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观念探微——以《诗经·小雅·采薇》为例

合集下载

《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

《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

《诗经》战争诗的审美价值在我国,战争最早时期可推溯到传说中的黄帝时代,黄帝曾与炎帝大战于阪泉之野。

自此之后,战争从未停止过。

《》战争诗只有七篇(《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大雅》中的《江汉》、《常武》;《秦风》的《小戎》和《无衣》),是我国最早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其思想与艺术都需要我们进行探讨。

列宁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

”①这种美好的感情在战争诗中得到鲜明生动的体现。

西周时期,中原处于四夷的包围之中,四夷不断地进犯中原地区,其中以的侵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大。

是散布于陕西西部、北部、山西、河北广大地区的游牧民族,实行“无君长,无语言文字”的军事民主制,这种特点决定其以掠夺为生的侵略性。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这些民族那里,获取财富已成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

他们是野蛮人,进行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

”②为此,周宣王曾进行多次的自卫反击战争。

《小雅·六月》就是记述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北伐取得胜利的事迹。

六月栖栖,戎夺既饬。

四牡,载是常服。

孔炽,我是用急,王于出征,以匡王国。

朱熹《诗集传》说:“《司马法》,冬夏不兴师,今乃六月而出师者,以孔炽,其事危急,故不得已而王命于是出征,以正王国也。

”可见,这次北伐完全是为了自卫。

《小雅·采薇》是首著名的战争诗。

诗中倾诉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清醒地认识到,痛苦的根源在于的入侵,并积极地投身到反侵扰的战争中去。

“岂不日戎,孔棘”,这是多么自觉的民族责任感。

在《诗经》中反映民众对战争态度的还有《秦风·无衣》。

朱东润先生认为:“言及战事无难色者独有《无衣》一篇,但又认为:“以无衣无裳之士而迫于君上,执干戈以致死,继令后之读者怜其身世之,固不论其作诗之时。

”③这就把诗中喷发出来的团结一致抵抗外侮的精神一笔抹煞了。

诗中“无衣”“无裳”均为文学语言,不能太坐实。

论诗经的战斗之歌

论诗经的战斗之歌

论《诗经》中的战斗之歌内容摘要:《诗经》中的战争诗有三十篇左右,反应了周朝那个特殊时代的战火风云。

战争迫使人们服从徭役,征战四方,久役未归,在此背景下抒发的情感内涵丰富复杂。

诗人用超高的艺术手法,使此类诗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创新意义,因而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战斗诗;情感内涵;艺术特点;《诗经》实反映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极其广泛,其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是《诗经》中的重要一类,同时也是《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诗歌类别之一。

战争诗的特点归根结底来源于战争的特殊性,与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其它事物相比,残酷的战争确实是异乎寻常,令人惊骇,有的政治家因而称之为“怪物”[1](P.154)。

战争诗的性质复杂,内容宏富而涉及面广:不仅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而且涉及到思想、道德、民族关系、阶级关系乃至家庭关系。

就人来讲,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士卒,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卷了战争的惊涛骇浪,没有哪个阶层能够逃避开——哪类诗歌能像战争诗这样全面地影响整个民族和社会呢?由此不难看出,战争诗的特殊性和重要价值。

本文拟从战争诗的背景原因,情感内涵,艺术特点和意义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力争对战争诗有进一步的认识。

一、战争诗的背景原因《诗经》收录的是上自西周、下迄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这五百年间是中国社会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中原华夏各国之间的称霸战争从未停止。

各邦国之间剧烈而残酷的兼并战争使夏禹之时的万国到殷时减至三千,周初又减至一千七百七十三。

(皇甫谧《帝王世纪》)春秋时有国一百三十一,至战国仅存七雄。

(马端临《文献通考·封建考》)所以司马迁在其《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此外,中原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也此起彼伏,史学家刘昶先生曾说:“游牧部落主要从事原始畜牧业生产。

《诗经》战争诗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诗经》战争诗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诗经》战争诗蕴含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

