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如何配置维护
02. ECP 日常维护流程手册

ECP日常维护手册(版本1.0)2004年9月目录1. 在页面中的全部检查.........................................................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检查IMS RING的状态 (4)3. 检查DCS状态. (6)4. 检查DCI LINK状态 (8)5. Link set 检查 (9)6. 检查ROP 和SPA 文件 (12)7. 成功的修改数据后备份数据库 (17)8. 注意观察AFT 进程 (17)9. 检查/etc/log目录下的log文件 (17)10 检查和诊断MT(磁带机) (18)11. 如何切换Port Switch (20)12. DFC/MHD 诊断 (20)13. IOP 诊断 (22)14. MT 诊断 (23)15. 信令节点(Link Node)诊断 (24)16. CDN诊断 (24)17. DLNE 诊断 (25)18. 系统备份带 (26)19. 检查清除制冷风扇过滤网. (26)20. RPCN 诊断. (26)附录-1: (27)注释:只有对朗讯的系统很熟悉的操作管理技术人员,才可以操作测试设备来进行以下的测试.1. 在页面中的全部检查2120页面–系统状态显示页面,可以显示如:任何基站,DCS,CDN或者是INTER-MSC的非正常状态。
如果有非正常的状态那么可以通过各种颜色的结合来显示出来。
进入2120页面–系统状态页面:1.从AUTOPLEX System 1000 ECP Access 菜单中选择 ECP Control & Display(也就是ECP控制和显示页面)选项。
2. 2120页面–通过键入命令2120来进入系统状态显示页面。
图形 1-1图形 1-1 是一个2120页面的例子。
单元的状态由各种颜色来标识出来。
红色–单元存在问题绿色–单元为正常状态如果某一个单元有问题,那么由上述可以分析出上面图形中的单元的状态,并且进入相应的页面。
SAP系统操作手册MM部分02-维护供应商主数据

维护供应商主数据1、目的:创建、修改供应商主数据2、适用范围:集团所有供应商3、文件内容概述:⑴供应商类型(即帐户组)分为五类:⑵供应商有三个层面的数据:①一般数据:属于集团层面的数据(即所有公司代码都共享的数据),所有供应商都要维护。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地址、控制和支付交易。
②公司代码数据:属于公司层面的数据,即某公司代码下的会计数据,只要某公司与供应商需要结算,都要维护此视图。
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会计信息、支付交易、信函和预扣税。
③采购组织数据:属于采购组织层面的数据。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采购数据、合伙人功能。
⑶维护供应商主数据的事务码:①创建供应商主数据的事务码:创建一般数据:FK01、MK01或XK01。
创建时选择“帐户组”即可创建公司代码数据:FK01、XK01。
(同时维护了“一般数据”)创建采购组织数据:MK01、XK01。
(同时维护了“一般数据”)集中创建供应商主数据:XK01。
(可以维护供应商所有层面的数据:一般数据、公司代码数据和采购组织数据)员工供应商、财务供应商:只要维护“一般数据”和“公司代码数据”,不需维护“采购组织数据”。
FK01或XK01。
②修改供应商主数据的事务码:修改一般数据:FK02、MK02或XK02。
修改公司代码数据:FK02、XK02。
修改采购组织数据:MK02、XK02。
集中修改供应商主数据:XK02。
③显示供应商主数据的事务码:显示一般数据:FK03、MK03或XK03。
显示公司代码数据:FK03、XK03。
显示采购组织数据:MK03、XK03。
集中显示供应商主数据:XK03。
(4)如果供应商属于集团采购供应商,则sap系统中在“免税号”中输入公司代码,协同网供应商主数据在“计息周期”中填入公司代码。
注意:只要子公司提交的供应商主数据中“计息周期”内填入了公司代码,则必须要公司层审核人提供采购合同,否则不能维护。
(5)采购组织:江中药业、江中医贸和江中小舟的采购组织为1000,其他公司的采购组织与公司代码一致。
网络设备和安全设备运维标准流程

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配置备份与恢复
02
定期对设备配置进行备份,以便在配置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恢
复,保障网络的稳定性。
配置版本控制
03
对设备配置进行版本控制,记录每次配置的变更内容和时间,
方便后续的审计和追溯。
设备监控与故障处理流程
设备状态监控
实时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网络性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故 障。
日志分析
收集系统和应用的日志数据,通过日志分析工具进行深度 分析,发现潜在问题。
运维数据分析技术
01
数据采集
通过各种手段收集运维相关的数 据,包括系统性能数据、应用运 行数据、用户行为数据等。
数据处理
02
03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 、转换等操作,以便于后续分析 。
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对处 理后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发 现运维过程中的规律和问题。
