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教案

合集下载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设计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表现,理解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2)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学会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在解读史料的过程中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2)学会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而引发思考,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文化这个历史发展的趋势,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使得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质的飞跃。

在感受祖国发展的同时,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突破:通过展示、播放相关实物、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使学生直观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及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鸦片战争前后和新中国成立前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人们生活所发生的变化。

教学难点:结合《历史》必修1的内容,理解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突破: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与材料,从内外因两个方面分析理解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学情分析:这个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资料,并结合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

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梳理。

(2)中国近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反映,所以必须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及外来文化等方面去分析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表现2、特点3、原因二、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改革开放前:1、表现 2、特点 3、原因改革开放后:1、表现 2、特点 3、原因。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必修2历史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中国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掌握主要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过程;•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生活的三位一体,与文化的关系;2.理解物质生活的含义:物质、生活、物质生活。

二、发展过程(3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迁;2.近代中国习俗的变迁;3.以道路、交通为切入点,详细介绍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特点和影响。

三、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30分钟)1.分析物质生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分析物质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四、思考讨论(2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当前社会物质生活日新月异,习俗多彩多变的原因是什么?五、总结(10分钟)1.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课堂作业1.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总结全文论点明确、举例充分、思路清晰。

2.研究某一时期或领域的物质生活或习俗变迁,撰写一篇详实的调查报告。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既定的教育目标,我给学生展示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过程,并让学生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来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历史和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本课的掌握得以加深。

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实际生活,我安排了思考讨论环节,鼓励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

在研究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一.教学分析1.说学情:通过必修一和必修二专题一至专题三的学习,学生对自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状况有必然的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初中讲义里也已初步领略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概况,但他们的知识是零碎的,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性的熟悉。

这一节的内容切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可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进行骨干知识的展示,教师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2.说教材: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发展转变进程。

主要涉及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和通信工具、公共传媒三个领域,重点突出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四个发展阶段。

本节课主要讲述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发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猛烈变更,与此相伴,中国人民公共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转变。

随着中西各类社会文化因素的彼此激荡和交汇,出现了许多色彩斑斓、新独特异、令人目不暇接的新鲜事物,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的广漠画面。

因此,本课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的延伸和丰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近现代社会政治与经济史的理解。

对于本课教学,可以按照课标要求整合“衣、食、住、习俗四个子目”的内容,突出引导学生分析转变的因素,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转变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同时,我要依据学情和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拓展,通过对典型史料的研读来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育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何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转变”等问题,培育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2021必修二历史教学准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

(2)通过分工合作,多渠道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整理编辑资料、展示成果,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与能力、搜集资料、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

(3)通过对探究问题进行反思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探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等问题,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全面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学生分组分工合作,通过上网查资料、访问调查等方式,课堂上展示成果,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

(2)通过探究问题,理解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如何传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学生联系身边的实例、通过自我加工提出新的建议与看法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将历史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

(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运用已学的政治、经济、思想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按兴趣分成四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四组。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案.doc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第一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长泰县第二中学肖文晶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服饰变革的表现,体现出的特点。

(2)了解西方饮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情况。

(3)掌握西方建筑艺术的传入及与中国建筑艺术的融合。

(4)了解近代以来社会礼仪婚俗、葬俗及其他风俗的变化。

(5)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课前将同学分为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习俗组),通过整合教材练习册、上网查资料、以及课外阅读资料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2)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中传统与革新并存、中西并存的特点,认识到社会变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原因、特征。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1)课前对学生分成四个探究小组:服饰组、饮食组、建筑组和风俗组,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近现代服饰、饮食、住宅及风俗方面的图片及资料,以备课堂展示。

(2)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设计:探究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服饰组)1、近代服饰的变化(服饰组: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之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介绍完成表格,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受西化民主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服饰组的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 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历史 5.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12新人教版必修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 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2、发展分期:(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XXXXX: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平江四中钟强棋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三、教学难点: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情景式导入(略)2、多媒体展示“课程标准”3、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4、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近现代各时期中国人代表服饰及特点:1)帝制印痕,畸形审美——鸦片战争前①代表服饰:男装:长袍马褂女装:旗袍(宽大)②特点: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2).国门洞开,西服东渐——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①代表服饰:男装:长衫、西装、中山装、学生装女装:改良旗袍,西式裙子、学生装②特点:土洋并存,中西合璧。

多媒体展示材料:材料一:有轮船而沙船淘汰,有洋布而土布淘汰,有洋针而土针淘汰,有皮鞋、线袜而钉鞋、布袜淘汰……——胡祥翰的《上海小志》材料二: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宋恕(1862-1910) 材料三:“皇上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时断发,与民更始,令百官易服而朝”。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摺》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服饰西化的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化\西方服饰的优点……3).激情岁月,衣着朴素——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①代表服饰:男装:列宁装、中山装(干部装)女装:列宁装、布拉吉(连衣裙)②特点:衣着简朴、服饰的政治色彩强烈。

【精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精品教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

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内容解读:(1)简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归纳其表现。

(2)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变化的关系。

3.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的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4.学情分析: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

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教学方法:本课的内容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教材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比较、归纳,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

