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4-0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人民版)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材料2: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仰 内务部通令各省都督,转谕所属地方一体知悉。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 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
——民国《命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
②政治变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
材料3: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 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 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例题:顺治元年(1644)五月初三日,颁布《剃发令》,
许多汉人誓死不从;1912年3月5日,孙中山颁布《命内务部
晓示人民一律剪辫令》,却有很多汉人拒绝剪辫。这表明
()
A.剃发与剪辫是个人自由 B.社会习俗具有稳定性凝固性
C.国人反对排斥辛亥革命 D.二者都属于革除陋习的政策
国 近 现 代 中
根据以下材料概括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1: 1840年以后,在洋枪洋炮的威逼下,伴随西方列强在中国的 开埠通商,带有商业性质的码头出现了,由此刺激了中国近代城市的兴 起,举凡刻有西方烙印的各种外来文化,……开始登陆中国,就连几千 年亘古不变的婚丧礼仪也悄然改变,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娱乐,一 种迥异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新型城市文化由此萌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民国成立后,中国人对西装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从排斥到接受,并流行
材料3: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 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①西装本身的优点,适体、潇洒
材料4: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服制》,规定:男子……昼用大礼服为西 式大氅式,晚用大礼服似燕尾服而后摆呈圆形,裤用西式长裤。常礼服二 种,一为西式,一为袍褂式。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长 袍 马 褂
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在综合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特 点的基础上设计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 表示国之四维(礼、 义、廉、耻)。 其二,门襟五粒纽扣 区别于西方的五权分 立(行政、立法、司 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 民权、民生)。 其四,兜盖为倒笔架 形,代表以文治国 其五,后背不破缝, 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 大义。
大义 其五,兜盖像笔架,寓意以文治国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影响下,全国 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 红装爱武装。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传统中餐 ①代表: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②西餐传入对中餐的影响: A、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起。 B、对中餐的影响: a、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 饭桌。 b、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c、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 部分。
政府政策的推动
材料四
“ 1978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 积6.7 平方米,到1998 年人均居住面积提 高到了18.7 平方米,2006 年底达到27 平 方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衣食住行等 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数据解读:改革开放30年》
经济水平的发展
材料五 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通过鸦片战争认识 中国的落后,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主张, 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列宁装、中山装、连衣裙
干部服
民国服装——中山装,还记得其中蕴含的政治理念吗?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C
A.服饰的西化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B.洋货倾销中国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2、“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 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 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A、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C
B、
洋务运动
D 、 护法运动
3.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 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60
绿军装
一、近代服饰的变迁
• • • • • • • • • 1、长袍马褂:近代中国男子的通常服饰 2、西装 3、中山装:辛亥革命后 中西合璧 4、旗袍 5、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苏式服装 (列宁装和连衣裙) 6、文革期间:绿军装和干部服 7、改革开放后:多姿多彩 8、总趋势:拘谨呆板保守——美观得体 方便平民化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表现: (1)废止缠足: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 法令 (2)婚姻自主: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追求婚 姻自主。婚礼删繁就简,仿效西式婚礼。 (3)丧礼:殡仪馆、公墓、火葬——土葬 (4)其他风俗:剪辫易服、公历、礼节等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 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 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 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清《上海县续志·序》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改良版)

1.中餐:四大菜系简介
我国是一个餐饮文化大国。长期以来,在某 一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资源特产、 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具有一定亲缘承 袭关系、菜品风味相近、知名度较高并为人们 所喜爱的地方风味流派,称做菜系。其中,鲁 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被称为 “四大菜系”,加上浙菜、闽菜、徽菜、湘菜、 京菜和鄂菜,即为“十大菜系”。
阶 段 表 现
鸦片战争 长袍马褂、 至民国 西装、中山 装、旗袍
新中国成 列宁装、连 立至改革 衣裙、绿军 开放 装、干部服 改革开放 异彩纷呈 至今
特征
变化的原因
中西合璧, 鸦片战争洞开中国国 新旧掺杂 门,人民的审美、思
想观念发生变化
政治性、 保守性, 朴素单一
中苏两国交好,严重 的个人崇拜,国家经 济的困难,扭曲的审 美观念
款式新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 层出不穷 进步 ,思想的解放,
观念的更新
变化的原因
影响中国近代以来服ຫໍສະໝຸດ 变化的 主要因素有哪些?外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外来文化的传入。
内因:辛亥革命的推动;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影响。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四大菜系简介 2.西餐的传入和影响 3.饮食变化的特征和原因
1.近现代习俗风尚的变化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破除迷信
2.近现代习俗变化的特征 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 现代化演变。
