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3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寒号鸟》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寒号鸟》是⼀篇运⽤对⽐⼿法写的童话。

叙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

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3课《寒号鸟》课⽂原⽂ ⼭脚下有⼀堵⽯崖,崖上有⼀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的窝。

⽯崖前⾯有⼀条河,河边有⼀棵⼤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塞号鸟和喜鹊⾯对⾯住着,成了邻居。

⼏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有⼀天,天⽓晴朗。

喜鹊⼀早飞出去,东寻西找,衔回来⼀些枯草,就忙着做窝,准备过冬。

寒号鸟却整天出去玩,累了就回来睡觉。

喜鹊说:“塞号鸟,别睡了,⼤好晴天,赶快做窝。

” 塞号鸟不听劝告,躺在崖缝⾥对喜鹊说:“傻喜鹊,不要吵,天⽓暖和,正好睡觉。

”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喜鹊住在温暖的窝⾥。

塞号鸟在崖缝⾥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 第⼆天清早,风停了,太阳暖暖的,好像⼜是春天了。

喜鹊来到崖缝前劝寒号鸟:“趁天晴,快做窝,现在懒惰,将来难过。

” 寒号鸟还是不听劝告,伸伸懒腰,答道:“傻喜鹊,别啰嗦,天⽓暖和,得过且过。

” 寒冬腊⽉,⼤雪纷飞。

北风像狮⼦⼀样狂吼,崖缝⾥冷得像冰窖。

寒号鸟重复着哀号:“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 天亮了,太阳出来了,喜鹊在枝头呼唤寒号鸟。

可是,寒号鸟已经在夜⾥冻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根据民间传说改编。

【篇⼆】部编版⼩学⼆年级上册语⽂第13课《寒号鸟》教案 教学⽬标 1.学会本课13个⽣字,读准多⾳字“号”,理解13个新词。

2.能按事情发展顺序,把⼏句话整理成⼀段通顺的话。

3.能分⾓⾊朗读课⽂。

4.懂得懒惰。

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美好的⽣活只有。

通过⾟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分⾓⾊朗读课⽂。

教学难点:准确领会寓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我会写:泻:xiè(倾泻、奔泻、一泻千里)潜:qián(潜水、潜力、潜伏)试:shì(试卷、尝试、试验)胎:tāi(胎教、怀胎、胚胎)皇:huáng(皇帝、皇宫、皇权)履:lǚ(履行、履约、履任)疆:jiāng(新疆、边疆、疆土)我会认:鳞:lín(鳞片、鱼鳞、遍体鳞伤)惶:huáng(惶恐、惊惶、惶怖)哉:zāi(美哉、壮哉、优哉游哉)形近字:潜(潜伏)替(代替)试(试验)诚(真诚)胎(胚胎)抬(抬走)多音字:少:shǎo (多少)shào (少年)似:sì(似乎)shì(似的)理解词语:一泻汪洋:形容水流迅速,水势浩大。

潜龙腾渊:潜伏的巨龙已经很强大,腾起于水中一飞冲天。

梁启超将少年中国比喻为蛟龙。

奇花初胎:枝头花朵含苞欲放之初,生气饱满,朗艳新奇,喻精气内蕴。

纵有千古:“千古”是指时间,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横有八荒:“八荒”,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

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词语扩展: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潜龙腾渊鹤立鸡群对牛弹琴呆若木鸡龙飞凤舞出自典故的成语:其道大光河出伏流矞矞皇皇马革裹尸约法三章赞美祖国的成语: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物阜民丰繁荣昌盛幅员辽阔句子解析: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八个方面竭力强调国家命运系在少年人身上。

运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句子内容的排列从小到大,从部分到整体,步步发展,层层推进,气势磅礴。

2.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两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

这里,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语调高昂,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力量。

段落大意:第一部分(1):强调了少年责任的重大。

六年级语文下册 13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文知识点(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 13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文知识点(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金色的鱼钩》课文知识点知识点: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作者介绍: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缝:fénɡ(缝补)fènɡ(缝隙)嚼:jiáo(细嚼慢咽)jué(咀嚼)弄:nòng(摆弄)lòng(弄堂)和:huó(和泥)hé(和气)hè(附和)近义词:安顿——安排弥漫——充满衰弱——(虚弱)照顾——关照威胁——威逼鲜美——鲜嫩严厉——严格快活——欢快闪烁——闪耀反义词:爱惜——糟蹋严厉——温和沉重——轻松衰弱——强壮结实——单薄低沉——高亢艰苦——安逸饱满——干瘪粗糙——光滑理解词语:严厉:严肃而厉害。

