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文学常识 ppt课件
鲁迅PPT课件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嘱,只在《死》中写下这么几条: 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 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情。 四、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 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 和他接近。
北京阜成门内宫门口鲁迅故居
1918年1月13日,与浙江绍兴中学校旅京同学合影,摄于北 京大学二院。第三排左起第二人为鲁迅。
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 在中山大学任教。
1927年8月,在广州时所摄
1927年8月19日,与许广平等合影
• 在上海与许广平结婚,并生下周海婴。
1930年9月25日,五十岁生辰全家合影
1909年在东京的和服照
• 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 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
学等校授课。
1912年5月,首次用" 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 《新青年》杂志的工作。 陆续创作出版了《呐 喊》、《坟》、《热 风》、《彷徨》、《野 草》、《朝花夕拾》、 《华盖集》、《华盖集 续编》等专集。
鲁迅小说集《呐喊》的封面
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封面
《野草》,民国36年出版
鲁迅杂文系列
• 《中国小说史略》 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 第一部小说史专著, 被誉为“是一部开山 的创作,搜集甚勤, 取材甚精,断制也甚 谨严”(胡适《白话 文学史》),是二十 世纪的一部具有里程 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朝花夕拾_中考_文学常识

• 3、 长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 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 本质。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 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 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 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 4、 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 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 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 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如在《父亲》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 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 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 面的人物对联。
上联:百感交集,;鲁迅写《朝花夕拾》 下联: ,
• 《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 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儿时与阿 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 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 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 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 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 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 女的真诚的怀念。
• 《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 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 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 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 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 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 伪和残酷, • 揭示了中国儿童可怜《五猖会》——五猖会是一 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 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写作背景
•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 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 《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 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 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 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 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 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 夕拾》。
鲁迅文学常识

鲁迅的家庭背景对其创作的影响
• 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 家庭变故对其性格和创作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鲁迅的创作历程与社会环境
鲁迅的创作历程
• 1902年赴日本留学,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 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标志着其文学创作的高峰 • 1936年病逝,一生共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鲁迅杂文的犀利笔锋与深刻见解
鲁迅杂文的犀利笔锋
• 尖锐地揭示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 •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不公正现象的揭露 • 语言简练,笔锋犀利,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鲁迅杂文的深刻见解
• 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具有高度的理论素养 • 对人性的探讨,对人性的挖掘 • 对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鲁迅创作的社会环境
• 生活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时期 • 见证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国民性的批判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倡白话文,反对封建礼教
鲁迅的思想转变与文学追求
鲁迅的思想转变
• 从最初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对国民性的批判,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鲁迅文学常识全面解析
01
鲁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
鲁迅的出生、成长与家庭背景
鲁迅出生于1881年,浙江绍兴人
• 出生于一个有书香传统的家庭 • 父亲鲁瑞是当地一位有名望的官员 • 母亲是鲁瑞的继室,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
鲁迅的童年与成长
鲁迅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与价值
朝华夕拾文学常识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封建孝道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汉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娼会》。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急于看戏,父亲却要我背书,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民间传说。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自嘲.ppt (1)

(回顾处世态度)
颈联 名句 诗眼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大意:横眉怒目,冷对众多敌人的围 攻;一腔热枕,俯首甘为人民大众做 牛。
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伟 大人格。
(对敌斗争的态度)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大意:我要躲进我的小小楼阁,那 是我自己的一统天下,不去理会那 冷暖无常的春夏秋冬。
《自嘲》主要体现了鲁迅精神的
两个方面(对敌、对友)的概括, 使我们领悟到了作者坚定不移的 精神和义正词严的态度。
说说你对此诗的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
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理解。 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 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 祖国已经陷入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 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本诗写作背景
《七 律· 自嘲》这首诗 ,写成于1932年 10月,鲁迅手书条幅送柳亚子先生。 当时,因为鲁迅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 动,受到国民党反动当局的迫害和通辑, 处境很艰难。
理解重点:
鲁迅写作这首诗时处境很艰难
读诗歌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明诗意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鲁迅,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 文学 家、思想 家和 革命 家。 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白话小 《狂人日记》 说 ,小说 集《呐喊》、《彷徨》, 《朝花夕拾》 散文集 ,散 文诗集 《野草》,杂文 《坟》、《华盖集》 集 等。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 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 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 的写照。
鲁迅的文学常识

鲁迅晚年致力于文化研究和思想传播,成 为现代中国文化的重要推动者。
鲁迅的作品
小说
鲁迅创作的小说包括《呐喊》、 《彷徨》等,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散文
鲁迅的散文作品以思想深刻、 语言精练著称,代表作有《朝 花夕拾》等。
随笔
鲁迅的随笔作品多涉及文化、 艺术、历史等领域,如《热风 》、《华盖集》等。
艺术特色
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 结合的手法,语言简练明快,情节 紧凑。
《阿Q正传》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鲁迅创作《阿Q正传》是为了批判当 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特别是国民 性的弱点。
作品采用了现实主义和讽刺相结合的 手法,语言幽默风趣,情节曲折跌宕。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阿Q这一形象,揭示了当时 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国民性的弱点, 如自轻自贱、守旧排外等。
他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家和读者都有 很大的启示和影响,对中国文学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鲁迅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世 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和 历史的重要窗口。
THANK YOU
感谢各位观看
艺术特色
作品采用日记体的形式, 通过狂人的内心独白,揭 示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本质, 语言犀利、深刻。
《呐喊》
创作背景
鲁迅创作《呐喊》的目的是为了 唤醒沉睡麻木的中国人,激励他 们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
斗争。
主题思想
作品通过一系列生动的艺术形象,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表 达了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04
鲁迅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课《藤野先生》ppt课件

