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运用管理学第八章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课本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备课本)吴劲锋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2008年7月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农业机械化概论一、农业机械化的几个基本概念1、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类机器和机具的总成。
人畜力劳动逐步被农业机械所代替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农业机械拥有量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但不是衡量农业生产力的唯一标准)。
2、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是一个过程,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劳动者素质的改变,二是对农业生产工具的改变,三是对农业生产工艺的改变。
分狭义和广义农业机械化两种。
狭义农业机械化:运用各种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机具代替人、畜力和传统农具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作业。
广义农业机械化:是指农林牧副渔各生产部门的生产实现机械化作业的过程。
3、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是把农业生物技术、机械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体系。
是硬件和软件的有机结合。
4、农业现代化:表述1: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装备农业,用现代管理科学来组织管理农业生产过程,将落后的农业改造成具有现代水平的农业。
表述2:所谓现代农业,实质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现代工业技术及其装备、现代管理技术、现代农产品加工技术、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及其营销为基础,产供销相结合,贸工农一体化,高效率与高效益的新型农业。
现代农业的标志: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
具有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的商品率,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
二、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的关系综观发达国家建设现代农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历程,虽然各国在建设现代农业的道路和技术路线的选择上有所不同,但都无一例外的先实现农业机械化,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关系:1.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2.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3.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4.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模式及特点一、国外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及特点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继而相继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机器运用管理题目及其答案.pptx

第六章 农业机器配备和更新
1.农业机器合理配备的评价指标有几类? 农业机器合理配备的评价指标主要有:①农业技术指标②农机投资经济效益指标③劳动卫生指标 2.什么是能量法? 根据单位作业量的能量消耗来计算拖拉机的需要量,称为能量法。 3.什么是机组工作量法? 在制定机械化作业日程表、选定拖拉机和农具型号并合理编制机组的基础上,根据机组生产率来计算拖拉 机和农机具需要量,称为机组工作量法,它是农机配备计算的基本方法。 4.“机器——时间”系统法的目标是什么 ? 目标是取得农业生产系统收益最高。 5.什么是机器的更新及更新期? 一个农机化企业的全部或某些生产项目实现机械化以后.购买新机器的主要目的转为取代巳老化的或不 适 用的旧机器,即机器更新。
第二章 农业机器运用原理
1.农业机械的主要工作对象有哪些? 机械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器的主要工作对象有 3 类: (1) 土壤和土地的整理(2)物料的输送。(3)农业生物产品的收集处理。
2.机组动力利用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机组动力源一般为柴油机,需转换为:牵引动力,旋转动力,液体动力和电力动力。农田作业机组利用的 液力和电力通常功宰不大,持续时间较短,不是机组动力的主要利用形式。在实际作业中,机组动力利用 形式不外下列 3 种:单纯的牵引工作,牵引同时驱动工作,以及主要用于固定作业的单纯驱动工作。 3.什么是作业比阻? 农机具工作时候的平均工作阻力与工作幅宽之比值称为农机具的作业比阻。 4.降低有效功率能耗量的方法有哪些? 降低有效功率能耗量的方法途径包括:减少作业比阻和提高牵引效率两个方面。 5.什么是地块? 机组在田间作业的场所统称为地块。作业前通常将地块划分为工作区段和地头。 6.机组田间行走的评价指标有哪些? 行走方法的分析评价指标一般是:工作行程率、移动时间利用率、重作和漏作率、土壤压实率、划区的简 便性、驾驶员操作方便性及机具作业的安全性等。 7.什么是机组生产率? 机组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质量标准完成的作业量,称为机组生产率。 8.什么是机组作业成本? 机组作业成本是以机组为对象计算的完成单位作业量(公顷、小时、吨公里等)应负担的各项费用的总和, 它综合反映机组作业的经济效果,是农机管理的重要技术经济指标。 9.什么是复式作业? 根据农业技术要求,同时并按一定顺序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业作业联合在一起用一个机组进行作业, 称 为复式作业。 10.机械作业强度,作业机械化程度,作物机械化程度的定义是什么? 某作物在生产周期内每种植面积进行机械化作业的标准公顷数,称为该作物机械作业强度 。 机械化程度是指各项作业中机器作业所占的比例,称为作业机械化程度 某作物全部作业中机器作业所占的比例,称为作物机械化程度。
