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哲学名言警句练习题

名言哲理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以下属于哲学层面的意识现象是A.民间的“实惠”思想B.《老子》的思想C.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思想D.《本草纲目》的思想2、中国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他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的观点B.科学的物质观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3、下列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是A.心外无物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C.理在气先D.存在就是被感知4、《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5、“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警示人们要珍惜年华。
古人对时间的体验与此类似的是①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人世几回伤往事,由形依旧枕寒流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④叹长河之流速,送驰波于东海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早螟蝗。
率皆有法。
”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XXX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7、在下列成语中,能够体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是A.庖丁解牛,游刃有余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C.一叶障目,不见森林D.失之东隅,收之桑榆8、“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A.①③B.①④C.①②D.②③10、下列名言中,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1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XXX12、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7b589dfe-6eb2-11ec-9ab0-7cb59b590d7d1、\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
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
\这段话是一个(b)命题。
a、唯心主义B,唯物主义C,悲观主义D,教条主义2、\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d)。
a、自然界是客观的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都在变化和发展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d)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d)。
a、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基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因和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样重要。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5.日落是无限美好的,但《接近黄昏》这首诗告诉我们(c)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在物质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B.外部原因通过内部原因发挥作用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6.马可以冒险,但耕地不如牛;一辆结实的汽车可以承载重物,但是船胜于渡河,它的哲学含义是(d)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B.矛盾的事物,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特点C.两点论和关键论的统一d.矛盾的双方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7、\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表明(c)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有不同的指导作用。
自由比生命和爱更宝贵。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8、朱《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a)(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
(2)法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在客观法律面前做任何事情。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有的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④辩证法思想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4.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5.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会有差别B,意识准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C,人的努力水准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理解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6."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7."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理解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8."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个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9.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离不开整体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事物的存有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理解是理性理解的来源B,实践是理解的来源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11."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理解论的道理是A,理解了现象就等于理解了本质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理解本质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12."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个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1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个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14."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个首古诗体现了①联系的观点②矛盾的观点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名句俗语练习题

名句俗语练习题名句和俗语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通过学习名句和俗语,我们可以启发思考、提升智慧。
下面是一些名句和俗语,通过选择题的形式进行练习。
1.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是哪位文学家的名句?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白2.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俗语是指什么意思?A. 小错误会导致严重后果B. 处理事物要一丝不苟C. 失败是成功之母D. 吃一堑,长一智3.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味着什么?A. 读书和旅行都很重要B. 读书和旅行能增长见识C. 读书和旅行是一种享受D. 读书和旅行都需要时间和金钱4.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哪位古代人物的名言?A. 孟子B. 墨子C. 孔子D. 老子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A. 机会只会出现一次B. 机会来了就要抓住C. 时机是关键D. 时机错过了就不会再有6.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名句是谁的?A. 杜甫B. 白居易C. 王之涣D. 李白7. "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什么?A. 心比力量要大B. 心愿很多,但能力有限C. 用尽所有力气D. 有了余力,就应该多做事情8. "天道酬勤"这句名句告诉我们什么?A. 只有努力才有回报B. 做事应当付出努力C. 天会给予努力者回报D. 努力工作是一种责任9.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什么?A. 饭后散步有益健康B. 饭后散步能延长寿命C. 活到九十九是一个目标D. 锻炼身体非常重要10. "投机取巧"这句俗语的意思是什么?A. 追求创新和改变B. 通过奇特的方法取得成功C. 不劳而获D. 通过合理的投资获得利益这些选择题旨在考察名句和俗语的理解,希望您能通过这些练习提升对名句和俗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0组名言警句类面试题

40组名言警句类面试题1、君子之道,辟(譬)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解释:就是行远路,要从近处做起,登高山,要从低处做起)你怎么理解?类似题:老子“天下难事在于易,天下之大在于细”请结合从小事做起谈谈你的看法2、鲁迅说:怀疑不是缺点,总是怀疑和不下断言也是不对的,你怎么看?3、结合自己的人生得失,谈谈你对“习惯成自然”的理解?4、管理学中有“细节决定成败”和“选择决定成败”的论说,你如何看?5、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冰川,一是心灰意冷,二是踌躇满志”,谈谈你的看法?6、有人说工作要“外方内园”,还有人说工作要“外圆内方”你怎么看?7、国学大师季羡林说过“不要说假话,要说真话。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谈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8、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
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9、去年读书日,温总理在国家图书馆说:‘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你怎么理解?10、“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快乐的做事”,三者关系如何理解?11、主人的猫抓老鼠本领大,但,猫交没有施展本领全力年抓,一般总有保留地抓,有人不解地问猫,猫答:‘如果把主人家的老鼠都抓完了,主人就不要我了。
’请联系谈谈你对这个故事的看法?12、老农把草挂在树上,牛拚命去跳去吃草,有人不解,老农答:把草放在牛面前的地面,牛不吃,没办法,只好把同样的草挂到树上去,结果吃得很好,这个故事给什么启示?13、鱼夫下河打鱼,遇见蛇嘴吃着青蛙,鱼夫把青蛙从蛇里拿出来,救了青蛙一命,看到蛇饿了,于是随手给一条给蛇,第二天,鱼夫下河打鱼,在原来的地方,又看到昨天那条蛇,而且嘴里有二支青蛙,洋洋得意,看着鱼夫,鱼夫目瞪口呆,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14、破窗效应即,一栋房子一块玻璃破了,其他的也会随之被打碎。
名言哲理试题

2楼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1)(3)(4)B、(1)(3)C、(3)(4)D、(1)(2)(3)(4)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B实践第一的观点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A、⑵⑸B、⑴⑶⑷C、⑵⑶⑸D、⑵⑷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其哲学含义是规律()A、是不可抗拒的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
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A(1)(2)(3) B(2)(3)(4) C(1)(3) D(3)(4)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 选择题集锦

成语、名言、诗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B.本位主义C.经验主义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②③④B.③④C.③D.④6、“望梅止渴”说明了()①望梅确实能解渴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①②B.①②③C.②③D.②④“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B.意识的作用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D.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④意识决定于物质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2)三、诗文中的哲理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
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
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
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 写出好文章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
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
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 审美情趣不同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明之,行也。
”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 B、(1)(3) C、(3)(4) D、(1)(2)(3)(4)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
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
据此回答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 B(2)(3)(4) C(1)(3) D(3)(4)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C、(1)(4)D、(3)(4)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
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从哲学观点看()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
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
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
”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他的观点()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A(1)(3)(4)B(2)(3)(4)C(1)(2)(3)D(1)(2)(4)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
”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其哲学含义是()(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
”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
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段话体现哲理是()(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
”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种观点()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
”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
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