运维工具介绍
Nagios
一款开源的系统和网络监控工具,可监控 各种网络设备、服务器和应用的状态。
A Ansible
一款简单强大的自动化运维工具, 可实现批量系统配置、软件部署、
任务执行等功能。
B
C
D
Prometheus
一款开源的系统监控和告警工具,可实现 对服务器、容器、数据库等资源的实时监 控和告警。
自动化测试
利用自动化测试框架和工具,对软件、系统等进 行全面的测试,确保质量。
自动化监控
通过自动化监控工具,实时收集、分析系统和应 用的性能数据,及时发现问题。
运维监控技术
系统监控
监控服务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如CPU、内存、磁盘、网络 等。
应用监控
C-02-O-M-第1-1-2节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精)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一、机器人本体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更换电池 步骤: 1) 将控制器的控制电源置为 OFF。 2) 拆下电池盖板安装螺栓 (2 个)后拆卸电池盖板。 3) 应逐个更换电池。电池盒位于电池盖板内。电池盒位于电池盖板背面。 4) 将新电池插入到电池盒中,连接到导线连接器上。此外,进行电池更换时应将所 有电池均更换为新电池。 5) 确认所有的备份电池均被更换为新电池。如果包含有旧电池,旧电池有可能会发 热而破损。 6) 按原样安装电池盖板。此时,应注意不要夹到电缆。 7) 对电池使用时间进行初始化。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二、机器人控制器的维保
1、维护点检的时间期限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二、机器人控制器的维保
2、点检项目 日常点检项目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二、机器人控制器的维保
2、点检项目
定期点检项目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二、机器人控制器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更换控制器电池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一、机器人本体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皮带的更换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一、机器人本体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上油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一、机器人本体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上油
பைடு நூலகம்
注意: (1)上油时,请将控制器电源关闭; (2)请擦拭附着在球形螺栓花键的轴 端部和螺母部 (右图箭头部)的润滑脂。 如在附着剩余油脂的状况下运转,油脂会 大量飞溅至机械臂内,甚至飞溅至 2 号机 械臂内的同步皮带上,从而导致同步皮带 提早老化
三菱工业机器人的维护与保养 二、机器人控制器的维保
3、点检操作要领 过滤网的清扫与更换
H3C ICG 2000 02-接口管理配置指导

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商标。对于本手册中出现的其它公司的商标、产品标识及商品名称,由各自权
利人拥有。
由于产品版本升级或其他原因,本手册内容有可能变更。H3C 保留在没有任何通知或者提示的情况 下对本手册的内容进行修改的权利。本手册仅作为使用指导,H3C 尽全力在本手册中提供准确的信 息,但是 H3C 并不确保手册内容完全没有错误,本手册中的所有陈述、信息和建议也不构成任何 明示或暗示的担保。
3. 各类标志 本书还采用各种醒目标志来表示在操作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这些标志的意义如下:
该标志后的注释需给予格外关注,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对人身造成伤害。 提醒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不当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或者设备损坏。 为确保设备配置成功或者正常工作而需要特别关注的操作或信息。 对操作内容的描述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说明。 配置、操作、或使用设备的技巧、小窍门。
内容介绍
帮助您详细了解设备硬件规格和安装方法,指导 您对设备进行安装 帮助您详细了解单板的硬件规格 帮助您掌握设备软件功能的配置方法及配置步骤 详细介绍设备的命令,相当于命令字典,方便您 查阅各个命令的功能 帮助您掌握通过Web界面配置设备的方法及配置 步骤
帮助您了解产品版本的相关信息(包括:版本配 套说明、兼容性说明、特性变更说明、技术支持 信息)及软件升级方法
资料意见反馈
如果您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产品资料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反馈:
E-mail:info@ 感谢您的反馈,让我们做得更好!