”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

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而《诗经》战争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周代血雨腥风的战争及其对周人身心的影响,在诗人情感的体验与抒发中书写了周人在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一、昆夷之患猃狁之难《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迁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如《小雅·渐渐之石》采用全景式描绘手法,详尽道出出征途中自然景物的不断变化:“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险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小雅·渐渐之石》三章诗反复诉说“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皆写东征将士辛苦不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雄奇沉郁、慷慨悲壮。

《邺风·式微》一诗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同时也借控诉国君反映了征战生活的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寥寥十八个字将从役者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怨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解读《诗经》中战争诗的主要特征(2)

解读《诗经》中战争诗的主要特征(2)

解读《诗经》中战争诗的主要特征(2)可是《诗经》中战争诗根本没有具体战斗场面的描写,而多用笔墨去进行军威声势和气势的渲染,叙写中心和重点完全在其它方面。

它写敌人的失败和自己的胜利,但却从不突出残酷的厮杀和呻吟,只有周王朝的军马腾,却见不到敌人的干戈;只有凯旋和欢庆,却没有死亡和流血。

比如那首著名的《采薇》,这首诗写一位远征战士罢战归来,在回乡途中,他抚今追昔,回想自己在军中的情况与心情。

诗的前五章都是回忆,首章写岁暮不能归家的缘故;次章写征战中无法给家人音信;第三章写征战劳苦,恐无生还。

以上三章着重写怀乡思家,情调较低沉。

第四、五章侧重表现紧张的战斗、军队的声威以及取得的战绩。

最后一章写归途中的复杂心情,感时伤事,情景交融,历来誉为写景抒情的名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不具体描写战斗场面、多叙士卒“勤苦悲伤之情”的《采薇》自不必说,即使是专用以弘扬宜王武功的《六月》、《采芑》、《江汉》和《常武》也是如此。

《采芑》叙写宣王命大臣方叔伐荆蛮之事,共四章: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亩。

方叔止,其车三千。

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

乘其四骐,四骐翼翼。

路车有爽,鱼服,钩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乡。

方叔止,其车三千,央央。

方叔率止。

约错衡,八鸾。

服其命服,朱斯皇,有葱。

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止。

方叔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

方叔率止,人伐鼓,陈师鞠旅。

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

蠢尔蛮荆,大邦为仇。

方叔元老,克壮其犹。

方叔率止,执讯获丑。

戎车啴啴,啴啴,如霆如雷。

显允方叔,征伐,蛮荆来威。

此诗突出写方叔所率队伍车马之威,军容之盛,号令严明,赏罚有信。

他雄才大略,指挥若定,曾北伐扬威,荆蛮因此闻风丧胆,皆来请服。

朱熹《诗集传》谓“方叔盖尝与北伐之功者,是以蛮荆闻其名而皆来畏服也。

”其他几首,《六月》赞周宣王臣尹吉甫奉命出征,师捷庆功;《江汉》是写宣王命召虎领兵平定淮夷,班师回朝后册命召虎,赏赐他土地、圭、等;《常武》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战役,突出了军队阵容之整齐、气势之盛大以及宣王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

《诗经》战争诗艺术手法探析

《诗经》战争诗艺术手法探析

《诗经》战争诗艺术手法探析作者:肖向峰宋金华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8年第06期《诗经》收录的诗歌大体上反映了周代的社会面貌和周人的思想情感,是一部周族从后稷到春秋中叶的发展史,其中周代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频繁而激烈,同时周人常常受到四夷外族的侵略,抵御外侮的战争也经常发生。

连年征战给周代的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无论是在外出征的将士,还是在家等待将士平安归来的亲人,他们的生活都受到巨大影响。

“为了争夺资源和谋求族群的壮大,周人联合姜姓族群共同东征,举兵剪商。

周公、成王、康王继续东征和北征,奠定周人八百年稳固基业。

平乱是周人稳定社会秩序和保护征伐胜利果实的战争。

御侮则是对其他族群的侵扰的还击,也是对斗争成果的保护。

为了占据优良的耕种资源,周人不断抵御西北族群,尤其是玁狁的侵扰。

为了掠夺财富,周人与南方族群连年征战。

”[1]因此战争在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诗经》中正面描写战争生活的战争诗一共有十五首,零星分布在“国风”、“小雅”和“大雅”中,分别为六篇、七篇和两篇。

