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专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必考部分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第28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3.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内容古朴, 现实感强。
二、数学 1.《九章算术》 (1)内容:采用十进位制记数法,汇集了许多算术命题。 (2)意义: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 体系,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中国古代的计算工具从算筹演变成算盘。明朝时珠算法已 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天文历法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天象观测的国家。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 3.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天仪、简仪等。 4.郭守敬编订的《__授__时__历______》,与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 相同,比现行公历的颁行早三百年。
主题 璀璨辉煌与难以维系——农耕经济下的中国古代科技
史料一 《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天文历
类别 数学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法气象
数量 22
25
25 9 25 7 7 8 8
史料二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虽是建筑、水利、机械、纺 织大国,但物理学成就不多;作为发明造纸术、火药的国家,可 化学并不突出;农业技术高度发达,而生物学理论却相当薄弱。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1.史料一为表格性史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分 布领域,从表上看主要分布在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数学、天文学、 地学、农学等领域。
2.史料二 主要说明“与西方相比”中国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都相当薄弱,表明中国科技重实用、重现象总结而轻规律的 特点。
3.史料三为史学评论,史料主要说明小农经济及君主专制的 存在,束缚中国古代科技发展。
[图示记忆] 天文、数学、农学、医学成就
[轻巧识记] 古代中国科技可归纳为“一、三、四” 一个启示:科技发挥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三个特征:重经验,轻实验;重综合,轻分析;重实用,轻 理论。 四大阻碍因素: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和闭关锁 国政策的推行;教育文化的高度专制;腐朽的封建制度。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

【创新设计】(浙江选考)2018版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第31讲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训练1.(2016·杭州高一期末质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
其中,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最为显著的是( )A.指南针的发明B.纸的发明C.火药的发明D.印刷术的发明解析纸的发明对文化文明的记载和传播发挥着最显著的作用。
故选B项。
答案 B2.(2016·温州十校高二期末联考)“排字工匠可转轮找字,以字就入,按韵取字,不必走来走去”。
该发明是下图中的(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A是元朝人王祯创制的转轮排字盘,一人读声,一人检字,既提高效率,又减轻劳动强度,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是活字印刷术字盘;C项图片反映了造纸的过程;D项是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机械水排。
答案 A3.宋代史书记载水手航海时“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材料中的航海器械直接推动( )A.地理大发现B.殖民扩张C.文艺复兴D.工业革命解析指南针的西传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故选A项。
答案 A4.(2016年浙江名校协作体模拟)初唐一书法家,尤善正书,独成一体,开颜柳先河,名声大到当时远方的少数民族都知道,此人最有可能是( )A.王羲之B.怀素C.张旭D.欧阳询解析根据“初唐”“开颜柳先河”可以判断出是欧阳询。
答案 D5.(2016·浙江绿色评价联盟高二联考)唐代有一位书法家的作品千变万化,神采飘逸,极有情趣,被人称之为“变动如鬼神,不可端睨”“挥毫落纸如云烟”。
下列作品最能体现其书法特点的是( )A.《丧乱帖》B.《肚痛帖》C.《玄秘塔碑》D.《汉汲黯传》解析“千变万化”、“挥毫落纸如云烟”可知说的是草书,故选B项。
答案 B6.下图是宋代苏轼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贴》。
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第23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时空坐标专题概览](对应学生用书第200页)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识记—基础知识梳理]1.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①主张:政治上提出了“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②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君轻民贵”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易误警示]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2.其他学派[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
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学案新人教版

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第36讲汉代儒学课件新人教版

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汉朝皇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重,说明了孔 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 [提示] 现象:孔子及儒学地位在汉代逐渐提高。原因:董仲舒 更新儒学体系,建立“新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并在中央设太学,传播儒术。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 36 讲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秦初,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反 对郡县制。 2.经过: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秦始皇坑儒, 以警告天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 浩劫。 (2)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称之为 “灭学之祸”。 (3)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_儒___学__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 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 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 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 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提升点一 单列视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
视角 1 从社会发展角度命题 汉代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吸收黄老之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 的,呈现出外儒内法的特点。解题时需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对点 1] (2017·北京高三统练)历史学者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
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民”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 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一、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异 同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不 同 点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 原 经济发展, 兼并战争频繁, 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 因 各国需要人才 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目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 的 统治者服务 力量的发展
地位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专制,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 内 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 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 容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 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 影 响 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 系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 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
点 成就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政 背 景 治 欧洲启蒙运动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 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 还 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 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 工场的发展
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 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 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 会的变革与转型 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通用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单元整合提升课件

