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访谈《我是啃老狂》分析
你怎样看待啃老的现象 辩证看待“啃老”现象

你怎样看待啃老的现象辩证看待“啃老”现象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65%以上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因此,有专家称,应激励啃老族自立自强,取消其享受各种社会福利的资格,以起鞭策作用。
网友却表示:“真心不想啃老,现在就业难、房价高、物价涨,不啃老‘压力山大’。
”随着年轻一代所承受的生活压力的增大,类似啃老的现象可能会日渐普遍、见怪不怪,甚至不啃老反倒少见多怪也未可知。
个中曲直,值得分析。
有人直言:“啃老是个社会问题,不解决就业问题、房价问题、医疗问题、养小孩的高成本问题,能解决啃老问题吗。
再者,对于啃老族而言,社会上有什么福利值得被取消。
”话语很犀利。
在一些人的想法中,“啃老”是很不好的事情,不仅做人没面子,而且道德上有罪。
剥夺啃老者社会福利待遇一说就是代表性言论。
细究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啃老现象其实不简单,最好一分为几、多元看待。
首先在概念上尝试界定一下,“啃老”说的是家庭内部的代际经济关系“儿靠老”,即子女成年后在经济上继续依靠父母的现象,代际财富流向下净流动。
但“依靠”是否就是“盘剥”,不能简单视之。
“啃老”需要区别对待一方面,空巢父母愿意“被啃老”。
如果父母高兴,旁人就莫生闲话,免得无趣。
在少子老龄化、空巢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一些父母宁愿在经济上多付出点,不要成年但未婚的儿女交伙食费,却希望孩子能和自己同住,这种主动“被啃老”的行为背后却有空巢父母对亲情的渴望和成年儿女对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
其实,在经济发达、生活优裕的日本,双方都不会计较“啃老”的经济账。
所谓啃老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代际的财富流是双向的,向下的是财富,向上的是情感。
对儿女来说,吃用部分依靠父母,是所谓啃老;对父母来说,能够享受到亲情,这是无价的甚至用钱买不到的,实为养老。
类似上述的“被啃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儿女的经济帮助和爱子情深,甚至可以用父母的金钱“购买”或者“交换”儿女亲情也是说得通的。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

青年“啃老”现象的道德反思在人类已经进入民主文明的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选择自由发展的今天,“啃老族”的思想和行为中再现消极避世的“庄子精神”,确实是一个需要引起社会关注的问题。
“啃老族”们的消极避世并非是远离城市去荒芜之地,而是在城市中以上网、看电视、打牌、闲逛打发时间,心安理得于“失败者”、“退缩者”、“无为者”的形象,没有为自己的发展积极寻求出路。
消极避世中断了青年正常社会化的进程。
社会发展速度和知识更新的速度都在加快,包括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当不能在社会中找到用武之地和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几年过后找工作的难度就会成倍的增长。
同时消极避世增加了其以独立的人格重新回归社会的难度,避世越久,难度越大,最终将会成为社会的边缘人而被社会所淘汰,这不仅增加了家庭的负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分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二、“啃老”现象之道德反思“啃老”现象的产生和“啃老族”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由小积大的社会问题。
其虽是青年人自我选择的结果,但做出这样的选择也包含着许多非青年能够左右的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需为此进行深刻的反思。
1.家庭教育:引导自利还是培养自立中国父母基于亲子血缘关系,对自己的子女有着强烈的利他精神,这样忘我高尚的利他精神在其他国家的家庭文化中都难与之匹敌。
身为父母,自儿幼小开始,倾其所有给予照顾。
在只能生育一个子女的政策支持下,对于独生子女更是惟恐其食不精、衣不华。
孩子长大成人之后,许多父母还要拿出本可用于自身养老的钱资助孩子上大学、找工作、买房、结婚、照顾第三代,并把这当成爱与责任,而对子女赡养照顾自己的要求却大大降低期望值。
可以说这是中国有孝文化以来的最低值时期。
我国古代的《孝经》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奉养、关心、敬重,立身扬名以显父母。
现代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却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一方面关心照顾子女,给予力所能及的最好的物质帮助,却较少教育孩子怎样孝敬父母;另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给予子女的教育观念和逻辑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