文中指老班长的态度严肃认真。

收敛: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②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

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了。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文中指老班长的手因长期劳作而不光滑。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七上语文书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读读写写

七上语文书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读读写写

13植树的牧羊人栋(dòng)拣(jiǎn)戳(chuō)慷慨(kāng kǎi)帐篷(zhàng peng)废墟(fèi xū)坍塌(tān tā)呼啸(hū xiào)滚烫(gǔn tàng)张扬(zhāng yáng)溜达(liū da)琢磨(zuó mo)微薄(wēi bó)酬劳(chóu láo)硬朗(yìng lǎng)水渠(shuǐ qú)流淌(liú tǎng)光秃秃(guāng tū tū)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刨根问底(páo gēn wèn dǐ)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拣:本意是指挑选、选择、拾取。

戳:本意是指用锐器的尖端刺击,也指用物体尖端触击,还指因猛触硬物而受伤或损坏。

慷慨:1.充满正气,情绪激昂:~陈词。

2.不吝惜:~无私的援助ㄧ~解囊帐篷:撑在地上遮蔽风雨﹑日光并供临时居住的棚子。

多用帆布做成,连同支撑用的东西,可随时拆下转移。

帐篷是以部件的方式携带,到达现场后才加以组装,所以,需要各种部件和工具。

废墟:建筑物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或被破坏的地方上面的垃圾和被破坏物。

坍塌: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

建筑物、构造物、堆置物、土石方等因设计、堆置、摆放或施工不合理而发生倒塌造成伤害的事故。

多指事故。

呼啸:1.发出吹口哨的声音。

尤指由于迅速运动而产生的声音2.发出的具有像笛子一样的尖脆声音。

滚烫:形容非常热。

张扬:宣扬;声张。

亦可延伸为张狂、轻狂。

溜达:闲来无事四处闲逛,到处走。

琢磨:愿义琢和打磨[玉石]。

引申思考;研究。

微薄:微少单薄。

酬劳:指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硬朗: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也可以用来夸赞相貌棱角分明的男人,或指老人家身体健康。

语文书13课桥

语文书13课桥

语文书13课桥
《桥》是一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是第十四课。

它主要讲述了一位村党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果断指挥村民和群众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不幸被洪水卷走,献出宝贵生命的感人故事。

文章通过刻画老支书在灾难面前的英勇表现和无私奉献精神,展现了老支书忠于职守、临危不乱、舍己为人的党员形象。

文章通过精心的环境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故事的紧张和悲壮。

同时,文章还以“桥”为题目,既突出了老支书在危急时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也象征了他用生命为村民搭建了通往安全和生命的桥梁。

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课件

2024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纪念白求恩》教学课件

文体知识
•一 什么是议论文? •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 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 么或反对什么。 •二 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 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文体知识
三 关于论点
•论点的特点:①正确②鲜明
作用: ❶引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充分表明了白求恩同志具有伟大的
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❷引用别人的话,使这一观点更有说服力。
研读探究
2.速读第2、3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
白求恩 不少的人
对工作的态度
“极端的负责任”
“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 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 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 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 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 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
品读赏析
④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 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五个短句构成排比,依次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这五个 方面来阐述前一句□“大有利于人民”的含义。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也更 加真挚。
研读探究
1.第1段中,为什么要引用“列宁主义认为”一段话?
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 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 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 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 席。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写作背景
1939年冬天,白求恩在抗日前线抢救伤员时,不 幸感染中毒,医治无效逝世。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 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 白求恩》一文,号召全体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 共产主义精神。

八上语文第13课笔记

八上语文第13课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笔记本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的诗词文化,包括诗词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代表人物等。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词的内涵和意义。

在起源方面,中国古代诗词最初起源于民间歌谣,是人们口头传唱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并逐渐在文学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在发展历程方面,中国古代诗词经历了多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例如,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分别代表了北方和南方文学的特色;汉唐时期的古体诗和近体诗,则代表了古代诗词的两种基本形式。

在艺术特点方面,中国古代诗词具有意境深远、语言简练、韵律优美等特点。

诗词中往往通过寓情于景、借物抒怀等手法,表达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诗词还具有严格的格律和音韵要求,使得其具有更加优美的韵律和节奏。

在代表人物方面,中国古代诗词的代表人物众多,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本课后,我对中国古代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古代诗词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传承。

