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的张铁匠
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南陵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为了证明‘编新不如述旧’的观点”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从根本上讲,‘不入俗’之难在于不能回到自我观照的世界中来,而只在‘外部’的典故、概念和比拟中打转。……‘雅’虽要切景,但却不能太‘实’,而是要‘蕴藉含蓄’;而其“含蓄”处,却是一种真正的‘实在’”和材料三“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可知,此处证明的是“雅”不仅要切景,还要含蓄蕴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一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观点,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D 2. C 3. A
4.首先通过引用张岱名言以及与现代“主题园”的对比,表明园林命名的关键在于雅俗;然后以“曲径通幽”和“沁芳桥”两处命名为例驳斥使用古人典故就是“不俗”的认识,指出《红楼梦》第十七回所涉园林命名用典之俗有三个角度。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三: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有亭翼然’,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泻出于两峰之间’,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
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铁匠的罗曼史张一弓一村巷深处的目光在饮马桥镇的“小满”会上,一个女人哀怨而满含期求的目光,如同天边飞来的闪电,在张铁匠的心中激起了轰隆隆的雷鸣。
刚才,在十字路口的一棵小槐树下,赶会的山民们以挤掉帽子、踩掉鞋子的盛况,把多年不见而又重新上市的“张家镰”抢购一空。
人们包围着张铁匠,如同温习着一个古老的童话似的,向他打听着与“张家镰”有关的种种故事。
请问铁匠哥,你是“飞张镰”老张铁匠的嫡亲后辈吗?你用的铁砧子还是那个道光元年的祖传古物吗?听说“张家镰”磨剩下一指宽还能当刮脸刀用,可是真的吗?还有一说,“张家镰”得蘸上盐水淬火,这“咸镰”上头有啥科学性儿呢?等等等等。
如同外交大臣答记者问似的,张铁匠那比别人高出半个脑袋的魁梧身躯,不时地转向每一个发问者,古铜色的四方脸庞上露出庄重的微笑,或颔首认可,或笑着辟谣,或婉言解释,或郑重说明。
只是在一位老汉提出张家铁匠炉会不会再次熄火,今天卖的这“张家镰”上为啥没砸上“飞镰张记”的铁戳子时,张铁匠才微皱了一下漆黑的浓眉,用手指挠了挠稠密的剃得短短的头发,表现了短暂的踌躇。
“走着说着吧!”他的大眼睛扑闪了两下,“只要那‘五匠归行’①的政策不是虚言,俺还能为乡亲们打半辈子铁货,铁戳子现成。
”总之,表现了一种审慎的乐观,而且包含着密切注视事态发展的意思。
就在这时候,对面村巷里,一个女人的目光一闪,恰同张铁匠的目光相遇,如同云层之中的阴电和阳电发生了撞击,张铁匠的心底,响起了隆隆的雷鸣,他愣愣地呆了半晌,对于一个小伙儿提出的“盐水蘸火是否氯化钠有利于增强铁质”的学术性探讨,以及一位老汉提出的定制两张鹅脖大板锄的要求,好象完全没有听见,推起胶轱辘小车,在人们愕然的目光下挤出人群,向镇子外边走去了。
张铁匠神情恍惚地推车走着,他忘了在出售他的第一批产品之后本应去油馍锅跟前犒劳一下自己;忘了去供销社买一条帆布围裙。
打铁时叫火星子把衣裳烧得大窟窿小眼睛的,有谁给他补补连连呢?还忘了买一盏小马灯,那将把一个刚刚搭起的铁匠棚连同一个光棍铁匠的孤独的心照得亮亮堂堂!然而,这目光,这女人的哀怨而又满含期待的目光,把张铁匠的心境整个儿地搅乱了。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9:45—11:45)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题号 1 2 5 8 9 10 13答案一、现代文阅读(20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周礼·考工记》中有云:“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中国传统色彩观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就是“五色观”。
中国传统的“五色观”,结合“阴阳五行说”,从自然中生发。
同时,“五色观”并非独立静观的存在,而是一个全息式的整体思维系统,对应天地、阴阳、方位、季节、声音,牵系五脏、五味、五气,关乎内心的声色与动静。
