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诗歌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一个“________”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一个“________”字,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点明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所致。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足;疑(2)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1)表达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的诗句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写出了山路曲折景色多变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所以一个“疑”字写出了曲折多变的景色,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2)“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尾联诗人故而笔锋一转,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
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诗人陶醉于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里,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情感。
诗人在语调极其自然亲切的诗句中向人们展示了农村自然风景之美、农民淳朴善良之美,并把自己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美融于其中。
故答案为:⑴足;疑;⑵表达了对游览之地恋恋不舍之情,对农家好客习俗及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
回答本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开头写“杨花”与“子规”点明什么季节?有何用意?(2)结合诗的背景和内容,说说诗人因为何而“愁”。
【答案】(1)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2)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解析】【分析】(1)“杨花”即柳絮,每年春末,杨絮开始漫天飞舞。
杨花本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花,别的花都在枝头,绿叶相扶,格外妖娆,而杨花却要离开枝头,漫天飞舞,这给春天增加了一种况味,杨花的漫天飞扬,也就预示着百花将凋、春天将逝,杨花这一意象,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惜春伤感的象征。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这种鸟春末时从南方飞来,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背景和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据此可知诗人“愁”的原因是: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故答案为:⑴暮春。
写柳絮飘零,杜鹃哀鸣,烘托出悲凉哀伤的气氛。
⑵因友人不幸遭贬而愁;因担忧友人路途遥远而愁;因不知何时能再与友人相见而愁。
【点评】⑴本此题考查理解古诗意象的能力。
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中,牢记常见意象的含义,如: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等等。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四句诗中的“闲”字能否改为“忙”字?为什么?(2)请用自己的话生动地描述这首诗优美的意境。
【答案】(1)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2)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解析】【分析】(1)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根据诗歌内容及主题,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等来理解。
“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将灯花都震落了。
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无聊与焦躁。
因此,“闲”的意思是无聊,如果换成“忙”,就与诗歌当时的意境不吻合了。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梅子黄时,家家户户都笼罩在烟雨之中,远处那长满青草的池塘里,传出蛙声阵阵。
已约请好的客人说来却还没有来,时间一晃就过了午夜,我手拿棋子轻轻地敲击着桌面,等着客人,只看到灯花隔一会儿就落下一朵故答案为:⑴不能。
因为“闲”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的心情。
“忙”字则与诗的意境和诗人的心情不协调。
⑵在一个烟雨迷蒙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
直到半夜诗人也没有等到他约请的朋友,只好一个人伴着昏黄的油灯,无聊地敲着棋子,棋子震落了灯花。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炼字能力。
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写作的背景灯进行分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2)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解析】【分析】(1)“黄梅细雨暗江关”的意思是“阴暗底晦的连阴雨天,让整个杭州城像黑夜一样暗淡”。
用“暗”字,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
(2)结合两诗的情感写出不同。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的意思“马上就要相逢了我们要尽情的大醉一场,明天早上各奔东西,又不知要分离多远何日才能见面”。
“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参与友人于马上相逢,行色匆匆,只有就几句话时间罢了,就是这一点的时间,作者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这种行为真切的表现了作者的思念家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暗”字形象地描绘出了黄梅时节,钱塘细雨纷飞,凄迷暗淡的景象,衬托出诗人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
⑵本诗的“马上相逢”表现了诗人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以及刚见面就要分别的愁绪。
岑诗的“马上相逢”写诗人在奔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勾起他的思乡之情,也暗含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解答时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结合诗句的内容和诗歌展示的背景进行分析。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

