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作出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工程力学部分习题答案,基本划出的习题一至十一章

第一章 1-2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杆的受力图。
1-3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AB 梁的受力图。
1-4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d) 杠杆AB (f) 节点B 。
1-5 试画出以下各题中指定物体的受力图。
(d) 杠杆AB ,切刀CEF 及整体;第二章(a)B (b)(c)B (a)F (b) (c)(d)F C D(e)WB(f)F ABF BC’C2-2 杆AC 、BC 在C 处铰接,另一端均与墙面铰接,如图所示,F 1和F 2作用在销钉C 上,F 1=445 N ,F 2=535 N ,不计杆重,试求两杆所受的力。
解:(1) 取节点C 为研究对象,画 受力图,注意AC 、BC 都为二力杆(右上图)(2) 列平衡方程:12140 sin 600530 cos 6005207 164 o y AC o x BC AC AC BCF F F F F F F F F N F N=⨯+-==⨯--=∴==∑∑ AC 与BC 两杆均受拉。
2-7 在四连杆机构ABCD 的铰链B 和C 上分别作用有力F 1和F 2,机构在图示位置平衡。
试求平衡时力F 1和F 2的大小之间的关系。
解:(1)取铰链B 为研究对象,AB 、BC 均为二力杆,画受力图和封闭力三角形;1BC F =(2) 取铰链C 为研究对象,BC 、CD 均为二力杆,画受力图和封闭力三角形;F 1F F F BCF ABF 1 CF CDF 2F CB F CD22cos302oCB F F F == 由前二式可得:121222120.61 1.634BC CB F F F F F F or F F ==∴===2-8 无第三章3-2 在题图所示结构中二曲杆自重不计,曲杆AB 上作用有主动力偶,其力偶矩为M ,试求A 和C 点处的约束力。
解:(1) 取BC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BC 为二力杆,画受力图;B C F F =(2) 取AB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A 、B 的约束力组成一个力偶,画受力图;FC()''030 0.3540.354B B AC M M a a M F a MF F a=⨯+-===∴==∑3-5 四连杆机构在图示位置平衡。
工程力学答案第4章

第4章材料力学基本假设及杆件内力题库:主观题4-1 试计算图示各杆件各段的内力,并做各杆的轴力图解:(a)如图4-1-1所示,做截面1-1和截面2-2图4-1-1取截面1-1右部分研究,其受力图如图4-1-2所示图4-1-2由平衡方程∑Fx=0,﹣FN1+3F=0,得FN1=3F结果为正值,表明FN1的方向与假设相同,即为拉力。
取截面2-2右部分来研究,其受力图如图4-1-3所示图4-1-3由平衡方程∑Fx=0,﹣FN2+F+3F=0得FN2=4F结果为正值,表明FN2的方向与假设相同,即为拉力轴力图如图4-1-4所示图4-1-4(b)如图4-1-5所示,做截面1-1、截面2-2和截面3-3图4-1-5取截面1-1右部分来研究,其受力图如图4-1-6所示图4-1-6由平衡方程∑Fx=0,﹣FN1﹣5KN=0,得FN1=-5KN结果为负值,表明FN1的方向与假设相反,即为压力。
取截面2-2右部分来研究,其受力图如图4-1-7所示图4-1-7由平衡方程∑Fx=0,﹣FN2+8KN-5KN=0,得FN2=3KN结果为正值,表明FN2的方向与假设相同,即为拉力。
取截面3-3右部分来研究,其受力图如图4-1-8所示图4-1-8由平衡方程∑Fx=0,﹣FN3﹣6KN+8KN-5KN=0,得FN3=-3KN 结果为负值,表明FN3的方向与假设相反,即为压力。
轴力图如图4-1-9所示:图4-1-9知识点:1.内力,截面法;2. 轴力和轴力图参考页: P72-73学习目标: 2(会用截面法计算法求轴力和轴力图)难度: 1提示一:该题考察知识点:3 内力,截面法;4轴力和轴力图提示二:无提示三:无提示四(同题解)题解:1、用截面法求解每个截面的内力;2、画出每个截面的内力图。
