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与教育

合集下载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摘要】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

国学经典能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国学经典还有助于培养小学生优良品格和道德修养,提升道德修养。

国学经典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当将其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小学生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提高语文水平,培养品格,拓展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传承、语文素养、品格修养、思维拓展、学习兴趣、重要性、必要性、全面发展、促进作用1. 引言1.1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非常重要。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道德品质。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小学生能够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提升语文素养水平,培养优良品格和道德修养,拓展学生思维和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孩子们的学习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应用是必要的,它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益良多。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更是培养未来中国人才的重要途径。

应该重视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加强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研究,让传统文化之光照耀着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之路。

2. 正文2.1 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是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小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

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如今,随着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应用。

其中,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智慧,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学经典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价值观的塑造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等方面的积极影响。

一、国学经典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丰富而深邃。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大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生哲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了解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如“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国学经典还融合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和艺术元素,通过阅读经典文献,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增强对文化传承和历史变迁的理解能力。

因此,国学经典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国学经典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价值观是一个人判断和行为的准则,对于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弱化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重塑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尤为重要。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接触到高尚的道德观念,如仁爱、礼治、忠信等,这些观念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同时,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如《孟子》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和《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些智慧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生规划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因此,国学经典在塑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国学经典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思想,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开阔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国学经典教育意义和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意义和价值

国学经典教育意义和价值一、国学经典与教育国学经典与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我认为传统文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国学经典。

中国古代以部数的形式表现出的内容就是经典,这种学术形式就是国学。

二是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的内容可以小到一个概念,比如为什么我国称为“中国”、为什么我们是炎黄子孙、为什么我们的幅员称为“九州”等;也可以大到一种制度,比如家族制度、科举制度、历代的兵制和官制等。

三是传统的游艺技艺,包括踢毽子、放风筝、捉迷藏等传统游艺,以及一些需要通过长时间反复地练习才能获得的传统技能技艺。

比如围棋大家都会下,但是一个刚懂围棋规则的人和一个九段棋手的差距是非常大;书法大家都会写,但是一个刚写书法的人和一个书法家的差别也是巨大的。

(一)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现在人们常说“世界在一体化”——用全球文化一体化打破军事武力,文化统一地球和谐,用地方文化繁荣经济。

世界一体化的内容并不在于使各种文化变得同质。

而是在于各个民族的多样化。

所以说,中国梦离不开中国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我们应该发挥中华民族最突出的历史文化优势,提升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当代文化。

(二)从学术、教育方面看待国学经典与教育问题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

它集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于一体,统一于对人的主体性的丰满和完善,内在有共通之处。

素质教育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任务的教育,是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上来把握的教育思想、理念。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及其指导的实践教学活动,是培养具有融会贯通、一以贯之的能力以及博雅气质和丰富感情的精英完人的教育。

博雅教育是培养学生内在精神品质和外在气质以及自主自由能力的贵族休闲教育。

人文教育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PPT42页)

国学经典(PPT42页)
❖ “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 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 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 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 素。”
❖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不竭 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 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
10.和谐互助 ❖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又说:“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滕文公上》:“乡 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持,则百姓亲睦。”——这不就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理论源头吗?
二、国学论教育作用
1.治国:教育比政令刑法更为重要和有效
。”《泰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季氏》:“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 立。”《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汉代总结为“五德”“五常”:
(一)“五德”:温、良、恭、俭、让。(出自《 论语·学而》)
❖ 温:邢昺注疏:“敦柔滋润谓之温。”温和待人 ,不急躁、不生硬粗暴。
❖ 良:邢疏:“行不犯物谓之良的总称。儒家经典有“三 礼”:《周礼》《仪礼》《礼记》。
❖ 《周礼》:是周朝的职官制度。《仪礼》是战 国以前的各种礼节仪式,分为冠昏、丧祭、朝 聘、乡射四类礼仪,宋王应麟又分为吉、凶、 宾、嘉四礼。《礼记》是解释、说明《仪礼》 的论集,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 类,故称为“五礼”。吉礼是祭祀的典礼;凶礼 是指丧葬和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礼制;军礼主 要指战争中包括校阅、出师、乞师、致师、献 捷、献俘、筑城、演习等活动的礼制;宾礼指 诸侯对天子的朝觐或各诸侯间的聘问、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 酒礼、立储礼等。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范文8篇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范文8篇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范文8篇第1篇示例: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学经典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就以“儒、道、佛”为代表,这三大文化传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国学经典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蕴含着儒家的仁爱之道和孝悌之德,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而《道德经》、《孟子》等则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理念,强调“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启迪人们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内心的宁静。