3.影响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外因:西方新思潮的熏陶 内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 立、改革开放等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人民版高一必修2_4.1_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PT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
“变”的
表现 “ ”
服饰之变 饮食之变 建筑之变 习俗之变
变
“变”的原因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一、近现代服饰之变
“服饰是时代的外衣。”
一定时代的服饰文化显示着一定时代物质生产和科 学技术的水准,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时代的社会意 识形态乃至整个社会风貌。 (摘自刘芳《中西服饰艺术史》)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粤菜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粤菜的特点,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 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 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追求色、香、味、 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 粤菜是 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A
A.社会生活的变化与政治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B.中国人越来越追求物质享受 C.社会生活的变化受外来因素影响明显 D.中国人的生活品味不断提高
长袍马褂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中一种 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山装。此 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五权分立
耻
义 礼
廉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 日本人以前是要 …… 我很传统,不希望忘 了我们的命,但韩国 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手撕鸡
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淮扬菜
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微洲三 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其特点是选料朴实、 讲究火工,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
麻香小象贝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 变化的表现 (1)旧习:婚姻包办;跪拜礼;老爷、大人;男 子留辫;女子裹足;迷信活动 (2)新式:婚姻自由;握手、鞠躬;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破除迷信;先生、同志
2.变化特征: 删繁就简,移风易俗,从封建传统向现代化演变。
3. 变化原因:
大男子主义式
(2)辛亥革命后政府下令剪辫易服
剪辫易服具有强烈的与清王朝决裂的革命色彩。
1644年清军入关后,以多 尔衮为首的满洲贵族为巩固满洲 人对中国的统治、强压华夏民族 反抗意识和民族1645年7月颁布 “剃发令”,若规避惜发,巧辞 予辩,严惩不贷。”满洲贵族叫 嚣:“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 头。”北方汉族人民被迫屈从。 1645年8月,清廷又颁布“易服 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 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 人民改满服。这就是所谓的“剃 发易服”。
4.近代社生活变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5.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性
▲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 ▲内地变化慢,农村变化慢、触动小,大多仍处于封闭落 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乎未变,
6.科技水平进步,物质等不断丰富 7.崇洋媚外、追求时尚、美观、舒适等心理 8.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进步 人士的鼓吹与提倡
1、人们自由挑选,种类丰富 2、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3、讲究营养,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天圆地方 (内向性 和封闭性)
传统住宅(北 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 的石库门)
完全欧化(花 园、别墅)
江南水乡 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 福 建 土 楼 江南水乡民居
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议一议: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变化的因素。 归纳:(外因、 内因)
旧习 婚姻包办 旧式丧礼 男子留辫 女子裹足 社交礼仪 迷信活动
改变 婚姻自由 新式丧礼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社交礼仪 文明时尚
特征:移风易俗、删繁就简。
见证浪漫时刻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
③
议一议
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健 美 裤
牛 仔 裤
喇叭裤
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
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国际潮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① ② ③ ④
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外来影响;
•
【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中国近现代男子服饰的变化 • 长袍马褂—— 西服——中山装——列宁装
2、中国近现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宽松肥大——旗袍(中西融合)——列宁装、 连衣裙——绿军装、干部装
长袍马褂
20 世 纪 上 半 叶, 仍 然 十 分 流 行 长 袍 马 褂,是 近 代 男 子 的 通 常 服 饰,拘 谨、保 守、呆 板、等 级 森 严
现 代 的 结 婚 照
丧礼的演变
给死者焚烧纸钱。
直系亲属披麻带孝, 在死者的坟前行跪拜礼。 地上的白色小棍是用来驱 鬼“哭丧棒”。
慈禧太后的葬礼
丧礼的演变
1980年5月17日中共中央为刘少奇举行国葬和追悼会。
树葬
殡 仪 馆
公墓是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 之用的土地。墓穴的使用年 限最长为20年,2011年民政 部宣布公墓续租试点普遍先 续十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11·广东增城二模)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题时抓住“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点心”、“热牛奶”、“洋酒”等,可知C项正确。
A、B、D三项表述与史实不符。
【答案】C2.(2011·广东增城二模)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断发”问题理解表述正确的是()①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提出“断发”主张②“断发”具有反清革命色彩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④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在中国最早提出断发主张的是戊戌变法时期的康有为,他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易服改元”,①不正确,排除含①的各项即可。
【答案】B3.(2011·广东增城二模)在晚清时期,假如你是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报纸 B.电影C.组织工人运动D.发动民众起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作为维新派既不可能组织工人阶级,更不会发动武装起义。
故选A项。
【答案】A4.(2011·江苏南通模拟)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C.辛亥革命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西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可知C项正确。
【答案】C5.(2011·江苏南通模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是从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流行的是()A.阶级斗争一国两制无私奉献B.体制改革中国特色经济特区C.市场经济勤俭节约休闲娱乐D.和谐文明注重环保小康社会【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阶级斗争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主要词语,排除;市场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词语,排除;和谐文明是21世纪的流行词语,排除。
