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

合集下载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主成分含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主成分含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主成分含量及抗菌活性的影响目的:研究黄连不同炮制品水煎剂中主成分含量的变化,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抗菌活性的影响。

方法:以小檗碱为黄连的代表成分,运用HPLC法测定4种不同黄连炮制品水煎剂中代表成分的含量。

将黄连不同炮制品水煎液置于培养基中与细菌同时温育,观察药物对细菌生长繁殖的影响,以此判断药物抑菌作用的强弱。

结果:黄连不同炮制品中小檗碱的含量明显不同,以药物最低抑菌浓度(MIC)显示黄连不同炮制品均有抑菌作用,但作用强弱不同。

结论:不同炮制法不仅改变黄连药材的组分和含量,还可能通过影响其抗菌活性,使其药性及功能主治发生变化。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nt of major constituents in processed Coptis chinensis extracted by water, an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on the bacteriostasis effect. Methods: Berberine was chosen as representative constituent, of which the content in three differently processed Coptis chinensis extracted by water were determined by HPLC. Different processed products of Coptis chinensis in culture medium were put and cultivated with bacteria in the same time, and the influences of drugs on bacteria growth to judge the strength of bacteriostasi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ontent of Berberine in differently processed Coptis chinensi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t showed the bacteriostasis of different products all had the bacteriostatic action with MIC but in different strength. Conclusion: The content of major constituents and the bacteriostasis effect is changed by different means, different processing methods may transform the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Coptis chinensis.[Key words] Coptis chinensis; Berberine; Content; Bacteriostasis黄连是临床常用的药材,据来源不同分为“味连”、“雅连”、“云连”等,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等地。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

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探析大黄,又名黄连、苍术,为马鞭草科植物大黄的根或根茎。

大黄有泻下通便,消肿散结,清热解毒等功效,被广泛应用于中药方剂中。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影响大黄的药效和用途,本文将对大黄的不同炮制方法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进行探析。

一、大黄的炮制方法1. 清洗大黄:将大黄浸泡在清水中,去除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然后进行洗净,晒干备用。

2. 生大黄:即未经炮制的大黄,直接使用鲜品或晒干后的大黄入药。

生大黄性寒、味苦,功能泻下通便,清热祛湿,用于治疗热病便秘、痢疾、黄疸水肿等症状。

3. 炒制大黄:将大黄切成小片后,放入锅中炒烤,直至颜色变黄,有炭焦香味时捞出,瞬间泡于凉水中,捞出沥干备用。

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

2. 炒制大黄:炒制大黄能够加强其泻下通便的作用,降低其对人体的刺激性,常用于治疗便秘、积聚湿热等症状。

例如《金匮要略》中提到“大黄二两,炒、轧、末服”,说明炒制后的大黄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泻下通便的功效。

3. 醋炒大黄:醋炒大黄除了保留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瘀血阻滞、症结积聚等症状。

例如《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大黄平服,与胆一升浸,胆汁微溢,可便如油”,说明醋炒大黄具有明显的通便作用。

大黄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在中药汤剂中的运用也会有所不同。

生大黄通便泻火,清热祛湿;炒制大黄增强泻下通便作用,降低刺激性;醋炒大黄除了具有炒制大黄的作用外,还兼有活血化瘀、软坚消肿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病症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炮制大黄,以发挥其最佳的药效。

在使用大黄时,还需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情况。

不同人群在使用大黄时也需要注意慎重,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黄连的炮制原理

黄连的炮制原理

黄连的炮制原理黄连是一种中药材,广泛应用于中医药学中。

它有清热解毒、干燥湿热、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热病、黄疸和湿热病等。

黄连的炮制原理是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将黄连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并改变其性味、药效,以增强其药理作用和减少不良反应。

黄连的主要成分是黄连素,它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多种作用。

黄连炮制可以使其成分更容易溶解在水中,增加其药效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黄连的炮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清洗:将采集的黄连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去除表面的杂质和土壤。

2.切片:将黄连切成薄片,以便于后续的炮制处理。

3.炮制:炮制黄连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川黄连、广黄连等。

其中,川黄连是将切好的黄连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煮沸,然后用微火熬煮数小时,直至水分蒸发干净,黄连片变硬,呈现黄褐色。

