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海峡两岸曾国藩研讨会综述doc

合集下载

两岸清代台湾史研究简述5

两岸清代台湾史研究简述5

两岸清代台湾史研究简述陈忠纯周翔鹤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12-241978年至今,清代台湾史研究重新起步,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后改为台湾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等机构成立,《台湾研究集刊》、《台湾研究》等刊物创立,台湾史研究蔚然成显学。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是最早也是最为突出的。

台湾地区的台湾史研究起步较早,受制于政治禁忌,初期成果主要是史料的编辑出版,如周宪文主编的《台湾,文献丛刊))309种等。

1992年后,“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筹备及创建,《台湾史研究》创刊,清代汉人开拓史、社会经济史等受到重视。

政治史清代台湾社会动乱频仍,民众集体反抗官府的暴动、起义时有发生。

规模较大的起义往往牵动了社会各个阶层,是了解台湾社会动员、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乃至政治运作等各种问题的重要窗口。

大陆学者一般将之分为农民起义、游民暴动、分类械斗、土汉冲突等,台湾学者则分之为民变、分类械斗、“番”乱等。

张菼、陈碧笙、刘妮玲、黄秀政、林伟胜等学者对相关问题作了探讨。

有不少文章涉及当时规模与影响较大的朱一贵起义、林爽文起义等事件。

其中,陈孔立对分类械斗与农民起义进行区分,认为分类械斗作为一个特定历史名词,专指台湾移民社会的特殊社会现象,是种不带政治色彩的、按祖籍划分阵营的民间私斗,应从移民社会的社会结构中分析械斗产生的原因。

在清政府治台前期的政策与制度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政府在台湾开发问题上的态度与措施。

一般观点认为,治台政策以1874年“牡丹社事件”为界,前期消极,后期则因海防问题而积极起来。

陈碧笙在《台湾地方史》一书中指出,清政府前期出于“为防台而治台”的方针,施行不少措施限制汉人入台开发。

陈在正的《1874—1875年清政府关于海防问题的大讨论与对台湾地位的新认识》,认为日本侵台及由此引发的海防大讨论,台湾由防内为主转为御外为主,成为海防要地,治台措施也随之转为积极。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如邓孔昭认为清政府治台的前200年间,尽管政府的政策主导偏于消极,但各级官员却不乏主张积极开发台湾者。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摘要: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

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使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

但他有一位锐意进取的封建开明地主。

他开创了一种新式军队;以身作则的维护中国传统文化;购买国外先进设备,创办近代工业,与中国现代工业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设置翻译馆,培养新式人才;这都是他难以磨灭的历史功绩。

尤其是他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所发挥的军事思想对中国近现代军队的创建及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今天看来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因素。

关键词: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建军思想战略战术思想一、《曾国藩评传》其书《曾国藩评传》(梁绍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一部。

在著作中,梁绍辉先生对曾国藩的生平、发迹的重要历史事件、思想特色进行了精准的阐述。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集中评述了曾国藩的人生道路,包括举业时期、京官时期、镇压农军前期、镇压农军后期、高官晚期(上)和高官晚期(下)6个章节。

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论述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中的主要军事活动、仕途升迁。

一个特殊事例是作者详细记述了承办天津教案这一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可以清晰地看出满清王朝在列强入侵下惨淡经营的惨状。

下篇集中评述了曾国藩的学术思想,包括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上)、曾国藩的义理之学(下)、曾国藩的考据之学、曾国藩的词章之学、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曾国藩的经济之学(下——曾国藩的人才战略)6个章节。

这一部分是曾国藩思想的集中阐释,也是著作的主体。

但两部分又不是割裂的。

下篇的思想全部渗透在上篇的活动中;上篇的活动又是思想的全部显现,两篇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曾国藩的军事思想很久以来,对曾国藩的评价就褒贬不一。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第六册中专列《所谓“同治中兴”和“同治维新”的中心人物——曾国藩》一章,指出:“曾国藩成功阻止了中国的后退,他在这一方面抵抗了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这是他的一个大贡献”。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

关于曾国藩的思想探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1班姓名:龚坤学号:20100113782011年5月21号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在满清快要咽下最后一口气的时候,有这么一位充满了历史争议,是非功过都有人评议的人物,他就是曾国藩。

在满清的最后岁月里,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广大人民与清王朝的矛盾,其中又还夹杂着清朝内部自身的矛盾,而我们在评议各种历史的时候,都无可避免地谈到曾国藩。

