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 (全国卷ⅰ)(教育部权威 解析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含详细解析)

……○…………装…学校:___________姓名:……○…………装…保密★启用前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1.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 A .礼乐制度不复存在 B .王位世袭制度消亡 C .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 .分封制度受到挑战2.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 步辇图A .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 .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 .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 .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3.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4.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
这表明,宗谱的纂修 A .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 B .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 C .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 .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5.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
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据此可知,当时A .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B .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C .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D .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6.20世纪20年代,中国度量衡的状况是,“同一秤也,有公秤、私秤、米秤、油秤之分别”“同一天平也,有库平、漕平、湘平、关平之分别”“同一尺也,有海关尺、营造尺、裁衣尺、鲁班尺及京放、海放之分别”。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第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2.(4分)读表: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3.(4分)读表: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旧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太宗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4.(4分)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5.(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2019年高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填写个人信息:考生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2.选择题:在答题卡上涂黑选项对应的标号,如需更改,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涂上其他选项。
3.非选择题: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要在试卷上作答。
4.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4分)商朝和西周的王位继承方式有何不同?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4分)XXX时期,朝廷制作了一种称为“皮币”的白鹿皮,这种做法的目的是什么?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3.(4分)唐代之前,XXX民间流传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到唐代则称为“拔河”。
XXX的《观拔河俗戏》中,诗句“XXX,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反映出唐代的哪种文化?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4.(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山东省东昌府,该地区是当时棉花产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购,沿运河运至江南,然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5.(4分)请看下表中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
XXX国学生,干练有才,XXX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XXX监生,幼时孤苦伶仃,研究米业,中年创设XXX记花米行。
XXX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这些简历说明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川沙县部分名人的情况,那么这个时期国内的情况是?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6.在1915年到1918年期间,《新青年》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词语包括“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
2021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含解析版)

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选择题(共12 小题,每小题4 分,满分48 分)1.(4 分)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
”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2.(4 分)“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
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
这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济的影响B.统治集团的更替C.北方文化的衰落D.民族融合的结果3.(4 分)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
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A.初唐书法B.秦王破阵曲C.飞天壁画D.唐三彩4.(4 分)如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据钱穆《国史大纲》)影响表如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5.(4 分)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6.(4 分)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7.(4 分)1917 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A.批判封建皇权B.反对尊孔复古C.捍卫《临时约法》D.倡导科学精神8.(4 分)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 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一、试题总体评价2024年新课标全国卷1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整体上延续了以往的风格,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试题题型稳定,内容涵盖广泛,重点突出,难度适中。
二、具体题目解析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该题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涉及了农业、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方面。
试题以历史文献、考古发现等为材料,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和深入的理解能力。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该题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为主题,选取了多个历史事件为背景材料,涉及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不仅掌握历史事件的经过,还要理解其历史意义和影响。
3、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该题以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主题,涉及了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4、世界古代文明该题以世界古代文明为主题,选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等文明为背景材料,涉及了政治制度、文化传承等方面。
试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古代文明的深入了解和分析能力。
5、世界近代史该题以世界近代史为主题,涉及了工业革命、殖民地运动、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试题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并能够分析其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三、备考建议1、夯实基础知识高考历史试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认真学习历史教材,掌握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制度。
同时,要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提高解题能力高考历史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强调历史事件的深度理解和分析。
因此,学生在备考时要注重解题能力的提高,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和方法。
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关注时事热点高考历史试题往往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命题。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解析版)