广黄连则是将黄连片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放在阳光下曝晒,至黄连片表面变黑,呈现暗褐色。

4.晾晒:经过炮制的黄连需要晾晒,使其水分蒸发,保持一定的干燥程度。

炮制黄连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化学变化,这些变化对其药效产生了影响。

炮制能够提高黄连的抗炎作用和抗菌作用,同时减轻其毒性。

炮制过程中,黄连中的黄连素经高温煮沸可以分解成黄连素酯,这种物质具有更强的抗炎活性。

此外,炮制还可以降低黄连的苦味,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总之,黄连的炮制通过特定的处理过程,提高了其药效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改变了其性味、药效,并降低了其毒性。

黄连的炮制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临床验证,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炮制黄连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与完善,以更好地发挥黄连的药理作用,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黄连是中药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清热解毒、泻火解毒、疏肝胆、消痛等功效。

传统中药炮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可以提高中药材的药效和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本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

一、水煎法
水煎法是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之一,其步骤是将黄连切碎后加水煎煮,使其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经过水煎法炮制的黄连中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较低,但是其溶出速度较快,易于吸收利用。

据研究表明,水煎法炮制的黄连中主要含有黄连素、黄连苦苷等成分,且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酒浸法
酒浸法是指将黄连放入白酒中浸泡,使其有效成分溶于酒中。

经过酒浸法炮制的黄连中,酒中所含的有机酸和酒精可以起到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增强药效。

研究表明,酒浸法炮制的黄连中,有效成分能够保持较好的相对稳定性,且具有促进血行、促进氧气运输的作用。

三、蒸制法
综上所述,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并不相同。

水煎法能够使有效成分溶解于水中,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效果;酒浸法能够增强药效,具有促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蒸制法能够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的作用。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不同病症选用不同的炮制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

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

・方药纵横・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沿革王吉吉 蒙跃龙 王 妮 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712046) 摘 要:本文对历代黄连不同炮制品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整理,对同一炮制品各个历史时期文献中记述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归纳,并对现代研究进行了概述。

主题词:黄连/生产和制备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Coptis chinensis Franch或其它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其炮制品有十几种,部分品种被《中国药典》收载,其收载的炮制品有:生黄连、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

黄连的不同炮制方法与临床作用紧密相关,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及欠缺之处,有必要对其历代炮制品种及临床作用予以研究整理,以提供较完整的发展脉络,供医药工作者参考。

1 元代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

《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

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2 明代 《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

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

这些宝贵经验,至今被人们沿用。

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

《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

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

盐水炒,治下焦伏火。

”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

龙源期刊网 黄连·黄芩·黄柏的区别作者:韩德承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0年第03期“三黄”即黄连、黄芩、黄柏三味药的简称,都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中药材,但功效有异同。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性寒,味苦,无毒,入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关于黄连之苦,有很多歇后语:“半夜吃黄连——暗中叫苦”“冰糖煮黄连——同甘共苦”等等,说的是黄连味道苦。

可它虽苦,但是一味常用的良药。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它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症;外用治疗湿疹、湿疮、耳道流脓等症。

《名医别录》载:黄连“主五脏冷热,久下泄便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日华子本草》亦载其:“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

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所含的小檗碱对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肺炎双球菌等致病菌皆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能兴奋心脏,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压;能增强乙酰胆碱的作用,有显著的抗箭毒样作用及抗肾上腺素样作用;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对子宫有显著的兴奋作用,有利胆作用;与秋水仙协同有抗癌作用。

黄连不同的炮制方法各有专攻。

泻心火,生用;火在上,酒炒,用于目赤、口疮等;火在下,童便炒;火在中,姜汁炒,可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伏火,盐水炒;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可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食积成火,黄土炒;止泻,壁土炒;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热结于下,朴硝拌炒;血中伏火,干漆拌炒等等。