[对点训练] 2.战国“百家争鸣”、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独尊儒术”、洪秀全“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解析:选 B。材料仅“百家争鸣”相对宽容,不能反映整个 思想发展演变的趋势,故 A 项错误;材料“百家争鸣”“焚 书坑儒”“独尊儒术”“毁孔庙,焚烧儒家经典”,都体现 了思想文化服务于现实政治的一面,故 B 项正确;C 项仅在 “百家争鸣”中得以体现,故 C 项错误;D 项“沉闷”的 表述与史实不符,传统儒家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更 新,故 D 项错误。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 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 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至于隋唐,皆属门第 社会,可称为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 平民社会。除蒙古满洲异族入主,为特权阶级外,其升入政 治上层者,皆由白衣秀才平地拔起,无古代封建贵族及门第 传统的遗存。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 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二、儒家思想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1.特点 (1)注重道德修养:爱人、德政、孝悌、仁义礼智信等。 (2)注重血亲人伦: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3)注重民本思想:苟政猛于虎;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 民以时。 (4)注重社会秩序:克己复礼、正名、齐之以礼等。
(5)注重现实社会:关注现实政治、伦理生活、具有理性精神。 (6)注重群体意识:重视并积极维护群体秩序与和谐,个人服 从群体。 (7)注重开放意识:外儒内法、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具有很 强适应性。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第35讲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选择题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 B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
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答案 D解析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
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图一战国司南图二清朝早期象牙罗盘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答案 B解析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
4.(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4)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合提升专题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儒学处于受压制时期“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代儒学改造时期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儒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处于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儒家思想走向了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专题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深化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书画、戏曲艺术成就所反映的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变革的时代,思想领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孔子整理编订《诗经》作为德行教化文本,屈原创作《离骚》抒发爱国情怀。
(2)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形成,汉赋以华丽的辞藻描绘出气势恢弘的时代。
(3)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建安文学一扫华丽文风,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画开始形成;书法逐渐进入自觉阶段。
(4)唐朝的繁盛与科举制度的最终形成,促成了唐诗的繁荣;绘画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风格多样;楷书、草书书法艺术成就辉煌。
(5)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民阶层的形成,使传奇小说、词、戏剧、风俗画等世俗文学艺术得到发展;元代统治的黑暗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元曲成为主要艺术形式,戏曲走向成熟。
(6)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使得反封建的小说、戏曲走向繁盛;抒发个人心意的文人画盛行。
专题三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
中国传统科技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
西方近代科技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
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
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
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
专题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欧洲启蒙运动政治条件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经济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受到封建制度束缚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思想条件明清之际理学和心学成为官方哲学,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使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性质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地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17、18世纪欧洲的主流思想内容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主义设计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影响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2018·课标全国Ⅲ,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表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愚人) 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
(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1.首先确定本题的时空界限:材料给出的时间是“东汉”,设问中要求的是“中国古代史”。
2.根据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即观点明确。
(1)可以从肯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
例如:①从表格整体内容上看:汉代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是儒家思想;②从表格具体内容上看:人物按圣人愚人标准划分,折射出儒家占主流地位的特点;道家(老子)和法家(商鞅、韩非)人物排名前列,折射出汉代新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民间的商人(范蠡)、侠客(荆轲)和农民(陈胜),折射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特点;表中未展列评判汉代人物,折射出史家受制于时代的特点。
(2)可以从否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
例如:班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我认为是不科学的。
3.提出看法后,说明时要注意史论结合,即史实+评价。
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看法:儒家思想影响了班固评价人物等级的标准。
说法: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以及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接受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东汉史学家班固受到儒家道德标准的影响,因此把尧、舜、周文王、孔子看作圣人,把孟子、屈原、荀子看作仁人。
汉代儒学是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学说糅合到儒家之中,汉武帝的治国理念是外儒内法,因此班固把老子、商鞅、韩非等人看作中等人。
而宋襄公在春秋争霸战争中破坏礼乐制度,夏桀、商纣实行暴政,他们不符合儒家的仁、德、礼的道德标准,因此把他们看作下等人。
由此可知: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取向。
示例二: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存在贬低农民起义领袖的倾向。
说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项羽写入“本纪”,陈胜、吴广写入“世家”,体现司马迁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肯定。
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
为推翻秦的暴政做出巨大贡献。
结论:陈胜在古今人表中仅列为“中下”,这反映出班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贬低农民战争领袖的思想倾向。
示例三:看法:班固把秦始皇列为“中下”不科学。
说明: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动政治制度的进步;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修驰道,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结论:把秦始皇评为“中下”,无法体现秦始皇雄才大略,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示例四: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对商业者的评价,体现儒家的义利观。
说明:子贡、范蠡是历史上著名的商人,两人获较高等级的评价,被评为“上下”(智人)。
子贡曾求学于孔子,知“礼”“仁”;范蠡辅佐勾践称霸,后从商,曾散尽家财再致富。
结论:这种评价欲昭示后世商人,切勿见利忘义,为富不仁,并以此体现儒家的义利观,重义轻利。
示例五:看法:《汉书·古今人表》贬低老子不科学。
说明:老子与孔子都是公认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著作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
老子的辩证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无为而治的思想被后世统治者所采用,有利于社会的休养生息、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孔子崇敬老子,曾问学于老子。
结论:有鉴于此,班固把孔子评为第一等,却把老子评为第四等是不妥当的,无法反映出老子的巨大成就。
[规律总结]1.此题以汉代史学家评判古今人物等级为切入点,意在考查汉代儒家主流思想影响社会评判价值观,儒家伦理道德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体现了教育部考纲中的4大能力12目标。
2.仔细审题,严格按要求作答:提出看法——找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史实并进行评价。
3.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可以是肯定班固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是否定班固的评价标准谈看法;可以是整体上归纳表格的内容,也可以是具体到表格中的某一项内容。
4.提出看法后,需要提供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史实+评价),切忌泛泛而谈。
5.本题失分原因:(1)审题不全面、答题模式不懂。
(2)对人物评判标准模糊,弄不清时代、立场、角度、史观会影响对历史事物的评判,不能把握命题者的考查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