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谈翻译中的案例分析及其文本分析理论

合集下载

英美文化论文: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

英美文化论文: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

浅谈英汉翻译中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关系在认知语言学中,映射( mapping)一般指人类对不同认知域之间意义的产生、转移和处理的认知能力,它主要指的是概念间的认同关系( identical rela-tion)和对应关系( corresponding relation) ,或称匹配关系( matching relation)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映射是各种认知能力中存在的一种主要的,而且是较为普遍的认知现象,其过程就是通过把某些概念投射到另一些概念上去,从而形成相似或相异的匹配关系。

( Lakoff,1987: 5-11)人们进行思考和交流时,就是在构建心理空间的映射关系。

这种映射是言语者用一个心理空间中的概念去指称和激发另一个心理空间概念的认知操作过程。

( Fauconnier,1997: 8-10)由于语言之间的翻译转换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认知活动,因此认知映射理论不仅可用来阐释隐喻等诸多语言使用现象,还可用于考察语言之间翻译转换的复杂过程。

转换过程是翻译根本性的区别特征。

(王建国,何自然,2014: 7)翻译活动作为一种认知过程,已得到许多学者的认同。

翻译活动主要涉及源语的理解和目的语的产出这两个阶段。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对源语的理解是译者依赖或者借助于源语的语言信息,在大脑中构建对源语文本的认知心理空间的过程。

这种心理空间一旦在译者的大脑中形成,就会通过目的语映射到目的语的心理空间中去,同时通过对源语文本心理空间的映射比对,最终获得认知的结果---译文。

这两大心理空间的构建和相互投射都要受到各自认知模式( cognitive model)的制约和影响。

一般来说,认知模式由“源认知域”( source do-main)和“目的认知域”( target domain)构成,这两个认知域的具体组成成分是各自的“认知价元”( va-lence) .(刘华文,2003: 56)由于不同民族认知模式的形成依赖于各自的心理经验,因而不同民族心理经验的异同就会造成不同语言认知体系的差异。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政治中的概念与知识[01]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美国的)制宪会议(原文)Framing the government took all summer. There were bitter debates,and on at least two occasions, the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 cameclose to breaking up. The interests of economic classes were pittedagainst each other; the interests of small and large colonies wereantagonistic; the interests of colonies that had many Negro slaveswere opposed to those of colonies with few slaves. There werearguments over the control of exports and imports and the amount ofauthority a federal government should have over the basic rights ofindividuals. It is a wonder that there was any final agreement aboutthese matters. But the convention continued, and by September thegovernment had been hammered out.(from Language and life in the U.S.A. VOL. II, 3rd ed. By Gladys G.Doty and Janet Ross)(译文)制定政府的框架用了整整一个夏季。

英美文化论文: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英美文化论文: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

研究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一、引言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的表述出来。

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于一般的翻译,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而且其中所体现文化差异非常明显。

要将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转换过程,实际上相当于一次再创造的过程,不仅需要翻译者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二、影响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几个因素英语文学作品常常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同时语言的表达也和一般的语言有所不同,语言更具有模糊性,这使得英语文学作品在翻译和阅读的时候难度更大。

1 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区别。

英语文学作品是西方文化思想的的体现,翻译不仅要和原文的意思相一致,还要能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化背景,思想表达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要求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甄别。

比如“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翻译中的差别,在中国的文化中“个人主义”是一个贬义词,与自私自利是同义词。

因为在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里崇尚集体主义,倡导顾全大局的思想。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褒义词,是注重个人价值,提倡奋斗精神的一种体现。

2 情感因素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文学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和升华,所以翻译文学作品是要注意作品中所体现的感情基调和思想内涵。

英语翻译作品中的优美语言和情节,对于阅读者的情感认知能有很大的提高,文学作品为读者提供了各种替代性的情感经历,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与作品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经历,有助于培养情感智力。

所以译者在翻译的过程要特别把握这种情感因素。

3 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影响文学作品翻译应当要达到和原著相同的审美水平,文学作品所具有的的审美效果能使读者产生身心愉悦的感觉。

翻译者在对英语文学的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对原著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进行再次的表达,让读者能感受同原著一样的愉悦感。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越来越频繁。

在这样的背景下,翻译成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也是传播不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英美文学作品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也面临着中西文化差异的挑战。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一、准确理解并尊重原著作品二、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需要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直译是指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文字和结构,将其翻译成目标语言的文字和结构。

而意译则是指在考虑到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能力的基础上,灵活地调整原文,使之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传统。

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适当的意译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中西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直译可能无法将原文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时可以适当地进行意译,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作品中的文化元素和精神。

三、采用文化适应策略翻译英美文学作品还需要采用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适应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背景,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以便更好地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

