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高考题1
哲学练习题一

哲学练习题一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现实生活中,哲学往往被一些人忽视,“哲学不能带来钱”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
一位著名哲学家揶揄地说:“当年马克思撰写《哲学的贫困》,如今则出现了‘贫困的哲学’。
”但事实证明一个轻视理论思维的民族是不会有光明的未来的。
这是因为A.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其任务就是揭示具体事物发展的规律B.哲学只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C.哲学是对人们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能够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2、2009年7月22日,全球约有3亿人观测三百年一遇的日全食。
对于这次日全食的时间和最佳观测地点,许多天文机构及专家早有了精确的预报,与古时人们不能认识其现象与本质形成鲜明对比。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看,这体现了()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C.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D.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3、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有()①人的灵明决定天地万物②存在就是被感知③上帝创造世界④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事随理变⑤物是观念的集合⑥绝对精神决定万物的发展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⑧生死有命,富贵在天A.①②④⑦B.②④⑤⑥C.①②⑤⑦D.②③⑥⑧4、马克思和黑格尔一样,认为世界是按照一个辩证法公式发展的,但是关于这种发展的原动力,他和黑格尔的意见完全不同。
黑格尔相信有一个叫“精神”的神秘实体,使人类历史发展下去。
在马克思看来,推进力不是精神而是物质。
然而,那是一种特别意义的物质,是人对物质的关系。
关于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意见完全不同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③黑格尔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④人对物质的关系最重要的部分是人的生产方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5、甲乙同学对物质概念进行争论。
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
”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对甲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的评价是()A.前者正确,后者错误。
天津高考真题哲学部分

天津高考真题哲学部分2011年天津6.处于青春期的少年需要特别的关怀。
有研究表明,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往往会做出无所畏惧的大胆举动,是由于大脑产生一种恐惧记忆抑制效应,使孩子们对恐惧感“暂时性失忆”。
这种大脑效应,会随着年龄增长及大脑进一步发育逐渐消失。
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B.人脑是意识产生的源泉C.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D.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7.“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见图2),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
其内涵主要有①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绝对同一的观点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④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分析:“绝对同一”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不符合辩证法的原则9.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在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
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10年天津9.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D.祸兮福倚福兮祸伏10.亚洲有一种毛竹,最初5年里在地下生根长达几千米,人们几乎看不到它的生长。
第6年雨季到来时,它钻出地面,以每天60厘米的速度迅速长到30米高。
这种现象反映了A.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B.只要发生量变,就有质的飞跃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认识事物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分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009年天津4.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
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
”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
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
高二哲学思辨题集附答案

高二哲学思辨题集附答案1.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哲学思辨题一:人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在哲学领域里,人的自由意志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有人认为人类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可以自由决定行动;另一方面,还有人坚持认为人的行为受到因果律的限制,每个决定都有其必然性。
那么,人到底是否拥有自由意志呢?答案: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定论。
一方面,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人类内心的欲望、动机和道德判断能够影响我们做出决定的过程。
另一方面,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可以通过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决策过程中神经元的活动对我们的选择产生的影响。
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人的自由意志,而应该考虑到多种因素。
2. 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哲学思辨题二: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辩证法是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模式,所谓辩证法即对立统一法则,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其矛盾又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那么,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呢?答案:辩证法的思维模式可以应用到许多领域。
首先,在哲学领域,辩证法可以用于分析和解决一些矛盾的哲学问题,例如存在与本质、思维与存在等问题。
其次,在社会科学领域,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社会矛盾,并找到解决矛盾的办法,例如阶级矛盾、国家与个人的矛盾等。
此外,在自然科学领域,辩证法也可以应用于研究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转化,例如物质和能量的矛盾、生命的起源与演化的矛盾等。
3. 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哲学思辨题三: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存在主义是20世纪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潮,强调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主性,主张人应当面对自己的存在并为其负责。
那么,在存在主义中,有哪些核心概念?答案: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存在、自由、责任和焦虑。
首先,存在指的是人的存在状态,强调个体的独特存在和主体性。
其次,自由是指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权,人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责任则是指人对自己的行为、选择和生活负有责任,要面对自己的选择并承担后果。
哲学一、二课选择题专项训练

哲学一、二课选择题专项训练2013.11.201.在普通人心目中,哲学是高高在上、十分抽象的学问。
复旦大学哲学教授俞吾金却说,“哲学不但不在高处,而是在最低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哲学源于人们的生活和实践②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③哲学知识可以自发地形成,人人都有自己的哲学④哲学是对各种生活知识的抽象总结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2.苏格拉底曾经和美诺一起讨论什么是“美德”。
美诺分别讲了男人、女人、老人和青年人的美德各是什么。
苏格拉底认为,这只是具体的美德,而不是哲学的回答。
苏格拉底认为应该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
这表明①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②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③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的概括和总结④哲学是人们对于具体领域的根本观点A.①②③B.①②C.①②③④D.②③④3.“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______问题的不同回答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4.下列说法中正确反映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何为本原的是①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②天地之变,阴阳之化③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④理在气先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④5.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①可知论和不可知论②一元论和二元论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A.①②B.③④C.①①D.②③6.毛泽东说:“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这表明①人们创造哲学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②哲学是通过一系列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7.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
哲学题1