故选B项。
【答案】B6.(2011·山东实验中学打靶题)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计划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成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解题时注意三项数据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结合数据变化的情况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7.(2011·青岛二模)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指出:“机器纺纱布局司机者,一人掌管数机,须终日直立奔走,缠足者不能为也;机器缫丝局其司盆者,亦须久立,缠足者亦不便。
”这说明() A.工业文明冲击了传统农业文明B.洋务运动主张改变纲常伦理C.洋务运动提倡男女平等D.晚清女权运动蓬勃兴起【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妇女缠足不能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
由此考查四个选项只有A项符合要求。
【答案】A8.(2011·东莞二模)有学者认为,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政治体制,应该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具有有效的权威控制能力;二是具有相当的市场导向性;三是具有制度创新的能力。
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史上四种政治模式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晚清模式(百日维新)——缺乏转化为开明权威体制的制度创新能力B.孙中山模式(议会民主)——既具有市场导向性又具有权威整合能力C.毛泽东模式——国家全面控制社会但基本上排斥市场导向D.邓小平模式——既有权威整合的强大能力又有市场导向性【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
孙中山的议会民主,虽然具有市场导向性,但不具有权威整合能力。
故选B项。
【答案】B9.(2011·湘潭模拟)1982~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关于表中所反映的趋势特征的成因,正确的是()①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影响②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③经济发展,居住条件改善④西方思想观念的影响A.②③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题时注意时间“1982~2005年”,结合教材内容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有关史实可知四项都正确。
故选D项。
【答案】D10.(2011·淮安调研)从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民国初年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初年提倡人权B.中国实现男女平等C.性别歧视已经消失D.民族危机空前加深【解析】解题时抓住“匹夫有责”和“匹妇有责”即可。
B、C 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都应排除;D项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A 项。
【答案】A11.(2011·河南息县)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
”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A.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D.要求政府下令进行“断发易服”,采用汉人装束【解析】由材料中“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诚非所宜”等信息,可知与C项符合。
【答案】C12.(2011·临沂模拟)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
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
”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B.工业文明的影响C.攀比世风的结果D.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本题以一首清词为切入点考查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传入中国,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11·潍坊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一般认为三男二女较好,五男二女团圆最为理想。
倘若做不到,宁愿单生男孩,也不能只生女孩。
况且在很少社会保障的条件下,尚能靠儿子养老送终,即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西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惠帝这个法令使15岁至30岁的未婚女子多交算赋,且达常人的5倍。
——《制度文明与中国社会——风俗流变》(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生育观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保证家庭稳定生育,导致生育率居高不下。
英国由于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轻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满足工业革命的需求。
——《大国崛起与现代化》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又再次将“人多力量大”摆在其人口观的首位。
到1962年,由于人口政策指导思想的偏差和高生育率的延续,人口数量猛烈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不协调。
——《浅析毛泽东的人口观》(2)据材料二、三,概括英国、中国人口政策的相同点并分析其对两国造成的不同影响。
材料四在城市,特别是在知识阶层家庭中,确是自觉地选择了“优生优育”,因为养育子女不仅仅是经济成本问题还有时间问题。
2001年对农村的一项调查表明:在今天,家庭中男女地位的平等,合理生育或少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农民当中逐渐形成。
“女儿也是传后人”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3)材料四中,中国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综合以上内容,谈谈你对生育观念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答案】(1)内容:多子多福;重男轻女;早婚早育。
原因:传统自然经济的需要;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政府的政策;社会保障的缺失。
(2)相同点:鼓励生育政策。
影响:英国: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中国:使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不协调,制约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3)观念: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男生女都一样。
(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原因: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家庭状况的制约;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男女平等的社会风气;教育水平的提高。
(答出任意四点即可)(4)生育观念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生育政策,促进经济发展。
14.(2011·邯郸一中压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社会生活观念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材料一(清晨)书房榻上的秦孝廉坐了起来,穿上贴身舒适的棉布内衣,外面罩上青色的湖丝长衫,然后将挂在墙壁的长剑取在手中,来到院中,他舞起了一套四十八式太极剑,舞毕回房后,身旁侍立良久的小厮举着一个茶托走上前来,秦孝廉将长剑交与小厮,取了茶托上的一盏茉莉香茶,边饮边读起了《朱子语类》。
——据《一个开封人的一天,明朝版》整理(1)依据材料一,从物质、精神生活两方面归纳明朝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例如,对清政府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
”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礼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恶欲,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2)根据材料二,概要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心态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
材料三2006年8月24日的千龙网文章《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美女标准变迁》,介绍了20世纪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其中1949~1979年的标准是国女人美丽标准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