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与IPO前盈余管理

合集下载

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

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

新准则下会计盈余稳健性检验以2003年至2009年我国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盈余股价回报模型对上市公司会计盈余稳健性进行了检验,目的在于考察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于会计盈余稳健性的影响。

研究结论显示,与新会计准则实施前相比,新准则实施后的上市公司盈余稳健性显著降低。

标签:新准则;会计稳健性;会计盈余;公允价值1 引言关于会计稳健性的较早定义,是美国学者Bliss提出的:“不预计盈利,但预计所有的损失(Bliss,1924)”。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稳健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会计估计时,在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虚计资产或盈利,也不少计负债或费用。

会计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会计准则制定当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197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说明》中把稳健性作为选择会计政策的三要素(稳健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之一。

但是,由于稳健性产生的本源是会计中的不确定性,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主观臆断会带来会计信息失真的弱点逐步暴露出来,近年来人们对这一原则开始了一个重新认识的过程。

1997年修订公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说明》中,不再将“慎重”列为三大会计政策之一,而是将它作为会计政策可靠性的组成内容,与真实性、完整性等原则并列。

在我国,随着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地位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就是滥用稳健性来操控应计利润,其中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资产减值准备。

在此背景下,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虽然将稳健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一列出,但同时为了为了避免企业过度采用稳健性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财政部也提出了稳健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要求之一,是对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这四个首要质量要求的补充和完善。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如何通过合理的盈余管理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满足资本市场监管的严格要求,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快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中,企业的首次公开募股(IPO)审核流程以及其后的盈余管理策略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联性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分析其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与方式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调整来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行为。

其主要方式包括会计政策选择、交易时间安排以及真实交易活动的调整等。

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传达其经济实质和业绩表现,但过度或不透明的盈余管理则可能损害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形象。

三、IPO审核与盈余管理的关系IPO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IPO审核则是资本市场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严格把关。

在IPO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披露其财务信息,以供投资者和监管机构评估。

这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

一方面,企业需要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前提下展示其优秀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会被视为财务造假或信息不透明,导致审核不通过或引发市场质疑。

因此,企业在IPO过程中的盈余管理策略需要平衡好透明度与真实性的关系。

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资源配置效率是指资源在不同领域或企业间的分配和使用效率。

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众多,其中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关键因素之一。

一个拥有良好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企业,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而企业的盈余管理策略则直接影响到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展示,进而影响资源配置的决策。

五、盈余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联性分析盈余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一方面,适度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展示其经济实质和经营成果,从而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另一方面,透明的盈余管理策略能够增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信心,提高市场对企业的认可度,进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2024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范文

《2024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范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准确性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

盈余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及手段,分析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目的及手段1. 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守会计准则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通过调整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和方法,以达到优化企业业绩、提高股价、降低税负等目的的行为。

2. 目的: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提高企业业绩、维持股价稳定、降低税负、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等。

3. 手段:盈余管理的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会计政策选择、估计变更、交易安排等。

企业通过调整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以及估计的变更,来达到调整报告盈余的目的。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等交易安排来影响盈余。

三、会计准则制定的概念、重要性和影响因素1. 概念:会计准则是指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规范和标准。

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于保证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具有重要意义。

2. 重要性:会计准则的制定对于保障投资者利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为投资者提供准确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3. 影响因素: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

政治因素如政策导向、法律法规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等;文化因素如会计传统、职业道德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

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的关系及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1. 关系: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制定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会计准则的制定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进行合法盈余管理的依据和规范。

而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会对会计准则的制定产生影响,推动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新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浅析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8-119-02摘要伴随着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会计信息不对称、内部人控制等问题日显突出。

上市公司出于资本市场的ipo动机、配股动机、防亏、扭亏和保牌动机,利用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不断升级。

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分析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方式以区分企业是卓越管理还是盈余管理。