4-2 求图示各梁中指定截面上的剪力和建立图解:(a)计算1-1截面上的剪力Fs和弯矩M1用截面1-1把梁截开,取梁的左段为研究对象如图4-2-1所示图4-2-1由∑Fy=0得:Fs1=-qa(负剪力)由∑Mo1=0得:qa﹒a+M1=0,得M1=-qa2(负弯矩)计算2-2截面上的剪力Fs2和弯矩M2如图4-2-2所示,由∑Fy=0得:Fs2=-qa(负剪力)由∑Mo2=0得M2=-3qa2(负弯矩)图4-2-2计算3-3截面上的剪力Fs3和弯矩M3如图4-2-3所示,由∑Fy=0,-qa-qa-Fs3=0得:Fs3=-2qa(负剪力)由∑Mo3=0,qa﹒4a+qa﹒0.5a+ M3=0得M3=-4.5qa2(负弯矩)图4-2-3(b)计算支座范力选整体梁为研究对象,如图4-2-4所示·图4-2-4由∑MA=0,10KN﹒m+FB×2.5m=0得:FB = -4KN(↓)由∑Fy=0得:FA=-FB=4KN(↑)计算1-1截面上的剪力Fs1和弯矩M1用截面1-1把梁截开,取梁的左段为研究对象如图4-2-5所示图4-2-5由∑Fy=0,FA-Fs1=0,得FA=Fs1=4KN(正剪力)由∑Mo1=0得:-FA·1m+M1=0得M1=4KN·m(正弯矩)计算2-2截面上的剪力Fs2和弯矩M2,如图4-2-6所示图4-2-6由∑Fy=0,FB+Fs2=0,得-FB=Fs2=4KN(正剪力)由∑Mo2=0得:FB·1.5m-M2=0得M2=-6KN·m(负弯矩)(c)计算支座反力选整体梁为研究对象,如图4-2-7所示·图4-2-7由∑Fy=0,FA-5KN+FB=0得FA=3KN(↑)由∑MA=0得:FB·5m-5KN·3m+5KN·m=0得FB=2KN(↑)计算1-1截面上的剪力Fs1和弯矩M1取1-1截面左边部分为研究对象,如图4-2-8所示·图4-2-8由∑Mo1=0得:5KN·m + M1=0,得M1=-5KN·m(负弯矩)由∑Fy=0,FA-Fs1=0,得FA=Fs1=3KN(正剪力)计算2-2的剪力Fs2弯矩M2取2-2截面左边研究对象,如图4-2-9所示·图4-2-9由∑Mo2=0,5KN·m - FA·3m+M2=0,得M2=4KN·m(正弯矩)由∑Fy=0,FA-Fs2=0,得FA=Fs2=3KN(正剪力)计算3-3的剪力Fs3和弯矩M3取3-3截面右边研究对象,如图4-2-10所示图4-2-10由∑Mo3=0,FB·2m-M3=0,得M3=4KN·m(正弯矩)由∑Fy=0,FB+Fs3=0,得-FB=Fs3=-2KN(负剪力)(d)计算支座反力选整体梁为研究对象,如图4-2-11所示图4-2-11由∑MB=0得:qa·25a-FA·2a+qa·a=0,得FA=47qa (↑)由∑Fy=0,FA-2qa+FB=0得FB=41qa (↑)计算1-1截面上的剪力Fs1和弯矩M1取1-1截面左边部分为研究对象,如图4-2-12所示图4-2-12由图知 Fs1=0 M1=0 计算2-2的剪力Fs2弯矩M2取2-2截面左边研究对象,如图4-2-13所示图4-2-13由∑Mo2=0,qa·21a+ M2 =0得M2=-21qa 2(负弯矩)由∑Fy=0,-qa-Fs2=0,得Fs2=-qa(负剪力) 计算3-3的剪力Fs3和弯矩M3取3-3截面右边研究对象,如图4-2-14所示图4-2-14由∑Mo3=0,FB·a-M3=0,得M3=41qa 2(正弯矩)由∑Fy=0,-qa+FB+Fs3=0,得Fs3=43a (正剪力)知识点:1.内力,截面法;2. 轴力和轴力图 参考页: P72-73学习目标: 2(会用截面法计算法求轴力和轴力图) 难度: 1提示一:该题考察知识点:3 内力,截面法;4轴力和轴力图 提示二:无 提示三:无 提示四(同题解) 题解:1、用截面法求解每个截面的内力;2、画出每个截面的内力图。
(国家开放大学)机械设计基础形成性考核习题与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1章静力分析基础1.取分离体画受力图时,__CEF__力的指向可以假定,__ABDG__力的指向不能假定。
A.光滑面约束力B.柔体约束力C.铰链约束力D.活动铰链反力E.固定端约束力F.固定端约束力偶矩G.正压力2.列平衡方程求解平面任意力系时,坐标轴选在__B__的方向上,使投影方程简便;矩心应选在_FG_点上,使力矩方程简便。
