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
八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梳理复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文章内容】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习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人心齐,泰山移。
2、孟子,名轲。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也就是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4、文中借战争论述了实行“王道”的重要性,这一则短文的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守城一方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
(用文中肯定词语概括)6、攻城一方“环而攻之”所凭借的条件是什么?必有得天时者矣(或得天时)7、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什么?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8、守城一方失利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委而去之。
10、“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11、本文论述逐层推进,试理出思路。
先以战争中的情况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论点,接着对论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与阐述。
12、请你根据文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13、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14、(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15. 用自己的话分析为什么“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靠边界来限制人民的迁留,是客观上对人民的强制,留住人留不住民心,只有靠施仁政才能得百姓的拥戴,人民安居乐业,国家自然也就安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5)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 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 (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朗读节奏] 1、夫/环而攻之 2、故 /君 子 有 不 战 , 战/ 必 胜 矣。 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7、得道者多助 得道:施行仁义
8、亲戚畔之
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
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
11、寡助之至
至:极点。
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
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
14、池非不深也 池:护城河
1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固:巩固。
古今异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
[重点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
2、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3、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围
4、是天时不如地也 是:这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限制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震慑
一词多义
之 (1)三里之城(助词,的) (2)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整理

)
拓 展 研 究
1)你知道历史上或生活 中的哪些例子印证了“得道 多助,失道寡助” 这一古训? 跟同学们介绍一下。
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
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 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 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 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来检验一下吧!
1、读准下列字的音。 夫( )粟( )畔( )
3、委而去之
4、多助之至
5、亲戚畔之
补充注释:
重点实词 道: 就是王道、仁政 米粟:泛指粮食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城 :内城 郭:外城 君子:施行仁政的人
2、古今异义:
亲戚: 古:泛指内外亲属 今:和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 或其成员 去: 古:逃跑 今:到 ……去 池: 古:护城河 今:池塘
革:甲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政
施行
少
有利的天气
地理形势有利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讨论
1、划出文中的排比句,说说其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城民”“固国”“威 下”应当依靠“人和”,有很强的说服力 2、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持和拥护。 4、下文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总结全文, 对比论证 5、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深化论点
3、词类活用
环:名词作状语 包围 域:名词用作动词 限制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巩固 威:形容词用作动词 震慑 征服
一词 多义
1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三里之城
结构助词: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古老谚语,意味着正道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而邪恶或违法行为则会受到孤立和抵制。
这句谚语可以从道德、社会、人际关系和人生经验等多个层面进行解读和应用。
以下是对这句谚语的知识点的归纳。
1.道德准则:这句谚语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遵循道德准则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道义支持和关注,而违背道德的人则会失去信任和支持。
道德行为是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础,为人处世应该尽力遵循并坚守道德准则。
2.社会道德: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会影响人们对待正义与邪恶的态度。
按照社会的道德价值观行事的人,通常会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反之,如果一个人违背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很可能会被孤立和排斥。
3.人生经验:人们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得出关于生活和行为的智慧。
在实践和体验中,人们发现了正道上的行为带来的好处和正能量,进而愿意给予和支持道德行为的人。
相反,邪恶行为的人可能会惹来负面情绪和经验,从而失去他人的帮助。
4.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朋友、家人和社交网络的支持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一个人秉持着正直、真诚和正义的原则时,往往会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正道的行为会被认可和赞赏,从而在人际关系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5.道德力量:这句谚语还在道德力量方面给予了一种肯定。
它告诉我们正道是强大的,正义总是战胜邪恶的。
因此,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情况,只要我们坚守正道,总会有力量和支持出现。
6.公平与正义:得到别人的帮助有时候是基于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正道多助的背后是人们认为应该给予被压迫或不公平对待的人以帮助和支持。
谚语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在遇到不平等和不公正时要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推动公平和正义。
7.信任与可信度:得到他人的帮助往往需要建立长期的信任关系。
只有通过自己的言行和行为表明自己是一个可信、诚实和有价值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支持。
道德行为是建立信任的基础,而失道行事会丧失信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亲戚】古义: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域】古义:界限,限制。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今义:地域
【是】古义:这,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今义:判断动词
【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
【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成语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指道义、正义。寡:少。指符合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违背正义必然陷于孤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众叛亲离】形容不得人心,陷入完全孤立。
作品简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固,使...巩固。(动词的使动用法)
9.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10.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11.至:极点
12.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13.畔:通假字,同“叛”,背叛。