其表达的主题主要有“爱国”与“怀乡”两类。

这些诗歌直接反映了战争对周人生活和价值观的影响,展现了战争阴霾笼罩下的人们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的思想和行为。

本文主要探析、归纳《诗经》中十五首正面描述战争生活的战争诗的艺术手法。

一、第一人称视角的顺叙与倒叙《诗经》中的战争诗多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按时间顺序叙述士卒的征战生活,直接抒发情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无衣》)采用兵士相语的口吻直接抒发了将士慷慨互助、共同抗敌的爱国豪情。

《豳风·破斧》中每章末句“哀我人斯,亦孔之将”,“哀我人斯,亦孔之嘉”,“哀我人斯,亦孔之休”都直接表达了士卒对自身悲苦命运的哀叹。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诗经》旨在传达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它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又
是历史变化多端的回眸,更是文明引领中华民族走出无尽黑暗的阳光明灯。

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先秦时期作家嘲弄战争,也可以了解家国关系的描绘;更
令人惊叹的是《诗经》里的战争诗,其中的家国情怀是绝无仅有的。

它从不同的角度,借助神话传说及历史事件,对战争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审视,最终切身感受到因战争而带来的悲壮和折磨。

《诗经》里的许多传说为我们揭示了早在古代,中华民族就深刻地意识到两大
灾害:战争与饥荒。

它让人们深知“野旷天穹,惟莪与子”,让人了解战争的可怕,也警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完善行为规范,尊重个人权利,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破坏。

可以说,《诗经》赋予了中华民族一种“共同意识”,也凝聚了一种“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以及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发出了指导性的声音,而它也会成为下一代传承的精彩之作。

浅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

浅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

浅析《诗经》中的战争诗篇摘要]本文将对《诗经》中的战争诗篇进行深入学习与解读,以体会古人高昂的战斗精神、民族精神以及民族气节,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并重新体味当时的社会画卷,对民族文化、战斗文化、民族气节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英雄情怀《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民族文化的经典,以其丰富的民族生活内容和包罗万象的诗歌创作题材,把西周殷商的社会历史风貌极致饱满的展现给了后人。

尤其是《诗经》中的战争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周人为国家兴衰、民族存亡而战斗感人的历史画卷,也反应着当时不同阶层对战争的态度及战争中的役人戍士内心矛盾复杂的情感。

一、在爱国与思家中反映战争中矛盾心情的诗篇——以《小雅?采薇》为例《采薇》这首战争诗描述了一个出征的士卒,历经生死征战后,最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

在路途中,他回忆起征战岁月的痛苦和艰难,不由得发出了悲凉而忧伤的吟唱,展示出士卒背井离乡抗击外敌的复杂情感。

这首诗歌不仅深刻地指出了战争对周人生活的破坏,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也表达了士卒对猃犹侵略者和战事的怨恨。

即便如此,将士们也只能天天严阵以待,面对猃犹入侵,匹夫皆奋勇戍边卫国。

在这一背景下思乡念亲的个人情感与为国赴难的民族责任感交织在士卒的心中,成为全诗深蕴着的思想感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杨柳青青、春色怡人的美好季节,本是与家人共享温馨平凡安逸田园生活的时候,却要远戍边疆,抗击外侵猃犹,征人心中难免充满离愁别恨。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在漫长的征战生活中,士卒不仅要忍受身体上的饥苦,还有心理上的折磨。

“靡室靡家,猃犹之故;不遑启居,猃犹之故”的反复吟唱,展现了征人对入侵者的愤慨和对和平的向往。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展现出士卒内心的无奈。

但征人清楚此去是为了保家卫国,也蕴涵士卒奔赴战场的豪壮。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显示出士卒在战争洗礼后的无限感伤。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更唱出了士卒久戍难归而忧心如焚的内心复杂情感。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

分析《诗经》中的战争诗《诗经》中存在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战争诗,战争诗与爱情诗所描写的爱情,祭祀诗所写的祭歌,农事诗所写的农耕文化,政治讽刺诗中写的政治形势相比,战争诗中的战争要复杂和有吸引力。

战争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诗中凝聚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纯的爱情诗歌要深厚,内容更加宏大,反应的社会现象更加深刻。