首先看一下曾国藩一生所经历的各种大事件。

第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从历史的背景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来看,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有农民发起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具有正义性,因此我们在这一历史事件中来评论曾国藩的时候,他首先就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给人一种“刽子手”的形象。

但就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就算曾国藩不出面镇压,仍然会下一个曾国藩出来,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是不可能建立自己的政权的。

因此在这件事上对曾国藩的批判和怪罪是不公平的。

第二,他是中国近代史的发轫者。

他最初发起洋务运动,他说:“发展洋务,制造炮舰为中国自强之本”。

他开设中国第一家军事工厂安庆内军械所,他与李鸿章合办中国第一家大型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江南制造总局。

同时还派员出洋购买制造之械,真正实现中国的富强,同时派人出国深造,积极建设海军,是我国海军空前强大,可以说曾国藩是洋务运动中不可非议的领军人物和先锋。

第三,在对外关系上。

这也是现在史学界争论最大的地方。

首先是“借夷兵助剿”,实际资料显示当时的曾国藩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外夷之助中国成功后,每多意外要求”才使开始清政府勾结英法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成功,只是后来形式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可见勾结外国镇压一事不可全然归于曾国藩。

然后是阿本思舰队事件,曾国藩就强烈指出“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从而使中国海军免于落入洋人之手。

再看一下曾国藩对各阶层的态度如何。

他关注民间疾苦,他曾提出:“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一日所行之事相称。

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_熊吕茂

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_熊吕茂

①近年来曾国藩研究综述熊吕茂,肖高华(中南大学历史与文化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他的思想主要涵盖军事、外交、法律、理学、行政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今天我们重温他的这些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曾国藩;儒家文化;中国近代化中图分类号:K 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1-0058-04A Summary of R ecent on Zeng G uofanXIONG L ü-mao , XIAO Gao -hua(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 ,Central S 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 :Z eng G uofan is an outstanding politician ,militarist and diplomat in the m odern history of China and a prominent thinker of Chi 2na ’s C on fucian culture and the founder of Y ang wu m ovement.This article introduces Z eng G uofan ’s thinking about the army ,diplomacy ,law ,philos ophical thinking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I t has very im portant realist significance for u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excellent cultural tradition of Chinese nation to review Z eng ’s thoughts.K ey w ords :Z eng G uofan ;C on fucian culture ;China ’s m odernization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又是中国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洋务运动的开山人物。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

曾国藩文学研究综述周圣煌(赣南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西赣州341000)摘要:曾国藩散文师承桐城,却又不乏创新。

曾氏以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为湘乡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曾国藩;文论;古文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05-0103-02到目前为止,学界对湘乡派的领军人物———曾国藩的研究是比较全面深入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整体研究状况在全国第一次曾国藩学术研讨会[1]上,有10余篇论文对曾氏文学的文论、诗论、美学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

但对曾氏古文理论与桐城派的关系和在桐城派中的地位,论者多有分歧;本次学术研讨会存在重文论轻诗论,重文学理论轻文学实践的问题,对《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的评估以及对湘乡派和宋诗运动的探讨涉及甚少。

[2] 2006年,张静在《曾国藩文学研究》的第四章专门论述了曾氏散文创作的背景、成就、影响,第六章专门论述了湘乡派与桐城派的关系,资料翔实,论述完备。

2006年,苏州大学胡影怡撰写了题为《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

论文分三章,其中湖湘文化与曾国藩之关系部分比较有新意,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

作者认为湖湘文化对曾国藩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经世致用”为治学著文之重心;第二,文风硬朗,气象峥嵘;第三,兼收并蓄,吐故纳新。

2007年,安微师大汪磊从批评史角度撰写了《曾国藩文学思想研究》的硕士论文,论文分上下篇,论文以咸丰二年为界,将其文学思想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论文从社会文艺思潮、义理心性之学为核心的哲学观、古文理论等方面对曾氏文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研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篇第四节,作者用了大量篇幅从创作军歌、戏曲小说等方面研究了“曾国藩的俗文学观”。

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复旦大学翔云发表《曾国藩文学研究意义之探析》一文。

文章回顾了曾国藩研究从重政治、军事、经济思想到重文学研究的历程,给出了比较明朗的线索,可资参考。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DOC)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DOC)