目录
1 以太网接口配置 ································································································································· 1-1 1.1 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通用配置 ···········································································································1-1 1.1.1 Combo接口配置······················································································································1-1 1.1.2 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基本配置·································································································1-2 1.1.3 关闭以太网接口或子接口········································································································1-3 1.1.4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流量控制功能 ·····························································································1-4 1.1.5 配置以太网接口物理连接状态抑制功能 ··················································································1-4 1.1.6 配置以太网接口环回测试功能·································································································1-5 1.1.7 以太网接口二三层模式切换 ····································································································1-6 1.2 二层以太网接口配置··························································································································1-6 1.2.1 二层以太网接口配置任务简介·································································································1-6 1.2.2 配置端口组······························································································································1-7 1.2.3 配置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的风暴抑制比 ··················································································1-7 1.2.4 配置以太网接口统计信息的时间间隔······················································································1-8 1.2.5 配置允许长帧通过以太网接口·································································································1-8 1.2.6 配置以太网接口进行环回监测·································································································1-9 1.2.7 配置以太网接口的MDI模式···································································································1-10 1.2.8 检测以太网接口的连接电缆 ··································································································1-11 1.3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 ·········································································································1-12 1.3.1 三层以太网接口和子接口配置任务简介 ················································································1-12 1.3.2 配置以太网接口或子接口的MTU ··························································································1-12 1.3.3 配置以太网接口为混杂模式 ··································································································1-13 1.3.4 配置以太网接口/子接口的MAC地址······················································································1-13 1.3.5 配置以太网接口令牌功能······································································································1-13 1.4 以太网接口显示和维护 ····················································································································1-14
