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神经疾病肠内营养治疗评估与实施

合集下载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评估策略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评估策略

重症ICU患者的营养评估策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在救治危重病患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这些患者的管理中,营养评估策略尤为重要。

营养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对重症ICU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重症ICU患者营养评估的目的对于重症ICU患者的营养评估,其主要目的是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并相应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在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时,医护人员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如患者的病理情况、症状表现、手术时间和手术创伤等。

二、常用的重症ICU患者营养评估方法1. 主观营养评估法主观营养评估法主要是通过临床经验和观察来判断患者的营养状况。

此方法简单易行,但其结果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2. 客观营养评估法客观营养评估法是在主观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各种客观指标进行综合评估。

常用的客观指标包括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等。

三、重症ICU患者营养支持的策略1. 目标热量和营养素摄入量重症ICU患者的能量需求通常比一般患者更高。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代谢状态的评估结果,医护人员应制定个体化的能量补充方案。

2. 液体和电解质管理一个稳定的水电解质平衡对于ICU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液体和电解质补充方案。

4. 蛋白质摄入量蛋白质是ICU患者营养支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能够维持和修复组织,提高免疫功能。

在制定蛋白质摄入量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肾功能和氮平衡。

5.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于重症ICU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营养评估时,医护人员还需综合考虑患者对相关元素和维生素的需求,并相应进行补充。

6. 营养支持的途径选择对于ICU患者的营养支持,常采用的途径包括口服、胃肠道和静脉途径。

在选择合适的途径时,应根据患者的胃肠功能、病程以及营养需求来判断,以确保患者的摄入量和吸收效果。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因素、评估方法和预防策略在重症监护室内治疗的患者,其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是胃肠道给予营养,而这种方式下产生的肠内营养不耐受也属于一种并发症,在ICU治疗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为41.27-73.6%。

临床中,ICU护士给予患者实施肠内营养的过程十分关键,同时也能评估患者发生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几率,从而有效采取针对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疾病因素。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评估量表》的评估项目中,关于患者病情程度的指标包括格拉斯哥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以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

这些评估项目在患者病情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预示作用,患者病情越严重,并且出现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不仅会引起神经、体液放面的改变,同时也会造成腹腔内脏器供血血管的收缩,造成胃肠道粘膜缺血,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机体出现应激反应,体内激素水平也会出现异常,患者胃液的合成和分泌会受到影响,导致低蛋白血症、胃肠粘膜水肿的情况出现。

药物因素。

在ICU中,镇静类药物的使用频率较高,其中非神经性疼痛患者首选阿片类药物进行镇痛,此类药物包括苯二氮卓类、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等,这些药物在进入人体后,会直接抑制胃肠道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

机械通气。

使用机械通气治疗频率较高,对于此类患者来说,长期机械通气会导致患者胸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采取呼气末正压通气患者,其心输出量就会减少,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会严重影响胃肠道的功能。

另一方面,长期机械通气也会损伤患者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肠内营养制剂。

ICU患者肠内营养所受影响因素较多,包括制剂温度,输注速度,渗透浓度等等。

有学者研究报告指出,肠内营养制剂污染和管道污染比较严重,操作台面污染也会导致腹泻发生,护理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肠内营养时,首先要注意肠内营养制剂的无菌操作方法,要遵循循证护理方式进行喂养,提高其耐受性。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常见并发症预防管理专家共识