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评张文光【专题名称】中国近代史【专题号】K3【复印期号】1995年12期【原文出处】《海南大学学报:社科版》(海口)1995年03期第59-66页【作者简介】张文光海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曾国藩创建湘军,残酷地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农民起义的反动军事活动的分析,概括了曾国藩颇具特色的建军思想和军事战略,并对其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清朝曾国藩湘军军事思想战略思想太平天国捻军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1839年中进士,历任清朝礼、吏、兵、刑、工诸部侍郎。

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奉旨办理湖南团练,创立湘军,征战11年,残酷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成为清王朝的一代“中兴名将”。

1867年,曾国藩奉旨北上剿捻,无功而返。

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死于两江总督任所,享年62岁,追赠太傅,赐谥“文正”。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从戎,历经磨难。

作为湘军统帅,他不仅知人善任,而且善于从全局着眼,把握主要矛盾;不仅善于从中国传统军事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善于总结现实军事斗争中的经验教训。

十几年的戎马生涯,铸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

一、曾国藩的建军思想在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下,湖南人民的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反动统治摇摇欲坠。

1853年,丁忧在籍的曾国藩被任命为湖南省团练大臣,负责办团剿“匪”事宜。

其间,太平军东征西讨,所向克捷,清朝绿营兵望风而逃。

武汉、九江、安庆、南京等重镇先后失守。

曾国藩目睹绿营的腐败,深感靠绿营兵对付不了太平军,地方团练也只能剿剿“土匪”而已。

他决意改弦更张,另辟蹊径,创建一支新军,与太平军争雄于大江南北。

经过一年多的苦心经营,曾国藩练成水陆两军共一万七千余人,号称“湘勇”,即后人所说的“湘军”。

1854年2月,湘军正式出省作战,成为绞杀太平天国革命的最凶恶的敌人。

从湘军的创建过程,我们可以窥见到曾国藩建军思想的大貌,归纳起来,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论曾国藩外交中的矛盾性(初稿1)

论曾国藩外交中的矛盾性(初稿1)

论曾国藩外交中的矛盾性曾国藩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并不是专业的外交人员,一生中直接处理的外交事件只有天津教案,但是他的外交思想影响了很多人,李鸿章、郭嵩焘、曾纪泽等的外交实践中都可以看到曾国藩外交思想的影子。

很多人评价曾国藩在外交上的作为是“卖国”,但其实在对外交涉中,曾国藩也有过抗争,内心有过挣扎。

因此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的曾国藩在对外交涉中往往表现出矛盾的一面。

一、曾国藩外交中矛盾性的表现(一)抗争和妥协并存曾国藩在处理“阿思本舰队事件”时主要表现出抗争的一面,有利的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曾国藩认为购买洋船为“救时第一要务”“盖不重在剿办发逆,而重在陆续购买,据为己有,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1是其主要目的,因此曾国藩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希望“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改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但是因为代办购置船炮事物的李泰国妄图以英国海军大尉阿思本为舰队司令,舰上官兵全用英国人,所以他认识到“惟李泰国在京所陈轮船条件暨贵衙门议定章程,和前此购船之初似已失其本意。

”3同时认为“购船云者,购之以为己物,令中国之将得为斯船之主也。

若仍另带中国师船,则蔡国祥仍为长龙舢板之主,不得为轮船之主矣。

轮船之于长龙舢板,大小既已悬殊,迟速更若霄壤。

假令同泊一处,譬之华岳高耸,众山罗列,有似儿孙。

洋人本有欺凌之心,而更授以可凌之势;华人本有畏怯之素,而又逼处可怯之地。

”4,因此强烈要求舰队遣散,并且在回复奕又虑该洋兵等逗留滋事,赶即拨给薪工经费,责成阿思本迅速押带回国,并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退,不准再干预中国事务。

用不测之威,弭无穷之患,一举而数善俱备,固宜中外翕然称快也。

”1《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6页2《曾国藩全集·奏稿三》0791.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摺(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1603页3《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6页4《曾国藩全集·书信六》4458. 复奕诉同治二年八月十二日 3947页1虽然所购七船以化为乌有,但是维护了国家主权,粉碎了英国企图控制中国军事的阴谋,并且将狡狯异常之李泰国趁势革退,可谓是一举两得。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

