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练习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

夫用兵之法,全国①为上,破国②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③,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④,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⑤,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⑨,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①全国:迫使敌人举国降服。

②破国:攻破敌国。

③伐谋:挫败敌人的计谋。

④修橹轒辒(fén yūn):修造用以攻城的盾牌、战车。

⑤距堙(yīn):构筑攻城的土山。

⑥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将帅控制不住自己的忿怒情绪,而下令缘梯而上,蚁附乱进。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1)是故百战百胜()(2)不战而屈人之兵( ) (3)具器械( )(4)而城不拔者( )2.下列句中的“而”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不战而屈人之兵B.乃记之而去C.而城不拔者D.屈人之兵而非战也3.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译:4.本文阐述的观点与课文中阐述的观点有哪一点是相似的?答:【甲】(见上文)【乙】孟子日:“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桀、纣: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àng):原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2)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 )(4)兽之走圹( ) 2.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3课(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间40分钟,满分70分一、基础闯关(21分)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3分)城郭.( ) 域.民( ) 封疆. ( )米粟.( ) 寡.助( ) 亲戚畔.之(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池.非不深也(水池)B.兵革..非不坚利也(泛指武器军备)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D.寡助之至.(极点)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B.天时.不如地利学而时.习之C.天时不如地利.非不坚利.也D.委.而去之相委.而去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非淡泊无以明忠B.环而攻之而不胜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天时不如地利于我如浮云D.三里之城当求之于上流5.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是/天时不如地利也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池/非不深也D.故/君子有不战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分)(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是,名轲,宇子輿。

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称为“”。

(2)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从来说的,强调了的重要性;一个是从来讲的,强调了的重要性。

(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

二、课内精练(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时期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三、解释加点词:1、环.而攻之而.不胜()()2、夫.环而攻之()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兵革..非不坚利也()5、委.而去.之()()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四、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之寡助练习题

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属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A. 正义的事业得到广泛支持B. 非正义的事业受到孤立C. 个人品德高尚,朋友众多D. 个人品德低劣,朋友稀少2. 下列哪个成语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思相近?A. 一呼百应B. 众志成城C. 众叛亲离D. 独木难支3. 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A. 秦始皇统一六国B. 楚汉争霸C. 唐太宗贞观之治D. 清朝康乾盛世4. 下列哪个人物最能体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A. 孔子B. 孟子C. 墨子D. 韩非子5. 下列哪个观点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悖?A. 强者为尊B. 仁者见之C. 诚信为本D. 力量决定一切二、填空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是一种______与______的关系。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______的力量。

三、判断题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适用于政治领域。

()2.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强调的是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3.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坚持正义,就一定能得到帮助。

()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认为,只要失去道德,就一定会受到孤立。

()四、简答题1. 简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内涵。

2. 如何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体现的道德力量?3.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五、论述题1. 结合实际,论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当代社会的意义。

2. 如何在个人成长过程中践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精神?六、案例分析题案例一:某企业因诚信经营,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业务量逐年增长。

案例二:某官员因贪污腐败,最终被查处,事业和生活陷入困境。

案例一: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在项目中取得了成功。

案例二: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团队,在项目中屡遭失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一、基础训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作者是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学说代表人物。

答案:战国时期|孟子|儒家解析:分析:本题文学常识的填空要按课本注释的内容来填空,每个字都不能写错。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关键在学习中强加记忆。

文学常识记忆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作品主题及风格等。

2、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民(yù)3、重点实词①三里之城(内城) ②七里之郭( 外城) ③环而攻之(围)④城非不高也( 城墙) ⑤池非不深也( 护城河) ⑥兵革非不坚利也( 武器装备)⑦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⑧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 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 ?寡助之至到(极点) ?天下顺之( 归顺)?故君子有不战(要么)4、通假字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5.按要求用课文原句填空。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民心向背的重要性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文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

(3)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 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题目。

(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①委.而去.之 (委: ) (去: ) ②亲戚畔.之( ) ③环.
而攻之而不胜 ( )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⑤池.
非不深也 ( ) ⑥ 寡助之.
至 ( ) 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⑧ 以.
天下之所顺( ) 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 .以.
天下之所顺 C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 .属予作文以.
记之(《岳阳楼记》) 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译文: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
5.“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

事例: 。

6.“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
A .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
C .“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8.文段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9、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 4 分)
最好的教育
①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②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

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

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

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

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就拾起来,留作备用。

一天夜里,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中,看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③老板知道这件事后,就想把一个新的分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

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

老板说,我看你行!强就当上了经理。

④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作了广告。

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

强说,你不行。

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

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

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后来,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

⑤一个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就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

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

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流利的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那个外商一愣,说,会的。

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外商就道了一声“OK”。

⑥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

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

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⑦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

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⑧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

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

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

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⑨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过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1996年9月有改动)1.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可以看出“强”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从小说对人物的描述当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________的人。

2.小说第三段中加点的“这件事”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最后一段中,老板说“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这里“最好的教育”具体指什么内容?(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绝非一般的学校教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说第六段写到外商决定明天就与强签定合同,假如你就是那个外商,请谈谈你当时的想法。

(要联系当时的情境来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1年北京市大兴县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节俭、能干、不徇私请、以公司为家、干好自己的事等。

这道题考查同学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人物要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在对人物的具体描述当中。

强捡丢弃的碎布线头,不浪费吃剩的两个包子,节俭;做活儿精细,能干;看大门也不用本家哥,不徇私请;暴风雨夜查看修补的篷布,以公司为家;学好外语,干好自己的事。

2.风雨夜,强去看修补的篷布牢不牢。

“这”是近指代词,答案在前面的叙述中。

3.答案要点:(1)强的父母从节约一粒米、一根线开始对他进行教育。

(2)强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又辛辛苦苦地供他上学,并教育他做好自个儿的事。

“最好的教育”是指父母对强的教育。

4.能结合强不浪费两个包子谈想法且合乎情理即可。

要做到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外商是在强不浪费两个包子的事情发生后做出签合同的决定的,所以你的体会必须结合“两个包子”的事情来谈。

从小看大,小事情可以看出人的性格品行;吃饭不浪费,办公司就不会铺张浪费。

勤俭持家,对家庭、企业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道题应该用第三人称来回答,以外商的口吻来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