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高二语文课时达标训练3.10 谈中国诗 .doc
3.10.1 谈中国诗(限时测试)-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册(必修5)(解析版)

《谈中国诗》限时测试(时间:45分钟分数:39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文后问题(14分)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
”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
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
1.对上面两段话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中国诗讲究艺术上的精致,简短的诗也应有悠远的意味。
B.中国诗歌创作以篇幅短小见长,比较深奥难于理解。
C.魏尔兰也主张诗歌应有深远的意境,富有含蓄和暗示性。
D.押韵上的禁律并不是造成中国诗篇幅短的根本原因。
2.对上面两段话的评析和由这两段话引发的联想,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形式与旨趣,相依更应相谐,诗歌创作如是,小说、散文何尝不是?B.中国诗与西洋诗在创作思想上确有共识,读钱文可见一斑。
C.中国诗人在精雕细刻中练就了技艺,但会不会束缚才智,让人思度。
D.行文机巧:明扬中国诗歌之长处,暗讥西洋诗歌之短弊。
3.“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意是什么?(4分)4.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4分)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5练习:3.10 谈中国诗 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角.色(jiao)谙.熟(ān)悲天悯.人(mǐn)数.见不鲜(shuò)B.颦蹙.(cù)扩.展(kuō)情不自禁.(jīn)针砭.时弊(biān)C。
执拗.(niù)逍.遥(xiāo)鸢.飞鱼跃(yì)亘.古未有(gèn)D.叫嚣.(xiāo)踌躇.(chú)一蹴.而至(cù)绰.绰有余(chuò)解析:A项,“角”应读“jué”;B项,“扩”应读“kuò”;C 项,“鸢"应读“yuān”.答案:D2.在下列句子的横线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
(2)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的事,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
(3)在巴黎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过客匆匆,谈法国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话巴黎,权且充作巴黎的印象点滴吧.A.不绝如缕一蹴而就走马观花B.不绝于耳一挥而就走马观花C。
不绝于耳一蹴而就浮光掠影D。
不绝如缕一挥而就浮光掠影解析:“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这里的语境是说“非常热闹”,矛盾。
“不绝于耳”,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
“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完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绘画很快就完成了。
根据适用的对象选择“一蹴而就"。
“走马观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浮光掠影",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形容印象不深刻.这里是谈对巴黎的印象,所以用“浮光掠影”。
答案:C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诗,何以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在读者心中营造了“甜美的忧郁”这种境界。
语文人教版必修5练习:3.10 谈中国诗 Word版含解析

课时达标训练10 谈中国诗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精髓.(suǐ) 纯粹.(cuì) 譬.如(pì) 数.见不鲜(shù) B.停泊.(bó) 撩人(liáo )羡妒.(dù) 鲜.为人知(xiān ) C.槛.外(jiàn ) 饶.恕(ráo ) 涕.泪(dì) 一蹴.而就(cù) D.叫嚣.(xiāo ) 犬吠.(fèi ) 颦蹙.(cù) 轻鸢.剪掠(yuān ) 解析:A 项,“数”应读“shuò”;B 项,“鲜”应读“xiǎn ”;C 项,“涕”应读“tì”。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篇幅 押韵 一傅众咻 居高临远B.寥落 辩别 词气安和 流毒无穷C.静默 亵渎 吞言咽礼 拔木转石D.腐化 震憾 迥乎不同 空中楼阁解析:B 项,“辩”应为“辨”;C 项,“礼”应为“理”;D 项,“憾”应为“撼”。
答案:A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每每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回肠荡气....;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如果中国经济变成了如某些国家的零增长,或极低增长,任何“均富”思想都会变成海市..蜃楼..,和谐更无从谈起。
D.语感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有了语感并不意味着诗歌阅读都可以事半功倍,一挥而就....。
解析:A 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运用不当。
C 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运用不当。
D 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就完成。
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处。
语文高二年级人教新课标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同步练习题2

