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14课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附教学流程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增强学生分析史料,解决问提的能力。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学生归纳历史课本信息和资料的能力。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课前通过学案让同学通过上网、图书馆查资料、询问家长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归纳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2)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并展开自由讨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的演变,让学生认识到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体现。
(2)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是以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为根本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巨大变化2.教学难点: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巨大变化的因素。
三、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1.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法、合作教学。
2.教学用具:制作的课件、有关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服饰是如何演变过来的?(图片:校服、时装、旗袍、中山装)【学习新课】1、现象衣:长衫马褂食:满汉全席-粗茶淡饭住:深宅大院-北京四合院、广州西关大屋--重视家庭,家族集体生活的体现行:马车-坐船-步行2、原因:提示学生可以在若干方面回答(政治、经济、思想、对外关系……)然后引导他们每个方面简约回答,可提示学生回忆必修一的内容。
3、总结:鸦片战争前中国尚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社会。
(三)鸦片战争后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1、打出衣、食、住、行四个项目,要求学生按照之前查资料等方式回答物质生活的变化。
•衣食住行—从沿海到内地•衣:洋布、洋装•食:西餐•住:小洋楼•行:火车、轮船2、原因:简要找出两个或以上方面的原因•例如:经济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瓦解,外国货涌入•对外关系上:开辟通商口岸,西方思想技术传入3、近代风俗变化-断发易服、废止缠足,通过照片和文字进行详细解析。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变迁。
2.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掌握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背景,比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步骤二:学习与总结(20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查找,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同学鼓励提问和讨论。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适时纠正和完善。
步骤三:分组探究与讨论(25分钟)1.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组织分组讨论,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2.每组代表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论。
3.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总结分析。
步骤四: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和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教学活动设计理念和原则1.学生主体: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多元方法:多种教学手段交替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
2.学生的笔记和总结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学生对于近现代社会变迁原因和影响的思考和总结能力。
六、拓展延伸1.学生可通过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采访,了解老一辈人的亲身经历和见证。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分析变迁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第一章:近代社会生活的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1.2 教学内容近代社会的定义和分期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近代社会的定义和特点,讲解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知识掌握程度第二章:科技革命与生活变化2.1 教学目标了解科技革命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主要科技发明及其对生活的改变2.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石油、汽车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信息技术革命:计算机、互联网等发明的介绍及其对生活的改变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科技发明及其对生活的改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科技发明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2.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科技发明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科技发明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三章:经济制度的变革3.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掌握主要经济制度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农业经济时代:封建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工业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服务经济时代:市场经济制度及其对生活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经济制度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制度变革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3.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经济制度变革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经济制度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四章:政治体制的演变4.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政治体制的演变掌握主要政治体制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2 教学内容封建主义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贵族统治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民主制度、法治国家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等政治体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政治体制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政治体制演变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4.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政治体制演变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政治体制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五章:文化观念的变迁5.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掌握主要文化观念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5.2 教学内容传统封建文化观念: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近代启蒙文化观念:人权、自由、平等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现代多元化文化观念:多元价值观、全球化等文化观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主要文化观念的改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文化观念变迁对生活的影响和改变5.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文化观念变迁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主要文化观念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六章: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转变6.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结构的变化掌握生活方式的转变及其对生活的影响6.2 教学内容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封建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社会阶层和群体结构的变化生活方式的转变:从传统农业生活到工业化生产方式,再到现代信息化生活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转变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生活的影响6.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理解和思考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转变的知识掌握程度第七章: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变革7.