高等农机化管理学-2

林果业的主要树种、品种、数量、栽植年限、林产及果品历年产量以 及存在的问题及对机械作业的要求。
农业机械化规划的作用在于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了规划就可以 使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限于眼前的行为,而应考虑一定时期内如何 发展,发展成什么样子,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实现规划的目 标而努力。规划又是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制定各项政策、条 例措施等的依据。
3、农业机械化区划与规划之间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区划是一项带有战略性、长期性,同时又 是以定性为主的基础研究工作。
必须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①规划应以系统思想为指导。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必须满足上层系统即农、林、牧、副、渔业所提出的要求,同时又受环 境条件的影响和约束,如自然条件、人口劳力、农业生产结构和组织形 式,农村经济和文化水平,农机工业、能源、文通和有关政策的约束和 影响。农业机械化局部要服从全局,下层系统要服从上层系统。
(4)历年的农业机械化情况
①农业机械拥有量:包括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小拖拉机台数、
功率数;耕作机械数量;排灌机械台数、功率数;收获机械台数、功率 数;植保、畜牧机械数量及功率数;林业、渔业机械数量及功率数;农 产品加工机械的动力数量及各种机械的数量;运输机械、农用运输机械 及其它农业机械等。
②农业机械原值:分所有制农业机械的原值情况。 ③农业机械净值:分所有制农业机械的净值情况。 ④主要作业项目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业量:主要作物包括水稻、小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农业机械化推广与应用培训教材

农业机械化推广与应用培训教材第一章农业机械化概述 (3)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与意义 (3)1.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 (3)1.1.2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 (3)1.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3 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3)第二章农业机械化技术原理 (4)2.1 农业机械化技术概述 (4)2.2 农业机械化技术分类 (4)2.3 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应用 (5)第三章农业机械化设备选型与配置 (5)3.1 农业机械化设备选型原则 (5)3.2 农业机械化设备配置策略 (6)3.3 典型农业机械化设备介绍 (6)第四章耕作机械化 (7)4.1 耕作机械化技术概述 (7)4.2 耕作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7)4.2.1 耕作机械化设备 (7)4.2.2 耕作机械化应用 (7)4.3 耕作机械化操作要点 (7)4.3.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7)4.3.2 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7)4.3.3 操作后的维护保养 (7)第五章播种机械化 (8)5.1 播种机械化技术概述 (8)5.2 播种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8)5.2.1 播种机械化设备 (8)5.2.2 播种机械化应用 (8)5.3 播种机械化操作要点 (8)第六章收获机械化 (9)6.1 收获机械化技术概述 (9)6.2 收获机械化设备与应用 (9)6.2.1 收获机械化设备 (9)6.2.2 收获机械化应用 (9)6.3 收获机械化操作要点 (10)第七章农业机械化作业管理与维护 (10)7.1 农业机械化作业管理 (10)7.2 农业机械化设备维护保养 (11)7.3 农业机械化作业安全 (12)第八章农业机械化培训与推广 (12)8.1 农业机械化培训体系 (12)8.1.1 培训目标 (12)8.1.2 培训层次 (13)8.1.3 培训内容 (13)8.1.4 培训方式 (13)8.2 农业机械化推广策略 (13)8.2.1 政策引导 (13)8.2.2 技术支持 (13)8.2.3 资金扶持 (13)8.2.4 人才培养 (13)8.2.5 示范引领 (13)8.3 农业机械化培训与推广案例分析 (13)8.3.1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培训项目 (14)8.3.2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 (14)8.3.3 某地区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项目 (14)第九章农业机械化政策与法规 (14)9.1 农业机械化政策概述 (14)9.2 农业机械化法规体系 (15)9.3 农业机械化政策与法规的实施 (15)第十章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与发展 (15)10.1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概述 (15)10.2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方向 (16)10.2.1 高效节能型技术创新 (16)10.2.2 智能化技术创新 (16)10.2.3 精细化技术创新 (16)10.2.4 绿色环保型技术创新 (16)10.3 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案例 (16)10.3.1 案例一:水稻插秧机技术创新 (16)10.3.2 案例二:植保无人机技术创新 (16)10.3.3 案例三:秸秆还田技术创新 (16)10.3.4 案例四:智能灌溉技术创新 (17)第十一章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 (17)11.1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概述 (17)11.2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策略 (17)11.3 农业机械化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17)第十二章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与交流 (18)12.1 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概述 (18)12.2 农业机械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策略 (18)12.2.1 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18)12.2.2 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 (18)12.2.3 促进产业合作与投资 (18)12.2.4 加强国际合作组织与平台建设 (19)12.3 农业机械化国际合作与交流案例 (19)12.3.1 中美农业机械化合作 (19)12.3.2 中非农业机械化合作 (19)12.3.3 亚太地区农业机械化合作 (19)第一章农业机械化概述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与意义1.1.1 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农业机械化是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种植、耕作、收获、加工等,通过机械设备来完成的一种生产方式。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对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和控制,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是农业机械化技术与管理学的有机结合,是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目标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经济性、安全性和可行性。
科学性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农田特点和作物生长规律,合理安排机械作业时间和作业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经济性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和效益,合理选择机械设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安全性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重视农业机械设备的安全使用,加强对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生产过程安全可靠。
可行性是指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农田条件和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机械作业计划,确保机械作业的顺利进行。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机械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机械作业的组织和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等。
农业机械设备的选型和配置是指根据农田特点和作物需求,合理选择适应的机械设备,并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机械作业的组织和控制是指根据农田条件和作业计划,科学安排机械作业时间和作业方式,提高机械作业效率。
机械设备的维护和保养是指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清洁和维修,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
机械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是指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操作技能和责任意识。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机械作业过程的实时监测和管理。
可以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机械设备的利用率。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组织和控制水平。
农业机械化管理学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农业机械化运用管理学