佛家的《心经》、《金刚经》等经典则传达了“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和“慈悲为怀”的理念,引导人们修炼内心,明智、慈悲和忍辱。

学习国学经典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意义。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世界观,使他们具备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引导他们修身养性,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论语》中“修己以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箴言,教导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热爱学习、正直守信,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国学经典可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心。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文化根基。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国学经典也是教育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从小就树立热爱祖国、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学习国学经典对于教育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的教育意义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基础教育阶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国学经典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许多可贵的教育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论语》、《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蕴含着优秀的人生智慧和行为规范。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情操素质,还可以启发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修养的品质。

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具有高度的语言价值。

通过阅读国学经典,能够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发挥其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促进学生的历史文化认知
国学经典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源头、发展方向、演变过程等方面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从而更好的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留下来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学习和阅读国学经典可以加深学生对生命、人生、自我等方面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国学经典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鉴定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国学经典对小学语文教育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意识。

因此,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和能力,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语文教育的积极作用。

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国学经典通过国学经典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其源远流长,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国学经典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桥梁,承载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对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和思想塑造起着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学经典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以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探究国学经典如何通过教育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一、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国学经典源于中国古代文化,是对中华民族智慧和思想的集大成,承载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诗经》、《论语》、《大学》等经典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传承国学经典,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

其次,国学经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孟子》中强调仁爱、孝敬、忠诚等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通过对这些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引导人们更好地秉持传统道德,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凝聚社会共识,建设和谐社会。

二、国学经典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国学经典的传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中华民族的优秀作品,领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红楼梦》等文学经典,不仅具有精湛的艺术技巧,更代表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作品,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还可以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外,国学经典也可以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智慧,如《论语》中的孔子思想和《大学》中的教育原则等,这些经典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辨是非,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人格。

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学生们可以在实践中学会尊重他人、关爱社会,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此外,国学经典的传承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术研究。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1、因材施教 •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2、率先垂范 • “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与教育方法
主讲人:
王斌
一、国学概述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三、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方法
一、国学概述
1、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以儒释道三家学说为主,包括其余诸子学说在 内的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伦理体系。 2、“日用而不知,无用之大用” “食不语,寝不言” “寝不尸,居不容”《论语》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弟子 规》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 者。 •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 •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杜甫
二、国学经典中的教育思想
2、修身为本 •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 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 学》 • 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 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大学》 • 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 知所以修身,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治人,则知所 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 • 安重深沉为天下第一美质,定天下大难者此人也,为天 下大事者此人也。吕坤 《呻吟语》 • 沉静非缄默之谓也,意渊涵而态闲正,此谓真沉静。吕 坤 《呻吟语》 •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与教育第一章《论语》选读一、原文选读[1][①]※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论语·为政》)【注释】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

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顿、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来”引申为归服;二为“正”。

【大意】孔子说:“用政令引导,用刑法整顿,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引导教化,用礼制来整顿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注释】仆:驾车。

庶:众多,这里指人口众多。

【大意】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已经富裕了又该做些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 3.“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注释】性:指先天素质,即天赋人性。

习:指后天习染,包括教育与各种环境的影响。

【大意】各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所受环境影响习染不同,才拉远了差距。

※ 4.“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注释】女:通“汝”,你。

居:坐。

愚:受人愚弄。

荡:放荡。

好高鹜远而没有根基。

贼:害。

绞:说话尖刻,刺痛人心。

【大意】孔子说:“仲由呀,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弊病了吗?”子路回答说:“没有。