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掌握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7.2 教学内容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从封建教育到现代教育制度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从手工复制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互联网的普及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知识传播方式的变化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制度变化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对生活的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教育制度变化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教育制度和知识传播方式变化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八章:交通与通信的革新8.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掌握交通和通信方式的变化及其对生活的影响8.2 教学内容交通技术的进步:从马车到汽车、火车、飞机的发明通信技术的进步:从书信到电报、电话、互联网的普及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和通信方式变化对生活的影响8.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交通和通信方式变化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交通和通信技术进步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九章:医疗卫生与生命质量的提升9.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掌握生命质量提升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9.2 教学内容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从传统医药到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生命质量的提升:人口寿命的延长,生活质量的提高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命质量的提升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生命质量提升对生活的影响9.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和生命质量提升对生活影响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医疗卫生条件和生命质量提升的知识和理解程度第十章: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凸显10.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掌握环境与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法及其对生活的影响10.2 教学内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工业化的推进,资源过度开发解决环境与生态问题的方法: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绿色生活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环境与生态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环境与生态问题对生活的影响和解决方法10.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理解及其解决方法对生活的影响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环境与生态问题的知识和理解程度重点解析近代社会生活的主要变化: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教学的核心内容,理解这些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是重点。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doc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 .doc](https://img.taocdn.com/s3/m/61accc49c281e53a5902ff57.png)
第22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标提示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考点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西方文化②西装③四合院④“断发易服”⑤反清革命⑥勤俭节约⑦“菜篮子工程”⑧休闲方式考点二①淞沪铁路②胥各庄③第一位④汽车⑤轮船招商局⑥冯如⑦北京至天津⑧上海⑨台湾⑩南京⑪维新思想⑫《新华日报》⑬《定军山》⑭工农生活⑮北京电视台⑯1994[巧学妙用]概念阐释——社会生活的变迁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与政治革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除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
图示解史——服饰发展的三大阶段构图解史——社会生活的变化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图片证史——轮船招商局旧址图解历史——近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构图解史——制约近代交通发展的因素构图解史——近代报刊业的特点和作用图示解史——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思维导图——大众传媒的变迁考法1近代社会服饰的变迁【考题1】(2016·云南昆明检测)下图女子旗袍的变化表明( )A.旗袍是新潮女性的永恒时尚B.服饰有较强的政治色彩C.当今服饰复古潮流已非常普遍D.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答案 D『方法突破』人们的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女性服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旗袍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与材料中“旗袍的变化”相符,故D项正确。
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与20世纪20年代之后“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不符,故A项错误。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
![[备考资料]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272c93127d3240c8447ef59.png)
第18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纲要求]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①外因:西方文化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②内因:政治运动影响与国民政府的推动。
(2)表现①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习俗(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①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
②表现: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人们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978年至今)①原因: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②表现:人们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图示记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易误提醒] 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3)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
(4)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城乡之间的差别极大,主要发生在大城市,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封闭状态,地区之间的发展也极不平衡。
[轻巧识记]“一、二、三、四”归纳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答题术语必备]1.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渐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程度较高,但在偏远农村和内陆地区却变化不大。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一下册历史教案: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了解国民生活的变化与发展;2.掌握近代中国社会文化、风俗和生活特点的基本内容;3.不断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内容一、活动1:历史绘画展览1.教师先让学生自由选择一幅近现代历史人物画或历史场景画;2.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己的绘画作品或美术作品,营造课堂氛围;3.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内容和意义;4.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作品的内涵,发掘作品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二、活动2:老照片回忆录1.教师提前准备一些民国时期的照片;2.带领学生观看老照片,并从视觉上感受到历史时空的变迁;3.帮助学生理解照片背后所代表的人、事和社会背景,并进行讨论;4.鼓励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勾起自己祖辈们的过往历史记忆,让历史更加鲜活具体。
三、活动3:《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1.让学生自己购买《平凡的世界》的全套书籍;2.每节课根据章节内容,讲述当时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书中呈现的那个年代;3.带领学生参考经典影视剧,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观;4.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和思考,培养文化积累和人文素养。
教学方式本课程的教学方式为多元化、开放式,注重学生自主、互动、探究式学习。
其中,绘画展览活动和老照片回忆录活动注重感性认识,能够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能力和代入感;《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注重思考和知识的积累,可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变迁。
教学评估1.绘画展览活动、老照片回忆录活动评分标准:作品内容和意义是否符合作业要求,展示或介绍的语言表达和知识答辩的准确性、清晰度;2.《平凡的世界》读书活动评分标准:学习笔记、阅读量和思考的深度。