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2)通过阅读教材和收集课外资料,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4)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我将从两大方面(动荡中变化的社会生活与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分别说明衣、食、住、风俗的四个变化的内容,并一起探究其变化发生的原因,讨论今后我们的价值取向。

(二)
首先,请看这篇报道:PPT
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呢?有哪位同学愿意回答一下,请
可以看出这则材料的变化在今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表现,在当时为什么会登报刊印呢?其中所指“风气日甚一日,不能禁止”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也是这一课所要学习的探究一:动荡中变化的物质生活所发生的原因?PPT
(三)
近代社会是以鸦片战争为标志的,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之后的中国社会又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同学们可以通过回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变革的影响。

总结同学们的思考,我们得出:PPT
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

1840年,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谋求打开中国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蓄意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格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据此,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关税主权等一系列主权遭到破坏。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商品侵略和资本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也随之传入我国。

PPT
最早认识到中国落后状况的有识之士是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他们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随后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先后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使国人进一步了解西方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社会生活也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变化更明显。

我们来看具体表现:PPT
(四)
从“衣”的方面来说,人们的衣着服饰基本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审美价值取向。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洋装逐渐进入城市居民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期间,青年学生率先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经过改制的中山服受到维新人士的欢迎。

第三,20世纪20、30年代,服饰有了更大变化。

在服装变化中,穿洋装是一大时尚,这不能简单的归于崇洋的倾向。

民主制的确立激励了人们对西方民主社会的向往,人们醉心于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思想,认为由这种思想建立的生活方式代表社会的前进方向,洋装是文明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喜爱。

社会实践的结果是,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中国的服装,二是促进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中山装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女性服装一改宽大直筒式的满装,依照西方的人体曲线美加以剪裁,演变成今日的旗袍。

这都是沿用西式服装的审美和价值观念,结合中国传统的某些形制而创作的新服饰,可谓西体中用最成功之作。

从“食”的方面来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受到自然环境、生产水平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同时具有强烈的民族地域性。

中国的饮食种类丰富,特点明显,南方和北方不同的生产方式和作物类导致地区差异性明显,南方以稻米为主,北方以面食肉类为主。

北京作为都城,除了宫廷菜以外,各大菜系涌入京城
这些菜系小吃有些一直流传至今,依然受到民众的喜爱。

西式餐馆的出现,西式点心、饮料、糖果也为大众接受,如上海等城市中,出现了由国人经营的第一家西餐馆
西餐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人传统的饮食结构。

从“住”的方面来说,中国南北方的民居结合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北京的四合院,
上海的弄堂,
江南的民居等。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从沿海到内陆一些城市设立了外国人的使馆、领事馆、洋行、货栈、银行、近代工厂等也纷纷出现,相应出现了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各式洋房,供外国人居住。

一些官员和富商也建立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式的豪宅。

从“风俗”方面来说,鸦片战争后,人们深感中国积弱由于民智未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社会中的陈规陋习,鸦片、缠足即为两大现象。

近代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主张改革婚姻制度。

随着辛亥革命的兴起,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人们把断发易服作为反封建专制,争取民主文明的直接斗争。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废止缠足的法令。

近代社会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近代城市生活之中,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旧式的生产和生活习俗,处于落后、封建的状态。

建国后,人民当家作主使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城市居民劳动力就业问题,使人民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不法商贩的投机倒把活动,稳定物价,得到群众的拥护,统一财经的措施解决了供求、劳资等矛盾;合理调整工商业,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性;又进行了增产节约运动。

这样到50年代初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基本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

建国后社会生活的表现:
总体看来,人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还需进一步解决温饱问题。

这一时期,许多生活必需品都凭票供应,定量供应。

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从农村到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

从沿海到内地形成开放的新格局,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具体表现有: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
人民走出了过去千篇一律的“蓝海洋绿海洋”,开始追求五颜六色、款式新颖的服饰,追求个性化的表现,甚至品牌效应。

从“食”的方面来说,经济体制改革后,粮食产量增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取消了实行几十年的票证,1987年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
从“住”的方面来说,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由普通平房到简易楼房再到90年代以后国家启动安居工程,保障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福利,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到2001年底,中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已经达到13亿多平方米,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

人们的居住质量也在进一步改善,不仅满足于宽敞舒适,在环境优雅、价格适当、个性装饰等方面有了更多要求。

为了使城市建设更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强城乡规划的监管。

同时,中国住宅建设更加注重人性、生态和环境保护。

从社会风俗方面来说,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居民休闲生活更加多彩,生活质量提高。

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

探究五:
我们的思考,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何在?中华特色何在?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很骄傲,我是中国人。

可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做……我很传统,不希望忘记自己的文化。

——成龙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要注意正确的引导,深刻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就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国家当时为什么要发放这些购物票证呢?为什么现在我们购物时又不用这些票证呢?
这些票证主要适用于当时城镇有商品粮户口的居民。

由于当时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使得商品粮的需求量迅速增长,而其时国家的粮食产量有限,于是,国家就对粮食、食用油、棉花等主要日常生活用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一方面限制粮油需求迅猛增长,另一方面保证人民物质生活的基本需要。

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我国废除了这些购物票证。

到1987年,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上解决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