”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

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受人愚弄;爱玩弄小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行为放荡而无基础;爱好诚信而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反而害了自己;爱好直率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刺痛人心;爱好勇敢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好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5.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

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注释】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目的。

可译为“来”或“以便”。

下面几个“以”用法同此。

斯:代词。

指代“修已以敬”。

而已:罢了,够了。

安人:使他人安乐。

安:使动用法。

病:缺点。

【大意】子路问怎样才算是君子。

孔子说:“修养自己而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

”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进一步修养自己,使亲人朋辈安乐。

”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更进一步修养自己,来使天下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而修养自己来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恐怕也没有完全做到呢!”6.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述而》)【注释】行:社会实践。

【大意】孔子用四项内容教授学生:文献,实践,忠诚、信实。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注释】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大自然的运行规律。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随;逾,越过;矩,规矩。

【大意】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说话做事能站得住脚;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大自然运行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8.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注释】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巷:此处指颜回的住处。

乐:乐于学。

【大意】孔子说:“颜回真是贤良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苦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真是贤良啊!”※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注释】躬自厚:重责自己即严于律己。

【大意】孔子说;“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怨恨了。

”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注释】克己:克制自己,指修己。

复:回复;复礼:回复到礼制道上。

天下归仁: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

归:归顺,这里作“赞许”讲。

目:具体的条目,纲目。

回:颜回。

古人自称用名。

不敏:不聪敏,迟钝,笨。

事:从事,实行,照着做。

斯:这,这些,代词。

【大意】颜渊问仁德。

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回复到礼制的轨道上,这就是仁。

一旦能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实践仁德全靠自己,难道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践仁德的具体细目。

”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请允许我照您这些话去做吧。

”11.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注释】省:反省,自我检查。

疚:内疚、惭愧。

【大意】司马牛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1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注释】重:庄重。

威:威严。

固:牢固。

忠信:忠诚,讲信用。

主忠信:以忠诚信实为根本。

友:意动用法,是“以……为友”。

过:作动词,犯过失。

惮:害怕。

【大意】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则不牢固。

要以忠信为根本。

不要与那些在品德方面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 1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大意】孔子说:“执政者自身行为端正,就是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仿效着去干;执政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就是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的。

”※14.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注释】何有:有什么(困难)呢,“何难之有”的省略。

【大意】孔子说:“如果能端正自身的行为,那么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连自身都不能端正,又怎能使别人端正呢?”15.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大意】孔子说:“以前我对别人,听他怎么说就信他怎么做;现在我对别人,是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从宰予身上让我有了这种改变。

”1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大意】孔子说:“面临着合于仁义的事情,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大意】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发现好的向他看齐,发现不好的就对照改正嘛。

”※ 18.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注释】抑:只是。

云尔:如此。

【大意】孔子说:“如果要说圣和仁,那我怎么敢当!但为此而不满足地追求,并不知疲倦地教诲他人,就可以说如此罢了。

”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这些弟子们无法学到的啊。

”※ 19.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注释】愤: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

悱: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角。

【大意】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他知道一个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个角,也不再教他了。

”※ 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大意】孔子说:“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讲高深的学问;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讲高深的学问了。

”※ 2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一本作“友朋”。

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愠:(yun)恼怒,怨恨。

君子:《论语》书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

此处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

【大意】孔子说:“学过了又定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君子吗?”※ 2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大意】孔子说:“温习旧知识又不断吸取新知识,这样的人就能做老师了。

”※ 2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惑。

则:那么。

殆:危险。

【大意】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陷于虚妄而危害身心。

”※ 24.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注释】以:连词,表示目的。

可译为“去”或“用以”。

【大意】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哩。

”二、学习提示《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以及同时代一些人的言行的书。

论,通‚伦‛,含有‚条理‛、‚顺序‛的意思,也就是论纂、编辑之意。

语,即言语,言论。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全书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等二十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篇与章原来没有标题,后人各取首章开头的几个字充当标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