语文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从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昼梦”、“南风”等意象可知,这首诗写的是夏季的生活场景。
(2)本诗中“偷”字用得好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3.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4.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公子行锦衣①红夺②彩霞明,侵晓③春游向野庭④。
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⑤踏烂麦青青。
(注释)①锦衣:精美华丽的衣服。
泛指显贵者的服装。
②夺:赛过。
③侵晓:天刚亮,拂晓。
④野庭:田野。
⑤骄骢(cōng):健壮的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泛指骏马。
(1)本诗描述了富家公子身穿“________”,骑着“骄骢”,天刚亮就到野外“________”,结果“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____和________。
(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精品】部编七年级 语文下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

【精品】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望岳 (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终南山 (唐)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①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
②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
③海隅:海边。
④青霭:山中的岚气。
霭:云气。
⑤分野:古天文学名词。
⑥壑:山谷。
(1)这两首登高抒怀的诗歌,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绘出了山的①________之态。
从诗歌中读到了诗人杜甫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的;而王维则恬静淡远,流露出②________的意向。
(2)《望岳》的尾联是千古名句,被后人另作解读,衍生出了新的意思。
请写出你从中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答案】(1)高远(或高壮);归隐(或隐逸、遁世)(2)我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领悟到的哲理是:不怕困难,勇于攀登,才能以胜者姿态立于绝顶,俯视一切。
【解析】【分析】(1)①《望岳》第一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不直接写,而是写在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到远远横亘的泰山,通过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
《终南山》首联“太乙近天都”,意思是终南山的太乙距离天空很近,终南山虽然高,但是距离天还很远;“连山到海隅”,终南山虽然绵延千里,但是也未能连到海。
上下句都是用夸张的手法,从远景写出终南山高远的特点。
所以两首诗,都是远观山景,描绘山高远或者说高壮的特点。
②《终南山》前几联总写终南山的高远以及烟云雾霭的景色变换,阴晴变化中中峰的千岩万壑,最后一联耐人寻味,“欲投人处宿”的主语应该是“我”,“我”在游山,“我”在观物抒情,“我”在“隔水问樵夫”,流露出诗人寄情于山水,有意归隐的情绪。
(2)“会当”是“一定要”的意思。
攀登的过程是辛苦、艰难的,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登上山巅,才有机会雄视天下,“一览众山小”。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唐)薛涛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注】①蒹葭:芦苇。
(1)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赏析“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的妙处。
【答案】(1)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2)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水国之夜是笼罩在凄寒的月色之中的,寒冷的月色与夜幕笼罩中的山色浑为一色,苍苍茫茫。
通过“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等词语,写出了了一种秋天月夜之景的苍凉。
为全诗奠定了离别感伤的感情基调。
(2)“离梦杳如关塞长”离别之梦遥远的如同边塞那么长。
把“离梦杳”比作“关塞长”,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
故答案为:⑴前两句是景物描写,描绘了秋天月夜凄凉的景象,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突出表现离别感伤的情绪。
⑵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对友人的思念(离梦)比作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生动含蓄地写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的作用,注意注意分析诗句描写的内容,分析渲染的氛围,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并分析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季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七年级现代诗歌

七年级现代诗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现代诗歌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七年级的学生们也开始接触并创作现代诗歌,通过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现自己独特的视角。
下面是一些七年级学生的现代诗歌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和品味。
1. 春天的呼唤春暖花开的季节,大自然唤醒了一切。
对于我,春天是色彩斑斓的,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雷声轰隆,大地被春雨浸润,远处细小的苗子冒出了嫩芽,大树的枝头,新叶摇曳,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了花香。
春天,是生命的奇迹,是大自然的醒来,也是我心中的希望。
2. 夏日的欢歌夏日炎炎,阳光灿烂。
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我感受到了夏日的热情。
沙滩上,海浪拍打着礁石,阳伞下,孩子们笑语盈盈。
水晶般的海水中,游鱼嬉戏,蓝天白云下,鸟儿自由飞翔。
夏天,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欢乐与自由的象征,让我们尽情地歌唱。
