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

1.照相术发明并传人中国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2.电影的传人和中国近代电影的发展。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两个法令:①限期剪辫令---发辫的由来、内容、目的;②改称呼--内容、目的、结果。4.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情况: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西服的引进、中山装出现以及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
重点
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引导、讲解
准备
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册、教材、双色笔、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预习案】
1、【预习检查】( 2 )分钟
2、【预习自测】( 3 )分钟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照相出现:19世纪30年代末照相术在西方国家诞生。发明:法国 19世纪30年代 法国人达盖尔。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影响: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三)服饰的变化①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领服装逐渐开始流行。
【探究案】
一、【导入】(2 )分钟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它们对西方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2.近代以来西式新鲜事物屡见不鲜,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从东学西渐之风到西洋风东来,“历史的气候似乎是发生了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西洋风带来的新科技 这股西洋风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吹进了宫庭,你知道西方的来朝者们给皇帝带来了些什么吗? A、照相出现 慈禧是照相的忠实爱好者,末代皇帝溥仪和爱妃婉容也是忠实追求者……B、电影出现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 ,万人空巷。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芹池中学吕卫兵【课标要求】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3、【学习重、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讲述事例、合作探究、体会变化【教学过程】一、目标导引展示目标,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用精神生活娱乐思考: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变化说明了说明?二、交流展示(分享自学成果)三、合作探究(解难释疑)1、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象味道还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2、收集过去的布票、粮票或其他购物票证,思考为什么以前非要用这些才能买东西?四、巩固提升1、记一记2、课堂练习1、我国人民生活整体进入小康社会是在()A、20世纪80年代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末D、2010年前后2、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3、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发E-mail 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A ①②④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4、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人们的生活方式变革,观念进步B、城乡人民收入大幅度增长C、国家重视人民生活的改善D、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5、你认为改革开放前,粮票的流通是由于:A、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B、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物C、商品经济的产物D、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供应匮乏6、材料分析题:材料一:60年代,城镇居民定量每人21斤,有人饿车了浮肿病。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1(活动导向型)
3.古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变为现实是通过()
A.航天技术 B.计算机网络 C.自动化技术 D.新材料技术
4.吃饭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看到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变化②经济的发展③政府政策的引导④科技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板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3

精选教课教课方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方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 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认定目标】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的史实;认识民国初年理发辫、改称号的基本史实,并剖析其原由。
2.认识清末民初人们衣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试试经过衣饰的变化来认识社会的变化。
【自主学习】一、阅读 54—55页“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回答1— 2题:1.简单说一说照相技术的产生以及在中国的流传状况。
2.照相拍照技术的传入与运用,能够起到如何的作用?3.列举中国近代电影的两个“第一”。
二、阅读教材55— 56页“理发辫,该称号”一目,回答4— 5题:4.图中事件发生于什么时间此后?为何说这一事件成为革命的标记?被剪辫的人有的快乐很好理解,为何有很多人不肯意剪辫子?剖析一下他们的心理。
5.民国政府为何要改正前清政界称号?表现了什么梦想?三、阅读 56页最后一目,回答第6题:6.清末民初,人们的衣饰发生了如何的变化?出现了哪些拥有新意的衣饰?【共同研究】( 不依赖、不从众、让独立思虑成为习惯)剖析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相貌变化的原由有哪些?【概括整理】概括一下,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拓展练习】1. (2010 ·江苏淮安 ) 以下事项可能出此刻20世纪 20年月初北京居民平时生活中的是( ) A.出行能够乘坐飞机B.用手机和亲朋联系C.能够看到无声电影D.称号政府官员“大人”、“老爷”2. (2010 ·山东东营 ) 与右图所示事件的发生直接有关的是( )A.鸦片战争B.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3.(2010 ·山东聊城 ) “新制服兴,翎顶补服灭;理发兴,辫子灭;鞠躬礼兴,膜拜礼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改变等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了解对
社会的影响。
3. 对古今旗袍进行对比,培养对比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美的鉴赏力。
4,。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客观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
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
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
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
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
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反抗侵略、挽救中国,从各
个途径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历史上都有过哪些尝试和探索?(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
(通过对百年中国历史的回顾,学生们再一次深刻地感悟到,在
这些探索和变革中,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了艰难的起步,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
的生活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教师:这些都是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携坚船利炮打开国门而引发
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你想更确切的了解它吗?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还有哪些变化?让我们一起走入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学习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师设计疑难
照相术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
电影刚传入中国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
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入中国并得到了发展,说明了什么?
通过组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照相与电影的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从教材
中获取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家乡的变化相联系,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社
会主义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二)“箭发辫改称呼”和“服饰的变化”
通过多媒体展示文字材料及剪发辫的图片,深入探究。
自由提出问题,生生答疑、师生答疑,并及时进行点评,采取生生评价。
例如:既然剪辫子有好处,
那么当时为什么有人(包括一些留学生在内)不愿意剪辫子呢?组织学生深入
探究,如果观点不一,可以互驳,说明原因。
归纳结论:把剪辫子看作是革命
的标志。
小组探究:从服饰的变化中,反映了历史怎样的变迁呢?再一次突破
难点,反映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逐步培养学生从事物的表面现象看出事物的
本质特征。
知识拓展
探究变迁:
观看一组服装的图片(马褂、旗装、旗袍、中山装和西装),并请学生自由表述,例如:说出图片中服装的名称及其来历;服装反映的是什么时代;具有民
族特色的服装是:中山装与旗袍,具有生命力。
看多媒体图片一组,反映出近
现代名人都穿民族服装。
观看另一组图片(清末、民初男女头像各一),并请学生观看图片后,让学生
自由搭配图片,而且要求反映真实的历史,并能说明理由。
从发式的演变过程,突出这种变化的进步性。
小组讨论: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发式、服装的变化有什
么好处?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突出社会在发展和历史在不断进步,
并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美”要符合时代的特征。
请同学分成三组,每组派两名同学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
的服饰,见面怎样打招呼,要求符合历史,并注意称呼与礼节。
学生两分钟时
间进行准备,同时多媒体出示具体要求。
为了体现公平性,采取抽签的方式来
决定选择哪一个历史时期服饰和称呼的变化。
请大家看看称呼有什么变化?这
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除了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的
变化外,还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呢?先让学生自由表述,然后组织学生带着
问题看书:
每一小组汇报结束后,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对汇报小组提出问题。
汇报小组的成
员给以解答。
(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指导,进行调控)
老师:
(屏幕显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
此大的变化?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息、新事物,除了教材上介绍的几方面以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吗?可以以史实资料或图片说明。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归纳,完成对本课的总结)教师组织学生探究:清末
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
行归纳总结,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结束语:历史就象一条小溪,从我家流到你家,记载着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为历史的小溪画上精美的一笔,使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丰富
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