本文从最终的财务报告出发,分析有可能受到盈余控制的报告项目,以期对投资者识别风险有所帮助,促使上市公司提供高质量的财务报告。

关键词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线下项目一、引言关于企业的盈余管理,会计学界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wi uiamk.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而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hne schip per)则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的内容,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对应于这两种认识,就有了对盈余管理的两种不同态度,前者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正常管理行为,后者则认为盈余管理违背了会计信息可靠性,旨在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甚至操纵以谋取少数管理层的私人利益。

因为盈余管理的中性特征,本文更倾向于把盈余管理理解为盈余操纵。

鉴于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不断升级的财务造假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国内学术界与行政监管机构更倾向于控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及政府的利益。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大大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企业的利润操纵行为,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同时,为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提高决策相关性的同时,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

二、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公众获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唯一途径是其所公布的财务报告,对有可能受到粉饰的报表项目进行分析就成为投资者规避风险的必做功课。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盈余管理、IPO审核以及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讨盈余管理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以及IPO审核在其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梳理了相关文献和研究成果,为后续分析奠定基础。

二、盈余管理与资源配置1. 盈余管理的定义与分类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范围内进行的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活动,目的是优化会计数据和信息。

这通常包括调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政策等手段。

盈余管理分为合理和不合理两种类型,合理盈余管理有助于企业实现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而不合理盈余管理则可能损害企业的长期利益。

2. 盈余管理与资源配置的关系合理的盈余管理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报告质量,从而提高企业资源分配的效率。

这种效率体现在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企业外部资源吸引以及投资者的决策过程中。

一个合理的盈余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判断资源分配的方向和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三、IPO审核的考量因素1. IPO审核概述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是指公司首次向公众公开发行股票。

在我国,IPO审核主要依据市场稳定性和公共利益的原则进行。

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业务前景等。

2. IPO审核与盈余管理的关系IPO审核过程中,企业需要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报告。

这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合理的盈余管理,保证数据的透明性和可靠性。

在考虑企业未来的成长潜力和投资者利益时,监管部门还会综合考虑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地位等重要因素。

合理的IPO 审核能够减少不合规的盈余管理行为,保证市场秩序和投资者权益。

四、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估1. 资源配置效率的定义资源配置效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

这包括企业内部资源的分配、外部资源的吸引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盈余管理问题对新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摘要: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准则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会计规范,因此,它必然成为制约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同时会计准则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

因此,会计准则在制定的过程中,如何即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又符合国际惯例的要求,同时还要尽量减少机会主义者可以利用的空间,这将是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最为困难的选择。

关键词:会计准则盈余管理上市公司我国自1990年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数(AB股)1477家,市价总值166232.79亿元,流通市值55572.81亿元,总股本达到16892.43亿股,投资者开户数10705.65万户。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渠道之一,能否高效率的配置资源,提高宏观经济效率,已经成为证券市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盈余管理行为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侵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关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债权人、证券监管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等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我国证券市场与发育完善的其他国家的证券市场在很多方面有很大不同,其中许多因素是制度制约因素,在短时间内是“刚性”的,是不可改变的。

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严重依赖会计盈余数据,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具有更强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会计准则是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会计规范,因此,它必然成为制约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会计准则虽然一方面有力地制约了盈余管理的发生,但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也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准则的实施效果甚至完全违背了准则制定的初衷。

比如2000年底我国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给予资产以新的科学定义,并专列一节来规范有关资产减值的相关处理问题,强调了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执行。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2024年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范文

《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篇一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IPO审核与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针对这三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对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概念与影响1. 概念: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对报告收益信息的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盈余目标的行为。

2. 影响:盈余管理在合理范围内,能够优化企业的财务状况,帮助企业实现盈利目标。

然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损害投资者利益,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三、IPO审核的现状与挑战1. 现状:当前,我国IPO审核制度日趋完善,审核流程更加规范和透明。

然而,在审核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如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企业治理结构的合理性等。

