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文本分析

合集下载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导读之二: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在此基础上,执教芬兰的德国学者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论(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的学术观点集中体现在1984年发表的《翻译行为——理论与方法》一书中。这一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翻译过程中的行为及参与者的角色予以细致的分析,主要包括:发起人/客户(the initiator/client)、委托人(the commissioner)、原文作者(the ST producer)、译者(the TT producer)、译本使用者(the TT user)及译本接受者(the TT receiver),他们并非参与每一个翻译过程,有时一个人可以同时担任几个不同的角色。翻译行为论和目的论有颇多相通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相融合。不过曼塔里的方法和概念模式显然比目的论更为激进,她把翻译看作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肢体语言等复合信息传递物(message-transmitter compounds)在不同文化之间的迁移,用“翻译行为”(translatorial action)来代替翻译(translation),将改编、编译、编辑和资料查询都包括在内,同时在理论中大量借鉴商业和管理学术语。
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是德国翻译目的学派重要创始人,也是杰出的语言学家,熟谙十多种语言。他曾先后任德国美茵茨大学和海德堡大学翻译学院教授,长期从事翻译教学研究工作,著作等身。主要论著包括《翻译理论论文集》、《普通翻译理论原理》、《目的与翻译委任——论文集》、《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A Skopos Theory of Translation:Some Arguments For and Against,1996)等。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在现代语言学(实用语言学、语言行为论、话语语言学)以及接受美学的启发和影响下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突破了莱斯功能对等研究的束缚,借鉴并完善霍茨—曼塔里的翻译行为论,积极回应各方对目的论的质疑,使该理论逐步深入、成熟。

文本分析方法

文本分析方法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பைடு நூலகம்
总结词
可扩展性强,准确度高
VS
详细描述
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利用大量标注过的文 本数据,训练模型进行情感判断。这种方 法可扩展性强,能够适应新出现的词汇和 表达方式,同时准确度也较高。但需要大 量标注数据和较高的计算资源。
06
信息抽取
命名实体识别
总结词
识别文本中的特定实体,如人名、地名、组织名等。
详细描述
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是一种常用的文本特征表示方法,它通过考虑一个 词在特定文档中的出现频率以及该词在所有文档中的普遍性来评估其重要性。TF-IDF值越高,表明该词在特定文 档中的重要性越高。
主题模型
总结词
基于概率模型的文本特征表示方法
应用场景
BERT广泛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如问答、文本分类、命名实体识别等。
Transformer
概念
Transformer是一种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神经网络结构,可以处理序列数据并学习到文本 的上下文信息。
实现方式
Transformer由多个编码器和解码器组成,每个编码器和解码器都包含一个自注意力机制 和一个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多层的堆叠,Transformer可以学习到文本的深层次表示。
05
情感分析
基于规则的方法
总结词
准确度高,但可扩展性差
详细描述
基于规则的方法通常依赖于人工制定的规则或模板, 对文本进行情感判断。这种方法准确度高,但对于新 出现的词汇或表达方式,难以进行有效的扩展。
基于词典的方法
总结词
简单易行,但准确度有限
详细描述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法--诺德

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探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的翻译理论基本上是与语言学同步发展的。

语言学主导着翻译研究,人们把翻译仅仅是看做是一个符号转换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奈达(Eugene A. Nida)以语言学、信息论和符号学为基础提出“动态对等”理论;纽马克(Peter Newmark)又将翻译纳入语义学的研究之中。

而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德国功能学派翻译理论则独树一帜,首先摆脱了当时盛行的对等翻译理论的束缚并明确提出仅靠语言学是不能解决翻译问题的,并且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领域,赋予翻译更多的涵义。

正如埃德温·根茨勒(Edwin Gentzler)所说,在过去的20多年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转换:(1)翻译理论研究由“源语文本为导向”过渡到了“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研究;(2)翻译培训模式由单纯的语言学转向了文化因素和语言学因素相结合的模式。

