鲁军“以逸待劳”;追击要选择“辙乱旗靡”之时,曹刿是要鲁庄公能够“知己知彼”。

7.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政治清明,民心所向(在政治上取信于民);上下团结,君民一心(团结一致、知人善用);掌握策略、以逸待劳(不盲目与强齐硬战);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彼竭我盈、一招制胜)。

步骤四赏析人物多层探究(一)赏析人物再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找出文中写曹刿的句子,分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从曹刿请见中可以看出他的爱国热情;从曹刿问战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远见;从曹刿参战中可以看出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曹刿论战中可以看出他过人的谋略。

2.课文除了写曹刿还写了鲁庄公,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表现了……”的句式回答)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之“鄙”。

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进攻,急于追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但他不是一个昏君,从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中表现了他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从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中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从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获胜而自喜中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二)主旨探究弱小的鲁国能够战胜强大的齐国的原因有哪些?【交流点拨】1.战前准备充分。

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这是“人和”因素。

2.选择了有利的地点。

长勺在鲁国,鲁国是反侵略战争,这是“地利”因素。

3.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认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是“天时”因素。

总之,鲁国取胜的原因,在于天时、地利、人和,最主要的是人和。

(三)写法探究1.课文的核心人物是曹刿,作者为什么还要写鲁庄公?【交流点拨】写鲁庄公是为了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突出他的深谋远虑。

2.本文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交流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

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

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是略写或不写。

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总结课文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拓展延伸根据平时的积累说说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例,并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交流点拨】官渡之战曹操2万人——歼袁绍10万余人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大败曹操20余万人淝水之战张辽8万人——大败吴军80万人左右战争胜利的主要因素是天时、地利、人和。

【附:板书设计】曹刿论战曹刿请见——爱国热情参战——卓越才能论战——过人谋略远谋鲁庄公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急于进攻,急于追击——军事无知急于备战,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任人唯贤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鄙课后反思查漏补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不足之处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