2. 挑战:IPO审核过程中,企业需充分披露财务信息,这对企业的盈余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审核机构在保证企业信息真实性的同时,还需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确保优质的上市公司得以顺利上市。

四、盈余管理与IPO审核的关系1. 盈余管理与IPO申请:企业在准备IPO时,需对自身的财务状况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以符合上市要求。

这需要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

2. IPO审核与资源配置:IPO审核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真实性,还关注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前景等因素。

这些因素都将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在IPO审核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确保优质的上市公司得以顺利上市,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五、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措施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真实性,使投资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价值和风险。

2. 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防止企业过度盈余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3. 优化IPO审核流程:简化审核流程,提高审核效率,使优质企业能够更快地上市融资,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对比实证研究

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对比实证研究

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对比的实证研究摘要: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但新旧会计准则前后盈余管理对比的实证研究目前还很少。

本文从新旧会计准则改变的前后对比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变化,借用修正的琼斯模型,通过文献综述和数据回归分析发现:新会计政策下,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要高于旧会计政策下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但新旧会计政策下企业的负向盈余管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

新旧会计准则下盈余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正向盈余管理水平上。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危机;正向盈余管理;负向盈余管理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及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市场前景良好、成长性强、发展速度快的企业也逐步走入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数量急剧升高,这些成长性良好的公司为了进行ipo或者维护自己在股票市场的一席之地是否会进行更多的盈余管理?2006年,我国会计制度变更引起了股票市场的轩然大波。

国家为了规范我国市场环境,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更改了原有的会计准则。

已有研究表明,减值前亏损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亏损,减值前盈利的公司会以转回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盈余下降(赵春光,2006)。

他们认为06年2月15日颁布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已确认的资产减值不得转回理应在相当程度上从会计的确认,计量,披露和职业判断中缩小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空间,限制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

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行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盈余空间的同时也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所需要从业人员职业判断的另一些方面给上市公司留下了盈余管理的余地,甚至扩大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操作空间(宋昌英,2010)。

那么,新会计准则到底对公司盈余管理有怎样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验证。

所以,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1.2006年会计准则的变更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2.将盈余管理区分为正向盈余管理和负向盈余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 等人发现在 IO前一年存在向上的盈余 管理, eh P 投资者一般会赋予管理层股票期权或施
管理 ; O之后 , I P 管理层转 回原来的盈余管理 。 行其他的激励机制。 为了提高股票期权的价值
三、P I 0前盈余管理的空间
20 06年2月1 5日财政部颁布了新 《 企业
,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 对于由企业管理层披露的报告盈余, 或仅仅为了提高自 投资 身声誉, 管理层存在着盈余 会计准则》
公众持有的过程,是相对于买壳上市的概念。 为了研究盈余管理手段的现实可操作性, 首先 企业的披露对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行估计。 为了 相比一般的 增加 募集 资金量 , 发行价格 , 股东存 提高 原始 IO中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 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动机进行分析。 P 企业 IO年度的盈余管理有着更加 在通过管理层虚增盈余的利益驱动。 e 息 不对称 , 了很多相关 问题 , 引发 盈余管理就 盈余管理, 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复杂的动机和目的, 为了进一步研究新《 企业 ( 达到监管机构 I0 三) P 盈余要求。 由于监
行 为。 由于契约 的不完全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不
( 管理层自身利益最大化. 一) 投资者与企 决 , 比如限制上市数量、 限制最低 盈余要求等 。
为了鼓励 为达到监管机构的最低盈余要求, 请上市企 申 完 善, 管理层利 用会计准则 的灵 活性、 滞后性 业管理层之间存 在着委托代理关系, 等特 点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是现 实存在的。 如 管理层以投资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企业 业层存在虚增盈余 的动机。
值 时, 无论是否收到补价 。交 易各方均不 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 币性资产交 换不具 确 认损 益 。 同时 , 出了 关 联 方 间 旧准则中没有把关联方 币性资产交换的处理 。
新 准 则 是 在 新 的 经 济 环 境 下 提 出 的
新 准 则 中规 定 , 不 管 以何 种 基 础 计 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 反映了经济的实质。 量 , 核 算 收到 补 价 所 含 收益 或 损 失 的 确 不 认 , 是 确 认换 出资 产 公 允价 值 与 账 面 价 而 三、 关联 方 间非 货 币 性 资产 交 换 是 否 具 有 商 业 实 质 作 为 是 否 采 用 公 允 价 值 计量 换 入 资产 的重 要 判 断 标 准 ; 否 确 是
( 原始股东利益最大化. 二) 相比私人持有 的专项法规。20 年 5 1 06 月 7日中国证券监督
公众持有公司信息披露要求较高, 请 管理委员会颁布 了《 申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股价回调越显著。 过度的盈余管理将严重影响 公司, 投资者信心, 扰乱证券市场秩序, 应予以取缔。 上市企业须在招股说明书等文件中向投资者 管理办法》 下文中简称《 ( 管理办法》 , )在中华
口文 /陈巧巧
二、P 前盈余管理的目的 IO
联方交易、 非经常性损益、 投资收益、 无形资产 开发费用资本化等方面的盈余管理空间, 最后
指出新法规对抑制企业过度盈余管理所发挥
的积极作用 。