四、腹胀
4.4肠内营养干预 4.4.1 采用缓慢加温鼻饲法可以有效控制鼻饲液的温度及注入量,可预防腹胀的发生。〔B级推荐〕 4.4.2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机械通气患者和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 支持时,推荐早期滋养型喂养,以减少腹胀的发生。〔A级推荐〕 4.4.3 当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期间出现腹胀时,应减慢输注递增速度,给予腹部按摩、肛管 排气等干预措施。〔A级推荐〕 4.4.4 其他预防胃肠道胀气的方法有向胃肠道提供额外的水分或补充纤维素。额外的水分可以通过使 用浓度较低的肠内营养制剂或通过鼻饲管间断给予温水等方式实现补给,纤维素可促进正常排便。 〔B级推荐〕
一、腹泻
1.5药物干预 1.5.1 建议使用酵母菌或益生菌来预防由肠道菌群移位引起的腹泻。〔B级推荐〕 1.5.2 通过实施肠内营养联合持续胰岛素泵入注射,可改善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的腹泻问 题。〔B级推荐〕
一、腹泻
1.6肠内营养安全输注 1.6.1 患者腹泻时,ICU护士应报告医师,并与医师共同做出是否需要停止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决策, 不能习惯性地停止肠内营养。如果肠内营养作为腹泻的原始原因,可以改变肠内营养输入速度、调整肠 内营养液配方或调整肠内营养液温度。〔A级推荐〕 1.6.2 推荐对于重症患者,应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匀速输送的方式进行营养制剂喂养。〔A级推荐〕 1.6.3 建议对重症患者以低剂量起始喂养〔41.8~83.7 kJ/h(10~20 kcal/h)或 2092 kJ/d(500 kcal/d)〕,5~7d逐渐达到目标喂养量;对于因喂养不耐受导致入住ICU7~10 d仍未达60%目标喂 养量者,建议补充肠外营养。〔A级推荐〕 1.6.4 对于重症患者,尤其喂养相关性腹泻者,实施肠内营养时推荐将营养液温度调节至接近体温 ;对 于老年腹泻患者,营养液的温度应维持于 38~42 ℃ 为宜。〔A 级推荐〕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性神经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性神经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t a p o i T ) ab m n( L ) pe lu n( A) ee in i nl hg e nea n t t ng u a o e eoe ol r en( P ,lu i A B , r b mi P w r s ic t ih r ne tr uri o pt n h s fr t t a g fa y i l io r h t b te n rl urinsp o ( h t a n t t p r P<00 )T e e es f P A Ba dP ee i i a t i e ( ee io u t .1 . h l l o T , L n Aw r g f nl hg r P<0 5 r v s ni c y h . P<0 1 i 0 o . )n 0
Th iia s a c f r t r l tt nSu p f i ic l lP t nswi eCl c l n Re e r ho l Ene a Ea y Nu ri p o Crial I a i t t io ln t y l e h
Ne r lg c l s a e u o o ia e s s Di
e trln tt n go p ta h s n c mmo itgo p ( < 001 . h nie c ae o o l ainwa ih ri nea ur i ru h nto ei o i o nde ru P . ) T e icd n ert fc mpi t shg e n c o
维普资讯
天津医药 20 0 8年 7月第 3 6卷 第 7期
5 5 l
早期肠 内营养支持在危重症性神经疾病患者 中的应用
薛 蓉 张艳秋 吴 伟 赵 伟 程 焱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
• 接受 EN 治疗的患者中,超过一半的腹泻病例与服用含山梨 醇的药物(如开塞露)有关 。
• 富含短链碳水化合物(可发酵低聚糖、双糖和单糖、多元醇 等)的EN配方也可导致腹泻。
腹泻
• EN治疗期间出现腹泻,应首先排除疾病或非营养药物性原 因,可在继续 EN 的情况下寻找腹泻原因而 非立即停止 EN。
胃肠功能障碍评分
• 重症患者可应用急性胃肠损伤(AGI)评估量表评估胃肠道 功能,并可动态评估,AGI超声(AGIUS)检查评分也可评 估胃肠道功能损伤情况。
• 采用急性胃肠功能损伤(AGI)标准对患者进行胃肠功能评 估,若 AGI Ⅰ~Ⅲ级,仍应积极启动 EN,若 AGI IV 级应 暂缓 EN,EN 过程中应对 AGI 实施动态评估。
• GRV升高并非总提示误吸风险高,重症患者常规不需要进 行GRV的监测,但出现腹胀后应进行GRV的监测,每4~6 小时监测 1 次。
• 推荐使用注射器抽吸法或胃超声监测法进行 GRV 监测。
胃潴留
• 建议只有 6 h 内GRV>500 ml 时才暂停肠内营养,超过 200 ml 仍可继续低速肠内喂养,以维持营养供应。
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监测及处理
判定标准
• 2012年欧洲危重病学会腹腔问题工作组的急性胃肠损伤 (AGI)共识首次推荐将能够接受的喂养量连续 72 h<20 kcal/(kg•d)作为喂养不耐受( FI)的临床判定标准。
• 肠内营养过程中出现以高胃残余量(HGRV)为主症状的 2 项及以上胃肠道症状(GIS)(主要包括:呕吐、肠鸣音消 失、腹胀和腹泻等)也可作为临床判定标准。
• IAP 升高与胃肠功能障碍密切相关,也会影响重症患者 EN 的有效实施。
• 国内专家共识建议IAP>16 mmHg应减慢 EN 速度,采用 滋养型喂养;IAP>20 mmHg 应暂停 EN 。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2023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共识制定前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急诊危重患者肠内营养(entera1nutrition,EN)治疗医护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护人员对急诊危重症患者首选EN治疗方面认识一致、接受度高,但是在知识储备、行为实践方面仍存在明显差异。