而德国功能学派多年以来一直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者。

功能翻译理论视翻译为一项需要考虑读者和客户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际活动,是基于目的性理论(Skopostheorie)的建立而提出的。

目的论的雏形是由凯瑟琳娜·赖斯(Katherine Reiss)在1971年提出,后由她的学生弗米尔(Hans J. Vermeer)于1978年明确创立理论,并在应用和研究中不断发展。

曼塔里(Justa Holz Manttari)借助交际理论和行为理论的概念,将其扩展为翻译行为理论。

功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是诺德(Christiane Nord),她是德国功能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倡导者之一,1997年出版的《翻译作为具有目的性的活动》(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一书,使她成为第一位用英文系统总结功能派各种思想、深入浅出介绍功能派的学术理论和术语的学者。

本文旨在通过对于诺德功能翻译理论的文本分析模式的探究,归纳其在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找到文本分析模式存在的不足之处。

英汉互译中的明晰化翻译策略分析——以MTI翻译实践文本为例

英汉互译中的明晰化翻译策略分析——以MTI翻译实践文本为例


翻译 明晰 化 的概念
中总结发现 ,衔接手段在译文 中的使用 比较密
明晰化 ( e x p l i c i t a t i o n ),不少学者又称之 集 ,且她认为这种现象 翻译过程 中本身 固有的
为外 显 化 、显 化 、 明朗化 和 明示 等 。法 国学 者 现象 ,与语 言 和文 本 系统 无 关 。 由此 ,明晰 化 维奈 ( V i n a y)和 达 尔 贝 勒 纳 ( D a r b e l n e t )最 概念 领 域 开始 引起 一 些研 究 者 的 注意 ,由布 鲁
译技 巧 ,在 翻译过程 中起 着不可忽视 的作用。本文概述明晰化的概念及其影响 因素,并结合 MT I 培养过
程 中的 实践文本 ,对所运 用到的明晰化翻译策略进行 归纳 总结 。 关键词 :明晰化 ;影 响因素;翻译 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 1 5 . 9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8 — 3 4 2 1( 2 0 1 6 )0 6 — 0 0 6 8 — 0 5
译研究 的一个重要课题 ,明晰化假说是其 中一 增加了原文中没有明确的好几行字 ,拓展 了原 个最著名的假说。她在研究译文的衔接与连贯 文 ,因而译文看起来显得 比原文冗余 ,但译文 时 ,在 《 翻译过程中衔接与连贯手段的转换 》 中的信息更容易理解 ,逻辑关系也更清楚 。柯
收稿 日期 :2 0 1 6 — 1 0 —1 2
明 了地 介 绍 到 目标 文 本 的过 程 ” 。 ( K l a u d y ,
合英语和捷克语的翻译 ,探索明晰化定义 。该
2 0 0 3)用 通 俗方 式 来定 义 ,明晰 化是 指 目标 文 学 者还 基 于文 学 翻译 的平行 语 料库 研 究 “ 静”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

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及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本类型、翻译目的以及翻译策略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我们将对文本类型进行分类,包括文学类文本、科技类文本、法律类文本等,并分析各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难点。

我们将讨论翻译的目的,包括文化交流、商务沟通、学术研究等,以及不同目的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影响。

我们将探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应用,包括直译、意译、音译等,以及如何在考虑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接受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提高翻译质量和效果。

二、文本类型及其特点文本类型对翻译的目的和策略具有重要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识别文本的类型,以便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常见的文本类型包括文学文本、科技文本、法律文本、商务文本等。

文学文本以其艺术性、创造性和审美价值为特点,通常包含丰富的隐喻、象征和修辞手法。

这类文本的翻译需要高度忠实于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语言美感,同时考虑到目标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科技文本则强调准确性、专业性和逻辑性。

科技类文本通常包含大量专业术语、复杂句型和长句,其翻译需要确保术语的准确对应和语法结构的清晰明了,以保证信息的准确无误传递。

法律文本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和权威性,语言精确、严谨,且常常涉及复杂的法律概念和逻辑关系。