通过学习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内涵,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第13课《唐诗五首》野望野望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初一语文十三课笔记

初一语文十三课笔记

初一语文十三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初一语文第十三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十三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成语。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周恩来的志向及抱负。

3.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周恩来的志向及抱负,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周恩来的爱国精神。

三、课文解析
1. 生字词:
崛起:地势突起,隆起。

文中比喻中国魏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铿锵有力:声音响亮有力。

抱负:远大的志向。

卓著:成绩或成就非常显著。

2. 段落解析:
第一段(1-6):描述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回答问题的场景,表达了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第二段(7-8):讲述了周恩来与魏校长的对话,进一步展现了周恩来的坚定信念和责任感。

3. 主题思想:
通过讲述周恩来年少时的故事,文章传达了一种热爱国家、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

四、课后思考
1. 你如何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
2. 联系实际,思考自己作为一名学生应该如何践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3.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还需要像周恩来那样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吗?为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庆县永兴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电子教案
9 和田的维吾尔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课时安排:
1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时间:
年月日(星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1.导入:这几天,我们都在通过课文了解中国各地的民俗世情,让我们领略到广博的地域文化。

老北京热闹的春节,古朴的藏戏,别具一格的民居,都令我们耳目一新。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和田走一圈,去真正感受新疆的风土人情吧!
2.媒体展示关于新疆和田及维吾尔族的课件内容,看后说说维吾尔族人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刚才我们通过媒体,对维吾尔风情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

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通过文字更多地了解和田的维吾尔乡村、维吾尔人。

二、整体感知,合作交流。

1.自由读文,做到正确、流利,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3.速读课文,分别用一个小标题概括2—3.4.5—6小节的内容。

2—3小节:热爱土地;4小节:爱花的民族、爱美的天性;5—6小节:能歌善舞。

4.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土、花、歌”具体介绍了新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风俗习惯,这些习惯表现了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理解、体会。

(学生自读课文,圈划词句,四人小组讨论。


5.学生交流,教师归纳:
土:表现了维吾尔人热爱沙漠、崇拜土地、眷恋泥土、质朴的特点;
花:表现了维吾尔人爱花、爱美、有花一样的容貌、花一样的名字,自信的特点;
歌:表现了维吾尔人豁达、乐观、特别爱好唱歌、跳舞的特点。

三、重点探究,品味赏析。

1.出示课文的结尾:“生活在豁达乐观、载歌载舞之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2.再读课文,请你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交流、师归纳。

课文中具体的描写有:
①第1小节:当沙尘暴铺天盖地袭来时,一个汉子迎风引吭,热烈激昂的歌唱,表现和田维吾尔人的豪情和乐观。

②第2.3小节写到了“和田维吾尔人崇拜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

”烤肉、馕、“库乃其”的烤制都离不开沙土。

他们还把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吸收大地的精华,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

③第4小节“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

他们天生爱花。

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的门框边、房梁上、墙壁的挂毯上。


④第5小节中“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等等。

3.师小结: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善良、友好的品性;能歌善舞的特点使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

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四、感情练读,积累摘抄。

1.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段落,有感情的练习朗读。

2.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附:和田简介
和田古称“于阗”,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南端,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轮台县)设置西域都护府,和田正式纳入我国版图,其间,佛教传入,和田成为西域最早的佛教中心,直到公元11世纪,伊斯兰教以铁骑、利剑东进,将和田纳入其统治之下。

清初,“于阗”改名为“和阗”,1959年,“和阗”又改为现名。

和田的古代文明十分辉煌,尼雅遗址、阿克斯皮力古城、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喀拉墩古城、安迪尔古城、约特干遗址、热瓦克佛塔、库克玛日木石窟等世界知名的古遗址及众多出土文物,如古木版画、丝绸地毯残片、金饰佛像、干尸、最古老的钱币、各种服饰用具等像一部部光彩照人的史诗,令无数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此外,和田神奇多样的地貌──巍峨的雪山、瑰丽的冰川、幽深的岩洞、神秘的荒漠丛林、辽阔的草原、美丽的绿洲、多姿的湖沼……也吸引着众多的探险勇士。

和田盛产瓜果和玉石,其中的羊脂玉和墨玉更是久负盛名,游客除了可以在大大小小的玉石店挑选到称心如意的美玉外,还可以到赫赫有名的玉石巴扎里逛一逛,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全都汇聚于此,颇值得一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