不同的色彩,对于国人而言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例如,胭脂、月白、石青、黛色、松花黄五种中国传统颜色的名称诠释了独属于中华文化的浪漫:胭脂由“燕支”化名而来,后既是颜色也是女子梳妆用品;月白借月亮之色,月之光似白似蓝;石青似黑非黑,似青非青,一个“石”字将颜色具象化;“黛”为女子画眉的矿物,后将黛色用来形容颜色;松花黄出自松树春天的花骨朵。
研究表明,我国历朝历代的色彩名称约有400个,可谓十分丰富。
例如,仅是绿色就有松花碧、葱根绿、石绿等,红色则有桃红、洋红、珊瑚红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色彩的命名往往与具体的物体有关。
然而,时至今日,物名与色名如何对应仍旧是一个难题。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郑巨欣认为,人类越来越依赖语言文字表述自然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似乎离开文字和数字变得难以描述,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和“终朝采蓝,不盈一檐”。
“青”和“蓝”到底是什么关系,他通过蓼蓝染色的实验来求证,并由《楚辞》《唐宋诗词》《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描述建立起物名和色名之间相关的色彩谱系,为人们探讨物名和色名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村中有个好铁匠的故事作文

村中有个好铁匠的故事作文《村中有个好铁匠》在我们村子里,有一个备受尊敬的好铁匠,他叫李师傅。
李师傅的铁匠铺就在村子的东头,那是一间不大却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屋子。
李师傅身材魁梧,粗壮的手臂上满是肌肉,那是常年劳作的见证。
他的脸庞被炉火映得通红,一双眼睛却格外明亮,透着专注和坚定。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铁匠铺的屋顶上,李师傅就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风箱呼呼作响,炉火熊熊燃烧,铁块在烈火中逐渐变得通红。
李师傅手持铁锤,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那节奏分明的敲击声仿佛是一首激昂的交响曲,在村子里回荡。
李师傅打造的铁器,件件都是精品。
无论是锄头、镰刀,还是锅铲、菜刀,每一件都坚固耐用,锋利无比。
村民们都说,用李师傅打造的农具干活,事半功倍;用他打造的厨具做饭,饭菜都格外香。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老王头来找李师傅,说他的犁铧坏了,眼看就要春耕,急得不行。
李师傅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活儿,就开始为老王头打造新的犁铧。
他精心挑选材料,反复锤炼,经过一天的努力,终于打造出了一把崭新的犁铧。
老王头拿着新犁铧,脸上笑开了花,连连道谢。
李师傅却只是摆摆手,说:“能帮上忙就好,不耽误春耕就行。
”李师傅不仅手艺好,人品更是没得说。
他对待每一位顾客都热情周到,从不偷工减料,也不乱要价钱。
对于一些贫困的村民,他还经常免费为他们修理农具。
他常说:“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能帮就帮一把。
”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李师傅的铁匠铺就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他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村民们打造着生活的工具,也传递着那份朴实而真挚的情感。
他的故事,就像那炉火一样,永远在村子里燃烧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
陈铁匠的罗曼史

陈铁匠的罗曼史陈铁匠,本名陈德龙,外号“德驼子”,俗称陈师傅,雅号“土专家”、“土律师”。
他于1927年出生。
他能说会道,心灵手巧。
去年上八十,周旺镇很多农用车司机为他祝寿,摆了四十二桌宴席,酒席上他道出了真情:我这一生最佩服三个人:一是国家主席邓小平,二是农民工程师周熔辉,三是电影中的张铁匠。
八十年代末看电影《张铁匠的罗曼史》时,他兴奋不已,逢人便说:这部电影简直是在写我陈德龙!张铁匠的身世就是我的活写真!陈师傅13岁学打铁。
他拜倒在周旺铺英名盖世的颜铁匠的足下。
由于天赋极高,手脚灵巧,不到半年,他就把颜铁匠的七十二般手艺全部学会了。
打锄头、打镰刀、打犁耙……农用器械,样样精通。
尤其是学会了捆鸟铳。
他捆的鸟铳外表精美,规格到家,射程远,力度大。
据他自己说,他曾经捆制的鸟铳还派上了打击日寇的用场。
陈师傅19岁结婚。
他一共生了五女四男九个小孩。
现在孩子都已长大成人。
儿孙辈中有博士生导师,有大学老师,有政府官员,有工程师,还有部队军官。
到现在他家儿孙辈的总人数已超过了过去的一个生产队。