A.与已知力垂直B.与未知力垂直C.与未知力平行D.任意E.已知力作用点F.未知力作用点G.两未知力交点H.任意点3.画出图示各结构中AB构件的受力图。
4.如图所示吊杆中A、B、C均为铰链连接,已知主动力F=40kN,AB=BC=2m,=30.求两吊杆的受力的大小。
解:受力分析如下图列力平衡方程:Fx0又因为AB=BCF A sinF C sinF A FCFy02F A sinFFF A F B40KN2sin第2章常用机构概述1.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是什么?答:当机构的原动件数等于自由度数时,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2.什么是运动副?什么是高副?什么是低副?答:使两个构件直接接触并产生一定相对运动的联接,称为运动副。
以点接触或线接触的运动副称为高副,以面接触的运动副称为低副。
3.计算下列机构的自由度,并指出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
(1)n=7,P L=10,P H=0(2)n=5,P L=7,P H=0F3n2P L PF3n2P L P HH37210352711C处为复合铰链(3)n=7,P L=10,P H=0(4)n=7,P L=9,P H=1F3n2P L PF3n2P L P HH372103729112E、E’有一处为虚约束F为局部自由度C处为复合铰链第3章平面连杆机构1.对于铰链四杆机构,当满足杆长之和的条件时,若取_C_为机架,将得到双曲柄机构。
A.最长杆B.与最短杆相邻的构件C.最短杆D.与最短杆相对的构件2.根据尺寸和机架判断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
《工程力学》第4次作业解答(杆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

《工程力学》第4次作业解答(杆件的内力计算与内力图)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一、填空题1.作用于直杆上的外力(合力)作用线与杆件的轴线重合时,杆只产生沿轴线方向的伸长或缩短变形,这种变形形式称为轴向拉伸或压缩。
2.轴力的大小等于截面截面一侧所有轴向外力的代数和;轴力得正值时,轴力的方向与截面外法线方向相同,杆件受拉伸。
3.杆件受到一对大小相等、转向相反、作用面与轴线垂直的外力偶作用时,杆件任意两相邻横截面产生绕杆轴相对转动,这种变形称为扭转。
4.若传动轴所传递的功率为P 千瓦,转速为n 转/分,则外力偶矩的计算公式为9549P M n=⨯。
5.截面上的扭矩等于该截面一侧(左或右)轴上所有外力偶矩的代数和;扭矩的正负,按右手螺旋法则确定。
6.剪力S F 、弯矩M 与载荷集度q 三者之间的微分关系是()()S dM x F x dx =、()()S dF x q x dx=±。
7.梁上没有均布荷载作用的部分,剪力图为水平直线,弯矩图为斜直线。
8.梁上有均布荷载作用的部分,剪力图为斜直线,弯矩图为抛物线。
9.在集中力作用处,剪力图上有突变,弯矩图上在此处出现转折。
10.梁上集中力偶作用处,剪力图无变化,弯矩图上有突变。
二、问答题1.什么是弹性变形?什么是塑性变形?解答:在外力作用下,构件发生变形,当卸除外力后,构件能够恢复原来的大小和形状,则这种变形称为弹性变形。
如果外力卸除后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和大小,则这种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2.如图所示,有一直杆,其两端在力F 作用下处于平衡,如果对该杆应用静力学中“力的可传性原理”,可得另外两种受力情况,如图(b )、(c )所示。
试问:(1)对于图示的三种受力情况,直杆的变形是否相同?(2)力的可传性原理是否适用于变形体?解答:(1)图示的三种情况,杆件的变形不相同。
图(a )的杆件整体伸长变形,图(b )的杆件只有局部伸长变形,图(c )的杆件是缩短变形。
昆明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应力状态答案

第一章 绪论一、是非判断题1.1 材料力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力学的研究方法完全相同。
