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及答案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13-14题。

(12)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4分)
(1)、委而去之()(2)亲戚畔之()(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8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分)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分)
13、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语。

(4分)
(1)、放弃(2)、同“叛”背叛(3)、限制(4)、凭、靠
1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8分)
(1)略(2)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言现象、翻译、简答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①亲戚畔.之:②七里之郭.:③池.非不深也池:④委而去.之:⑤亲戚..畔之:⑥委.而去之: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一词多义:以:①以天下之所顺:②所以动心忍性:之:①亲戚畔之:②三里之城:③寡助之至:而:①泉香而酒洌:②夫环而攻之:③环而攻之而不胜:于:①舜发于畎亩之中: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③而死于安乐也:国: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国国恒亡:利:①地利不如人和:②兵革非不坚利也:3、判断文言句式: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课内简答题:1、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时期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9、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按要求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兵革非不坚利也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

,地利不如非不深也,之利。

,亲戚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不战,战必胜矣。

郭 ( ) 兵革 ( ) 亩米粟 ( ) 域 ( ) 畔 ( )1.天时: 。

2.地利: 。

3.人和: 。

4.三里之城: 。

5.郭: 。

6.环(huán): 。

7.城非不高也: 。

8.池: 。

9.兵革: 。

10.坚利: 。

11.米粟(sù):。

12.委: 。

13.去: 。

14.故: 。

15.域: 。

16.以: 。

17.封疆之界: 。

18.固: 。

19.国: 。

20.山溪: 。

21.险: 。

22.威: 。

23.以: 。

24.兵革: 。

25.得道者: 。

26.失道者: 。

27.寡: 。

28.之至: 。

29.畔: 。

30.顺: 。

31.亲戚: 。

32.有: 。

33.胜: 。

1、城 古义: ; 今义: 。

2、池 古义: ; 今义: 。

3、委 古义: ; 今义: 。

4、国 古义: ; 今义: 。

5、亲戚 古义: ; 今义: 。

6、去 古义: ; 今义: 。

7、域 古义: ; 今义: 。

8、是 古义: ; 今义: 。

9、兵 古义: ; 今义: 。

10今义: 。

1、域 民不 以封疆之界 。

2、 固 国不 以 山溪之险。

3、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天时不如地利: 。

兵革非不坚利: 。

三里之城: 。

多助之至: 。

天下顺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天时不如地利 : 。

长风破浪会有时: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四时之景不同 : 。

地利不如人和: 。

春和景明: 。

委而去之: 。

公然抱茅入竹去: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予观夫巴陵胜状: 。

日出江花胜红火: 。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固以怪之矣: 。

亡羊补牢: 。

国恒亡: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城非不高也: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和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 孟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含答案和解析)

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
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
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节选自《孟子译注》)
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子房:即张良,表字子房。②馈饷:粮饷。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畔之
③镇国家
④连百万之军
(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
B.夫环而攻之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连百万之军
第2页 共3页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②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5)仔细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填空。
根据【乙】文我们可以概括出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是能同部属分享利益和①
【乙】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
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
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 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①。镇国家,抚百姓, 给馈饷②,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成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疆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疆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新疆中考题)(三)文言文阅读理解(18分)阅读下面【甲文】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 委而去之委托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D. 亲戚畔之背叛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6分)(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11.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主旨明确,高度强调“人和”的核心思想。

通过讨论战争来论述推行仁政、赢得民心的重要性。

B. 文章层次分明,开篇明确提出论点,然后展开论证,最后得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精辟论断。

C. 文章篇幅短小,但内容丰富,使用了对比论证、事实论证和道理论证等方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

D. 文章语言晓畅明白,精炼准确。

论证时擅长蓄势。

使用了对举、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气势磅礴。

答案:9B 11B10.(1)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2)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 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A.城(城墙)非不高也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2.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

①多助之至()
②失道者寡助()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5.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1.C
2.①如获至宝至理名言至高无上②曲高和寡孤陋寡闻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施行仁政
5.D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
①委而去之(委:)(去:)
②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
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9.①委:放弃去:离开②畔:通“叛”,背叛
10.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13.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 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什么?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表明了作者什么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什么说本文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 其中起决定因素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 分别从哪两方面逐层论证? (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二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地利在文中具体是指什么? “委而去之”是指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三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证了什么? 第三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战必胜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第四段用了什么句式? 什么修辞? 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 得道的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最后一段有哪两种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仁政
2.在天时、地理、人和这三个因素当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他的“仁政”主张。

3.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6.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失道者(守城者)
7.举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双重否定句: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守城一方地理条件的优越排比:增强语言气势
8.不能从“域民”到“固国”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能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它们之间是递进的关系。

9.得道多助(施行仁政)
10.否定句排比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11.施行仁政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3 分)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
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 、A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9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