黄连在辨证施治中,与多味中药配伍。

治湿热内蕴、血热妄行,配黄芩、大黄等;治湿热留恋肠胃,常配半夏、竹茹;治泻痢、热滞,配木香、黄芩、葛根等;治温病高热、心火亢盛,配栀子、连翘等;治热毒疮疡,可配赤芍、丹皮等;治胃火炽盛的中消证,配天花粉、知母、生地等。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黄连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热清解毒、消炎利湿等功效。

为了增强黄连的药效,人们在使用黄连时经常对其进行炮制处理。

不同的炮制方法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对几种常见的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进行综述。

炮制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一定形态、质地和获得新的药效的一系列工艺过程。

炮制方法的不同会影响到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而影响到其药效。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黄连炮制方法及其影响:
1. 生黄连
生黄连即未经炮制处理的黄连。

生黄连主要成分为黄连素、黄连苦苷、穿心莲苷等。

其中,黄连素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而黄连苦苷和穿心莲苷则具有消炎解毒、清热利湿等功效。

生黄连的药效相对于其他炮制黄连来说较弱,但是在一些情况下仍有使用价值。

例如治疗黄痢、热毒症等。

3. 茯苓炙黄连
茯苓炙黄连是指将黄连和茯苓一起炒制而成。

茯苓具有调和药性的功效,茯苓炒黄连后能减轻黄连的苦味和寒性,使之更适宜于治疗中焦湿热和脾胃虚弱等疾病。

茯苓炙黄连的有效成分主要为黄连素、黄连苦苷和茯苓酸,适用于治疗湿热病症。

综上所述,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黄连的有效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其药效。

人们在使用黄连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病症和身体状况选择不同的炮制黄连,以发挥最佳的药效。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
黄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黄连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
有抗菌、抗炎、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

炮制方法是指对药材进行处理,以获
得理想的药用效果。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提高黄连的药效。

一种常用的炮制方法是炒制。

炒制黄连可以增加其苦味,增强其清热解毒的作用。


究发现,炒制黄连后,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连苦素含量会增加,这两种成分是黄连的主要
活性成分。

炒制还可以减少黄连中的水分含量,提高黄连的稳定性和保存期限。

还有一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如阳炙、裹片等。

这些炮制方法的目的是通过不同的处理
方式改变黄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而改变其药效。

相比之下,对于这些特殊的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

不同的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炒制黄连可以增加其苦味和
黄连素含量,蒸制黄连可以减少其苦味和黄连素含量,酒制黄连可以增加其苦味和黄连酯类、黄连萜类等其他有效成分的含量。

研究不同炮制方法对黄连有效成分的影响有助于指
导临床应用和提高黄连的药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连炮制不同功效各异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

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

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

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形状: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

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

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

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

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

"过桥"较长。

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黄连为毛莨科植物CoptischinensisFranch或其它黄连属植物的干燥根茎。

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是我国应用很久的中药,其炮制品有十几种,部分品种被《中国药典》收载,其收载的炮制品有:生黄连、酒制黄连、姜制黄连、吴萸制黄连。

黄连的不同炮制方法与临床作用紧密相关,它的产生、发展与完善,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也可能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及欠缺之处,有必要对其历代炮制品种及临床作用予以研究整理,以提供较完整的发展脉络,供医药工作者参考。

黄连的炮制早在梁代《本草经集注》中就有记载,经过医药人员的医疗实践,总结前人经验,直到元代,黄连炮制的临床作用才更明确的提了出来。

《汤液本草》记载:"如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以酒浸煎"。

又提出"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指出了酒制具有引药上行,治头面之疾病的作用。

明代《普济方》中提出:"酒炒酒浸上颈已上"。

《奇效良方》中记载:"苦寒酒炒,亦为因用以泻其上热"。

这两部书进一步论述了酒制黄连作用的部位趋向,以及引药上行,泻其上热的作用。

这些宝贵经验,至今被人们沿用。

后人在治病过程中,通过用不同辅料对黄连进行炮制,使黄连在临床中的用途扩大。

《医学入门》中记载:"吴萸水炒,调胃厚肠,治冷热不调。

黄土炒,治食积,安蛔虫。

盐水炒,治下焦伏火。

"炮制方法较前增加了3种,并对临床作用有明确的记述,黄连炮制的理论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