时
A. 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
B. 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 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
D. 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时间来看,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鉴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现状,党中央联合资产阶级
的目的是便于接管城市后进行经济的恢复,B 项正确;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时期的内容,不符合材料的时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 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 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 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 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 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 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 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 略伙伴”关系,中德关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件等。而在罗马,通常由专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司法解释。由此可见,在雅典城邦的司法实践中
A. 职业法官拥有审判权
B. 负责司法解释的主体与罗马相同
C. 公民直接行使司法权
D. 公民陪审团维护所有人的法律权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雅典的陪审团成员是直接通过抽签产生的,代表了各阶层,而罗马则是由职业法官和法学家进行
营自主权的扩大,故 D 项正确;发展市场经济是从 1992 年开始,排除 A 项;材料只涉及到小型企业,因
此其它大型企业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 B 项说法过夸张,排除 B 项;企业承包给个人经营,但是所有权
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全国I卷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
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
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
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1卷):答案详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1卷(历史部分)答案详解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
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
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详解】A.当时是春秋时期,到战国礼乐制度才真正崩溃;B.中国封建社会仍然延续了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材料主要反映了分封制受到挑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D.根据材料“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周王的分封权力受到削弱,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故选D。
25.图4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的情景。
该作品体现了图4步辇图A.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C.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答案】C【详解】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面上唐太宗端坐在由六名宫女抬着的步辇上,另有数名宫女或掌华盖,或持扇。
禄东赞身着吐蕃民族流行的联珠纹袍,拱手向唐太宗致敬,生动地刻画出藏族使臣的身份和恭敬、机敏的性格特征。
该画线条劲细流畅,色彩浓丽,人物神形兼备均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同时《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有利于研究唐朝的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史料价值。
由此可知,阎立本的《步辇图》体现了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故C项正确。
《步辇图》取材于唐贞观八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不能体现西域风情与中土文化的交汇,也不能体现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故AB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3.(4分)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617.918.8 188********.419.624.3 188********.517.425.7 189********.417.125.1 189********.217.226.0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5.(4分)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6.(4分)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7.(4分)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8.(4分)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9.(4分)“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A.纳西比战役B.葛底斯堡战役C.瓦尔密战役D.萨拉托加大捷10.(4分)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11.(4分)如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12.(4分)德国学者乌尔里希。
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二、解答题13.(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瓷器、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1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考点】3U: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阴阳五行的内容。
【解答】注意五行的顺序:金木水火土。
按照五行的顺序,“土”之后又开始新的循环,为“金”,故按此推理,西晋应为“金德”。
故选:A。
【点评】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
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
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
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
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2.(4分)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变……(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关系紧张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考点】3G: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着重要求了解古代印刷技术的发展。
【解答】题中多次出现“雕印”一词,说明当时雕版印刷术比较普及,但未提到活字印刷术,由此可排除A项;B项有较强的迷惑性,但由“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可知当时宋朝政府并未对书籍出版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故排除;由题中信息主要涉及宋人“议论时政之言”,并不足以说明当时北宋与契丹的关系,C项亦可排除;由题中“大于朝廷不便”的信息,可知如当时“议论时政之言”广为流传的话,则对宋朝政府的统治会带来不利影响,故D项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宋代尽管出现了活字印刷技术,材料中提到的是雕版印刷,注意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
3.(4分)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617.918.8 188********.419.624.3 188********.517.425.7 189********.417.125.1 189********.217.226.0表中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考点】A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答】要明确题中“厘金”的含义是指国内贸易税收“关税”是指对外贸易的税收,而“田赋”是封建传统的赋税制度。
研读表格数据可以发现19世纪末期清政府财政收入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于国内外贸易的税收逐渐超过传统的封建赋税开始占据政府收入的主体,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甚至开始影响到清政府的上层建筑和经济政策。
故选D.根据以上分析ABC均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法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的了解,考查学生图表分析的能力。
4.(4分)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反日情绪强烈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考点】9F:辛亥革命的评价.【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辛亥革命后广大底层民众对革命的情形并不了解或知之甚少,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对农村影响有限,没有发动广大的民众参与革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故选:C。
【点评】材料的主要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局限性的理解,有关辛亥革命的局限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②没有唤醒广大民众的觉醒和积极参与;③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尤其是没有进行反封建思想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