1 哲学的党性是指一切哲学A.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B. 都不能超越进步阶级和保守阶级的对立C. 都不能回避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D.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 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A.辩证法和认识论相分离 B 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相分离C.自然观和历史观相分离D.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离3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 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 哲学的基础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4 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 D.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5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6 中国古代哲学家张载提出“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
这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7 中国古代哲学家陆象山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这一观点是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8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观点 D旧唯物主义观点9 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出发点是A.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 B.理论和实践的关系C.实践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10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11 20世纪西方的“上帝观”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上帝存在能否得到证明不重要,“上帝”观念代表的是一种终极关切,它是一种人心内在的价值观念。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

《哲学与人生》专项测试题(一)1.宋代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它体现了( )。
A .人是无法真正认识事物的 B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幻的C .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的D .客观条件不能限制主观认识2.“实事求是”这句成语中的“是”字是指( )。
A. 客观实际 B. 客观规律 C. 主观愿望 D. 正确观点3.下列哪一项内容属于个人自身实际中的主观条件( )。
A .自己的体质 B.自己的学业基础 C .自己的家庭情况 D.自身的性格4.下列哪个成语可以正确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 )。
A .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 .不自量力 D. 妄自菲薄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 )。
A .物质 B.意识C .社会 D.精神6.在人们的心目中,一位国王的权利是无限的。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坚信“君权神授”,独断专行。
由于议会不同意随意征税,他曾几次解散议会,甚至长期不理睬议会。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反动派,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利,因而引起内战。
1647年查理一世被俘。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作为暴君、人民公敌被压上断头台,在伦敦白厅前的广场被处死。
这个故事说明( )A .多数人的选择优先于个人的选择 B.不受限制的自由选择是有代价的C .任何人的选择都要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D.付出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自由选择 7.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运动是绝对的C .运动是相对的D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8.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
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9.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
哲学1-5课试题

高二政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1. 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奋争,不屈不挠。
以上材料说明A、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与存在的联系问题B、思维与存在的区别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下列材料完成3-4题。
①我的灵明是天地鬼神的主宰②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③存在即是被感知④气者,理之依也⑤上帝创造一切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3.上述观点中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②③④⑥ B.③④ C.①②③⑤ D.④⑥4.上述观点中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5、右图既可以看成正在对视的两个人,也可以看成一个酒杯。
这表明A.运动是客观事物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B.人们的认识结果是由认识的主题决定的C.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而有选择的D.人们的认识活动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6.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含”。
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C.前者肯定物质决定意识,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D.前者属于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唯物主义7.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这说明:( ) A.物质和运动是一样的 B.物质是运动变化的,物质和运动不可分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恒动无静的 D.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2023《哲学与文化》各地高考题汇总

2023《哲学与文化》各地高考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一项最能代表《哲学与文化》的核心思想?A. 探索宇宙的奥秘 B. 寻求生命的意义 C. 研究历史的发展 D. 关注科技的发展
2. 在《哲学与文化》中,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A. 生活是没有意义的,人应该寻找自己的意义
B. 生活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来自于个人信仰和价值观
C. 生活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来自于社会和文化传统
D. 生活是有意义的,意义是自然而然存在的
3. 在《哲学与文化》中,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死亡?A. 死亡是无法避免的,我们应该接受它并珍惜生命 B. 死亡是解脱,我们应该追求永恒的生命 C. 死亡是终结,我们应该避免谈论它 D. 死亡是自然现象,我们应该尊重它并寻找精神寄托
二、论述题
4. 请阐述《哲学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并谈谈在当今社会如何实现和谐。
三、应用题
5. 请根据《哲学与文化》中的伦理观念,设计一份校园文
明公约。
以上是部分题目和答案,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在此展示全部题目和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此,青年学生应树立科技意识。
这是因为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出来③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④实践主体是智力与体力的统一==B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④
2、近年来,看相算命、巫医巫术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
对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
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封建迷信==A
A.与科学的认识是对立的
B.是主观的东西,主观与客观是对立的
C.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片面的
D.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错选、多选,该题不给分,漏选的给1分。
1、热带雨林是地球表面生物种类最丰富、结构最复杂的植物群落,现在因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遭受破坏,其面积大大下降,并造成气侯异常,大量生物物种灭绝或濒危。
为此,许多有识之士强烈呼吁保护热带雨林。
这表明===BCD A.坚持两点论不能不讲重点论 B.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具体的
C.正确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
D.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
2、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失败了1200次。
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
爱迪生则说:“我有了很大的成就,我证明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讥讽爱迪生的人==B
A.不尊重事实,不懂得主观要符合客观
B.不懂得失败与成功相反相成
C.不懂得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法
D.不懂得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3、根据上题材料,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ABCD
A.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B.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深刻
C.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三、简答题
为了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中共中央反复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
结合上述文字,从哲学上说明以科学理论武装人的道理。
答案: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正确的认识则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3分)或者:意识对客观事物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按内在逻辑组成一定体系的真理性认识。
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4分)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