论曾国藩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09-2班姓名:岳俊涛学号:540901020251论曾国藩姓名:岳俊涛学号:540901020251 摘要:本文较为全面、客观、公正地从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洋务运动、外交活动中的表现来评论他的是非功过, 并指出其重要性, 在中国近代历史前六十年里, 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关键词: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外交活动1曾国藩是个复杂的历史人物, 他曾镇压过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 得到满清贵族的推崇与赞许, 死后溢号“文正”,成为“中兴名臣”。

因此有些人把他奉为圣人, 加以顶礼膜拜。

辛亥革命以来对他开始了批判, 特别是解放以后把他说成大汉奸大卖国贼而加以口诛笔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由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定, 随着学术春天的到来, 曾国藩的书籍才又重新出版, 研究的也逐渐多起来。

2自1840年后, 中国社会已进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反帝反封是当时社会的主流,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 使以慈禧为首的满清王朝维持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

这个腐朽的政权, 后来又镇压戊戌变法, 抵制西方先进思想的传播, 阻挡和延缓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曾国藩的历史罪责是无庸讳言的。

但曾国藩作为满清王朝的宠臣, 要求他站在农民起义一边来支持革命, 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只能以封建士大夫、封建官吏的标准来要求他, 评价他。

当太平天国兴起, 高扬灭清的旗帜, 凡是封建官吏、封建士大夫都是站在清王朝一边的。

倘若林则徐不死, 他也会尽其所能镇压太平军, 就是当时身为布衣的左宗棠后来也投人到了镇压太平军的行列。

但林、左因反对外国侵略者有功, 我们称他们为民族英雄, 并不十分计较他们对农民军的仇视或镇压。

评价曾国藩也应用同一标准, 才能使是非清楚, 功过分明。

3.1要公正地评价曾国藩, 首先要公正地评价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这要从理论和事实的结合上来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湖南双峰•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综述今年是晚清重臣曾国藩诞辰200周年。

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两岸关系》杂志社、湖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湖南省旅游局、娄底市人民政府主办,台湾中华湖湘文化发展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等单位协办,双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2011湖南双峰•海峡两岸首届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9月2至4日在曾国藩家乡双峰县举行。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曾国藩家乡举办的第三次曾国藩学术研讨盛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向大会发来贺信或题词。

提交论文和出席会议的有来自海峡两岸的学者专家共130多人,会议收到论文128篇。

众所周知,曾国藩故居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旅游景区,曾国藩研究现已成为学术界中的一门显学,这次研讨会是在相当高的起点上举行的。

在此基础上,与会学者就曾国藩研究领域中的许多问题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现就学术研讨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曾国藩与对外开放郭平兴在《曾国藩之于西学文献阅读》一文中认为:曾国藩所处之时代,正值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而此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是生活方式、生产技术、社会思想等都已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曾国藩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西方文化,比一般的守旧士大夫有不一般的思维,在他的影响与支持下,一大批的西学文献得以在中国刊刻、流传,推动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人投身于近代科学事业中去,并由此而产生了诸多重大影响,无形之中,曾国藩成为中国近代西学文献的一个重要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学文献阅读、传播高潮的到来,奠定了中国近代许多学科的基础,推动了由“中体西用”到“全面学习西方”的转变,对近代中国科技知识的启蒙和传播影响深远。

郦波《论曾国藩的“五到五勤”说与洋务实践》一文详细分析了曾国藩的“五到五勤”说,即“眼到眼勤”、“心到心勤”、“身到身勤”、“手到手勤”、“口到口勤”,认为曾国藩能摆脱传统儒家知识分子根深蒂固的经验主义认识习惯,从“五到五勤”入手,放眼世界,学习创新,勇于实践,这才有了鼎故革新的洋务运动。

朱华、位红涛在《曾国藩科学救国思想论》一文中认为曾国藩积极践行“科学救国”思想,倡导并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这不仅增强了清王朝的军事与财政实力,延长了清王朝的寿命,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西方科技,逐渐放弃了走科举仕途的道路,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种转变促进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

台湾学者李娇莹在《综论曾国藩的洋幕》一文中通过对曾国藩洋务幕府的人才招募、机构设立以及研发内涵与成果的考察后,指出曾国藩的洋务幕僚对曾氏个人乃至社会、经济、国防与教育都深具贡献,特别是促使曾氏突破了用夏变夷观念。

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仅只停留在“师夷技”,曾国藩则在20年后力主购买西洋的船炮,并主张“师夷智”,此“智”之内涵远高于“技”,不仅包括坚船利炮,还包括了科学知识、技术及多面向的学术思想。