1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民贵君轻
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意为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民贵君轻”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具有民本主义色彩,对中国后世的思想家有极大的影响。
民本思想
孟子时,更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视为儒家的“道统”(一脉相承的知识系统)。从此,儒家的道统观念与儒家思想之间,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孟子的民本思想,行仁政的主张,一切以民心向背为标准。这套革命理论,成为中国传统政治理论的创见,虽然此说缺乏现代的民主精神,却成为传统治制度中,抑制君权的合理性渊源。孟子“为民制产”的主张,更成为历代经济制度的最高理想,如隋唐的均田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通假字亲戚畔.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_____2.词类活用(1)动词的使动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原意为:限制在疆域内,居住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2)形容词用作动词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原意为:稳固,安定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3.其他重点实词(1)七里之郭.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委.而去.之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者多助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得道..(8)寡助之至.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亲戚畔之亲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天下顺.之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言文虚词(1)之①三里之城___________________②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③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④以天下之所顺 ___________________(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________________5.句子翻译(1)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背叛[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和⼈和:⼈⼼所向、上下团结3、环⽽攻之⽽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9、故(所以)君⼦(施⾏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极点。
12、委(放弃)⽽去(离开)之13、兵(兵器)⾰(甲⾐)⾮不坚利也14、池⾮不深也池:护城河16、固国不以⼭溪之险固:巩固。
古今异义(1)七⾥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2)池⾮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3)委⽽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4)委⽽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系亲属或母系亲属今义:跟⾃⼰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这⾥指限制的意思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8)兵⾰⾮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兵⼀词多义之(1)三⾥之城(助词,的)(2)环⽽攻之⽽不胜(代词,它,指包围的城)(3)多助之⾄(动词,到)(4)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之⼈)(5)亲戚畔之(代词,指失道之⼈)⽽(1)夫环⽽攻之表修饰着、地(2)攻之⽽不胜表转折却、但是(3)委⽽去之表顺承关系利(1)地利不如⼈和(名词,优势)(2)兵⾰⾮不坚利也(形容词,锐利)城(1)三⾥之城(名词,内城)(2)城⾮不⾼也(名词,城墙)词类活⽤(1)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2)固固国不以⼭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3)威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形容词⽤作动词,威慑)特殊句式判断句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是地利不如⼈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朗读节奏]1、夫/环⽽攻之2、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面梳理复习【文章内容】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省邹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
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生字注音】畔(pàn)【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亲戚畔.之(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①然而..不胜者(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②城.非不高也(古义:城墙今义:城市)③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水池)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①利: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兵革非不坚利.(锋利)②之:三里之.城(助词,的)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①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②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围)④是.天时不如地也(这)⑤池.非不深也(护城河)⑥兵.(兵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⑦委.(放弃)而去.(离开)之⑧域.(限制)民不以.(凭、凭借、靠)封疆之界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⑾得道..者多助(施行仁政)⑿寡助之至.(极点)⒀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⒁天下顺.之(归顺,服从)⒂故.(所以)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6、重点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
(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失道者寡助。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
(用《<孟子>两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
【课文内容理解】一、整体把握: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
”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
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本文档如对你有帮助,请帮忙下载支持!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
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
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
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问题探究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
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2、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⑴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
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⑵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三、具体问题: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
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
然后揭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
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
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
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四、开放性试题: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
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精选一、2010年湖北省恩施自治州: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亲戚畔.之()(2)攻亲戚..之所畔()(3)委而去.之()(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3.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
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二、2009年山东省临沂市:[甲]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
[乙]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足兵.()④民信.之矣()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答:4.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答:三、2008年广西百色市: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2.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