语文高二年级人教新课标第10课《谈中国诗》教案同步练习题2 积累整合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刹.那(shā) 伶俜.(pīng)肖.像(xiào) 车载.斗量(zài)B.心弦.(xuán)矜.持(jīn) 连累.(lěi) 卖官鬻.爵(yù)C.字帖.(tiè) 当.真(dàng) 慰藉.(jiè)强.词夺理(qiǎng)D.档.案(dàng) 绯.阐(fēi) 信笺.(qiān) 削.铁如泥(xuē)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彗星白炽灯一蹴而就言者无罪,闻者足诫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第五届两岸信息技术论坛闭幕,两岸业界人士共同表示,要抓住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前景的新机遇,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B.既想竭力为奥巴马集团辩解,又想尽量保持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美国政府代表的发言有时如鲠在喉....,左右为难。
C.佳士得方面一意孤行....,坚持拍卖被劫掠的圆明园文物,违背了相关国际公约的精神和文物返还原属国的国际共识,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文化权益和民族感情,其在中国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
D.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在会见日本外相时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全面阐述了中方的严正立场,要求日方谨言慎行....,避免事态扩大化。
4.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全球性失业大潮前,政府刺激经济、增加就业的措施能否取得明显效果仍是未知数。
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为失业人士开出药方,在危机中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B.2011年度耕地面积净减少29万亩,比2010年净减少61万亩,下降近50%左右。
这表明中国耕地保护取得成效,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2016年高二语文同步检测:第三单元 10《谈中国诗》含答案

谈中国诗错误!错误!错误!错误!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比较文学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错误!(1)单音字.()一蹴.而至()梵.文()轻鸢.( )颦蹙..精髓.( ) 桴.鼓()唐璜.( )犬吠.()凑泊.( ) 叫嚣.( ) 答案:cù fàn yuān píncù suǐ fú huáng fèi chàngp ì xiū yín bó xiāo(2)多音字. 咽错误! 宿错误! 槛错误! 数错误!答案:yàn yān yè sù xiǔ xiù jiàn kǎn shǔ shuò shù(3)形近字。
⎩⎨⎧撩.拨( )缭.乱( ,潦.草( ,嘹.亮( ))) 错误! 错误!答案:liáo liáo liáo liáo nào zhuó zhào gài kǎi gài“林”是个同体会意字.其甲骨文和金文的形体,像并立的两棵树。
小篆的形体,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只是把直笔变成曲笔而已。
楷书的写法,又把小篆的曲笔改为直笔,以方便书写. “林"的本义为树木众多,即树林。
后引申为表示人或事的会聚丛集,如“儒林”“武林”“艺林”。
在汉字中,凡从“林”的字多与树木有关,如 “森”“楚”等。
“林"也可以表音,作声符,如“淋”“霖"“琳”等字都从“林”得声.解释词义(1)精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羡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矫揉造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4)残羹冷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5)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6)流毒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7)眉眼颦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8)空中楼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遥思远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0)一蹴而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1)拔木转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2)凌风出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13)高帽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比喻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2)羡慕而近于忌妒。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5课时练:第10课谈中国诗(一)+Word版缺答案

第10课谈中国诗(一)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人教版-语文-高二-课后训练 10谈中国诗

课后训练10*谈中国诗一、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牛虻.(máng)呱.呱坠地(gū)濒.临(bīn)车载.斗量(zài)B.恫.吓(dòng)力能扛.鼎(gāng)栅.栏(zhà)洞见症.结(zhēng)C.脖颈.(gěng)杀一儆.百(jìng)作.坊(zuō)卓.有成效(zhuó)D.信笺.(jiān)信手拈.来(niān)偌.大(ruò)混.水摸鱼(hù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情景似乎是不可理喻....的,在断壁残墙下,在还在清理尸体的废墟旁,在伤员的呻吟中,忽然间,飘来了那些音调不准的乐器的合奏声。
B.企业主管部门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实行重奖,连一些亏损企业的经营者们也忝列..其中..。
C.广场似乎是历史的缩影,从国家博物馆到人民大会堂,百年沧桑....终于画上了光辉的句号。
D.选择了一个休戚与共....的朋友,生活中就会多一份执著与自信。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城市社会风气良好与否,社会治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B.历史已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种文化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民族不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也是注定要衰落的。
C.当我们在肯定或推崇“电视谈话”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和普及途径时,应当注意另一种被掩盖的倾向:让感性的视听愉悦代替理性的逻辑思考。
D.2011年11月22日,联大通过决议,对叙利亚当局针对本国人民持续实施侵犯人权的行为和暴力做法表示强烈谴责以122票赞成通过。
4.下列语句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我最欣赏这样的语言②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③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④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⑤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都要去接你。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文档:第三单元第10课谈中国诗 含答案