五十年代,陈师傅就开始创业立家。
他既开店子,又开小型工厂,每年赢利不少。
仅用五年时间,就将老屋翻新。
在他手上,共砌了三座房子,买了一座“别墅”,房屋总面积达两千平方米。
儿女中,送了四个大学生,两个中专生,其他儿女都有初中或高中文化。
陈家可称得上书香世家。
他对别人说,他舍得花钱送小孩读书。
三儿子没考上大学,他便掏钱让他自费上律师大学。
他的小女儿是清水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曾经为此还办过酒席哩!六十年代,陈师傅挨批斗。
当时村里兴起一股“割资本主义尾巴”之风,他打铁开店,自然便成了小资产阶级。
他上过台子,背过牌子,带过高帽子,一度被人踩在脚底下。
每当回想起这段历史时,他便慨叹不已:大跃进时代,我是坏蛋,是牛鬼蛇神,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
那些革命积极分子,把我的店铺关掉,将我的工具毁坏……好几次我都不想活了,但看到自己的孩子还没长大成人,只得苟且偷生……七十年代,陈师傅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特殊本领,进了周旺农机站。
小说专题训练——前后照应-高考语文复习

小说专题训练------前后照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砚记梁晓声他成了林学院的新闻人物。
本班同学、外班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纷至沓来。
晚上九点半,宿舍又来了一拨。
“郑小松,你有块什么砚?叫我们观赏观赏!”他愈坚藏不示,人们愈感到未睹为憾。
其实他们的好奇心更偏于另一方面——据透露,郑小松那块砚与院长汪一伦有不寻常的关系。
汪一伦的名字,在毕业分配的前夕具有多么重要的现实意义!“郑小松,如果别人没有权利看那块砚,我,有没有这种权利呢?”说话的是汪一伦的女儿汪萍。
郑小松沉吟半晌,默默地拿出布包,默默地放在桌上,默默地去掉包布,一层,二层,三层。
此砚果不寻常!它有扇面般大小,一寸许厚,呈双龙护月型。
砚面光润莹洁,刀法挺秀有力。
好一块古色古香的文房之宝!汪萍不禁“呀”了一声。
所有人都围拢上前。
汪萍问道:“这块砚,是怎么落在你手里的?”郑小松犹豫片刻,讲出一段事来。
十三年前,兴安岭某林场一个伐木队里增加了一个人,劳改分子。
伐木队长对他手下说:“此人一有空闲,就坐下看书。
这年月,蒙受不白之冤的好人不少,谁也不许为难他。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证明伐木队长的判断不错。
一头熊,闯进伐木人的房子。
炕上正熟睡一个孩子。
熊,就卧在那孩子身边……所有人都慌了手脚。
伐木队长找来一杆猎枪,从窗口偷偷伸进去……“慢!”有人制止,“如果你打中了它,却打不死它呢?”说这话的是那被改造者。
“熊在这种时候,一般不伤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将孩子抱出来……”“进屋里去?……”伐木队长反问,“谁?……”“我。
”那劳改分子,闪身进屋去了。
外面的人,都捏两手冷汗。
伐木队长瞄着那只熊,眼一眨也不敢眨……孩子,终于被从屋里抱出来了……伐木队长公然和他交上了朋友。
一天,他伐木时,碰上了“吊死鬼”——一棵已经伐断的树,被另一棵树半空挂住。
这同开山炸石的人碰上了“哑炮”一样。
他碰上了两棵断树被同一棵树挂住的险情。
他找准了第三棵树的倒势,开动了电锯。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者,贯道之器也”,出自唐代李汉所作《昌黎先生集序》:“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韩愈。
他的诗文,由其学生李汉编纂成《昌黎先生集》。
李汉在序中评价韩愈的功绩成就时,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文以贯道”的命题。
这里的“文”指文学作品的文辞、文采等形式,“道”指思想、道理,“贯”可以理解为贯穿、连接、宣扬、显示。
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使命。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秉持这一理念,以他们笔底“载道”的诗文,书写着心志和情感,描绘着现实和人生。
三国时曹丕在《典论》中说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为什么把文章提到如此高度?就是因为文艺作品不仅塑造着民族的文化认同,而且起着成风化人的社会作用。
《周易》里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一词的最早体现,以文教化,文以化人,是要通过精神的力量、教化的功能、春风化雨的形式来润泽人心,令人向美向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千多年前,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就鲜明表达了文艺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在唐代文坛,一度存在文表华艳、文学浮夸的现象,文学作品讲求形式、言辞华丽、软弱无力、内容空洞,甚至有的公文都是如此。