机组的行走方法有哪些:基本行走方法有直线法和绕行法,其他有斜行法、梭行法、交叉法和套行法等机组行走方法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工作行程率、作业质量、操作方便编组的要求:高效、优质、低耗、安全耕地方法有哪些:翻耕法、松耕法、搅碎耕法、少耕法农业机器发生故障时的表现形态有哪几方面:作用异常、温度异常、声音异常、外观异常、气味异常、消耗异常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功能:教育功能、转化功能、服务功能、开发创新功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组织包括哪几级:包括中央级、省地级、县级、乡镇、村级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应遵循哪几项基本原则:需要原则、可行性原则、效益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原则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基本程序是什么:1、项目选择2、项目论证3、试验示范4、面上推广5、验收鉴定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方法:集中指导、个别咨询指导、现场示范、展示展销、建立示范点.农机化管理层次组成:农机管理系统结构、农机试验鉴定结构、农机研究结构、农机技术推广结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农机教育及培训机构我国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分为: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省地县人民政府农机管理部门、乡镇农机管理站农机化规划的内容:机械化项目与程度规划、农机动力发展规划、主要农机产品品种及数量规划、附属规划、相关政策措施农机化水平评价标准制定的原则:相对性、宏观性、指导性农机化评价体系中三个一级评价指标: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农业机械化综合保障能力、农业机械化综合效益机群:由各种类型的动力机械、农业机械和其他机械组成的群体机组:由动力机械、传动机构和作业机构三部分组成,用来完成一种或同时完成几种农业工序。
比阻:农机具单位幅宽上受到的阻力附着力:土壤抗剪切的能力农机机器生产率:农业机器在单位时间内按一定质量标准完成的作业量机器作业支出的费用:油料费、工资、日常维修费、大修提成费、折旧费、管理费农机作业普遍性指标:作业适时性、作业面积完整率、土壤压实度评价拖拉机负荷程度指标:发动机负荷系数、发动机功率利用系数、牵引力利用系数、牵引功率利用系数农机化服务体系:农机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农机管理、供应、维修、研制、推广、培训、监理、工程建设等一整套完整内容,为农业机械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生产提供保障。
农业机械运用与管理重点

第一章机组运用原理和农业生产机械化第一节机组的动力性能机组:由动力机械、作业机械及联结传动机构组成的能进行一项或几项作业的组合体驱动力矩:通过传动系统对驱动轮作用的力矩切线力:驱动轮上的驱动力矩可分解为一个力作用于轮心上,另一个力作用于与地面接触的轮缘上,这对力就是驱动轮上的切线力。
推动力:如果切线力大于或等于拖拉机和农具运动时所产生的阻力之和,机组便能向前移动,这时所作用于轮心的切线力就是拖拉机的推动力切线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与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传动比和传动效率与切线力成正比,发动机的额定转速及驱动轮的半径与切线力成反比附着作用:摩擦作用与剪切作用总称为附着作用附着力:把土壤与驱动轮的附着作用所产生的水平反作用力称为附着力推动力、切线力、附着力三者的关系:坚实土壤时,最大附着力大于额定切线力,这时拖拉机的推动力等于额定切线力。
松软土壤时,最大附着力小于额定切线力,这时拖拉机的推动力等于最大附着力,小于额定切线力最大附着力:通常在允许滑转率下,土壤受切线力作用时,对驱动装置产生的最大反力称为最大附着力影响附着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驱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和接地面积、拖拉机的附着重量、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和地表状态等拖拉机的牵引力计算:可采用拉力表或其他专门测力装置来测量拖拉机在行走过程中,本身受到哪些阻力作用:受到拖拉机行走装置与地面的滚动阻力、上坡阻力、速度变化时惯性阻力等的作用拖拉机的滚动阻力:由于拖拉机自身移动时,行走装置产生的一切阻力,总称为拖拉机的滚动阻力拖拉机的滚动阻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与拖拉机的重量、行走装置的机构、地表状态等因素有关拖拉机在工作过程中的功率损失主要有哪些:拖拉机传动装置中机械摩擦所造成的功率损失、拖拉机自身移动时由于滚动阻力所消耗的功率、拖拉机滑转的功率损失发动机的指示功率:是发动机气缸内工质燃烧后活塞所获得的功率,即工质单位时间对活塞所作的功发动机的有效功率:是发动机曲轴所输出的功率拖拉机的牵引功率:是指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减去各项功率损失后,也就是拖拉机用于牵引农具工作时挂钩上的功率打滑:拖拉机移动时,驱动装置作用于土壤,使土壤被挤压变形,变形的结果会使拖拉机产生滑转现象,俗称打滑拖拉机的的牵引效率:拖拉机挂钩上的牵引功率与发动机有效功率之比如何提高拖拉机的牵引效率:必须同时从提高发动机有效功率和减少功率损失两方面着手拖拉机的牵引特性曲线:拖拉机在某种土壤条件下的牵引特性曲线,是拖拉机在水平地段上稳定工作时,其牵引性能和燃油经济性能的各指数随载荷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曲线额定牵引力:当牵引力增加到一定值时,牵引功率达到该挡最大值,这时转折点处的牵引力称为额定牵引力最大牵引力:当牵引力下降到某一程度,发动机接近熄火,这时的牵引力称为该挡的最大牵引力影响牵引特性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拖拉机行走装置的结构形式、拖拉机的附着重量、土壤条件、地形的影响空行阻力:农具在运输状态时,其阻力为空行阻力工作阻力:农具的工作部件进行工作时所产生的阻力,称为工作阻力(即通常所说的牵引阻力)农具的牵引阻力一般由哪些阻力构成:滚动阻力、摩擦阻力、使加工对象产生变形和运动的阻力、传动机构的摩擦阻力、农具上坡阻力比阻:所谓比阻,就是指农具单位工作幅宽所受到的阻力,或单位工作断面做受到的阻力影响农具牵引阻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土壤湿度、耕作深度、工作部件的技术状态、作业速度第二节机组的运动性能机组中心:为了便于研究转弯运动,把能够代表整个机组转弯运动特性的某点称为机组中心转弯中心-:机组中心绕某一点转弯,这个点就是转弯中心机组出线长度:机组中心至农具工作部件的距离叫做机组出线长度转弯半径:转弯中心到机组中心的距离就叫转弯半径工作行程:机组有负荷作业运行的路程叫做工作行程空行程:把无负荷运行的路程叫做空行程地块:机组在田间进行作业的场所拖拉机的理论速度--假定拖拉机行走装置和土壤间没有相对滑动情况下的拖拉机行驶速度,它等于轮缘或链轨的线速度拖拉机的工作速度---拖拉机在实际工作中的速度工作行程率:机组在小区上进行作业时,其工作行程的长度与机组在小区上总行程长度的比值叫做机组工作行程率机组的行走方法有哪些:基本行走方法有直线法和绕行法,其他有斜行法、梭行法、交叉法和套行法等机组行走方法的评价指标有哪些:工作行程率、作业质量、操作方便第三节机器的编组与机组运用指标机器的编组:即根据生产的需要将拖拉机或发动机与作业机械选编成各种机组,以完成不同的农业作业编组的要求与步骤是什么:编组的要求是高效、优质、低耗、安全。