在翻译法律文本时,必须确保法律术语的准确性,同时保持句子结构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商务文本则注重实用性和效率,语言简洁明了,信息量大。

商务文本的翻译需要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商务场合的礼貌和得体,以确保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不同类型的文本具有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技巧,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三、翻译目的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翻译活动从来都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涉及到文化、社会、心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过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评介摘要: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

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

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本分析模式;功能翻译理论;源语文本分析;功能;翻译目的克里斯蒂安·诺德是德国功能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她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以下简称《模式》)。

她的功能翻译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她的老师卡塔琳娜·赖斯的影响。

此外,德国功能学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还包括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其核心思想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过程。

赫尔兹-曼塔里的翻译行为理论也是功能学派理论之一,她认为翻译是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1]。

《模式》中提出的文本分析模式始终是以翻译为导向的,即无论是对源语文本的文内因素还是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都要紧紧围绕翻译功能。

虽然诺德在《模式》中提出的关于文本类型和文本功能的理论与赖斯、弗米尔和赫尔兹-曼塔里的理论大有相似之处,但是她的功能翻译理论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更加注重分析源语文本的特点。

一、诺德的功能翻译理论诺德深受德国功能主义的影响,她认为原文和目标文本首先是“忠实——自由——对等”的关系。

通常人们都期望翻译能够“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所有相关特点,并且期望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对等。

人们习惯将对等概念等同于忠实概念,所以不遵守对等标准的目标文本在原则上被认为是不恰当的翻译。

因此,逐字翻译和直译在严格意义上来说都不算翻译,因为它们“过于忠实”地再现了原文的特点。

另外,改译、自由重写和意译同样不被视为翻译,因为它们对原文处理的自由度太大。

“源语文本和译入语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而是由译文目的所决定。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及其案例分析_英语论文英语与汉语各有其独特的句式结构,翻译时句式转换,才符合行文表达习惯,避免译文出现翻译腔,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翻译中的文本分析理论探析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一、概述任何材料的翻译,译前通读全文并进行文本分析,是全面理解源语文本的前提。

旅游景点材料,是一种内容包含有地方历史与特色的文本,其文本分析与小说、诗歌、政府报告、产品广告等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是否有所不同,还是有某种文本分析模式作为依据呢?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文本范例的源语文本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翻译任务。

她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无须参照源语或目标语特征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1].笔者则认为,一种模式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但译者认为分析因素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有所取舍与侧重。

这正是本文旨在说明的焦点。

二、文本分析理论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最早源起于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Vermeer)创建的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及莱斯的功能文本类型理论。

在语言学家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莱斯把语言功能与文本联系起来,根据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ve),感召功能(operative)三大文本类型[2].在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基础上,诺德提出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分析源语文本的模式,运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和翻译过程。

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强调对源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阐释,解释语言、文本结构及源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为译者选择翻译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3].相对语篇结构语言学派的文本结构分析,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更为详细全面,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诺德将源文本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分为“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八个方面。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下的外宣英译
完 善 的功能 翻译模 式 。该 模式 是在 吸收功 能派 各种 翻译理论 精髓 的基 础 上 建 立起 来 的 , 因而 具 有该 派
诸 多研 究 中已有详 述 , 这里就不 再赘 言 。 1 . 2 分析步 骤 诺 德 模式 依 次按 翻译 纲要 、 原 文 分析 和 翻译
题 的确定 三个步 骤进行 。
1 . 2 . 1 翻 译纲要 的分 析
1 翻 译 导 向文 本 分 析模 式概 述
1 . 1 理论 基础
“ 翻译 导 向文 本 分析 模 式 ” ( 以下 简称 “ 诺 德模
型: 纪 实翻译 和工 具 翻译 。鉴 于这 两 种 翻译 类 型 在
导向, 通 过对 原文 文 本一 系列 的语 言和 非 语 言 因素
的分析 决定 适合 译 文 目的的 翻译 策 略 , 使 译 文在 译 语 文化 语境 中实 现 预期 的文 本 功能 , 从 而 达 到外 宣
英译 的 目的 。