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出文以贯道,文以明道,掀起了一场文体改革的运动,史称“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师法先秦两汉的古文,抛弃骈文形式,注重质朴语言的表达和文章内容的沉淀。
韩愈的散文,如《师说》《马说》《进学解》等,无不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切中时弊,意义深远,被苏轼赞为“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无数文化先贤以此为价值追求,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魂,赓续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张铁匠的罗曼史

张铁匠的罗曼史
齐兴家;徐世彦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1982(000)007
【摘要】时令正值“小满”。
山区,饮马桥镇集市。
集市上,繁荣、喧嚣、人声鼎沸,万头蹿动,熙来攘往,热闹异常。
【总页数】39页(P2-40)
【作者】齐兴家;徐世彦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5.15
【相关文献】
1.昔日打铁匠如今茶掌柜——访龙井茶经销达人张永槐 [J], 凌光汉
2.个人的命运深刻的启示——评影片《张铁匠的罗曼史》 [J], 史继中
3.张铁匠罗曼史 [J], 无
4.一部成功之作——谈《张铁匠的罗曼史》的改编 [J], 徐幼之
5.一部力作的失真与失当——谈电影剧本《张铁匠的罗曼史》的不足 [J], 章天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色的张铁匠
作者:雷平阳
来源:《视野》2011年第03期
红色的张铁匠,迎亲的那天,遇上了一支白色的送葬队伍。
一条狭路,两边是水田,绿色的稻子正在怀胎,蜻蜓像飞着的花朵,蚱蜢像灵魂的尘埃。
一边是花轿,一边是棺木,不是谁不给谁让路,的确是在红与白之间,谁也找不出一截宽余的角落,让红过去,或让白过去。
然而,两支队伍,所有的人,都清楚,对峙的时间越久,白的悲哀将升级,红的喜悦将转变为血的凝固。
最后,是红为白让路,鲜活的生灵主动向后退,沉默的死者唱着哀歌朝前走。
一种现象上的哗变,在夏天美得让人心碎的田野上,一支送葬的队伍,紧跟着张铁匠迎亲的人群。
在送葬的队伍中,一个年老的鳏夫在事后回忆,他说,那时候他听见两边水田中,怀胎的稻子纷纷炸裂,他预感到,一个风调雨顺而又颗粒无收的年头来临了。
在红的队伍中,那个丰硕的中年媒婆,她看见的是蛇和田鼠,密集地布满了水田中所有的空隙。
无边的田野啊,谁能把死亡重新抬回家?无边的田野啊,你让崭新的婚姻往回走,后面跟着送葬的队伍。
让开白,红才又踏着满地的纸钱行进在那条狭路上,花轿中的新娘在恐惧中睡着了,提前来临的月经,渗出轿底,像红色的蜻蜓,在田野上飞翔。
只有高大健壮的张铁匠,心中的蛤蟆很快地停止了邪恶的歌吟,爬走了。
两个唢呐手鼓着腮帮,又把欢快的曲子吹得惊天动地,昆虫乱飞。
新娘进家门,天已黑定,摆开的酒宴正在回锅,饥饿的亲戚和乡邻在院子里,全都心绪不宁,但谁也说不清楚,这迟来的夏夜,有什么东西,已经混入迎亲的队伍,进了张铁匠的家。
月经弥漫的新娘,在闹房之后,被张铁匠打铁的双手抱进了一个动荡而又陡峭的世界,神示的诗篇,到处都涂上了血污。
当她从中弯腰站起,那个颗粒无收的年月,已经到处堆满了空腹的稻草。
她来时经过的田野,是那样的宽大、平坦,像张铁匠无声无息的打铁铺。
整整一个冬天,张铁匠几乎都没有生火打铁。
张铁匠在整整的一个冬天,就接了两桩活计。
这个浑身力气的年轻人,就把所有的时间花在了妻子身上。
那是个疯雪狂舞的冬天,张铁匠的情欲像巨大的雪花一样,不间断地涌向那一片似是而非的沃土,他不管身下的大地是否与他一块儿飞旋。
骨子里的疯狂还使他忘记了打铁的要诀,烧红的铁需要淬火,才能更加坚硬。
他在这一轮轮充盈着异美的杀伐与耕作中,听从了肉体的驱使,忘掉了灵魂的叮咛。
春风吹来的时候,张铁匠的母亲满怀疑惑地问老伴:劳作了半年,怎么连一颗豆荚都还不见饱满?张铁匠的父亲说,我怎么知道!谁也没有想到,这才是疑惑的开始。
十年后,张铁匠的精液变成了眼泪,妻子的沃土上依然颗粒无收。
而铁匠铺却愈发地兴旺了,活计一桩接着一桩。
但为了安慰年迈的父母,张铁匠给两位老人分别用铁巴打制了两个小铁人。
两个小铁人,在两位老人慈爱的手中,很快地就被抚摸得闪闪发光。
父母相继去世,张铁匠分别把小铁人装入了他们的棺木。
后来,又过了许多年,技艺已经炉火纯青的张铁匠,在打一把犁铧的时候,钳子没夹稳,一锤打偏,犁铧像鹰的翅膀,飞进了他的胸膛。
把张铁匠沿着水田中的那条狭路送上山之后,张铁匠的妻子,一块不会产崽的铁巴,在收拾变卖铁匠铺的时候,在一个大铁箱里,发现了铁打的自己,腹大如鼓。
(杨小伟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