《农机运用管理学》课件

农机运用管理的经济方法
01
02
03
04
农机成本核算
对农机的购置、使用、维修等 成本进行核算,合理控制农机
运用成本。
农机经济效益评价
对农机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为决策提供依据。
农机补贴政策
制定农机补贴政策,鼓励农民 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
。
农机租赁市场管理
规范农机租赁市场,降低租赁 成本,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法制性原则
农机运用管理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农机的 安全、环保和合规使用,同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机运用管理的任务
制定农机运用计划
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和资源条件 ,合理制定农机的使用计划,
确保农机的有效利用。
组织农机作业实施
按照农机运用计划,组织农机 作业的实施,协调农机与农业 生产的关系,确保农机作业的 高效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发 展,农业机械将越来越智能化, 能够实现自主导航、精准作业和
智能决策。
绿色化
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需 求,将促使农业机械更加注重节 能减排和环保,减少对环境的负
面影响。
高效化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 需求,将推动农业机械向高效化
发展,提高作业质量和效率。
农机运用管理的新技术应用
提高农机运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培养具备创新能 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队伍。
推进信息化建设
加强农机运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互通,提高 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农机资源,优化作业计划和调度,提高农机运用管理的整 体效益。
06
《农机运用管理学》课程总结
《农机运用管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回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润滑剂:润滑运动副的介质称作润滑剂 2、常用的润滑剂有:内燃机润滑油、齿轮油、润滑脂、机械油及各
种用途的液压油、刹车油等 3、润滑:把各种润滑剂通过各种润滑装置,以一定润滑方式,加入
到机械磨擦面间一种方法,以起到降低磨擦,减少磨擦等 作用,达到节能、节物的目的。
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第四节 油料管理
1、油料管理的目的:确保油品质量符合标准,以保持机车技术状态完 好,延长机车的使用寿命;节约能源消耗,降低 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预防事故发生,保证 安全生产和减少环境污染等。
2、维护油品质量的措施 (1)应从正常渠道进油,以保证油品质量 (2)在保管时采取各种延缓油品变质的措施 (3)搞好油料净化工作 (4)配备油品监测化验设备并建立相应的制度 3、柴油净化方法 (1)沉淀净化 (2)滤清净化 (3)其他 4、节约用油的措施 (1)加强油料管理 (2)合理选择使用和调度机组 (3)搞好机车技术状态 (4)应用节油装置
7、润滑油的作用:除有润滑作用外,还在摩擦面间起冷却、保护、 密封、清洁、减震降噪作用。
8、润滑油的主要使用性能: 流变性能、抗氧化性能、清净分散性能、抗腐蚀性能 抗起泡性能、油性和极压性能
9、内燃机油分类 内燃机油属L类(润滑剂和有关产品)中的E组(内燃机)
10、车辆齿轮油:是指用于汽车、拖拉机和工程机械等车辆的手动 变速器驱动桥齿轮传动机构的润滑油。
11、车辆齿轮油的工作条件 (1)承受的载荷较高 (2)齿轮油的工作温度随环境温度变化
12、车辆齿轮油的品质要求 (1)良好的油性和极压性 (2)粘度适当,粘温性要好 (3)无腐蚀性,并有防锈性 (4)具有良好的抗热氧化安定性 (5)具有一定的消泡性和抗乳化性
13、车辆齿轮油的选择 (1)根据工作条件的苛刻程度选择齿轮油的品种—使用级 (2)根据当地季节气温选择齿轮油牌号—粘度级 14、齿轮油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将使用级较低的齿轮油用在要求较高的车辆上 (2)加油量应适当 (3)经常检查各齿轮箱是否渗漏,保持各油封、衬垫完 好 (4)按规定的换油标准换用新油 15、润滑脂:是一种塑性半固体油膏状润滑剂,
由润滑油和稠化剂组成 16、润滑脂的优越性 (1)金属表面有良好的粘附性 (2)减震性好 (3)密封、填充、防锈和防腐蚀性好 (4)润滑周期长,降低维护费用 (5)使用温度范围较宽
17、润滑脂的缺点: 粘滞性大、流动性差、冷却和清洗作用差、加脂和换脂比较困难 18、润滑脂的组成 由润滑油、稠化剂、稳定剂和添加剂组成 19、润滑脂性能的基本要求: 适当的稠度,良好的高低温性能,以及抗磨性、抗水性、防锈 性、防腐性和安定性。 20、润滑脂的分类 润滑脂属L类中的X组
4、润滑三要素:磨擦面,润滑方式和润滑剂
5、润滑分类: (1)固体润滑:固体润滑剂加到磨擦表面上,以减少摩擦磨损的润
滑状态 (2)边界润滑:固体摩擦面上吸附润滑剂中的表面活性物质,形成
一层边界油膜时的润滑。 (3)液体润滑:摩擦面间有一层相当厚的润滑油膜状况下的润滑 6、润滑油的组成: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