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6篇醉翁亭记作业(含答案)

安徽省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第16篇醉翁亭记一、[2021合肥瑶海区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题滁州醉翁亭欧阳修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但爱亭下水,来从乱峰间。
声如自空落,泻向两檐前。
流入岩下溪,幽泉助涓涓。
响不乱人语,其清非管弦。
岂不美丝竹,丝竹不胜繁。
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湲。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意:(2)伛偻..提携伛偻:(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4)但.爱亭下水但:(5)岂不美.丝竹美: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安徽专用)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篇 文言文阅读 第25课时 课标16篇 文言文梳理与训练作业A(含

第3篇文言文阅读第25课时课标16篇文言文梳理与训练作业A《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X》)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
(1)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代鲁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2)《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四书五经”之一。
“四书”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词梳理。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不亦君子..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不逾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人不堪.其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子在川.上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假字。
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新城游北山记晁补之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
草木泉石渐幽。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
如四五里。
乃闻鸡声。
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
二三子不得寐.。
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记之。
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注】①介然:界找分明的样子。
②楯(shǔn);栏杆的横木。
③缭绕:迂回,回环。
④摩戛:摩擦。
(1)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稍西.向西②相顾.而惊看③声切切不已.停止④二三子不得寐.睡觉(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与之.语,愕而顾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B.如蜗鼠缭饶,乃.得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C.山风飒然而.至面山而.居(《愚公移山》)D.因.追忆之未若柳繁因.风起(《咏雪》)(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僧布袍蹑履来迎。
(可参考“资料卡”)②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第1页共91页。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测试三

文言文测试三班级姓名得分一、古诗文填空。
10分1、与君离别意,。
2、,风正一帆悬。
3、闲来垂钓碧溪上,。
4、,浅草才能没马蹄。
5、报君黄金台上意,。
6、,隔江犹唱后庭花。
7、《论语》中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题。
【一】《马说》25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给个下列各字注音。
4分祗()骈()粟()枥()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1)食.马者( ) (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天马邪.()3.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2分A.虽有千里..也..之能安求其能千里B.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C.故.虽有名马故.时有物外之趣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应的词句。
4分①表明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的句子是:②第三文字的中心句是:③引人深思,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的句子是:④表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5、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
3分“千里马”指; “伯乐”指;“食马者”指6、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
2分7.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3分8.试对对联。
1分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9.下面品析不准确的一项。
()2分A.文章共用十一个“不”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食马者”的无知与平庸愚妄。
中考试题库安徽语文

中考试题库安徽语文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岳阳楼记》节选: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请回答:a. 滕子京为何重修岳阳楼?(3分)b. 作者描述岳阳楼的景色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c. 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迁客骚人”指的是什么?(4分)2. 翻译句子。
(10分)a.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3分)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分)c.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分)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背影》节选: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a. 作者与父亲不相见的原因是什么?(3分)b. 作者在徐州见到父亲时,心情如何?(4分)c. 父亲在文中说了什么话,这句话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8分)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5分)《荷塘月色》节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a. 作者如何描写月光?(5分)b.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小睡”,这里的“小睡”指的是什么?(5分)c. 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5分)三、作文(共50分)1. 请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安徽省中考语文必背16篇古文练习

---------------------------------------------------------------最新资料推荐------------------------------------------------------ 安徽省中考语文必背16篇古文练习安徽省中考语文课标必背 16 篇古文练习 1 曹刿论战姓名学号一、根据读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曹 gu( ) 又何间.焉( ) 肉食者bǐ( ) 小信未弗( ) 旗mǐ( ) 小惠未 bin( ) 视其 zh( ) 登 sh( )而望之彼 ji( )我yng( ) 二、文学常识填空《曹刿论战》选自《》,原名《》,又称《》,传说是时期所作。
它是史书,是一部和。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齐师伐.我衣食所安.又何间.焉弗敢专.也小信未孚.弗敢加.也牺牲..:(古) (今) 肉食者鄙.必以信.神弗福.也小大之狱.忠.之属也公将鼓.之既.克彼竭我盈.惧有伏.焉望其旗靡.四、翻译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1 / 2福也。
2、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五、填空 1、曹刿请见的原因。
2、忠之属也所评价的内容是。
3、与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相照应的语句是。
六、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2、曹刿乃一介布衣,在国家危险时刻,他挺身而出,他的思想境界可用哪个成语来形容?作为中学生,你认为怎样做才是爱国?3、你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
202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题及答案