在阅读战争诗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得到审美意境的提高,而且可以发掘那些非战争的文化。

这些战争诗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递出其特有的的民族精神,融入民族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总体来说表现的三大特征是:题材以民族战争为主;不具体描写战斗场景;推崇德义、以德化民的战争思想。

从社会发展史看,一种社会制度发展到它已走向顶点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制度发展走向自身否定的开始的时候。

西周末期由于奴隶主贵族残暴的统治,激起了“国人”的暴动,加速着西周王朝的灭亡。

春秋时期是周王朝没落新的封建制度产生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内诗的风格倾向不同于西周初期的“正风”、“正雅”,在《诗序》中,产生了“变风”、“变雅”,风气和习俗都大为改变。

待到周宣王伐异族而中兴,这是战争诗集中产生的年代。

战争是频繁而残酷的,但反映这一题材的作品不多,没有正面战斗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士们厮杀的场面,还没有塞外风雪,还未见血流成河的残阳。

诗经里写的都是兵马强壮,武器精良,士气的高涨和英勇善谋的将军。

这不能仅仅归纳为描写范围的局限,我们应当看到诗经中战争诗里透露出的浓厚以武功显示威望、以礼法治理国家的思想。

一、《诗经》中战争诗历史背景和概况周族以农立国,周武王伐纣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西周的灭亡,周王朝始终陷于四周落后种族的侵扰困境中。

严峻的边患和无休止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被反映在战争诗中。

这些诗篇主要反映了周朝八百年来的杀伐攻掠,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战争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人文内涵传承至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猃狁之间的战争。
在 中国古代 文献 中, 有关先秦时期匈奴 与中原 发生关系的记载 , 可靠 的线索有 以下几条 : 一是刘
向《 说苑 》( 卷一 )所载燕昭王元年 ( 公元前 3 1 2 年 )昭王问政与郭隗时 ,郭 隗说 :“ 匈奴驱驰与楼
烦之下 ” ;二是 《 史记 》卷八一 附 《 李牧列传 》所 载赵孝成王初年 ( 前2 6 5 年) 李牧居代 、 雁 门备匈 奴, 大破匈奴十万余骑 ; 三是 《 战国策 》 卷 三一 《 燕 策 》所载燕 王喜 二十七年 ( 前2 2 8 年) 秦将军樊於
收稿 日期:2 0 1 5 - 0 3 . 0 9 作者简介:王蕊 ( 1 9 9 O 一) ,女 ,青海西宁人, 太子丹将他收容 , 太傅鞠 武谏 :
愿急遣樊将军人匈奴以灭 口, 并西约三晋 . 南连齐 、 楚 ,北媾于匈奴 以图秦 。④ 除此之外 ,史书 中还记
第2 4卷
第 8期
牡 丹江 大学 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c r s i t y
VO1 . 2 4 No .8 A u g . 2 01 5
2 O 1 5年 8月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0 8 - 0 0 6 2 - 0 3
于经济形态 的不 同, 致使价值取 向 、 道德观念 、审 美情趣 和思维 模式 的不同 。游 牧经济 以畜牧业 为
主 ,以狩猎业 为辅 , 经济结构单一。而中原地 区的
载在黄帝时期 , 黄帝打败蚩尤平 定天下 之后 , 未尝 宁居 ,于是东达 大海 ,西到空 桐 ,南 向长江 ,“ 北 逐荤粥 ,合符釜 山 ,而 邑于逐 鹿之阿 。 ” 由于黄帝 经常带部下迁移 , 不在一处定居 , 而且为 了防止疆 土再次被荤粥等 的占领 , 他让士兵们驻地建起 了营 垒来 自卫 。 到 了夏代 , 荤粥与夏族为邻 , 交往密切 。
是为穆王 ,穆王 即位 ,春秋 已五十矣 。王道衰微 , 穆 王闵文武之道缺。 ”“ 穆王伐犬戎 , 得 四白狼 、四
白鹿以归 。 自是 以后 ,荒服不至。 ”穆王死后他 的 儿子共王 即位 ,共王死后子懿王立 , 懿王之时 , 王 室遂衰 , 诗人作刺。 ( 《 史记 ・ 周 本纪 》 ) 至西周周厉
王之世 ,政治腐败 ,国势衰微 ,先后有猃 狁南侵
荆楚 、 徐淮北叛 , 严重威胁着周 王室 的安全 。 周宣
《 山海经 》 ( 卷十 《 海 内南经 》 ) 、 《 战国策 》中有所
记载 。 从猃狁到匈奴 , 名称 的不断变化中我们可 以 看 出匈奴从它的起源到发展可谓是经 历了不断地 、 长时 间的融合才形成 的, 也说明这个民族逐渐走 向
分地 。 ”是我 国古代的游牧民族 。匈奴之名最早在 古籍 《 逸周书 》( 卷七 《 王会解 》附伊 尹四方令 ) 、
年。 《 帝王世纪 》 : “ 周凡三十七王 , 八百六十七年。 ” 这八百六十 七年间 。周 王室到周 昭王时 “ 王道微 缺” , “ 昭王南巡狩不返 , 卒 于江上 。 ” “ 立昭王子满 ,
《 诗经》战 争观念探微
— —
以《 诗经 ・ 小雅 ・ 采薇 》为例