9
导学提纲1: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 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找出文中表明地 点转换的语句,给文章划分层次。重点 写发生在哪里的事情?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 的概括。你认为课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可编辑课件PPT
10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19
1.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逛公园、学 跳舞的庸俗生活;
2.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 刻印象;
3.写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4.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 影事件。
可编辑课件PPT
20
⑴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逛公 园和学跳舞。
所见 —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闻 — 不学无术、思想腐朽 所感 — 厌恶、愤慨
2、阅读11—23段,请 同学们给每件事情拟一 个小标题,并明确每件 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 生什么思想品质。
可编辑课件PPT
16
添改讲义 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 了解女人裹脚
认真负责 严格要求 热情诚恳 求实精神
没
正 治有 直 学民 热 严族 诚 谨偏
见
藤野先生是一位正直热诚、治学严谨、
没有民族偏见,生活朴素,认真负责,具有求
可编辑课件PPT
2
回顾旧知——我们学过 他哪些作品?
《风筝》
——《野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朝花夕拾》
《社戏》
——《鲁迅全集》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bù) 《阿长与山海经》
可编辑课件PPT
——《朝花夕拾》3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 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 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 是很有赞赏。而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 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鲁迅先生却对他非常 尊敬,而且评价极高,说他:“在我所认为我师 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 的”。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彷 徨 和 岔 路都在 预言之 中 城 市 烟 火 ,无 数个懂
鲁迅其人
• 鲁迅,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 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 人。因其文章极其犀 利,毛泽东称他为 “中华民族的脊梁”。
5
鲁迅的代表作
•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 传》
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
1
学习目标
• 了解鲁迅的身份,准确区分初中阶段文学 常识所涉及的重要作品的出处。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13
背 对 稻 草 , 突兀得 高于土 房的生 活 为 人 们 制 造一 个饥饿 的胃 剩 下 的 腊月
慰 问 成 一 句 “瑞雪 兆丰年 ” 蛙 眠 , 雁 归, 炊烟, 巢穴一 个连着 一个
这 是 一 条 顺 道 重 逢 的 脚 印, 只要有 过安然 的一生 食 是 甜 的 ,仍旧 深
长
?◆ 预 言
8
《阿长与山海经》
• 《阿长与山海经》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 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 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书 《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 用深情的语言和对儿时往事的回忆,表达 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9
《藤野先生》
•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记 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 段。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 况,由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不仅有在 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 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电影 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 可贵品质。
• 散文集《朝花夕拾》 •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 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 • 散文诗集《野草》
6
《朝花夕拾》
• 是鲁迅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 事重提》。
• 收录的作品共十篇,有:《猫狗鼠》、 《无常》、《阿长与山海经》、《父亲的 病》、《五猖会》、《范爱农》、《二十 四孝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琐记》、《藤野先生》
12
《孔乙己》
• 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 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 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 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 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 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 建地主阶级 所吞噬的悲 惨形象。篇幅不长,但是 深刻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 对知识分子精神的毒害和 封建制度“吃人”的本 粒干瘪 都是实 物
干燥与湿
润 , 互 相 支 配着土 壤 作 为 成 长 的季 节 时 间 是 一 把镰 刀,粒 粒皆辛 苦
纯 朴 之 处 面 孔 所 浇灌 的禾苗 ,愈发 熟稔 飘 向 远 方的 家 每 个 人 都 被烘
托 成 一 座 村 庄 目 光 中 反 射的 背影不 只是黑 白 无 声 之 籁 ,穿 过一地 金黄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 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 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 同的世界,作者逼 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 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 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 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 园嬉耍,老 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 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 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固 定 的 水 滴 ,化作 水池
这 让 回 神 的月 光,同 样清澈 凡 是 醉 酒 中,一
次 次 防 备 的 疼痛 都 源 自 春天 的骨骼 最 好 拿 出 七月的 勇气, 不惧安 排
不 是 , 红 与 绿 不 是 , 昼 与夜 我 爱 的 人 ,及十 里桃花 ,愈有 价值 这 也
是 真 实 的 一 部分
10
初中阶段学习的小说及其作品集
• 《社戏》——《鲁迅全集》(《呐喊》) • 《孔乙己》——《呐喊》 • 《故乡》——《呐喊》
11
《社戏》
• 作者以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 据,用第一人称写了“我”20年来3 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 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 兴小村看社戏。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 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 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 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 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 活 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 谊的眷念。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无题
亘 古 真 理和 紫色的 泡沫 夹 带 芒 刺, 春天曾 因此遍 地开花
住 进 一 个 宇 宙,里 面花果 青涩
流 动 的 , 诱人 的,单 纯的阙 词 我 未 洒
下 四 月 的 隐 喻 我 就 是 一 株植 物 或 者 有 回 忆, 像一朵 半舒半 卷的花 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