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文化适应策略来实现:一是替代策略,即将原著作品中的某些文化元素替换成目标文化中的相似元素。

二是解释策略,即在译文中加上必要的解释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作品中的文化细节。

三是调整策略,即根据目标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适当调整原著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使之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背景下,需要翻译者深入理解原著作品的文化内涵,平衡直译和意译的关系,并采用合适的文化适应策略来传达原著作品的精神和魅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翻译的作品更好地传播和体现中西两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

英美文学翻译中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及处理摘要不同的民族文化既存在共性又具有差异,英美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文化交流,必须要对这些差异做出了解并探寻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途径和办法。

本文对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以及主要的文化差异处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研究《乱世佳人》陈廷良译本,对陈译本《乱世佳人》在文化差异处理方面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对文化差异下翻译策略的选取做出了论证。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文化差异《乱世佳人》陈廷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英美文学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分析每个民族文化形成的过程都会受到当地生活习俗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文化也会体现出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同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虽然存在一些共同之处,但是差异也无法避免,所以,以英语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地域、社会历史以及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呈现出了巨大的差距,这些差距主要体现为文化相含、文化相斥和文化相缺三种形式。

1 文化相含文化相含主要体现为本民族文化环境下某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大于或者小于外民族文化环境中某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可能出现优势有时大于、有时小于的情况。

比如在对亲属的称谓上,中华民族文化下对父亲和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孩子可以分为堂姐、堂兄、表姐、表兄等,但是这些内容在英语文化中用一个“cousin”就可以涵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视亲情和血缘,而英语国家的亲属关系则比较松散。

面对这种现象,译者在英美文学翻译对个别词汇的翻译只能以语境为根据来进行判断。

2 文化相斥文化相斥是指在不同民族文化中的语言表现所代表的深层意义具有差异或者存在矛盾的情况,文化相斥主要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生态环境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引起的。

如将“猫(cat)”作为例子,在《乱世佳人》中有着这样一句话为:“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这里的cat一般是英语文化中对心地恶毒、喜欢说些闲言碎语的女人所作出的比喻,而在汉语文化中的cat所比喻下的人一般都比较可爱、伶俐,带有亲昵的感情。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

关于英语翻译方向的论文范文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不可没,英语翻译,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翻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英语翻译的论文篇1文化空缺与英汉翻译摘要:不同民族的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承载的文化也不尽相同,这就必然导致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多相异之处,文化空缺就是这些差异的极端表现,它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与其它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异质性的充分体现,这无疑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所以文化空缺的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迁移,更是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文化空缺英汉翻译翻译作为人类最早进行的交流活动之一,一直在不同的语言集团间沟通信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是由于翻译所起的中介作用,民族间才可以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为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勃勃生机。

而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也因此而更加受到重视,对它的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多侧面、开放性的特点。

翻译作为不同语言之间人们交流思想和文化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传播文化信息、促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民族融合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凸显。

翻译界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心从译意到译信息再到以文化为导向的翻译,正说明翻译实质是文化的翻译。

如Bassnet & Lefevele就指出翻译的研究实际上就是文化互动的研究,Nida亦强调译者的双文化能力。

而在交流与翻译活动过程中,各民族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的客观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交流的障碍。

其中作为语言文化异质性极致体现形式的文化空缺现象更使交流者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为积极应对空缺现象带来的问题,促使交流与翻译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在交流与翻译过程中逐步探寻处理文化空缺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翻译,在古时候叫做“象寄”或“通事”。

《说文解字》里说:“传译四夷之言者。

”《义疏》里也提到:“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日趋密切,文学作品的翻译成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

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给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论文以中西文化差异为视角,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一、理解源文本的文化内涵翻译是一项涉及两种不同文化的工作,要准确传达源文本的文化内涵,首先需要对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理解。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涵盖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历史、宗教、哲学等。

翻译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研究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背景和内涵,以便准确翻译并传达源文本的意思。

二、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与中文有很大差异。

中文注重言简意赅、以情动人,而英美文学作品则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推理和隐喻等方式。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文化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标准。

三、解决文化背景的障碍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文化背景的障碍。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文化习惯、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这就需要翻译者进行补充和解释。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脚注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以便更好地传达源文本的意思。

四、积极运用文化换位思维文化差异视角下的翻译需要翻译者具备文化换位思维,即站在目标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翻译源文本。

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目标文化的语言、价值观和审美标准,以便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和背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词汇、调整句子结构等方式实现文化转换,使译文更符合目标文化的需求。

五、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翻译作品的最终目的是让读者理解和欣赏源文本的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是非常重要的。

英美文学作品通常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品味,翻译者需要在保持意思准确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原文的风格和特色,以实现最佳的文化传达效果。