( ) 1.2 内力只作用在杆件截面的形心处。
( ) 1.3 杆件某截面上的内力是该截面上应力的代数和。
( ) 1.4 确定截面内力的截面法,适用于不论等截面或变截面、直杆或曲杆、基本变形或组合变形、横截面或任意截面的普遍情况。
( ) 1.5 根据各向同性假设,可认为材料的弹性常数在各方向都相同。
( ) 1.6 根据均匀性假设,可认为构件的弹性常数在各点处都相同。
( ) 1.7 同一截面上正应力σ与切应力τ必相互垂直。
( ) 1.8 同一截面上各点的正应力σ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 ) 1.9 同一截面上各点的切应力τ必相互平行。
( ) 1.10 应变分为正应变ε和切应变γ。
( ) 1.11 应变为无量纲量。
( ) 1.12 若物体各部分均无变形,则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
( ) 1.13 若物体内各点的应变均为零,则物体无位移。
( ) 1.14 平衡状态弹性体的任意部分的内力都与外力保持平衡。
( )1.15 题1.15图所示结构中,AD 杆发生的变形为弯曲与压缩的组合变形。
( ) 1.16 题1.16图所示结构中,AB 杆将发生弯曲与压缩的组合变形。
( )二、填空题1.1 材料力学主要研究 受力后发生的 ,以及由此产生的 。
1.2 拉伸或压缩的受力特征是 ,变形特征是 。
1.3 剪切的受力特征是 ,变形特征是 。
1.4 扭转的受力特征是 ,变形特征是 。
B题1.15图题1.16图1.5 弯曲的受力特征是 ,变形特征是 。
1.6 组合受力与变形是指 。
1.7 构件的承载能力包括 , 和 三个方面。
1.8 所谓 ,是指材料或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
所谓 ,是指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
所谓 ,是指材料或构件保持其原有平衡形式的能力。
1.9 根据固体材料的性能作如下三个基本假设 , , 。
材料力学课后作业

和弯矩方程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32、如图示,设q、a均为己知。求: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根据剪力方程
和弯矩方程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33、如图示,设q、a均为己知。求:梁的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并根据剪力方程
和弯矩方程绘制剪力图和弯矩图。
《材料力学》课后作业
1、试作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2、求图示各杆 和 横截面上的轴力,并作轴力图。
答案:
3、 求图示阶梯状直杆横截面 、 和 上的轴力,并作轴力图。如横截面面积 , , ,求各横截面上的应力。
答案:
4、 图示一混合屋架结构的计算简图。屋架的上弦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下面的拉杆和中间竖向撑杆用角钢构成,其截面均为两个 的等边角钢。已知屋面承受集度为 的竖直均布荷载。求拉杆 和 横截面上的应力。
40、割刀在切割工件时,受到F=1KN的切削力作用,割刀尺寸如图所示,若割刀的许用弯曲正应力〔σ〕=200MPa。试校核割刀的弯曲正应力强度。
答案:σmax=200MPa
41、图示为一承受纯弯曲的铸铁梁,其截面为⊥形,材料的拉伸和压缩许用应力之比
〔σ+〕/〔σ-〕=1/4。求水平翼板的合理宽度b。
答案:b=510mm
答案:σA=σD=-163.5MPaσB=38.8 MPaσC=58.8 MPa
38、矩形截面的悬臂梁受集中力和集中力偶作用,如图所示。试求Ⅰ-Ⅰ截面和固定端Ⅱ-Ⅱ截面上A、B、C、D四点处的正应力。
答案:I-I截面:σA=-7.41MPaσB=4.94MPaσC=0σD=7.41MPa
I-I截面:σA=9.26MPaσB=-6.18MPaσC=0σD=-9.26MPa