3. 秋天的思绪秋天的风,吹来了凉意。
金黄的稻穗,迎风摇曳,枫叶纷纷扬扬,染红了大地。
大家收获的喜悦弥漫在空气中,晚霞染红天际,美得让人陶醉。
松鼠跳跃在树枝间,捡拾它的宝藏。
秋天,是温馨与思念的季节,是所有美好的拥有,每一滴露珠都充满了它的魔力。
4. 冬日的寒冷冬天的天气寒冷刺骨,大地银装素裹,皑皑白雪覆盖。
棉花般的雪花缓缓飘落,人们都把围巾、手套都拿出来。
玩雪的孩子们滑过雪地,激动地叫喊着,忘记了寒冷。
茶香弥漫,炉火熊熊,我们乘坐的火车行驶在雪的世界里。
冬天,是坚持和温暖的象征,是我们在一起的时刻,让我们一起迎接冬天的挑战。
5. 生命的旅程生命的旅程,如同行走在茫茫大海上的船。
有时起伏跌宕,有时风平浪静。
我们感受着快乐和悲伤,感受着温暖和寒冷,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追逐梦想,去征服世界。
就算困难重重,我们依然勇往直前,因为我们相信,每一次努力,都是成长的证明。
生命,是永不停息的旅程,是我们用欢笑和泪水书写的篇章,让我们踏上生命的船,开启精彩的征程。
这些现代诗歌作品展示了七年级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暗示了作者情感:孤独寂
寞,思乡思亲。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知人论世
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 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 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滁后不久写的。
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 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 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七年级诗歌赏析
客晓
1、交代了时间:天亮时。 清代:沈受宏
2、点明了诗歌题材:羁旅诗。千里作远客,
3、暗示了作者情感:旅途艰 难,内心悲伤。
五更思故乡。
寒鸦数声起,
看题干
窗外月如霜。
1、主旨:写作者羁旅他乡时的思 乡心情。
2、写法:融情于景,以景见情。
解答:
1、一、二两句用极其 简练概括的语言,正面 叙述离家之远和乡思之 切。
解答:
1、诗歌第一、二句运用了设问, 引起下文作者情思。
2、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第一二句中“故园眇何处”“归 思”“悠”表达出诗人的思乡之 情,归家之愿无穷无尽;
第二三句中“秋雨夜”“归雁”, 描绘出漫漫长夜、绵绵秋雨,由 远而近的雁叫声,诗人思乡愁绪 更浓了。
大雁在古诗文中有这样几种象征寓意:
咏物诗
• 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 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 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 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 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 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 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闻雁
韦应物
1、点明了诗歌题材:羁旅诗。 故园眇何处,
看注释 看题干
1、点明诗歌内容:论诗。 2、点明诗歌体裁:七言绝句。 3、暗示作者情感:写诗的态度和见解。
解答:
1、作者用“阿婆”喻 指自己的诗作,诗作还 没有修改润色好,就像 “头未梳成”的“初笄 女”,是不肯让人欣赏 的。
2、抒发了作者对诗歌 创作一丝不苟、严谨的 态度。
• 一是代表书信,俗话说鱼雁传书,或称雁足系书。 • 二是由于大雁南来北往,往返故乡,日夜飞行,不辞辛苦。
所以又成为游子漂泊羁旅,思念家乡的象征。 • 三是由于大雁成群飞行,而掉队的孤雁,又成为一种凄苦
无依的象征。 • 四是由于大雁常于秋季迁徙,秋是万物萧瑟的季节,很容
易就成为一种哀伤、肃杀、凄苦的象征。 • 五是碧天之下,高空之中,晚霞尽燃,大雁在空中排队掠
熙宁九年(1076)冬天,苏轼离开密州(今山 东潍坊诸城),接任苏东坡密州知府职位的是 孔宗翰。第二年春天,苏轼到徐州赴任,写了 五首绝句给孔宗翰。这是其中的一首。
1、除了以“雪”比喻梨花,诗
歌还用了淡白、清明来描绘梨 花,写“柳深青”是为了衬托 梨花的洁白以及繁盛。
2、“人生看得几清明”, 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 人生短促之愁情。
示例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 出遍布青山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 就像燃烧着的一团团火焰,绮靡而 灿烂。
示例三:一个欲字生动传神,在拟 人化中赋予了花朵以动态,摇曳多 姿。
遣兴 袁枚 1解、闷交散代心。写诗目的:抒发情怀,爱一好 诗由 千来改下始笔心难安,。
2、点明诗歌题材:咏怀诗。
阿婆还似初笄女, 头未梳成不许看。
过,会给人一种壮阔豪迈之美,带有沧桑之感。
1、交代了体裁:五言绝句。
知人论世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杜甫的这首诗创作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在蜀中 躲避战乱。幸得朋友们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 的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草堂,颠沛流离的一户人 家得到了暂且的安定。然而在杜甫的一生中, 在浣花草堂的这些时日算是他为数不多的一段 美好时光。然而由于杜甫心系国家忧国忧民, 因此即便在这罕有的安定中,他也无时不刻不 在担忧着这场未能平息的战火,时刻都深切期 盼着能够早日回到故里。因此在这首诗歌中, 诗人通过描写春天里的美好景象,来表达自己 深沉的对故乡的思念。
2、三、四两句描写了 一个月色如霜,寒鸦声 起的场景,构设了一种 凄冷惨淡的气氛,烘托 了诗人孤寂、悲凉的思 乡之情。
羁旅诗
• 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 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 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 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东栏梨花
苏轼
1、点明了诗歌题材:咏物诗。梨花淡白柳深青, 2、暗示写作手法:托物言志。柳絮飞时花满城。
一、二两句用以描写景象,而第三、 四两句则用来抒情,全文托景抒情, 意味深长。
杜甫在这首诗中借美好的乐景来诉 说哀情,用客观景象与自身感受的 反差对比来强调诗人自己思乡之情 的深厚,令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韵 味。 解答:
1、这首诗写的是春末夏初(暮春) (时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 家乡的感情。
2、.示例一:运用衬托(或反衬)的手 法,以山的青翠欲滴衬花朵的红艳 似火,青红互为竞丽。
3、点明作者情感:惆怅感伤。
惆怅东栏一株雪,
(题干)
人生看得几清明。
1、首句(起):用于扣题 2、次句(承):是前句的回复 3、三句(转):拓展诗境 4、尾句(合):卒章显志
解答:
知人论世
此诗作于北宋熙宁十年(1077),当时苏轼已 经四十一岁,经历了众多的家庭变故,母亲、 妻子、父亲相继辞世。
在政治上,因为王安石变法而引起的新旧党争, 苏轼离开朝廷,带着淡淡的忧愁,在地方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