对“啃老族”的分析与探究山丹(南开大学艺术系09级04班)摘要:本文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论中关于价值观,物质观及时间观的观点,来分析关于近年来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啃老族”。
其中解释了关于“啃老族”的基本含义及其特征,并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对这一社会现象的产生原因等方面发表了个人理解。
关键词:“啃老族”;就业;社会压力;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啃老族”是那些在教育结束以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也不参加家务劳动,靠父母养活的年轻无业人员。
他们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无求职愿望”;二是“即使有求职愿望,却没有求职行动”。
他们既不同于那些因为收入低而不得不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就业者,也不同于那些由于某种原因失业后而积极主动去寻找就业机会、暂时不得不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
他们纯粹是赖在父母怀里没有“断乳”的“成年孩子”。
这群体并非当代中国特有。
美国和日本也存在着大量大学毕业后仍然依靠父母养活的年轻男女,他们称之为“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族”。
有人说,“啃老族”只是个人和家庭的问题。
其实,少量的“啃老族”增加的只是个人成本或者家庭成本,但是大规模的“啃老族”的存在就会使个人成本、家庭成本最后转化为社会成本,带来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养老保障的负担、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越来越艰难,当今“啃老族”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成为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找出“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难点的症结所在,探索如何有效地教育引导他们,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导致部分“啃老族”心理自卑和封闭。
由于当今中国新增就业人口数量大增,再加上国际金融海啸导致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要求日益严格,不仅强调工作能力、工作经验、性别年龄等方面,而且变相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待遇,使得广大应届毕业生一开始就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

┊┊┊┊┊┊┊┊┊┊┊┊┊装┊┊┊┊┊订┊┊┊┊┊线┊┊┊┊┊┊┊┊┊┊┊┊┊浅谈当今社会的“啃老”现象摘要: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家里的“NEET”“啃老”一族。
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 1.2 个失业人员。
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NEET”一族也为数不少。
同时,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城市里,有 30%的年轻人靠“啃老”过活,65%的家庭存在“啃老”问题。
“啃老族”在生活中不计其数,他们比“4050族”更怯于竞争,对社会压力产生极大恐惧感。
关键词:啃老族;青年;教育;社会影响;危害一.“啃老”的社会现象“啃老族”一词是舶来品,又称“尼特族”,是指一些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或参加就业辅导,终日无所事事的族群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啃老族”是指子女已经成年并有谋生能力,但精神上仍未“断奶”,在经济上需要依靠父母帮助的年轻人社会学家将他们称为“新失业”群体,网民则形象称之为“啃老族”。
据调查和观察,“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委屈,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
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使得孩子从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
这样的“啃老族”队伍正在日益庞大,其中主要有以下六类人群:第一类是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的年轻人,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的工作,因为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当少爷。
第二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索性不找工作转而考研究生,“全职考研”心安.理得由父母养活的人也不少见。
第三类是虽然教育程度和能力都不差,但好逸恶劳,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休养生息的。
第四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是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
于是,在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后只能向父母要钱。
第五类是家庭条件优越,家里吃穿用度相当宽裕的,少爷公主们不愿意出门工作,只待在家里“享受生活”。
大学生对“啃老”现象态度的访谈研究

摘要“啃老族”作为我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过程中出现的一类特殊群体,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在当代激烈碰撞的社会产物,它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并已从一种家庭现象演变成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稳定运行与和谐发展。
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啃老族”所持的态度,以及持该态度的深层原因,能够有效防止“啃老族”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采用面对面的访谈,与20个年龄相似、不同专业、不同家庭条件的大学生就“啃老族”现象这个话题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
关键词“啃老”现象大学生态度访谈研究1 问题提出1.1 关于“啃老”的定义“啃老”其英文来源于“NEET”发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是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ning的缩写,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NEET”所体现的内涵就是成年之后不能独立,仍然依赖父母生活的人。
(周频文,2005)“啃老族”概念定义:只已成年,有劳动能力,离开学校(包括毕业、肄业、退学),但仍然不能实现经济上的自立,而要依托父母提供的供给或支持以维持其自身的需要,在不断乳的状态下寄生于家庭中的特殊群体。
“啃老族”现象的普遍出现,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无论是从个人的成长还是从家庭的稳定,乃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不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任其恣意蔓延,将产生严重的社会后果。
(费徽,2009)1.2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啃老”现象陶富国(2005)大学毕业生“啃老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完全依赖型。
这部分大学毕业生一直生活在溺爱型家庭中,由于长期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这类大学生在就业中不可能选择工资不高、条件艰苦的行业或单位工作,而他们一心向往的高薪行业和单位竞争异常激烈,“门槛”很高,非特别品学兼优者难以进入。
啃老调研报告