第10课谈中国诗清新俊逸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恬静闲适的王维,大江东去的苏轼,晓风残月的柳永,独上兰舟的李清照……或许,行云流水间,沉郁浩渺的情愫已然融化于笔捺纵横之中;抑或,顿挫凝滞的思绪早已化为兵车辘辘行。
那诗,那诗行,承载了千百年的诗史,我们只是莫名地敬仰;这词,这曲牌,婉转长吟了上千载,我们依然是懵懂地崇拜。
当大师旁征博引地诠释“中国诗”时,不知浸染于世俗名利的心灵,还能否回望,停顿,驻足守候呢?美字体跃跃诗情在眼前,聚如风雨散如烟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赏美文论快乐钱钟书这一天!我们终于享受到永远的快乐。
你看,快乐的引诱,不仅像电兔子和方糖,使我们忍受了人生,而且仿佛钓钩上的鱼饵,竟使我们甘心去死。
这样说来,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
把快乐分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这是最糊涂的分析。
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的,尽管快乐的原因是肉体上的物质刺激。
小孩子初生下来,吃饱了奶就乖乖地睡,并不知道什么是快活,虽然他身体感觉舒服。
缘故是小孩子时的精神和肉体还没有分化,只是混沌的星云状态。
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的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轻松的灵魂可以专注肉体的感觉,来欣赏,来审定。
要是你精神不痛快,像将离别时的筵席,随它怎样烹调得好,吃来只是土气息、泥滋味。
那时刻的灵魂,仿佛害病的眼怕见阳光,撕去皮的伤口怕接触空气,虽然空气和阳光都是好东西。
快乐时的你,一定心无愧怍。
发现了快乐由精神来决定,人类文化又进一步。
发现这个道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
公理发现以后,从此世界上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
发现了精神是一切快乐的根据,从此痛苦失掉它们的可怕,肉体减少了专制。
精神的炼金术能使肉体痛苦都变成快乐的资料。
于是,烧了房子,有庆贺的人;一箪食,一瓢饮,有不改其乐的人;千灾百毒,有谈笑自若的人。
所以我们说,人生虽不快乐,而仍能乐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10 谈中国诗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精髓.(suǐ)纯粹.(cuì)譬.如(pì) 数.见不鲜(shù)B.停泊.(bó) 撩.人(liáo)羡妒.(dù) 鲜.为人知(xiān)C.槛.外(jiàn) 饶.恕(ráo)涕.泪(dì) 一蹴.而就(cù)D.叫嚣.(xiāo)犬吠.(fèi)颦蹙.(cù) 轻鸢.剪掠(yuān)解析:A项,“数”应读“shuò”;B项,“鲜”应读“xiǎn”;C项,“涕”应读“tì”。
答案:D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篇幅押韵一傅众咻居高临远B.寥落辩别词气安和流毒无穷C.静默亵渎吞言咽礼拔木转石D.腐化震憾迥乎不同空中楼阁解析:B项,“辩”应为“辨”;C项,“礼”应为“理”;D项,“憾”应为“撼”。
答案:A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钱钟书是一位学贯中西、通晓古今的学者,在学术研究领域,每每发表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孔..之见..。
B.想象是一双美丽的翅膀,音乐无形,却能使人回肠荡气....;话语无色,却能给人姹紫嫣红的风光。
C.如果中国经济变成了如某些国家的零增长,或极低增长,任何“均富”思想都会变成海市蜃楼....,和谐更无从谈起。
D.语感是对艺术美的一种敏锐的感受力,有了语感并不意味着诗歌阅读都可以事半功倍,一挥..而就..。
解析:A项,一孔之见: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多用作谦辞)。
运用不当。
C项,海市蜃楼:比喻虚幻的事物。
运用不当。
D项,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字、绘画一动笔就完成。
此处应用“一蹴而就”。
答案:B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钱钟书对一些向他请教的青年人都是循循善诱,问一答十,把他们的问题和思考引向深处。
他不仅在为人和言行上,而且在学问上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
B.未来的教育不仅要更加尊重人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未来的医疗事业也会更加重视人自身权益的保障、维护。
C.湖南卫视总能在娱乐节目中引导潮流,从几年前的“超女”“快男”到而今的“我是歌手”,收视率一路飙升,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
D.根据《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上最贵的单瓶酒名单,各重要品种单瓶酒的史上最高价都没有超过这瓶1958年的中国茅台。
解析:A项,递进不当,应改为“不仅在学问上,而且在为人和言行上为后辈学子树立了楷模”;B 项,语序失当,“未来的教育”应置于“不仅”之后;C项,中途易辙,最后一句的主语应该是“节目”。
答案:D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文学创作的灵感会带来突然之间的发现、突破和超越。
,。
,。
当然,它不一定在你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到来。
①在你找它时,它一定也在找你②是对一切生命创造的发端与启动③它是上天的赐予,是上天对艺术家的心灵之吻④正如无上的爱总是属于对它苦苦追求的人们⑤那么,人们只有束手等待它的降临吗?当然不是A.③②①⑤④B.③②⑤④①C.①⑤④②③D.①④⑤③②解析:由“它是……,是……是……”的句式可知③②排在一起。
“那么”是从另一个角度转换话题,所以⑤应排在②的后面。
答案:B二、延伸阅读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中国诗和中国画(节选)钱钟书一个传统破坏了,新风气成为新传统。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里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旧唐书·元行冲传》),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二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
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
