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 六年级 宿建德江 复习资料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图文详解教案

《宿建德江》知识导学+练习+教案+图文详解字词注释宿建德江:意思是在建德江露宿。
建德江,江名在现在的浙江省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市的一段。
移舟:划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
烟:一作“幽”。
渚:水中小块陆地。
客:指作者自己。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原野。
旷:空阔远大。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译文解析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边,傍晚时分,旅途中的我的心中又涌起思乡的新愁。
岸上原野空旷,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江水清澈,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要来与人相亲相近一般。
赏析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
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
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很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
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中的“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
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古诗 文言文 日积月累汇总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背诵资料一、【古诗词】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 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浪淘沙[唐] 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二、【文言文】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太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赞叹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锺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理解】本文告诉我们知音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用百来计算。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斗牛图》,杜处士尤其珍爱,他用锦囊装起来,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六年级-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归纳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归纳我们的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有浩瀚的江海,有无边的森林,有起伏的稻田。
唐诗宋词中,就有许多是描写山水风景的。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也是描写山水风景的,亲爱的读者,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欢迎阅读!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________注释①[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省)的一段。
②[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________注释①[望湖楼]又叫看经楼,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________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夜行黄沙道中]词题。
黄沙:黄沙岭,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的西面。
③[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
④[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⑤[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⑥[见]同“现”。
六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_。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课文笔记一、《宿建德江》《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佳作。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1.原文: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注释:(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烟雾弥漫的小洲。
(4)日暮:天色将晚。
(5)客愁:诗人自己的忧愁。
(6)野旷:原野空旷辽阔。
(7)天低树:天空比树木还低。
(8)月近人:月亮与人很近。
3.诗意:把船停靠在烟雾弥漫的小洲旁,夕阳西下,诗人自己的忧愁又新增一层。
原野空旷辽阔,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月亮与人很近。
4.笔记:(1)这首诗的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描绘了诗人停船靠岸的画面,并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愁和思乡之情。
(2)后两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天空比树木还低,月亮与人很近,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和亲近的感觉,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3)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画面感极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诗人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使人感受到他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苏轼的一首佳作,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季的美丽景色。
1.原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放生鱼鳖逐人弄,谁见浮生烦恼无?2.注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
(2)望湖楼:又名“看经楼”、“观潮楼”,位于杭州西湖边。
(3)醉书:饮酒后写诗。
(4)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翻涌如墨汁尚未遮住山峰。
(5)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珠子乱入船中。
(6)卷地风来忽吹散:一阵卷地大风吹来,把乌云吹散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1、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古诗词三首之宿建德江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①简介孟浩然,唐代诗人。
汉族,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存诗26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
风格以清旷冲淡为主,但冲淡中亦有壮逸之气。
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②教材分析《宿建德江》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途径建德江时所作。
当时,诗人乘坐的船正停宿于建德江中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诗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大意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边上,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客是诗人的自指,愁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
夕阳西下、飞鸟归林的黄昏时刻,也正是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返回家中的时刻,而此时的诗人则只能在停靠岸边的船上过夜,因此新的羁旅之情便油然而生。
后两句是唐诗中铺写景物的名句,低和旷、近和清相互依存、相互映树,此境此景,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亦衬托了诗人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的孤寂心情。
整首诗于轻淡处着笔,含而不露,韵味悠长。
2、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三年级语文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课堂笔记本课知识点课文主题:《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赠刘景文》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1. 本文作者:孟浩然,唐代诗人,本文选自《全唐诗》。