中西文化不同给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通过深入理解文化内涵、注重语言风格与表达方式的转换、解决文化背景的障碍、积极运用文化换位思维和保持源文本的风格和特色,翻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源文本的意思,实现文化交流的最佳效果。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

基于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浅析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翻译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英美文学作品在中国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翻译,但是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以中西文化差异视角为出发点,浅析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方法。

一、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例如价值观念、语言表达方式、历史背景等等。

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文学作品的表达和理解。

如果翻译者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缺乏了解,就会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或者传达不到原作的情感和内涵。

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翻译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尊重原著文化背景,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应该尊重原著的文化背景,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翻译,即根据中国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对原著进行适当调整,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英美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大量的宗教和历史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在中国读者中可能不为人熟知,因此翻译时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解释或者替换成中国读者更容易理解的说法。

在语言表达方面,翻译者也应该避免直译,而是根据中文的表达习惯来翻译,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三、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翻译者需要对原著进行深入的文化解读和分析。

这包括原著所处的历史背景、作者的生平及其创作意图等方面的了解。

只有深入了解了原著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内涵,翻译者才能更好地把握原作的精髓,从而进行更准确的翻译。

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尽量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情感,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与原作相似的感受。

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和体味原作的内在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转换。

四、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在翻译英美文学作品时,翻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做到信、达、雅三个层面的统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翻译中的案例分析及其文本分析理论一、概述任何材料的翻译,译前通读全文并进行文本分析,是全面理解源语文本的前提。

旅游景点材料,是一种内容包含有地方历史与特色的文本,其文本分析与小说、诗歌、政府报告、产品广告等其他类型的文本分析是否有所不同,还是有某种文本分析模式作为依据呢?德国功能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我们需要一个能够适用于所有文本类型和文本范例的源语文本分析模式,可以应用于所有的翻译任务。

她认为可以建立一个无须参照源语或目标语特征的以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1].笔者则认为,一种模式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但译者认为分析因素可根据个人主观意愿有所取舍与侧重。

这正是本文旨在说明的焦点。

二、文本分析理论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最早源起于德国学者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 Reiss)、费米尔(Hans Vermeer)创建的德国翻译功能理论及莱斯的功能文本类型理论。

在语言学家布勒语言功能三分法的基础上,莱斯把语言功能与文本联系起来,根据交际功能范畴把文本划分为:信息功能(informative),表达功能(expressive),感召功能(operative)三大文本类型[2].在篇章语言学和文本类型理论基础上,诺德提出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旨在为译者提供一个分析源语文本的模式,运用于所有的文本类型和翻译过程。

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强调对源文本的充分理解和准确阐释,解释语言、文本结构及源语言系统规范的关系,为译者选择翻译决策提供可靠的基础[3].相对语篇结构语言学派的文本结构分析,诺德的文本分析模式更为详细全面,对源语文本中的文内外因素进行分析。

诺德将源文本中的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分为“文外因素”和“文内因素”,文外因素包括发送者、发送者意图、接受者、媒介、交际地点、交际时间、交际动机、文本功能八个方面。

文内因素包括主题、内容、预设、文本构成、非语言因素、词汇、句子结构、超音段特征八个方面[4].这些因素的排列顺序可以改变,并互相依存,而且其分析是反复进行的,某一因素的分析可能会指引其他因素的分析。

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任何的文本分析。

因为其模式不变相当具体,对各类翻译问题的解决均有导向的作用。

三、文本分析案例案例 The Queen of the Adriatic 和 The Majestic Acropo-lis 选自于荷兰作家 Winfried Maas 所编着的英文原版 100Cities of the World 中的两篇城市介绍文章。

按照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进行分析。

(一)文本外因素分析从整体来看,此文本为呼唤型旅游文本,文本实现了唤起读者的关注、兴趣和渴望等功能目的,能够呼唤那些喜欢访寻古迹、游览名胜旅游者的探访兴趣。

因此译文要实现作者的意图以及传递信息的目的,在历史材料和景色的重点翻译上,就要信息简洁,语言得体又优雅,信息重点集中,平衡好渲染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语言信息。

此文本含有大量的历史概况信息,具有信息文本特性。

翻译时,要仔细分清事实型信息及呼唤型信息,考虑语言的统一和信息的融合,合理地处理语言和信息的形式和风格。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看,读者要获得的是历史、文化和旅游信息及体现城市魅力特点的呼唤型信息,是信息和呼唤型相结合的文本。

翻译中,语言要简洁又古雅,句子要简短优美,尽量使用归化策略,便于读者理解和欣赏;尊重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注重读者和文本的交际融合。