基于此,在多位专家共同努力下,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规范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急诊危重症患者的治疗质量。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急诊等相关领域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真实世界结果,制定《中国急诊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

本共识采用De1phi调查法,经所有参加共识制定的成员对每项参与表决而成,并对有争议的问题公开讨论改进,通过逐一地调整和反馈直到达成共识。

1急诊危重症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推荐意见1]对滞留急诊>48h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1riskscreening,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NRS-2002≥3分提示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推荐意见2]对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mergencyintensivecareunitEICU)的急危重症患者,建议采用危重症患者的营养风险(nutritiona1riskincritica11yi11,NUTRIC)评分行营养风险评估。

NUTRIC评分≥6分或者改良版NUTRIC评分≥5分提示存在高营养风险,建议营养治疗。

急性感染/应激/损伤后的急危重症患者的病程分为:急性早期、急性晚期和急性后期。

急性早期阶段为第1~2天,表现为分解代谢突出。

急性晚期阶段为第3~7天,分解代谢伴明显的肌肉萎缩,代谢紊乱趋于缓解。

急性早、晚期均主要表现为高分解状态,氨基酸被动员消耗;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失调和菌群失衡均会加重炎症反应。

急性后期可以表现为恢复稳态或者持续性炎症-分解代谢综合征。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神经重症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胃潴留、误吸、胃肠道不耐受等喂养问题,严重影响肠内营养有效、安全的实施。

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北京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护理学组牵头,撰写了《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专家共识》,内容包括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护理评估、喂养方式的选择、营养液输注、并发症的识别与护理、停止管饲喂养指标5个方面,可为神经重症患者肠内喂养临床护理实践和质量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一、肠内喂养护理评估1.意识障碍严重程度的评估。

神经重症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其严重程度与肠内喂养关系密切,意识障碍程度越重,营养达标率越低。

因此,推荐使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进行评估,若评估具有局限性,可使用全面无反应性量表进行意识障碍严重程度评估。

2.营养风险筛查。

推荐使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3分的患者需48h内使用肠内营养支持,<3分的患者1周后再次筛查;病情危重无法准确获得实际BMI的患者,推荐使用重症营养风险评分(不含白介素-6)进行筛查,≥5分的患者为存在营养风险,需接受肠内营养支持。

3.营养状态评估。

体重减轻、食欲减退、肌肉状况评估可作为营养不良的评价指标,推荐护士定期测量患者身高、体重、BMI,使用皮脂厚度计测量肱三头肌皮褶厚度。

4.吞咽功能评估。

对意识清楚(无气管插管)伴神经性球麻痹症状的患者,推荐使用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进行早期吞咽功能评定,先给予3ml水试饮,以免因评估造成患者误吸、呛咳,若无呛咳,再饮用30ml水进行吞咽障碍评估。

洼田饮水试验1~2级的患者可经口进食,3级以上患者管饲喂养,可疑2级或3级患者推荐使用食物容积-黏度测试,进一步确定经口进食最适合的食物容积和黏稠度。

5.急性胃肠损伤。

早期管饲喂养可预防胃黏膜病变引起的出血,护士需密切观察肠内喂养的耐受性。

推荐使用急性胃肠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胃肠功能评估。

当存在急性胃肠损伤或急性胃肠损伤分级为I级的患者,首日使用肠内营养,推荐输注速度为25ml/h;II级患者推荐输注速度为15ml/h且每12h评估1次耐受性;Ⅲ级患者推荐输注速度为10ml/h;IV级患者暂不考虑肠内营养。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

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不同肠内营养对重症神经外科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将某院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重症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序贯组,每组40例。

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序贯组给予序贯肠内营养。

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治疗前。

序贯治疗组上述指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

序贯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与常规肠内营养相比,序贯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重症神经外科患者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应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某院自2018年3月—2020年3月收治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序贯组,每组各40例,常规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为(59.65±2.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2h,平均(6.54±0.55)h。