02 - 软件开发计划(SDP)

软件开发计划(SDP)说明:1.《软件开发计划》(SDP)描述开发者实施软件开发工作的计划,本文档中“软件开发”一词涵盖了新开发、修改、重用、再工程、维护和由软件产品引起的其他所有的活动。
2.SDP是向需求方提供了解和监督软件开发过程、所使用的方法、每项活动的途径、项目的安排、组织及资源的一种手段。
3.本计划的某些部分可视实际需要单独编制成册,例如,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软件质量保证计划和文档编制计划等。
目录软件开发计划(SDP) (1)1引言 (6)1.1标识 (6)1.2系统概述 (6)1.3文档概述 (6)1.4与其他计划之间的关系 (6)1.5基线 (6)2引用文件 (6)3交付产品 (7)3.1程序 (7)3.2文档 (7)3.3服务 (7)3.4非移交产品 (7)3.5验收标准 (7)3.6最后交付期限 (7)4所需工作概述 (7)5实施整个软件开发活动的计划 (7)5.1软件开发过程 (8)5.2软件开发总体计划 (8)5.2.1软件开发方法 (8)5.2.2软件产品标准 (8)5.2.3可重用的软件产品 (8)5.2.4处理关键性需求 (9)5.2.5计算机硬件资源利用 (9)5.2.6记录原理 (9)5.2.7需方评审途径 (9)6实施详细软件开发活动的计划 (10)6.1项目计划和监督 (10)6.1.1软件开发计划(包括对该计划的更新) (10)6.1.2CSCI测试计划 (10)6.1.3系统测试计划 (10)6.1.4软件安装计划 (10)6.1.5软件移交计划 (10)6.1.6跟踪和更新计划,包括评审管理的时间间隔 (10)6.2建立软件开发环境 (10)6.2.1软件工程环境 (11)6.2.2软件测试环境 (11)6.2.3软件开发库 (11)6.2.4软件开发文档 (11)6.2.5非交付软件 (11)6.3系统需求分析 (11)6.3.1用户输入分析 (11)6.3.2运行概念 (11)6.3.3系统需求 (11)6.4系统设计 (11)6.4.1系统级设计决策 (11)6.4.2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11)6.5软件需求分析 (11)6.6软件设计 (11)6.6.1CSCI级设计决策 (12)6.6.2CSCI体系结构设计 (12)6.6.3CSCI详细设计 (12)6.7软件实现和配置项测试 (12)6.7.1软件实现 (12)6.7.2配置项测试准备 (12)6.7.3配置项测试执行 (12)6.7.4修改和再测试 (12)6.7.5配置项测试结果分析与记录 (12)6.8配置项集成和测试 (12)6.8.1配置项集成和测试准备 (13)6.8.2配置项集成和测试执行 (13)6.8.3修改和再测试 (13)6.8.4配置项集成和测试结果分析与记录 (13)6.9CSCI合格性测试 (13)6.9.1CSCI合格性测试的独立性 (13)6.9.2在目标计算机系统(或模拟的环境)上测试 (13)6.9.3CSCI合格性测试准备 (13)6.9.4CSCI合格性测试演练 (13)6.9.5CSCI合格性测试执行 (13)6.9.6修改和再测试 (13)6.9.7CSCI合格性测试结果分析与记录 (13)6.10CSCI/HWCI集成和测试 (13)6.10.1CSCI/HWCI集成和测试准备 (14)6.10.2CSCI/HWCI集成和测试执行 (14)6.10.3修改和再测试 (14)6.10.4CSCI/HWCI集成和测试结果分析与记录 (14)6.11系统合格性测试 (14)6.11.1系统合格性测试的独立性 (14)6.11.2在目标计算机系统(或模拟的环境)上测试 (14)6.11.3系统合格性测试准备 (14)6.11.4系统合格性测试演练 (14)6.11.5系统合格性测试执行 (14)6.11.6修改和再测试 (14)6.11.7系统合格性测试结果分析与记录 (14)6.12软件使用准备 (14)6.12.1可执行软件的准备 (15)6.12.2用户现场的版本说明的准备 (15)6.12.3用户手册的准备 (15)6.12.4在用户现场安装 (15)6.13软件移交准备 (15)6.13.1可执行软件的准备 (15)6.13.2源文件准备 (15)6.13.3支持现场的版本说明的准备 (15)6.13.4“已完成”的CSCI设计和其他的软件支持信息的准备 (15)6.13.5系统设计说明的更新 (15)6.13.6支持手册准备 (15)6.13.7到指定支持现场的移交 (15)6.14软件配置管理 (15)6.14.1配置标识 (16)6.14.2配置控制 (16)6.14.3配置状态统计 (16)6.14.4配置审核 (16)6.14.5发行管理和交付 (16)6.15软件产品评估 (16)6.15.1中间阶段的和最终的软件产品评估 (16)6.15.2软件产品评估记录(包括所记录的具体条目) (16)6.15.3软件产品评估的独立性 (16)6.16软件质量保证 (16)6.16.1软件质量保证评估 (17)6.16.2软件质量保证记录、包括所记录的具体条目 (17)6.16.3软件质量保证的独立性 (17)6.17问题解决过程(更正活动) (17)6.17.1问题/变更报告 (17)6.17.2更正活动系统 (17)6.18联合评审(联合技术评审和联合管理评审) (17)6.18.1联合技术评审包括----组建议的评审 (17)6.18.2联合管理评审包括----组建议的评审 (17)6.19文档编制 (17)6.20其他软件开发活动 (18)6.20.1风险管理,包括已知的风险和相应的对策 (18)6.20.2软件管理指标,包括要使用的指标 (18)6.20.3保密性和私密性 (18)6.20.4分承包方管理 (18)6.20.5与软件独立验证与确认(IV&V)机构的接口 (18)6.20.6和有关开发方的协调 (18)6.20.7项目过程的改进 (18)6.20.8计划中未提及的其他活动 (18)7进度表和活动网络图 (18)8项目组织和资源 (18)8.1项目组织 (19)8.2项目资源 (19)9培训 (19)9.1项目的技术要求 (19)9.2培训计划 (19)10项目估算 (19)10.1规模估算 (20)10.2工作量估算 (20)10.3成本估算 (20)10.4关键计算机资源估算 (20)10.5管理预留 (20)11风险管理 (20)12支持条件 (20)12.1计算机系统支持。
计算机维护方案范文

计算机维护方案范文一、硬件维护方案:1.定期检查硬件设备:定期对计算机硬件进行一次全面的检查,包括主机、硬盘、内存、网卡等所有硬件设备的检查,确保设备良好,无异常。
2.定期清洁:定期清洁计算机硬件设备,例如清理主板上的灰尘、清理硬盘上的垃圾文件等。
这样可以防止硬件设备过热或堵塞,延长硬件的使用寿命。
3.备份数据:定期对重要的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止意外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备份数据可以选择外部硬盘、云存储等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4.定期更新或升级硬件设备:随着科技的进步,硬件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定期更新或升级硬件设备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和稳定性,保持与时俱进。