这项突破性的任务,已具有带领中国迈向文化学习更高层次的“制度面”及“思想面”的推力,对于打破中国传统思想的盲点,开启学习西方的风气上,对中国现代化脚步的加速有绝对的贡献。

不仅仅如此,曾氏洋幕运作的过程中,带动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知识传播的高潮,也渐渐带动民间投资企业的风气,中国社会的鄙视技艺、重义轻利的保守观念,亦因此而渐渐改观,开始重视机器制造技术,有了谋富求利的商业观念。

二、关于曾国藩的军事思想与实践台湾学者对于曾氏的军事思想与实践这方面研究较多。

葛建业在《曾国藩的治军思想》一文中认为,曾氏原为一介书生,其治军思想的形成有二:一是他奉诏帮办湖南团练与组建湘军时,审视“绿营”的积弊,速谋改正;一是他研究当时敌人的兵势、地理条件,发展出一套有效的战略战术,力体躬行。

他的带兵练兵与用兵之道,是随时代与兵势而转移,是从研究发展的创获而精练,是以不拘泥成见不墨守成规专注效率而遣将用兵,故能击败兵力雄厚于己的太平军,稳住清廷江山。

邓定秩在《曾国藩的治军思想与风范》中概括曾国藩用兵在战略上强调据守要地,巩固后方,积极进攻,各个击破;在战术上主张“稳扎稳打”,讲求“主客奇正”,以寡击众,开创水陆联合作战的先河。

胡光东在《曾国藩之为学治事与治军修为》中总结曾氏军事成功之道是“忍”,首先就是坚忍,其次就是忍耐。

所以曾国藩所率之湘军独立不惧怕,坚忍不拔,是充满活力的战斗群体。

严光平在《湘军崛起与洪杨之乱敉平析述》中总结太平军失败与湘军致胜的原因有四:一就军略言,太平军只顾向前,不顾后方。

湘军自统帅曾国藩胡林翼以降,皆属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之士,于后方安危,丝毫不予放松,此为胜败之首要关键;二就政策言,太平军只顾攻城,不顾治地;只顾掠食,不顾抚民;三就人才言,太平军骁勇善战之悍将固多,然具政治才干者却颇匮乏。

曾国藩待取得朝廷信任之后,更运用其敏锐眼光,拔擢身具才谋者,湘军各级干部皆能发抒所长,各尽其才,此亦属胜败关键之一;四就主义言,太平军之种族主义已为其神权主义遮覆而退色失效,其所持神权主义,亦不合于国人主流观念。

反之,湘军之名教主义在中国已有数千年根基,加诸曾国藩、罗泽南等鼓舞激励,自非太平军所倡之神权主义能抗衡。

犹为甚者,洪秀全之神权主义皆为虚晃伪假之说,曾国藩之名教主义,却系真实一致。

换言之,前者只是利用神权、假托神旨、对于神义并无真实之信仰,徒仅藉此满足个人私欲;后者是诚心诚意维持名教,并非假藉名器,妄达一己目的。

洪杨起事,不特于汉族无益,曾氏不出,洪杨也不可能治好国,洪杨可原也实可恨,曾氏可敬也实可原。

大陆学者邵华在《试论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经济机构对湘军兴起的影响》中分析了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结构,认为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湘军的兴起提供了物质上的基础,嘉道时期湖南社会经济的特点迫使湖南社会中小地主阶级和农民寻找出路,投身湘军,同时湘军丰厚的军饷和战争中能够掳掠私财也吸引着他们,更有改变门庭获得军功的机会,所以他们人人争拔濯,冀自效。

张云、韩洪泉在《试论曾国藩的军事指挥艺术》中指出曾国藩的军事指挥艺术有四个特点:一是以上制下、居高控远的战略决策;二是以活济呆、稳慎徐图的战役指挥;三是以主待客、奇正结合的战术原则;四是以水辅陆、呼吸相顾的协同思想。

曾国藩的军事才能,更多地体现在他高远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治军才干、稳健的战术思想和突出的协调能力上,他处处谨慎、务求踏实的作战风格,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军事指挥才能的发挥。

同时,他在军事上的许多挫折与朝廷的遥制和瞎指挥不无关系。

彭昊《论曾国藩“奇正互用”的治军之道》一文从道家与兵家密不可分的关系着手,探讨了曾国藩军事思想的又一来源,认为曾国藩吸收黄老道家“以奇用兵”的思想,提出并实践了“奇正互用”的军事原则,重视雕剿游击之法,充分体现出以道补儒的思维方式,在战争中成长为具有独特战略眼光的军事家,其治军之道在中国军事史上影响深远。