《本草纲目》对黄连的炮制方法及其作用记述更为详细:"黄连入手少阴心经,为治火之主药,治本脏之火,则生用之;而肝胆之实火,则以猪胆汁浸炒;治肝胆之虚火,则以醋浸炒;治上焦之火,则以酒炒;治中焦之火,则以姜汁炒;治下焦之火,则以盐水或朴硝炒;治气分湿热之火,则以吴萸汤浸炒;治血分块中伏火,则以干漆水炒;治食积之火,则以黄土炒。

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能治其苦寒,咸寒能治其燥性,在用者祥酌之。

"与《医学入门》中记载的炮制方法比较,增加了猪胆汁浸炒、醋浸炒、姜汁炒、朴硝炒、干漆水炒。

使黄连的用药范围进一步扩大,也是对黄连炮制原理的新见解。

《增补万病回春》记载:"去须生用,泻心清热,酒炒厚肠胃,姜制止呕吐";"火在上炒以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实火朴硝,虚火酽醋,痰姜汁,伏火盐浸。

"明确提出了姜制黄连治痰、止呕吐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酒制黄连不但可以治上,而且还可以厚肠胃,同时对用童便制黄连的临床作用明确提了出来,进一步扩大了黄连的临床应用。

《医宗粹言》提出"酒炒去头目之火,姜汁炒去痰火胃火,不伤脾胃。

"说明酒炒、姜汁炒黄连既有确切的临床作用,又可防止生用黄连伤脾胃的副作用。

《寿世保元》记载:"去须。

下火童便,痰火姜汁,伏火盐汤,气滞火吴萸,肝胆火猪胆,实火朴硝,虚火酒炒。

""虚火酒炒"是该书的新观点,余则与上述基本相同。

《景岳全书》记载:"火在上炒以酒;火在下炒以童便;火而呕者,炒以姜汁;火而伏者,炒以盐汤;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

"本文除肯定前人提出的炮制方法及治疗作用外,又提出了"同吴茱萸炒,可以止大痛;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的理论,拓宽了黄连的临床应用,满足了患者治疗的需要。

《先醒斋广笔记》记述:"切片,拌好酒,同吴茱萸浸二宿,瓦上炒干,分开连、萸各贮......白痢加茱萸。

......,赤痢用湿槐花炒,去槐花。

"提出了白痢用酒和吴茱萸共制黄连,赤痢用湿槐花炒的炮制方法,认识到了治疗赤痢、白痢、黄连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炮制。

黄连的命名:1、黄连的别名。

黄连[1]、川连、姜连、川黄连、姜黄连、姜川连、姜制黄连、萸连、萸黄连、炒黄连、吴萸黄连、酒连、酒黄连、酒饮连、猪胆汁炒黄连、盐炒黄连、黄连炭、姜汁炒川连、尾连等。

2.黄连的成分。

主要是生物碱,包括小檗碱(黄连素)为主、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巴马亭)、药根碱、表小檗碱、甲基黄连碱、非洲防已碱、木兰花碱等。

多年生草本,根茎有分枝,形如鸡爪。

叶基生,有长柄;叶片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棱形,羽毛深裂,边缘有锯齿。

花葶1~2条,顶生,聚伞花序有3~8花;云连:叶中央裂片卵状棱形或长棱形。

羽状深裂3~6对。

黄连为常用中药,历代有多种炮制方法:童便制、蜜浸一宿、微炒、炒焦、炒炭、巴豆制、益智制、切制成饮片,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黄连炮制的不同功效。

酒:取片用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用黄酒12.5千克。

酒长于清泻上焦火热,对心火亢盛、心火上炎之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和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烦躁易怒,耳道流脓疗效较好。

这时,常与、生、生、竹叶、木通、龙胆草、败酱草、蒲公英、栀子等药配合使用。

姜:用鲜打汁,加适量之开水,均匀地喷入片内,待吸收后,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用12.5千克。

姜长于清热和胃止呕,对湿热中阻之胸闷脘痞效果明显。

这时,常与吴茱萸、薏苡仁、白蔻仁、杏仁、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萸: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拌匀,待液吸尽,炒干。