二、软件维护方案:1.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软件: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可以修复系统漏洞,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议将自动更新功能打开,定期检查并安装最新的补丁和更新。
2.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安装可靠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是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和恶意软件的重要措施。
定期更新病毒库可以提高杀毒软件的效果。
3.定期清理软件垃圾文件:通过定期清理软件垃圾文件可以释放硬盘空间,提高计算机运行效率。
可以使用系统自带的清理工具或第三方清理软件进行清理。
4.定期优化系统性能:定期进行系统性能优化可以加快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进行磁盘碎片整理、系统注册表清理、自启动项管理等操作。
三、网络维护方案:1.保护网络安全:对计算机进行网络安全设置,包括安装防火墙、设置安全密码、限制访问权限等。
定期进行网络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安全漏洞和风险。
2.定期更新网络设备:网络设备也需要定期更新,包括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
更新设备的固件和驱动程序可以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
3.定期备份网络配置:定期备份网络配置可以防止网络设备故障或配置丢失所带来的影响。
备份可以选择保存在外部设备或云存储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恢复性。
4.网络优化:通过对网络进行性能优化可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和稳定性。
联想服务器维护指南

存储设备
包括硬盘、SSD等 ,用于长期存储数 据。
电源
为服务器各组件提 供电力。
服务器硬件的规格和参数
处理器型号与核心 数
内存容量与速度
存储设备的容量与 速度
主板的扩展性
电源的功率与稳定 性
决定了服务器的计算能 力。
影响服务器的数据处理 速度。
影响数据存储和读取的 速度。
硬件升级与优化
存储设备升级
01
根据数据存储需求,增加或更换更高容量的硬盘、SSD等存储
设备,以提高数据存储能力。
内存升级
02
根据服务器运行的应用程序需求,增加或更换更高容量的内存
条,以提高服务器处理能力。
处理器升级
03
根据服务器性能需求,升级更强大的处理器,以提高整体性能
。
软件升级与优化
操作系统升级
根据业务需求,将数据从旧系统迁移到新系 统,以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数据备份
定期对服务器数据进行备份,以防数据丢失 或损坏。
数据清理
定期清理无用或过期的数据,以释放存储空 间和提高数据管理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3
服务器维护操作
硬件维护操作
定期检查硬件设备
包括服务器的主板、CPU、内存 、硬盘等,确保没有损坏或异常
。
清洁服务器
定期清洁服务器的外壳和内部组件 ,去除灰尘和污垢,保持散热良好 。
更换损坏部件
如果发现任何硬件部件损坏,应及 时更换,以避免影响服务器的正常 运行。
软件维护操作
更新系统补丁和安全软件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
总结词
操作系统的选择与安装是服务器维护的基础,需要谨慎选择和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2章如何配置维护T2000...................................................................................................2-12.1 管理网管用户.....................................................................................................................2-12.1.1 新建操作集..............................................................................................................2-12.1.2 新建设备集..............................................................................................................2-22.1.3 新建网管用户组.......................................................................................................2-32.1.4 修改网管用户组权限................................................................................................2-42.1.5 新建网管用户及分配权限.........................................................................................2-52.1.6 调整网管用户权限....................................................................................................2-62.1.7 修改网管用户常规属性............................................................................................2-82.2 使能远程维护用户..............................................................................................................2-82.3 T2000登录管理..................................................................................................................2-92.3.1 