啃老调研报告啃老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啃老是指成年人依赖或依靠其父母长期提供生活费用、住房、就业机会等方面的现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啃老现象在我国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啃老现象的原因、影响以及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
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和不同地区的被调查对象进行了制定。
访谈主要选择了一些从事相关工作的专家学者,以及一些啃老现象的参与者进行了深入交流。
调研过程中,我们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啃老现象的普遍性和加剧趋势,然后设计了相应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针对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对各项指标的得分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寻找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对于啃老现象从社会、经济、心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啃老现象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龄段普遍存在。
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啃老主要是出于经济压力大、就业困难、住房问题等原因。
同时,大部分调查对象也认为啃老现象对个人发展,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访谈中,专家学者和啃老现象的参与者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他们认为,啃老现象背后存在着社会和家庭结构的变化。
许多年轻人面临着高房价、低收入以及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导致他们难以独立生活和养家糊口。
同时,一些家长也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四、解决方案和建议针对啃老现象,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和建议:1.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年轻人就业竞争力。
通过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年轻人就业机会,减少啃老现象的发生。
2. 政府应加大对住房市场的调控力度,提供更多的公共住房和租房补贴做法,以缓解年轻人的住房压力。
3. 家庭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自力更生的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4. 公众应该改变对啃老现象的看法,积极为年轻人提供支持和帮助,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给予肯定。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1230190088 赵梦月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
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
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
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
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
“啃老”现象浅析及应对