序贯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为(60.21±2.8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5h,平均(6.98±0.51)h。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部患者均签署了关于本次实验的知情权同意书,试验符合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常规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方法:采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治疗,起初使用肠内营养泵20~30mL/h速率给予鼻胃管输注,逐渐增加目标热量后维持25KJ/(kg·d))。

序贯组给予序贯肠内营养,方法:首先给予使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之后逐日增加目标剂量,在4~5d后改为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予以维持。

全程使用速率及目标热量同常规组。

1.3观察指标(1)营养状况:干预前及干预1、2周,采用患者空腹静脉血4ml取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含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浆蛋白:反映内脏蛋白水平
蛋白
白蛋白(ALB) 转铁蛋白(TRF) 前白蛋白(PA)
半衰期 (d) 20 8 2
正常范围 35 g/L 2.5 ~ 2.0 g/L 180 mg/L
半衰期短的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变化更有助于反映短期内营养 状况的变化。
临床肠内及肠外营养操作指南2006(草案)
营养筛查复筛表
营养受损状况 目前评分 没有(0分) 轻度(1分) 营养状态(请勾出) 正常营养状态 3个月体重丢失>5% 在之前的一周中摄入量为 正常的50%—75% 2个月体重丢失>5% BMI18.5-20.5及一般状况 差 在之前的一周中摄入量为 正常的25%-50% 1个月体重丢失>5% (>15%3个月) BMI<18.5及一般状况差 在之前的一周摄入量为正 常的0—25% +年龄评分 = 总分 评分 没有(0分) 轻度(1分) 疾病严重程度评分 患者营养需要(请勾出) 正常营养需要量 臀部骨折 慢性疾病伴 随着急性的并发症 肝 硬化 COPD 长期血 透 糖尿病 肿瘤 大的腹部手术 脑卒中 应激状况 血液系统的 恶性肿瘤
Davis JP, Wong AA, Schluter PJ , et al. Impact of premorbid undernutrition on outcome in stroke patients. Stroke, 2004, 35: 1930-1934. DavalosA, RicartW, Gonzalez2Huix F, et al. Effect of malnutrition after acute stroke on clinical outcome. Stroke, 1996, 27: 1028-1032. Axelsson K, Asplund K, Norberg A,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roke. Acta Med Scand. 1988;224:217-224.
重度
<60 <16 <60 <60 <70 <20 <1.0 <0.12 <800 <-15
氮平衡=24小时蛋白质摄入量(g)/6.25 – [尿氮(g) + 3.5], 尿氮=尿中尿素氮(g/L) ×24小时尿量
“营养风险”筛查
营养风险—— 现存或潜在的营养有关因素导致患者出现不良临床结局 的风险。 (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由于营养因素导致不良临床结局的可能性大。 (2)有营养风险患者有更多从营养支持中受益的机会。
营养不良 轻度
80~90 17~18.4 80~90 80~90 85~94 30~25 1.5~2.0 0.16~0.2 1200~1500 -5~-10
中度
60~79 16~16.9 60~80 60~79 70~84 24.9~20 1.0~1.5 0.12~0.15 800~1200 -10~-15
“营养风险” 概念分析
营养风险 营养不良风险 营养不良
描述现存的营养 受损状态。
指发生营养不良 的风险,不涉及 临床结局。
指营养因素导致 不良临床结局的 风险。
营养风险概念的范围要比营养不良(不足)广泛
重症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更高

应激时的乏氧代谢; 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 部分慢性病患者往往有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 能量消耗增加; 43% - 88% 的ICU患者有营养障碍
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治疗 评估与实施
张炳蔚
提纲

营养支持的意义 如何进行营养评估与营养风险筛查 能量与营养底物的计算 EN的实施途径 EN的应用时机 输注方式 EN支持的监测、调整与停止
2008年中国首个大规模住院患者营养不良风险调查。 该研究纳入19所三甲医院15098例住院患者。
间接测定法
根据糖、脂肪、蛋白质三种营养物质的 呼吸商(产生CO2ml数/消耗O2ml数)的 不同,通过计算每日尿素氮排出量、耗 氧量和产CO2量间接计算日能量消耗量。 临床可应用“代谢车”测定 Weir公式:BEE=[(VO23.94)+(VCO21.11)] 1440 VO2:氧耗(L/min) VCO2:二氧化碳产量(L/min)
ASPEN Board of Directors and the Clinical Guidelines Task Force.J Parenter Enteral Nutr, 2002, 26(1 Suppl): 1
能量与底物供给目标
能量与底物供给目标
如何准确确定能量的需要量? 目前常用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直接测热法