I0 P 前盈余管理的概念
首发上市, 也就是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
披露大量新信息, 包括企业经营现状、 资金使
市 (O , I )通常指企业通过申请一级市场发行 P
不 同动机下 的盈余管理 的手 段和 目的大 用方向、 盈利前景等。 对于这些信息, 原始投资
新投资者只能够依赖 上市, 首次向公众出售股票, 由私人持有转向 相径庭,孤立 的分析盈余管理将是不全面 的。 者的了解程度通常更深,
t g 下 , 07年开始 者 并不能完全识别其 中的盈余管理成分 。 陈共 管理的动机 ,这也是最普遍的盈余管理的动 立 的企业 ( 括公司 , 同) 已于 20 荣、 李琳 实证 发现 , 发行 价与报告盈余 比 机。在一般的上市公司中, 新股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 实施 。该准则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 了防止企 为 估计 的真实盈余更相关 , 而二级市场对报告盈 理 的 目的通常是平滑盈余或虚 增盈余 ,而在 业管理层滥用会计准则、保护投资者利益, 证 P 时则主要是虚增盈余。 余存在过度反应。上市后, 随着信息的逐渐披 I0 露, O前盈余管理越严重 的公 司,二级市 场 I e 监 会出 台了针 对 IO 增发新 股、 业合 并等 P、 企
盈 余管理是企业 管理层为 了最 大化企业 会计准 则》实 施所 带来的影 响,本 节将先就 管成本的限制, 监管机 构并不能完全 辨识上 市
及其 自身的利益对企业报告盈余进行管理的 IO前盈余管理 的动机和 目 P 的进行具体分析。 公 司质 量,需要通过一 些制度上 的安排来 解

新准 则 对 于 损 益 的确 认 , 能够 更 真 实 间的非货 币性 资产交换排 除在外 , 这就给
维普资讯
毋谢 磁

提要 新险 业会计准则》 首次 和Ⅸ 公开
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的实施对以 I0为 P 动机的盈余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盈
余管理的具体 目的入 手, 具体分析 I0 P 年度关
新 计 贝 ’0 盈 管 会 准U I 前 余 理 与P
准则提出, 在确定非货 币性 资产交换 认 损益 与 采 用 的计 量 方 式 直 接 相 关 ; 以 在
值 之 间 的差 额 , 接 计入 损 益 。 外 , 以 是否具有商业 实质时, 直 另 在 应当关注交易各方 换 出资产账面价值 计量换入 资产 入账价 换 出 资 产 账 面价 值 计 量 换 入 资 产 入 账 价 是否 具 有 关联 方 关 系 。 关联 方 关 系 的存 在 值时, 无论是否收到补价 。交易各 方均 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