2021年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各句中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中的“鄙”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A.齐孝公伐我北鄙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肉食者鄙,未能远谋D.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B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下列各句中与“何厌之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CA.吾谁与归B.忌不自信C.客之美我者D.何罪之有(4)下列几项中不是烛之武说服秦王退兵理由的一项是DA.亡郑对秦有害无益。
B.舍郑对秦有益无害。
C.晋忘恩负义,贪得无厌,将损害秦。
D.以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不勇武。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所给句子进行分析,联系具体语境把握即可。
(2)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
对古今异义词的词义的判定,主要采用如下方法:①因文定义。
也就是依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其前后词语的含义,通过相关或相似联想拟用某一具体意义,最终通过比较其是否符合事理来确定其准确含义。
②代入分析。
在判断古今异义词时,还可以按照古汉语中以单音词为主的特点,对单个词语进行解释,然后放入语境进行分析。
③课文迁移。
一般情况下,在中学阶段要学近百篇传世佳作,从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这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一笔重要财富。
(3)本题是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知识点。
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安徽专用)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3篇 文言文阅读 第25课时 课标16篇 文言文梳理与训练作业E(含

第3篇文言文阅读第25课时课标16篇文言文梳理与训练作业E邹忌讽齐王纳谏[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知识梳理1.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战国策》是________(朝代)________编订的,它是由战国时期诸侯国史料汇集而成的________体史书。
2.实词梳理。
(1)邹忌修.八尺有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形貌昳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朝.服衣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私.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王之蔽.甚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期年..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类活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中考16篇文言文复习题《爱莲说》一、内容梳理1、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以爱莲之情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贵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异。
2、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句式特点:骈散相间,音韵私韵,顿挫有致。
二、重点字词蕃:多独:仅,只濯:洗涤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指清水妖:美丽而不庄重亭亭:挺立的样子植:竖立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鲜:少宜:当然蔓:长枝蔓,指牵牵连连的枝:长枝丫,指枝枝节节的益:更加三、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娇媚。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香气远播,越发清芬: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译: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不家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
四、中考链接1、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2、文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象征意义入手谈谈你的认识。
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的品质,在当今社会,学习这一品质尤其重要。
3、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不同?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可以不同流合污,保持高尚人格。
4、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5、某市在确实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
如果让你选择其中一种,你赞成哪种花?并谈谈理由。
示例一: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位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示例二: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三: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入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6、说说作者心中的君子具有怎样的品质?围绕“不同流合污”、“不慕名利”、“特立独行”、“洁身自好”、“庄重”、“质朴”、“正直”作答,要写出两点以上。
示例: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有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正直的高贵品质。
7、“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是“贪慕富贵,随波逐流”。
“予独爱莲”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8、“独爱菊”、“独爱莲”两个“独”字有何意蕴?表现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9、《爱莲说》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从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水陆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10、《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1、全文的中心句(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2、文中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把莲花比作君子。
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如李白在《闻玉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写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交杂诗》中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展示诗人为国效力的献身精神。
《记承天寺夜游》一、内容梳理1、著作背景:苏轼由于和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2、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之中。
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
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重点词语欣然:高兴地(样子)念:想,考虑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交横:交错,纵横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但:只,只是耳:罢了三、重点句子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我不由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四、中考链接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
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来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
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
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6、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7、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醉翁亭记》一、内容梳理1、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知州。
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常去滁州城外琅琊山游玩,与山中智仙和尚结为英逆之交。
2、齐全文生动地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
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3、写作特点:①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由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与抒情有机结合。
②层次清晰,井然有序。
全文共同21个“也”字,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交意转折的标志。
③语句骈散结合,加强丁韵律美,全文共用21个“也”,25个“而”,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
二、重点字词1、环:环绕诸:众多尤:尤其,特别蔚然:茂盛的样子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名:命名,取名辄:就自谓: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自号:给自己取别号意:情趣得:领会寓:寄托开:消散螟:昏暗晦明:有时昏暗,有时明亮佳:美伛偻:脊梁弯曲,借指老人提携:牵抚,借指小孩渔:钓鱼,捕鱼为酒:酿造洌:(洒)水清肴:荤菜蔌:蔬菜杂然:杂乱的样子陈:摆放酣:畅饮丝:弦乐器竹:管乐器,都借指音乐交错:交互错杂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
文中指醉醺的样子。
已而:不久翳:遮蔽上下:树的上部是下部2、秀于谓乐而深3、山.行(沿着山路)自号.(取别号)野芳.(香花)临溪而渔.(钓鱼,捕鱼)乐.其乐(以……为快乐)三、重点语句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了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醉泉啊)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译:给之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心酒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醉酒,泉水甜酒水清。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一人)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9、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
10、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四、中考链接1、第二段中其乐“无穷”指何而言的?(指朝暮四时的游玩之乐)2、第三段中太守为什么“醉”呢?用自己的话概括。
太守陶醉于四季山水景色之美: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
或:为山水之景而醉,为游人欢乐而醉,为宴会的丰盛而醉,为宴会中宾客的欢乐而醉。
3、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请你结合选文第三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