每100千克,用吴茱萸10千克。

萸长于舒肝和胃止呕,对肝胃不和、胃热炽盛之呕吐吞酸、消谷善饥效果较好。

这时,常与石膏、、煅瓦楞子、浙贝母、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黄连的分类:酒黄连:取黄连片用黄酒拌匀,稍闷,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黄连,用黄酒12.5千克。

酒黄连长于清泻上焦火热,对心火亢盛、心火上炎之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和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烦躁易怒,耳道流脓疗效较好。

这时,常与黄芩、生地黄、生甘草、竹叶、木通、龙胆草、败酱草、蒲公英、栀子等药配合使用。

姜黄连:用鲜生姜打汁,加适量之开水,均匀地喷入黄连片内,待吸收后,用文火炒至表面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每100千克黄连,用生姜12.5千克。

姜黄连长于清热和胃止呕,对湿热中阻之胸闷脘痞效果明显。

这时,常与吴茱萸、薏苡仁、白蔻仁、杏仁、苍术、黄柏、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萸黄连:取吴茱萸加适量水煎煮,煎液与净黄连拌匀,待液吸尽,炒干。

每100千克黄连,用吴茱萸10千克。

萸黄连长于舒肝和胃止呕,对肝胃不和、胃热炽盛之呕吐吞酸、消谷善饥效果较好。

这时,常与石膏、知母、煅瓦楞子、浙贝母、乌贼骨等药配合使用。

皇菊皇茶的功效:降火、清喉毒、美容护肤黄连的功效:(1)本品横切面:味连木栓层为数列细胞。

皮层较宽,石细胞单个或成群散在。

中柱鞘纤维成束,或伴有少数石细胞,均显黄色。

维管束外韧型,环列。

束间形成层不明显。

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

髓部均为薄壁细胞,无石细胞。

雅连髓部有石细胞。

云连皮层、中柱鞘及髓部均无石细胞。

(2)取本品粗粉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

取滤液5 滴,加稀盐酸1ml 与含氯石灰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 滴,加5%没食子酸乙醇溶液2~3 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

(3)取本品粉末50mg,加甲醇5ml ,加热回流15分钟,滤过,滤液补加甲醇使成5ml,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黄连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

再取盐酸小檗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 含0。

5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异丙醇-甲醇-水(6:3:1。

5:1。

5:0。

3)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荧光斑点;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一个黄色荧光斑点。

(4)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

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

用于目赤,口疮。

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

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

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黄连的食用方法:黄连用法用量:煎服,2--5g。

外用适量。

黄连用药禁忌:黄连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

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连降火汤功效:主治眼大角红,为实火,肿痛,眵泪多。

组成:川连(酒炒)8分,生军3钱,玄明粉2钱,连翘2钱,山栀3钱,赤芍2钱,谷精珠3钱,菊花2钱,夏枯穗3钱,桑皮叶2钱,丹皮2钱,玄参2钱,竹叶30张,灯心尺许,黑荆1钱,芦根1两,白蔻仁1粒。

黄连苏叶汤功效:降气止呃平喘组成:黄连2克,苏叶3克,半夏、竹茹、枇杷叶、茯苓、柿蒂各9克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成人常用剂量: 5剂)黄连炉甘石散功效:清热敛湿。

主治:眼眶破烂,眵多眊矂,畏日羞明,赤脉贯睛,大便秘结。

组成:炉甘石500克黄连120克龙脑适量制法:先以炉甘石置巨火中,煅通红为度,另用水250毫升,瓷器盛贮,纳黄连入水内,却以通红炉甘石淬七次,就以所贮瓷器置日中晒干,然后同黄连研为细末。

用法:欲用时,以30--60克再研极细,酌量入龙脑。

每用少许,井花水调如稠糊,临睡时以筷子头蘸敷破烂处。

不破烂者,点眼内眦、锐眦尤佳,不宜使入眼内。

药量变化:奇经客邪之病,酌量加朴消泡汤,滴眼瘀肉黄赤脂上。

来源:《原机启微》卷下。

黄连香薷饮功效:清暑化湿。

主治:冒暑,腹痛水泻,恶心。

组成:香薷500克川朴(制)250克黄连120克用法:上药哎咀。

每用6--9克,水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