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瞻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
不过,无独有偶,另一个偏差是见林而不见树。
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
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天地,所谓“此中人语”。
譬如乡亲叙旧、老友谈往、两口子讲体己、同业公议、专家讨论等等,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
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
释朱宏《竹窗随笔》论禅宗回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这其实是生活中的平常情况,只是“听之无义无味”的程度随人随事不同。
批评家对旧传统或风气不很认识,就可能“说外行话”,曲解附会。
举一个文评史上的惯例吧。
我们常听说中国古代文评里有对立的两派,一派要“载道”,一派要“言志”。
事实上,在中国旧传统里,“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主要是规定各种文体的职能,并非概括“文学”的界说。
“文”常指散文或“古文”而言,以区别于“诗”“词”。
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好比说“他去北京”“她回上海”,或者羽翼相辅,好比说“早点是稀饭”“午餐是面”。
因此,同一个作家可以“文载道”,以“诗言志”,以“诗余”的词来“言”诗里说不出口的“志”。
这些文体就像梯级或台阶,是平行而不平等的,“文”的等次最高。
西方文艺理论常识输入以后,我们很容易把“文”一律理解为广义的“文学”,把“诗”认为是文学创作精华的同义词。
于是那两句老语仿佛“顿顿都喝稀饭”和“一日三餐会吃面”,或“两口儿都上北京”和“双双同去上海”,变成相互排除的命题了。
传统文评里有它的矛盾,但是这两句不能算是矛盾的口号。
对传统不够理解,就发生了这个矛盾的错觉。
当然,相反地,也会发生统一的错觉。
譬如我们常听说中国诗和中国画是融合一致的。
第一段中,“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这句话中的“当局”者和“傍(旁)观”者各指什么人?“迷”和“审”各指的是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词语含义的理解。
结合上下文不难发现,这句话是说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和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作品的态度。
答案:“当局”者指的是“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傍(旁)观”者指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迷”指因置身其中,对旧传统里的作品不能全面认识和客观估计;“审”指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能对旧传统里的作品有全面的分析和客观公正的评估。
7.第二段里“这两句话看来针锋相对,实则水米无干”,“这两句话”指的是哪两句话?“水米无干”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解析:此题考查对语句含义的理解。
“这”是一个关键词,可见这两句话是指上文中的。
“水米无干”的“干”是“关系”,“水米”是比喻的喻体,找出它的本体即可。
答案:“这两句话”指的是“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
“水米无干”指原来说的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即古代是散文用来“载道”,诗歌用来“言志”。
8.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批评的主要对象是谁?批评什么?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从文章第一段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是针对新传统里的批评家的偏见而展开议论的。
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作者在文中主要批评的是新传统里的批评家。
主要是批评他们对旧传统里的作品进行评论时,有见林而不见树的偏差。
9.结合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与这篇文章,简要分析钱钟书的语言特点。
解析:这是一个由课内牵引到课外的拓展性题目,回答时不必求全面,只要能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分析即可。
答案:①善于使用比喻,把深奥的道理解说得生动透彻,如文中以“水米”来比喻“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两种主张。
用“清官判断家务事”比喻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旧传统的作品的批评,生动幽默。
②善于使用对比手法,将两者的观点表现得准确清楚,如将新传统的批评家和旧传统的批评家对比,将“文以载道”和“诗以言志”的观点进行对比,从对比中阐述自己的主张。
③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不仅使文章典雅丰富,也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语言运用10.20世纪80年代,国外某汉学家读了《围城》后非常钦佩其作者钱钟书先生。
这位汉学家在北京参加国际研讨会时打电话给钱钟书先生,表达了希望拜访他的意思。
钱钟书在电话中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回答风趣而委婉。
如果你是这位汉学家,在遭到钱钟书巧妙谢绝后仍然想拜访他,你怎样表达你的希望呢?要求仍然以“鸡”和“蛋”为喻体写一句话来表达你的希望。
(不超过40字)答案:这次吃的“鸡蛋”味道非常特别,所以很想见一见那只非凡的“母鸡”。
11.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
答案:内容:画面是一个身体被分割为两截的人:他的上半身身体肥壮、西装笔挺,趾高气扬地打着手机,远远地走在前面,衣服上写着“生活水平”四个字;在后面,是正在大步艰难地追赶的下半身,破破烂烂的裤子上写着“道德标准”四个字。
寓意:漫画揭示了在当今社会,有的人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能同步提高的现象。
(或: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但其道德标准还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