(二)文本内因素分析此两篇文章主题明确,重点内容描述扼要,作者围绕主题来展开的细节和重点清晰。

以“Rivals to Venice”这部分为例,从语篇结构的角度来分析文本的基本结构和复杂结构。

文本分为“导入---城市概述---特写描述---精彩描述”四个部分,不断深入提供细节的发展语篇。

时间、空间和细节描述是此翻译中需要细细处理的信息,并要选择最适合的结构来组织信息和内容。

此部分的第一段,作者描述了 Ragusa 的历史变革,是典型的时间发展顺序,明确采用时间发展的结构来编织信息和语言。

翻译时既要关注结构,也要关注时间为轴的信息。

围绕Ragusa 历史的主题,以具体时间为轴来编排的信息细节,具有“时间---人---主要变化---特点”的思维和路径,并使用递进机构和平行结构等其他结构。

翻译时要严格控制好这些结构和语言。

文本中主位和叙位推进的结构和语言处理。

比如:Fromthe fortifications you can also discern the clean lines of thecity. Two main entrances,the Pile and Ploc gates lead to acar -free Dubrovnik,the heart of which clearly beats onStradun also known as the Placa (main street) with its stores,作者从“clean lines”概述信息,再到“Two main entrances”叙位变成主位来推进。

信息的连贯和衔接是翻译时的关键。

从语言上来看,源文本有很多并列句、长句及右推进的句式,造成大量的细节和信息拥挤的情况。

翻译时,为避免句子西化及信息堆砌,语言要归化,化长句为短句,信息要有序组合。

四、翻译策略英语与汉语各有其独特的句式结构,翻译时句式转换,才符合行文表达习惯,避免译文出现翻译腔。

以下从《环球TOP100(世界最美的 100 座城市)》中摘选译例来说明翻译策略。

(一)句子折分英语是树型结构,十分清晰地体现各种复杂的层次关系;汉语是竹状结构,习惯于用平面性的单层结构来表达意思。

翻译的策略就是折分法,复合句翻译时折分成几个句子。

例 1.There was an outcry throughout the world when theSerbsfired on Dubrovnik during the Balkan War because ev-eryone knew the collective heritage was irreplaceable.译文:在巴尔干战争期间中,杜布罗夫尼克遭受到塞尔在维亚人的炮轰,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强烈抗议,因为大家都知道这里的共同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5].例 2.When the Slavs invaded in 614 and conquered theplace the inhabitants fled to a rocky island off the coastwhich today is the site of the old town of Dubrovnik.译文:614 年,当斯拉夫人入侵并征服了这块领地,当地居民逃亡到了沿海一个岩石岛上---它就是今天杜布罗夫尼克的老城区遗址[5].例 3.In 1921 the Greeks and Turks exchanged their mi-norities and of the half million Greeks who had to leave AsiaMinor half of them poured into Athens.译文:1921 年,希腊和土耳其人交战,大约有五千希腊人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其中一半涌入了雅典[5].(二)信息位置调整英语与汉语的信息编排顺序存在明显差异。

英语突显信息在前,重要信息的陈述放句首,在主从复合句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汉语突显信息在句末,句子建构主要依循事件的自然进程铺展。

叙事在前,表态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

翻译策略就是信息位置调整,将英文中置句首的突显信息,调整到句子之后的位置及结构和信息模块的组合方式。

例 4.Only four thousand people lived in the small row ofhouses on the northern hillside of the Acropolis when KingOtto was imported from Bavaria as ruler of the Greeks.译文:1834 年,雅典成为希腊首都时,居民几乎所剩无几。

当新的统治者国王奥托从巴伐利亚来到希腊时,仅有四千人居住在卫城北面山坡上那些低矮房子里[5].例 5.Following independence the new capital had to copewith fourteen revolutions,occupation by German troops,anda gruesome Civil War before becoming the lively city that to-day attracts visitors form throughout the world.译文:希腊独立战争之后,这个新首都在今天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美丽城市之前,经历了十四场战争,经历了德国军队的占领及让人恐惧的内战[5].例 6.The city unusually aroused a passion in therenowned c ynic George Bernard Shaw who describe the cityas “a paradise on earth”.译:一贯以愤世嫉俗称着的剧作家乔治·萧伯纳也异乎寻常地被这座激发热情,他曾将这座城市描述为“地球上的天堂”[5].五、结束语旅游景点材料,是信息与呼唤型文本。

翻译时,运用诺德的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对源文本的文内与文外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主题、内容、结构及语言等方面的分析,促进源文本信息正解理解的实现,提高翻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1]李明栋。

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1.[2]郭瑞娟。

文本类型理论与旅游资料英译[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0):98-100.[3]郭尚玫。

简析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J].北方文学,2012(11):116.[4]陈婷婷,李红梅。

文本分析模式视角下<呼啸山庄>两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4):50-51.[5]温弗莱德·马斯,覃芳芳。

环球 TOP100(世界最美的 100 座城市)[M].湖北少儿出版社,2015(4):38-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