2. 本文体裁:五言绝句。
3. 重点词语解释:(1)宿:过夜,作动词用。
(2)建德江:在浙江衢县南。
(3)移舟:移船近岸。
(4)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5)旷野:空阔的原野。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6)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明,月亮和人很亲近。
4. 重点句子翻译:(1)“江清月近人”一句的意思是江水清明,月亮和人很亲近。
(2)“野旷天低树”一句的意思是空阔的原野上,天空和树木相连。
5. 中心思想:《宿建德江》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6. 写作特点: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7. 问题质疑:(1)“江清月近人”一句中“月”的含义是什么?它与“人”的关系是什么?答:“月”的含义是月亮。
它与“人”的关系是与人亲近。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 本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 本文体裁:七言绝句。
3. 重点词语解释:(1)六月二十七日:指农历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楼:又名“看经楼”,在杭州西湖边。
醉书:即醉写,饮酒微醉中写诗。
(2)未遮山:没有遮盖住山峰的云雾。
白雨跳珠:形容雨点很大,像珍珠般跳落。
4. 重点句子翻译:(1)“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的意思是雨点很大,像珍珠般跳落,纷纷进入了船中。
(2)“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的意思是突然一阵卷地大风吹散了云雨,西湖雨过天晴。
5. 中心思想:《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描写西湖夏日风光的诗,作者通过描绘突如其来的雨和雨过天晴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变幻无常的感受和对美好景色的热爱。
6. 写作特点:语言生动形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7. 问题质疑:(1)“卷地风来忽吹散”一句中“卷地”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卷地”的意思是“地面”,这个词语在诗句中的作用是形容风势猛烈,强调了雨过天晴的突然和迅速。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与反思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部编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宿建德江》这一首古诗词。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有过傍晚时分,停泊在美丽江边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意境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诗人如何在自然景色中抒发情感。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启发他们如何用诗词表达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教学重点中的“诗句解析”,以“移舟泊烟渚”为例,教师需解释“烟渚”是指江中雾气缭绕的小洲,通过这个意象,诗人营造了一种朦胧、孤寂的氛围,这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中的“诗歌意境的体会”,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江上烟波的图片,结合诗人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心境,突破理解上的难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朗读与理解:《宿建德江》的朗读节奏和韵律是教学的重点,通过正确的朗读方法,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音韵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诗句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句意理解是核心内容,如“移舟泊烟渚”中的“烟渚”和“日暮客愁新”中的“客愁”等,需要学生掌握。
-诗歌主题:把握诗人表达的自然美景与人生感慨的融合,理解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宿建德江》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江边夜景和旅人心情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古代诗人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感慨。
部编版语文六上古诗知识点整理

古诗复习1.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1.选自《孟浩然诗集校(jiao)注》,孟浩然,襄州襄阳人,唐代诗人。
2.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
3.暮:傍晚4.客:诗人自指5.旷:空旷注释: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
天色渐渐的昏暗了,在外做客的愁思又缕缕地涌起。
一望无际的田野上,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更低些。
月亮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上,好像月亮倒映在人身边似。
小结:本诗描写的是建德江中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泊船所见的景色,时间是从日暮到傍晚,表达了诗人羁旅之思、异乡愁绪。
拓展:1.绝句:共四小句(一句七字为七言绝句,一句五字为五言绝句)2.律诗:共八小句(一句五字为五言绝句)3.长律:大于8句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注释:1.选自《苏轼诗集》,醉书:饮酒时书写的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文学家。
2.翻墨:比喻像打翻的墨水一样。
翻译:乌云翻滚像泼洒的墨汁一样,尚未遮住群山。
白花花的雨点似珍珠般乱蹦乱跳窜上船。
卷地而来的一阵大风忽然间把雨吹散。
风雨后望湖楼下波光粼粼,水天一片。
小结: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诗人将一场变幻的风雨写得非常生动。
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
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啊!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注释:1.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南宋词人。
2.别枝:横斜突兀的树枝3.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5.见:同“现”。
显现,出现译文:明亮的月光照在横斜突兀的树枝上,惊起枝上的鹊鸟。
蚕鸣随着半夜清爽的凉风飘送过来。
在一片稻花香气里,可以听到悦耳的蛙鸣,它们好像在谈论着丰收的喜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宿建德江
默写原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下注释默写
1、选自________________ 作者是___朝的________
2、烟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暮:__________________
4、客:________________
5、旷: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理解:
1、这是一首即景生情的_______(体裁),它描绘了建德江边__________时分恬静清新的秋江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淡的。
2、“移舟泊烟渚”,“移舟”是_______________的意思,“泊”有___________的含义。
小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一方面__________,另一方面为下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暮客愁新”,“日暮”和上文的“_____”,“_____”相关联,同时“日暮”又是“_________”的原因。
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的抒情手法。
4、“野旷天低树”写远望日暮时分,苍苍茫茫,旷野无垠。
“近”和“____”相互依存,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不见故乡。
5、“江清月近人”写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月近人”从侧面衬托了_______,只有明月与人相依,反衬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月既给诗人带来了_______、_______,但最后还是不免淡淡的_________。
6、这是一首羁旅诗,描写了羁旅之思和异乡愁绪,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
B.第一句点题,也为下面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中“日暮”是“客愁新”的原因。
C.最后两句,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切逼真。
D.此诗前两句为情借景抒情,后两句为触景生,描写了清新的秋夜,突出表现了细微的景物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