成赛军在《曾国藩与晚清海防述论》一文中分析了曾国藩海防思想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经世致用、开放纳新治学观的逻辑发展,二是倔强刚毅的内在性格使然,三是对外来侵略冲击的应力回应。

认为曾国藩提出的“师夷智”是近代海防论重兴的思想基础,曾氏在臵办船炮、输入海防知识、推动海军建设、打造海防团队力量上作出的诸多努力,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海防建设的发展。

史滇生在《曾国藩与晚清海防》中认为曾国藩主张“师夷智以造炮制船”的海防建设方针,遣人赴美国购买“制器之器”,建立“江南制造总局”,倡导建立轮船水师,主张中国向西方国家购买舰船,并力主中国政府掌控所购舰船,反对外国干涉中国海防事务的努力,对晚清海防海军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君恒、王新在《曾文正公的礼仪论》中指出曾国藩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湘军中推行儒家礼仪原则和规范,将孔、孟的仁、礼思想贯穿于官兵的头脑中,以“内仁外礼”的形式表现出来,曾氏视此为以礼治军的核心内容,他把封建伦理观念和尊卑等级融合在一起,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用父子、兄弟、师生的关系,弥补军中上下尊卑等级的不足,来减少军中官兵之间的摩擦和抵触情绪,这种以儒家仁义礼治湘军的效果是十分明显,对于湘军内部人际关系的定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关于曾国藩的修身用人行政之术沈葵、祖建在《湘皖两地近代名人群体的文化比较——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例》一文中认为:曾国藩对儒学的追求渗透于他的价值核心,贯穿于他一生的精神世界中。

曾氏笃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格守“三纲五常”,以礼自治,以礼治人,其家书、家信折射出他确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曾国藩待人以“仁”为准则,对子女言传身教,对同僚以宽厚为上,对君主忠诚不二,对自己严于律己,处事行为以诚信忍耐为要。

这些无不体现出曾国藩个人文化修养的高尚底蕴。

张永春在《晚清理学对墨学的吸纳与排斥——以曾国藩等理学家为中心的分析》一文中认为在个体道德修养方面曾国藩援墨入儒,强调墨家的勤俭精神,并兼老庄之静虚,训诫家人和下属勤苦俭约。

显然,曾氏的内圣外王之道包含着鲜明的墨家色彩,远非儒家思想所能涵盖。

李育民在《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析论》一文中研究得出曾国藩的修身思想有:一、积诚为慎,修德砥行。

曾氏完整地继承了传统文化中关于“诚”的思想,视“诚”为一切事务的根本和修身的基本之道,而慎独最能体现“诚”,一个人能做到慎独,就能达到修身的最高境界,为此曾氏订立了“敬、恕、诚、静、勤、润”六字课心课身之法;二、无好快意之事,常存省过之心。

曾氏严格按着“慎独”的要求,时时自省改过,谨小慎微,防微杜渐,铸就自己的品格;三、取人为善,不忮不求。

曾氏注意获得“诚意”及修身的方法,请师长、亲友、僚属随时规谏自己,非常重视同僚部属的意见,师法一古人或今人之贤者,按照自己所要求的诚身之道,战战兢兢,持之以恒,死而后已。

汪树民、朱坚真在《曾国藩与官场规则》一文中认为曾氏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思想上认识到官场规则存在的价值及主动适应的必要性,自此对同僚和气、谦虚、礼节周到;对皇帝不再直言不讳,学会打太极;注意笼络人心;治军不再一味从严,而是宽严相济。

所以这些,曾氏貌似随大流,实则依然有风骨。

张超在《从曾国藩的成功看专制王权的自私野蛮》一文中认为长期浸染于孔孟程朱之学的曾国藩在“修齐治平”的道路上,把湖湘文化的功利实用与程朱理学的性命道德结合地恰到好处,克服权力自我膨胀的天性,只做事不揽权,时时警醒自己不可疏忽主奴之别。

而且,他后来的圆融也与一般世俗的油滑机智不同,仍以质朴方刚为基础,历经万般磨难仍不改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初衷,极力践行“勤劳朴拙”、“花看半开”、“持虚保泰”的处世之道,并能严格贯穿于为人处事和做官治家之日常生活中而不敢有半点苟且之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