测定整个机体在单位时间内向外界环境发散的总热量。此 总热量就是能量代谢率。如果在测定时间内做外功,应将 外功(机械功)折算为热量一并计入。
本世纪初Arwater-Benedict所设计的呼吸热量计的结构模式图
参数
体重(理想正常值的%) 体重指数 三头肌皮褶厚度(正常值的%) 上臂肌围(正常值的%) 肌酐身高指数(正常值的%) 白蛋白(g/L) 转铁蛋白(g/L) 前白蛋白(g/L) 总淋巴细胞计数(×109/L) 氮平衡(g/L)
正常范围
>90 18.5~23 >90 >90 >95 >30 2.0~4.0 >0.2 >1500 ±1
2.最近3个月内患者的体重减少了吗? 3.最近一个星期内患者的膳食摄入有减少吗? 4.是否患有严重疾病?(如在重症监护中)
[注] 是:如果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进行复筛。 否:如果所有的问题答 案为“否”,每隔一周要重新进行筛查。如果患者被安排大手术,则要考虑预防性的营 养治疗计划,以避免大手术伴随的风险。
BMI = 体重 ( kg )/身高2( m2 )
亚太地区标准 ( WHO, 2000 年 ): < 18.5 体重过低 18.5-22.99 正常 23-24.99 超重(肥胖前期) 25-29.99 肥胖 I 级 30 肥胖 II 级
失语、意识障碍、瘫痪者要获取BMI较困难。水肿和胸腹水的患 者,BMI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身高-体重关系。可应用白蛋白水平(< 30 g/L)来评估否存在营养不良。
(Giner et al, 1996; Barr et al, 2004)
1.Unosson M, et al. Feeding dependence and nutritional status after acute stroke. Stroke,1994;25:366-71 2.Choi-Kwon S, et al. Nutritional status in acute stroke: undernutrition versus overnutrition in different stroke subtype. Acta Neurol Scand. 1998;98:187-92.
1.Kondrup j,Rasmussen 11J,Hamberg O,et sL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NRS- 2002):a new method based on aJrl 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Clin Nuix,2003,22(3):321-336. 2.Kondrup J,Allison P。Ella M.ESPEN Guidelines for lluuition screening 2002[J].Clin Nutr,2003,22(4):415-421.
神经系统疾病增加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原因
高龄、病前营养状态差
意识障碍、吞咽困难
偏瘫、认知及情感障碍
神经源性呕吐
营养不良 营养风险
神经源性胃肠动力障碍 呼吸衰竭、感染、内分泌紊乱 等致分解代谢增加
病死率增高
医疗费用增加 神经系统疾病增加营养风险 或营养不良的后果
住院时间延长
并发症增多
原发疾病加重
灰色:结局 有改善 灰色:结局有改善 黑色:结局 没有改善 黑色:结局没
结局指标: 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药物经济学、生活质量、生存率、死亡率
NRS2002营养筛查法(患者入院后最初的筛查)
营养筛查初筛表
问题
1.
是 kg,身高 m,

体质指数(BMI)< 20.5?体重 BMI=______kg/m2
神经科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比例高达36.6%,只有9.2%的患者得到营养支持。
蒋朱明,等.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16:335-337

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前瞻性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在卒中急 性期, 16% ~35%患者有营养不良, 并且与卒中的不良结 局密切相关。 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营养不良发生率为16%,2周之后 上升至22%—35%。 脑卒中后2-3周有50%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2-4个月 后这个比例降至19%。
目前常用的4个筛查工具
1987 主观全面评定(Subjective Globe Assessment, SGA) (注:此处的“评定”实为筛查性)
1999
微型营养评定(Mini Nutritional Assessment, MNA) (注:适用于老年/社区) 营养不良通用筛查工具(Malnutrition Universal Screening Tools, MUST) (注:适用于社区) 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NRS 2002) (注:住院患者,基于128个RC持的目的


提供能源营养底物 减少自身组织分解,维持人体蛋白质 短半衰期蛋白质 酶、转运蛋白、免疫蛋白 凝血因子 维护肠道屏障及其功能 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调节免疫 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保护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