试作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计 算 题( 第四章 )4.1 试作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图题4. 14.2 图示等截面混凝土的吊柱和立柱,已知横截面面积A 和长度a ,材料的重度γ,受力如图示,其中10F Aaγ=。
试按两种情况作轴力图,并求各段横截面上的应力,⑴不考虑柱的自重;⑵考虑柱的自重。
图题4.24.3 一起重架由100×100mm 2 的木杆BC 和 直径为30m m 的钢拉杆AB 组成,如图所示。
现起吊一重物W F=40kN 。
求杆AB 和BC 中的正应力。
图题4.34.4 图示钢制阶梯形直杆,各段横截面面积分别为21100mm A =,2280mm A =,23120mm A =,钢材的弹性模量G P a E 200=,试求: (1)各段的轴力,指出最大轴力发生在哪一段,最大应力发生在哪一段; (2)计算杆的总变形;图题4.44.5 图示短柱,上段为钢制,长200m m ,截面尺寸为100×100mm 2;下段为 铝制,长300m m ,截面尺寸 为200×200mm 2。
当柱顶受F 力作 用时,柱子总长度减少了0.4mm 。
试求F 值。
已知:(E 钢=200GP a ,E 铝=70GPa )。
4.6 图示等直杆A C ,材料的容重为ρg , 弹性模量为E ,横截面积为A 。
求直杆B 截面的位移ΔB 。
题4.5图 题4.6图4.7 两块钢板用四个铆钉连接,受力kN 4=F 作用,设每个铆钉承担4F 的力,铆钉的直径mm 5=d ,钢板的宽mm 50=b ,厚度mm 1=δ,连接按(a )、(b )两种形式进行,试分别作钢板的轴力图,并求最大应力max σ。
题4.7图4.8 用钢索起吊一钢管如图所示,已知钢管重kN 10=G F ,钢索的直径mm 40=d ,许用应力[]M P a 10=σ,试校核钢索的强度。
工程力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工程力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绘图、计算题:1、已知F1﹑F2﹑F3三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刚体上,它们的作用线位于同一平面,作用点分别为A﹑B﹑C,如图所示。
已知力F1﹑F2的作用线方向,试求力F3的作用线方向。
解:将力F1﹑F2的作用线延长汇交于O点,由三力平衡汇交定理可知,力F3的作用线方向必沿CO,如图所示。
2、已知接触面为光滑表面,试画出图示圆球的受力图。
解:按照光滑接触面的性质,画出受力图如下:3、试画出各分图中物体AB的受力图。
解:物体AB的受力图如图所示。
4、如图所示,简易起重机用钢丝绳吊起重量G=10kN的重物。
各杆自重不计,A、B、C三处为光滑铰链联接。
铰链A处装有不计半径的光滑滑轮。
求杆AB和AC受到的力。
解:画A处光滑铰链销钉受力图(见图),其中重物重力G垂直向下;AD绳索拉力F T沿AD方向,大小为G;AB 杆拉力F BA 沿AB 方向;AC 杆受压,推力F CA 沿CA 方向。
以A 为原点建立Axy 坐标系,由平衡条件得到如下方程:030sin 45sin ,0001=--=∑=T BA CA niix F F F F (a)030cos 45cos ,0001=--=∑=G F F F T CA ni iy (b)由(b)式得kN G F CA 4.2645cos )130(cos 00=+=,代入(a )式得kN F F F T CA BA 66.135.010707.04.2630sin 45sin 00=⨯-⨯=-=所以杆AB 受到的力kN F BA 66.13=,为拉力;杆AC 受到的力kN F CA 4.26=,为压力。
5、拖车的重量G =250kN ,牵引车对它的作用力F =50kN ,如图所示。
求当车辆匀速直线行驶时,车轮A 、B 对地面的正压力。
解:画拖车受力图,如图所示,拖车受6个力的作用:牵引力F ,重力G ,地面法向支撑力F NA 、F NB ,摩擦力F A 、F B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试作出图示各杆的轴力图。
二、桁架的尺寸及受力如图所示,若kN 300=F ,AB 杆的横截面面积2mm 6000=A ,试求AB 杆的应力。
解:设AB,BF,EF 三杆的轴力如图,则: 对桁架进行受力分析,有:
∑=0F M
84⨯=⨯F F N
6002=