锁定T2000客户端屏幕...........................................................................................2-92.3.2 切换网管用户.........................................................................................................2-102.3.3 单用户模式与多用户模式的互换............................................................................2-102.3.4 强制其他用户退出T2000......................................................................................2-112.3.5 修改网管用户密码..................................................................................................2-122.4 维护T2000的数据库.......................................................................................................2-132.4.1 立即备份T2000的MO数据..................................................................................2-132.4.2 自动备份T2000的MO数据..................................................................................2-162.4.3 恢复T2000的MO数据.........................................................................................2-172.4.4 备份T2000数据库................................................................................................2-192.4.5 恢复T2000数据库................................................................................................2-212.4.6 导出脚本文件.........................................................................................................2-222.4.7 导入脚本文件.........................................................................................................2-232.4.8 初始化T2000数据库.............................................................................................2-242.5 配置升级向导...................................................................................................................2-262.6 使用System Monitor查看网管运行状态..........................................................................2-27表格目录表2-1 T2000各种数据维护功能比较............................................................................2-13第2章如何配置维护T2000介绍如何配置和维护T2000自身的一些操作,包括:z管理网管用户z使能远程维护用户z T2000登录管理z维护T2000的数据库z配置升级向导z使用System Monitor查看网管运行状态2.1 管理网管用户介绍如何创建网管用户及分配权限、调整网管用户的权限。
网管用户的权限划分使用“分权”和“分域”管理方式。
“设备集”表示管理域,“操作集”表示权限集。
建议按照以下过程创建网管用户。
过程描述1 新建操作集2 新建设备集3 新建网管用户组4 新建网管用户及分配权限5 修改网管用户常规属性6 调整网管用户权限2.1.1 新建操作集目的介绍如何创建操作集。
操作集是定义用户操作权限的集合。
对用户操作进行合理分权。
规划并创建操作集后,将特定操作集授权给特定用户组,用户组的所有用户就享有执行操作集中的操作的权限。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分配和管理网管用户权限。
条件“网管管理员”及以上的网管用户权限。
步骤步骤 操作1 在主菜单中选择[系统管理/网管用户管理]。
2在上单击右键,选择[新建操作集], 弹出“新建操作集”对话框。
3输入新的操作集信息。
4 选择“成员”选项卡,为操作集添加成员。
5单击<确定>。
2.1.2 新建设备集目的介绍如何新建设备集。
设备集是定义网络资源的集合,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分域。
规划并创建设备集后,将特定设备集授权给特定用户组,用户组的所有用户就享有对设备集的设备进行操作的权限。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统一分配和管理网管用户权限。
条件“网管管理员”及以上的网管用户权限。
步骤步骤 操作1 在主菜单中选择[系统管理/网管用户管理]。
2在上单击右键,选择[新建设备集],弹出“新建设备集”对话框。
3输入新的设备集信息。
4 选择“成员”选项卡,为设备集添加成员。
5单击<确定>。
2.1.3 新建网管用户组目的介绍如何新建网管用户组。
条件“网管管理员”及以上的网管用户权限。
步骤步骤 操作1 在主菜单中选择[系统管理/网管用户管理]。
2在上单击右键,选择[新建用户组],弹出“新建用户组”对话框。
步骤操作3输入新的用户组信息。
4单击<确定>。
2.1.4 修改网管用户组权限目的介绍如何修改网管用户组权限。
条件“网管管理员”及以上的网管用户权限。
步骤步骤 操作1 在主菜单中选择[系统管理/网管用户管理]。
2 进入中选择相应的用户组。
3选择“权限”选项卡。
单击<添加>,弹出“添加权限”对话框。
步骤操作选中添加的操作类型、操作集名称和操作对象,单击<添加>。
5 选择相应的记录,单击<删除>可删除网管用户组权限。
(可选)6 单击<确定>。
2.1.5 新建网管用户及分配权限目的介绍如何新建网管用户并为之分配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