要: 诺德 的“ 翻译 导 向 文本 分 析 模 式 ” 是 一 个 更 为 关 注原 文特 色的 功 能 翻 译模 式 。 该模 式 一 方 面 坚持 译 文 目的
的 导 向作 用 , 另一 方 面强 调 原 文 分 析 对 选择 适合 翻 译 策 略 的 作 用 。运 用 这 一 模 式进 行 外 宣 英 译 , 译 者 可 以在 对 原 文功 能 与 译 文 目的 进 行 分 析 、 比较 的 基 础 上 选择 合 理 的 翻 译 策略 , 使 译 文 更 好 地 实现 外 宣 英译 的 目的 . 关键词 : 翻 译导向; 文本分析 ; 外 宣英 译 ; 翻 译 策 略 中 图分 类 号 : H 3 1 5 .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9—3 9 0 7 ( 2 0 1 3 ) 0 3— 0 2 9 8— 0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宏观结构 目的下宏观层 次的文本 分析。这儿 的宏观结 构我 们指 的是超越句子层 次的表 达模式。下 面我们将要 论述文本 分 析的理论 , 然后继续 展示两种 特殊风格 的文本 体裁 , 即报纸社论 和诗歌的宏 观文本分析, 以及这种分析是如何帮助翻译者的。
二 、 本 分 析 的理 论 文
二文本分析的理论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现和清晰地描述人类是如何用语言来交流的尤其是表达者如何向接受者传达语言信息以及接受者为了解释和理解这些语言信息需要干什么
20 09年 1 2月
湖北 第 二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b i ie st fE u ain o r a fHu e Un v ri o d c t y o
本的详尽的语 言分析 。这种理论通常被称作 微观结构 的分析 ; 第 二种 : 同文本的修辞结构的分析 和描 述。这种理论被称作 文本 不 的宏观结构 的分析。我们只关 注宏 观分析和它在 翻译 中的意义。 首先要展示 的是 英语 和波斯语 中的报纸社 论 的宏 观结构 。然后 展 示著名波斯诗人 诗歌 的宏 观结构 以及著名英 语翻译家 菲茨杰 拉德对本诗 的翻译。如果没有 足够的研究 和实验 证据把 结论适 用 于所有语言 和所有的风格是 不理智的 。尽管如此 , 在翻译过程 中发现和展示源语 言中的宏 观结构并 在 目的语 中重构类 似的模 式值得理论和实践 注意。好的 翻译 的一项 指数 是翻译者 在何种
语 言学 家的一个 重要任务 是发现 和清晰地 描述人 类是如何 用语言来交 流的 , 尤其是表达者如何 向接 受者传达语言信息 以及 接 受者 为了解 释和理解这些语 言信息需要 干什么。这样 , 言学 语
中出现 了两种理 论来处理话 语 和信 息 的传 递和接 收。第 一种是 话语分析 , 主要关 注 自然产 生的 口语 的结构 , 例如对话 、 评论 、 讲
纸社论的修辞 结构的文本分析 以及对这种特殊风格 的翻译的帮助。
关键词 : 译 ; 翻 目的语 ; 源语 言 ; 本 分 析 文
中图 分 类号 : 0 9 H5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34 20 )20 3 -2 17 —4 X(0 9 1-140
作者简介: 陈德 军(9 3一) 男, 18 , 助教 , 硕士, 研究方向为英 国语言文学。
De 2O 9 c. O
第2 6卷第 1 2期
Vo . 6 No 1 12 .2
翻译 中的本分析
陈德 军
( 荷泽 学院 外 国语 系, 东 荷 泽 24 1 ) 山 7 05
摘 要: 本文回顾 了不同种类的翻译以及对 文本分析 的历 史, 然后概 述文本 分析 的不同理论。并讨论 了它对 英语 、 波斯语报