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思考,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了解和认知。
透过历史的长河,学生可以更直观、全面地把握历史变迁和变革。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最全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课标解读】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
【课前导读】1.近现代社会的剧变是促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根本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阶段特点:①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是这一阶段社会生活方式最突出特点;②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后),面貌焕然一新,但受到政治生活的明显影响;③20世纪80年代后(改革开放后),变化迅速,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不断增加。
3.近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反映了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进步。
【知识结构】一、近现代服饰的变化1.总趋势(总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近代:(1)男子服饰:①长袍马褂——流行整个近代②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流行(疑难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或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侵略;西学思潮)③中山装A.基础、时间、设计者B.造型特征: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
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根据《易经》周代礼仪等内容寓以意义。
其一,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其二,门禁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疑难探究)从西装到中山装你能读出哪些启示?(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由宽松肥大到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疑难探究)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的认识。
A.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反映了晚清时期,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概念和特点;2.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3.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图片并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激发他们对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和想象。
步骤二: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在这一步中,教师会通过讲解或讲解配合多媒体资料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师可以使用PPT或视频教材,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典型特征和社会变迁的背景。
步骤三:分析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向学生讲解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事件和演变过程。
教师可以使用教科书中的案例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演变过程。
步骤四:讨论影响因素和家庭生活在这一步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如何改变家庭结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给出的案例和资料进行讨论。
步骤五:小结回顾通过小结回顾,教师会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巩固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方法1.授课法: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传授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知识。
2.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教师使用多媒体资料,如PPT、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内容。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1.课堂讨论: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历史教案物质生活与风俗习惯的变迁,涉及到近代和现代两个阶段,包
括衣、食、住、及风俗习惯等几个方面。
关于衣的变化,近代受西方的影响,由传统的长袍马褂到接触西装,后有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女子则是旗袍;新中国成立后,从学苏联的列宁装和连衣裙,到国防军绿装;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关于食的变化,中国有四大菜系,在近代西方的影响下,西餐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关于住的变化,中国传统民居里北方有四合院,受西方建筑的影响主要在租界,尤其是上海。
关于风俗的变化,近现代的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发展,涉及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
电车、火车、轮船、飞机等。
中国传统的交通工具是轿子与马车,民国时期人力车是有钱人常用的交通工具,自行车普通百姓也无力购买,电车、吃车与人力车曾长期共存。
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才成为人们最主要的代步工具,电车与汽车才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中国近代轮船业是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得以发端的,中国的铁路建设在近代的收回利权运动中获得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机会,中国的民航业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初。
此外,邮政通信业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其中
报刊在近代就已出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 __革命
时期均有重要报刊,并且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刊业的发展非常迅速。
在电视普及之前,广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
中国电影至今也走过了百年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人们的需要和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互联网以其特殊的功效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
其变化的因素。
(1)知识与能力: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相关图片、音像等资料,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影响其变化的因素;通过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特点,培养归纳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教师或者网络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主动探究“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运用丰富的
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培养自己站在发展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体验、感悟和反思的方式学习历史,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认识到它的发生是 __必然,认识到 __潮流是不可阻挡的,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外部的世界。
重点: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和总的特点。
难点:结合以前学过的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从中国近现代社会巨变、西方思想观念和物质文明不断冲击的角度,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本课主要衣、食、住、社会风尚等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国门洞开的中国开始向世界的文明靠拢,反证了明末闭关政策必然导致国家落后的现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才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才会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由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同学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地采用多媒体的手段,适量地展现这一时期图片和影视资料,或
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学内容上紧紧抓住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实施教学。
通过课外阅读、上网浏览、收集实物(如老照片、旧服饰、旧器物)等活动,了解相关的衣、食、住、社会风尚等史实,探讨影响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
并认识到,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站在发展的角度、用 __眼光思考问题。
并将收集到的资料与老师、同学交流,或通过历史知识墙报、班级展览角等方式展出,与师生共同分享。
探究学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我国服饰发展的简单历史,写一篇关于服饰变迁方面的小习作。
或者回家找一件旧服装(如中山装或旗袍等),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你喜欢这些服装吗?说出理由。
实践活动:查找有关菜谱,按照菜谱要求,做一个家乡的特色菜。
记录操作的过程,并和你的家人一起品尝你你的成果,记录下你的感受。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