“啃老”现象浅析及应对摘要不知从何时起,“啃老”事件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媒体报导当中。
在各种啃老事件当中,有的“啃老族”完全丧失人生追求,有的竟把自己饿死,更有甚者,还有因啃老导致的刑事案件,破坏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与法治运行。
那么,为什么会有啃老现象的发生,应当如何应对?本文将就此予以简单地分析。
关键词啃老孝道传统文化立法完善一、啃老现象的危害1、对啃老族自身的危害不知从何时开始,“啃老族”时常现于媒体。
有人啃老被赶出家门,有人要钱遭拒,威胁跳楼[ 参见网络报导:2015-10-14,重庆晚报:啃老小伙欲买苹果6S 遭拒威胁父母要跳楼。
]。
更有23岁的杨锁和大学生王小林将自己活活饿死的事件发生。
相关报导引起社会强烈反响,也引发了人们对类似事件的讨论和深刻思考。
大好的青春,却以这样可悲的结局结束了人生,实在令人感到惋惜。
2、对老年人的危害24岁的赵某,因向奶奶索要2000元钱未果,一怒之下竟然砸烂了奶奶一屋子的家具,使得老人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更有甚者,还有25岁啃老族弑父、39岁啃老女弑母的悲剧发生。
类似案件的一再发生,令人痛心不已。
显然,啃老族的危害已远非只是危及自身而已,而是危及到家人,尤其是老年人的生命和生存安全。
3、对社会和谐、法治建设的危害啃老族大多沉迷电子游戏或网络游戏,而游戏成瘾不但会导致猝死,还会进一步诱发盗窃、杀人等严重的刑事犯罪,严重增加了司法机关的工作负担,极大地浪费了社会资源,并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法治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
难怪《三字经》曰:“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4、对民族复兴的危害早在2006年,就有报导,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其中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老年人养着,成为社会中的啃老族。
事实表明,啃老现象的大量存在,严重影响了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的进程。
因此,对于啃老现象这个顽疾,从预防到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技巧:
1、倾听
在访谈的开头,魏宁及其母亲描述了一些他们当前的生活状态以及以前的生活经历,而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专家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到谈话当中,而是只加入了一些诸如“嗯”的言语行为以及点头等非言语行为,鼓励来访者说下去
2、探询:
雷明:“曾经有一个校长,这个校长有两个孩子,而妈妈没有选择和他重新走在一起,是因为什么?“
雷明:“你怎么理解妈妈这句话?我们结合以后你不可以再要孩子,因为我有两个孩子了。
“
雷明:“我问您一下,李大姐,您再婚之后的丈夫做到了为了魏宁和他的姐姐,对么?你(魏宁)怎么理解?“
以上是心理专家雷明在在访谈中所用的探寻的技术,大都是一种开放式提问,如“因为什么”、“怎么理解”等,鼓励魏宁自我暴露,澄清问题,提高其内省,虽然魏宁都以一种回避的方式逃开了这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使魏宁开始在内心主动地思考,最终承认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3、概述
雷明:“继父对魏宁的好,魏宁不回避,承认。
两次,应该说是妈妈对魏宁的好,魏宁说我不想回答。
为什么继父可以认可,而妈妈不能认可?“
心理专家说的第一句话旨在通过把魏宁先前叙述的关于对母亲和继父的一些看法和行为进行分析综合,以整理过的、明确的形式向魏宁及其母亲表述出来,这是用了概述的咨询技术,可以让魏宁或者说观众识别出访谈的主题。
4、释意
雷明:“因为继父去世了,而妈妈健在。
指责一个已经去世的人,没有任何现实作用。
当我向一个人要求他给我物质上的支持的时候,最便捷的方式:你欠我的,所以你得还我。
“
心理专家实际上是将魏宁提供的信息中与情境、事件、人物和想法有关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 再反馈给他。
如:魏宁说他对继父没有任何怨言,但是母亲即使对她很好,供他吃、供他穿,他也对母亲充满敌意。
于是,心理专家根据魏宁先前的一些言语描述以及行为,做出了如上释意。
雷明:“在一个辉煌的动机啃老,还是在一个朴实的动机做一个推销员,你选择什么?“
5、澄清
雷明:“不惜把自己一块儿毁了,是吗?“
6、指导
雷明:“生活不是作秀,你不作秀的时候,我在生活里能做什么,你需要给自己这个信心,你是可以做到。
“
二、理论(原因分析)
1、中国特有的“亲自一体化“思想
相比较西方人来说,中国人更注重关系,尤其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认为“个人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当属自己的家庭,尤其是自己的父母;而对父母而言,与自己关系最近的也就是自己的子女。
“[1]这是一种”亲自一体化“的心理,即父母和孩子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彼此相互拥有,相互依赖,这里主要指孩子在精神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
[2]它模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责任与义务,从而使孩子不管是在思想还是情绪、行为上,都有了依赖性,不能真正在社会上独立起来。
2、“精英情结“的影响
所谓的“精英情结“的表现如期望高薪酬、追求地域行业优势、轻视体力劳动等。
本期节目的访谈对象魏宁就存在这种情节。
如:他说:”我根本就不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推销员,我的层次比这个更高,我不在推销员这个行列。
“他本身轻视推销员这个行业的心态,造成了他没有工作,不能独立生活。
以上讲述的是“啃老族“出现的普遍原因。
除了这两个原因,魏宁为何能够如此
心安理得的”啃老“呢?他自己说之所以“啃老“(魏宁自己没有说”啃老“,他回避这个问题,而是用他所从事的行为艺术代替了),是因为他内心隐藏着对母亲的不满,即在童年生活上,母亲没有给他温暖,造成他人际关系障碍,所以他要突破、超越自己。
而通过心理专家和母亲的交谈,母亲其实为了他和姐姐能够健康快乐的生活做出了很大的牺牲。
心理专家雷明凭着他多年咨询的经验,直接指出了魏宁这样表达的原信息:”你欠我的,你得还我。
“至此,魏宁安心啃老的原因真相大白。
即他为自己”啃老“找了一个理由,而背后真正的原因是他对未来的迷茫、没有自信(可以从他后来的话语以及情境表演中得出,如他说:”对于未来一种茫然或者说不太自信那种感觉。
“包括他后来在心理剧中的表现,在两次推销女士皮包失败后,虽然心理专家一再鼓励他继续下去,但他仍然选择了放弃),不知道自己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以及没有养成良好的就业观,轻视某些行业的工作。
以上内容的分析可用下面这个图来形象的表示:
社会原因个人原因找借口结果
三、解决方法
(1) 现场指导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魏宁的主要问题出在对自己缺乏责任心、自信心,而且眼高手低,对一些体力劳动行业的歧视。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心理专家设置了一个情境对话来解决魏宁来解决方面的问题,即向现场一名女工作人员出售一个女式包。
正如访谈中所示,魏宁一共进行了三次这个过程,前两次他的销售的方式似乎总是很含蓄,销售手段不直接,让人总是觉得他似乎另有目的最后导致销售的失败。
虽然心理专家一再鼓励他再试试,但他很直截了当的说要放弃,并且态度很坚决,这直接反映了他个性中的弱点:没有责任感和缺乏自信心。
中间一度停下来,心理专家通过言语鼓励,如跟他说:“你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量,你可以站在一个人流如织的地方,面对一个陌生人去阐述自己的观点,你这样的强项,我相信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些都让他的自信心有了一定的增强,于是他同意第三次的尝试,并且成功地销售出去了。
其实,最后的这种成功对于魏宁来说是一种正强化,他可以增加为这种行为的反应频率,从而进一步增强他的自信心。
(2)进一步的解决方法
1、父母“断粮”
魏宁出现”啃老”的行为,与其母亲的溺爱是分不开的。
母亲虽然一直劝说魏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来保证自己的生活,但却一直没下狠心让魏宁断粮,导致魏宁依赖性增强,责任性降低。
因此,要改变魏宁这种“啃老”行为,其母亲必须狠下心断魏宁的
“口粮”。
2、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魏宁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个总体评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不计较工作地域的优劣,职业的贵贱,正确对待薪酬,一切以自身发展为定位,以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为出发点,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孔凡华.当代中国“啃老”现象的心理学分析及对策.科教导刊,2009(10).
[2] 乔莉莉,冯维.论大学毕业生“啃老”成因及解决对策,青春岁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