西宁 8 1 0 0 0 7 )
(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 院 , 青海
摘 要 :《 诗经 》中西周 时期的战争诗反映 了 当时的重大战争史实,并表现 出周人对待战争的观点、 态度和 同仇敌忾 的战斗精神 。平定叛乱或抵御外族入侵 ,作为一种生存和扩 张的重要手段 ,和 当时人们 的生活状 态密不可分 , 《 采薇 》就是 一首表现战争历史的诗 ,诗 中诗人 用一种趋于完美的情感特征 ,将 当 时战争观 念淋漓尽致地表现给我们 。这种特征 对后世的影响也是 巨大的。 关键字 :《 诗经 》 ; 《 采薇 》 ;情感特征
中图分类号 : I 2 2 2 . 2 文献标识码 :A 一
周代从武王到赧王 , 共三 十七君 , 约享国八百
《 史记 ・ 周本纪 》记 载 “ 古公 直父复修后稷 、 公刘之业 , 积德行义 , 国人皆戴之 ……” 中“ 薰育 ”
又作 “ 獯鬻” ,是我国古 代北方 的部族名 ,夏代称 熏育 ,周代称猃狁 ,战国秦汉 以来称 “ 匈奴 ” 。从 《 史记 ・ 匈奴列传 》中得知 :“ 匈奴 , 其先祖 夏后之 苗裔也 ,日淳维。 ”“ 居于北蛮 ,随畜牧而转移 , 其 畜之所多则马 、 牛、 羊, 其奇畜则橐驼 驴、 赢 …… 逐水草迁徙 , 毋城郭 、 常处 、 耕 田之业 ,然亦各有
经济方式有很多种, 经济结构 比 较复杂, 在这种不 同的经济状况 的影响下 , 产生的社会文化形态也 就 不一样 。 历史演 变的过程 中, 随着各个王朝的逐 渐
强大 ,匈奴被迫远离中原 。游牧生产发展缓慢 ,草 原逐渐被 中原人 民开辟成为农 田、 工场。游牧生产
基地 ,日益萎缩 。游牧部落 ,日渐衰落。活动于黄
了强大 。
王静 即位之后 ,励 精图治 ,内修朝政 ,外 治武功 ,
先后用尹吉甫 、方叔 、召虎为将 ,北伐猃狁 , 南讨 荆楚 ,再平徐淮 。
《 诗经 》 中记载 的有关此类战争 的诗歌有 : 《 小 雅 》中的 《 采薇 》 《 六月》 《 出车 》 ; 《 大雅 》 中的 《 江 汉 》与 《 常武 》 o其 中,《 小雅 》中的 《 采薇 》 《 六 月 》《 出车 》描写的是有关周王朝与猃狁的战争 。 《 大雅 》中的 《 江汉 》《 常武 》描写有关徐淮 的战 争 。本文是 以 《 小雅 ・ 采薇 》为例来 论述 《 诗经 》 中的战争观念的 , 所以本 文着重要说的是周 王朝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