料 可 以粗 略 的 分 成 两 类 : 一 种 , 词 汇 和 句 法 方 面 旨在 提 供 文 第 在
要遵循 目的语 中的语法规 则和词 序。用 这种方法 翻译 出来 的文 本和逐字翻译相 比较要更好一 些。在概 念翻译 中, 翻译 的单位既 不是单词 也不是句子 , 而是概念。最 好的例子 是下面的成语 和谚
言形式 , 不应该改变 的是意义 和信息 。这样 , 我们就 能发现 翻译 的最普通 的定义——在 目的语 中源语言 中 的语 言单 位的最近 的 等价语的选择。根据从词汇层次 、 句子层次 还是抽象概念层次 来 考虑要翻译的语 言单位 , 翻译专家 已经找 到了 翻译 的三 种方法 : () 1 词汇层面的翻译 ( 逐字 翻译 ) ( ) ;2 句子层 面的翻译 ; 3 概 念 () 翻译。在第一种方法里面 , 源语言里的每一个单 词在 目的语 中都 要选择对 应的词。这种翻译非常有效 , 尤其是在 翻译短语和专有 名词方面 , 比如 , 美国、 外交部 、 深层 结构等等 。然而 , 由于源语言 和 目的语 的句法结构 的差别 , 从句子层 面上来 看 , 这种 翻译 方法 是有问题 的。这种方法 翻译 出来的文本通 常是模糊不清 的, 读者 阅读 时非常 慢而且 困难 。当在句 子层 面 翻译 时 , 字 翻译 的问 逐 题, 即模 糊不清 的毛病 , 以利用 目的语 的语法 规则和语序弥 补。 可
演 。第二种是文 本分 析 , 主要 关 注书 面语 的结 构 , 如散文 、 例 通 知、 书籍 。然 而 , 需要 值得注意 的是 , 语和文本之 间的区别不是 话 那 么明显。话语和文本都 可 以在更 广泛 的意义上包 括有交 际功 能 的所有语言单位 , 不管是 口语 还是书面语 。文本分析 的可用资
因此 , 子 如 “ k ig , I lr h s id n “ r a 句 Il et s ” “ lI ei kn ”ad Wea l i o n til ( e l hp y 根 据 语 言 的 语 法 规 则 可 以很 容 易 地 被 翻译 成 目的 语 。 句 ap ” 子 层 面 的 翻译 和逐 字 翻 译 基 本 上是 相 同 的 , 是 句 子 层 面 的 翻译 只
语 的 翻译 :H ae eans o ” “ ar n a t N w ad ” “ egv at l k , Cr ig olo e cse , m yo y c “ oa R m n ow i o e , H i e eb ce” 这 样 D o asd h ei R m ” “ ek kdt ukt。 s l n c h
认 为 有三 个 基 本 的 翻 译 过 程 : ) 语 言 文 本 的 解 释 和 分 析 ; ) (源 1 ( 在 2


引言
传统 以为 , 翻译 者 需 满 足 三 个 条 件 , : 1 目的 语 的 熟 悉 程 即 ()
目的语 中选择词 和句子 的对 应结构 ; ) ( 根据 作者 的意图 、 3 读者 的 期望 、 目的语 的合适 的规则修改 文本 。翻译 步骤 , N w ak所 如 em r 说,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 门科学 、 技术 和艺术 。本文 关注第 一个步
骤 的某 些 方 面 。源 语 言 文 本 的解 释 和 分 析 中 的 主 要 步 骤 是 展 示
度 ;2 源语言的熟悉程度 ;3 翻译 主题 的熟悉程 度。根 据这个 () ()
前提 , 翻译 者发 现 源 语 言 形 式 之 后 的含 义 , 且 利 用 目的 语 的 形 并 式 和结 构 在 目的 语 中尽 力 产 生 同样 的含 义 。 自然 地 , 变 的 是 语 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