=F F N kN 6000
106003⨯==A F N AB
σMPa=100MPa
()a
三、在图示简易吊车中,BC 为钢杆,AB 为木杆。
木杆AB 的横截面面积21cm 100=A ,许用应力[]MPa 71=σ;钢杆BC 的横截面面积22cm 6=A 2[]F 。
解:设两杆轴力如图,对铰链B 进行受力分析,有:
[][]
[][][][][][]。
故许可吊重为杆:
对杆:
对4kN .40kN 482
2 BC kN
4.403
3AB 23{
30sin 30cos {22222
22
211111
11
12121221==
==
=
====
=
==⇒==σσσσσσA F A F A F A F A F A F F
F F
F F F F F N N N N N N N οο
四、图示桁架,杆1、2的横截面积和材料均相同,在节点A 处受载荷F 作用。
从实验中测得1、2两杆的纵向线应变分别为41100.4-⨯=ε,42100.2-⨯=ε。
试确定载荷F 及其方位角θ的大小。
已知:221m m 200==A A ,G Pa 20021==E E 。
解:设AB,AC 两杆的轴力分别为,方向如图和21N N F F :
ο
οο9.103
124tg kN 2.214)312(kN 430sin )(sin kN
31230cos )(cos A kN 8AC kN 16AB 222222************==
=+==-==+=======θθθεσεσF F F F F F F A E A F A E A F N N N N N N 所以有:
进行受力分析有:
对铰链杆:
对杆:
对
五、图示结构中,AB 为刚体,杆1、杆2、杆3的材料和横截面面积均相同,在杆AB 的中点C 作用铅垂方向的载荷F ,试计算C 点的水平位移和铅垂位移。
已知:kN 20=F ,2321mm 100====A A A A ,mm 1000=l ,GPa 200=E 。
解:
F
30C A
B 2N F 1
N F
l 2
3
1
3N F
2N F
1
N F
mm
5.0mm
5.00.5mm EA
00
2
112
312231=∆=∆=∆=∆==∆=∆=∆===l l l
l l l F F F F C C F N N N 垂直水平
六、设横梁ABCD 为刚体。
横截面面积为2mm 36.76的钢索绕过无摩擦的滑轮。
设kN 20=P ,试求钢索内的应力和C 点的垂直位移。
设钢索的弹性模量GPa 177=E 。
解:
(2sin60
1
)(21CC mm
367.1MPa 2.1513
1200
160060sin 80060sin 21111C 21∆+∆=+==∆==∆+∆=∆==
=
⨯=⨯+⨯⊥l l DD BB EA l
F l l l A
F P F P F F N N
N N N ο
οοσ
1
D
七、图示结构中,AB 为刚体,1、2杆的抗拉(压)刚度均为EA 。
试求两杆的轴力。
解:
F F F EA
a F l EA
a F l a
F a F a F l l N N N N N N 5
3
323323
2
2121212121=
=⨯=
∆⨯=
∆⨯=⨯+⨯=∆∆联立解得:;
1
B
2cm 10=A 。
若BC 杆的温度降低C 200,而BD 杆的温度不变,试计算两杆的轴力。
解:
(压)
(拉)
联立解得:;kN 2.26kN 3.3030
cos 230cos 30cos 21212
12121===
∆⨯-
=∆=∆=∆N N N N N N F F EA l
F l EA a
F l F F l l ο
ο
ο
九、图示支架中的三根杆件材料相同,杆1的横截面面积为2mm 200,杆2的横截面面积为2mm 300,杆3的横截面面积为2mm 400。
若kN 30=P ,试求各杆内的应力。
解:
(压)
(拉)(拉)
故:
,,联立解得:,,86.6MPa 8MPa .268MPa .12664kN
.3404kN .8kN 36.25cos30030cos 30cos 30sin 30sin 30
cos 30cos 3213
32
21
12321
32132132131=======
∆=
∆=
∆=-+=+∆+∆=∆-∆σσσN N N N N N N N N N N F F F EA l F l EA l F l EA l F l F F F F F F l l l l ο
ο
ο
οοο
ο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