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分离定律

合集下载

分离定律

分离定律

(四) 豌豆子叶颜色遗传因子的分离与组合
16
(一) 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试验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遗传因子 (inherited factor /determinant, hereditary determinant/factor)的概念,认为: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 遗传因子控制; 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dominant ~)控制,而隐性性状 由隐性因子(recessive ~)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 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测交法,是把被测验的个体 因为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
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根 据测交子代Ft所出现的表现
种含隐性基因的配子,它们 和含有任何基因的某一种配 子结合,其子代将只能表现 出那一种配子所含基因的表 现型。所以测交子代的表现 型的种类和比例正好反映了 被测个体所产生的配子种类 和比例。
2)

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是cc,只产生含c的一种配子。
推测:如果用杂种F1与白花植株(cc)杂交,后代应该 有两种基因型(Cc和cc),分别表现为红花和白花,且
比例为1:1。
31
纯合体(如CC)只产生
(二)自交法 一种类型的配子,其
自交后代也都是纯合 1. F 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 2 体,不会发生性状分 1) (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 离现象;
4. 建立了遗传研究的基本方法。
45
(二)在遗传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遗传因子假说及其分离规律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而且对生物遗传改良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2. 3. 4.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孟德尔定律—分离定律(普通遗传学课件)
为了解释这些遗传现象,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假设。
一、遗传因子假设
(二)遗传因子假设的内容 1.遗传性状是由遗传因子 (hereditary determinant)决 定的
2.每个植株的每一种性状都 分别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 3.每一配子(性细胞)只有 成对遗物体所表现的性状,简称表型。它是基因型和外 界环境作用下具体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观测的。 豌豆:红花和白花 小麦: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眼 人类:单双眼皮,有无酒窝,有无耳垂,蝶形与镰形红细
胞……
小麦的无芒与有芒
果蝇红眼与白银
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
外界环境条件不变时
红花(CC) 白花(cc) 若纯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Ft
红花(Cc) 杂合体
编著者 申顺先;审阅者 卢良峰
红花(Cc) 白花(cc) 若杂合体 隐性纯合体
测交法
×
红花(Cc) 杂合体
白花(cc)
Ft
纯合体
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测交,若后代不分离全开红花则该红花植株 为纯合体(CC),若分编离著为者 申红顺先 花;与审阅白者花卢良则峰 其为杂合体(Cc)。
4.不同基因型的合子及 个体存活率相同。
三、分离比例的实现条件
5.各种基因型个体处在一致的正常环境条件下,并有较 大的群体。
结论
五个条件中任何一个条件不能满足都会导致偏离这 些比例。
由此可见,表型比例3∶1、1∶1只是分离定律的一种表
现形式而已。
《遗传学》
自交法验证分离定律
引言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完全建立在一种假设的基础上,这个 假设的实质是杂种细胞里同时存在显性与隐性基因(即C与c 基因),并且这一成对基因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互 不干扰,因而产生C和c两种不同的配子。

分离定律(上课用)

分离定律(上课用)

杂交实验
F2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紫花∶白花 = 3∶1
F2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CC∶Cc∶cc =1∶2∶1
理论解释(假说)(5点)
测交验证
子代性状表现类型及其比例为
紫花∶白花 = 1∶1
子代遗传因子组成及其比例
Cc∶cc =1∶1
分离定律实质
显性的相对性
一般题型: 写出子代的基因型与性状
亲代组合
子代表现类型


总数
600
200
800
700
0
700
300
300
600
210
70
280
写出基因型:A Dd ,B
Dd ,
C
DD
,D dd ,E Dd 。
必修Ⅱ 遗传与进化
子代与亲代之间的相似性
——遗传
子代与亲代,子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异性
——变异
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基础!
§1.1 分离定律
遗传学之父——孟德尔 奥地利人,天主神父
主要工作:18561864经过8年的杂交试
验,1865年发表了 《植物杂交试验》的论
文。
(1822——1884)
主要成就:揭示了遗传的 两个基本定律
AA×Aa AA×aa Aa×Aa Aa×aa aa×aa
子代基因型及比例
AA:Aa=1:1 Aa
AA:Aa:aa=1:2:1
Aa:aa=1:1 aa
子代性状及比例
全显 全显 显:隐=3:1 显:隐=1:1 全隐
根据子代性状比例判断亲代基因型
子代性状比例
显:隐=3:1 显:隐=1:1
全隐 全显
亲代基因型

第一章 第一节分离定律 3课时

第一章 第一节分离定律  3课时

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分离定律的习题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正推类型:已知双亲的基因型或表现型,推后代的基 因型或表现型及比例。 二是逆推类型: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推双亲的基因型
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考虑纯合子,特别是隐性纯合子。因为纯合子含有相 同的遗传因子,因而在亲代与子代之间遗因子的组成及推 断上有直接明显的推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如果亲代有显性纯合子,则子代一定是显性性状, 即DDX亲 D--(显性)
方法:让F1与隐性纯合亲本相交
——测交
四、分离假设的验证
测交法
P
配子
F1紫花 × 白花
Cc C c 1 : 1
cc c
测交 后代
紫花Cc 1 : 白花cc 1
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基 因的传递规律,而不适用于原核生物、无性 生殖、细胞质基因的遗传.
六、显性的相对性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不同的等位 基因互相独立、互不沾染,在形成配子时 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结果 是一半的配子带有一种等位基因,另一半 的配子带有另一种基因。
三、对分离假设的验证
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 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
要证明分离定律,就要证明F1(Cc) 产生的配子类型为C:c = 1:1。
七、显隐性性状的判断方法
1、根据定义判断: 如一对相对性状(紫花和白花)的亲本杂交,后代只有 一种性状(紫花),则该性状为显性。(亲代不同,子代相同)
2、根据性状分离现象判断: 如亲本都是紫花,后代中既有紫花也有白花, 则白花为隐性.(亲代相同,子代不同)
3、根据性状分离比判断: 如两亲本杂交,后代出现3:1,则3为显性, 1为隐性。

第一节 分离定律

第一节  分离定律

同一个家族携带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可能性较大, 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几率就大, 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例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 中的遗传学问题(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4.个体类 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纯合子:由两个基因型相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 子发育成的个体。如 DD 或 dd 。其特点是纯合子自 交后代都是纯合子,无性状分离现象。其中 DD 是 显性纯合子,dd是隐性纯合子。 杂合子:由两个基因型不同的配子结合成的合 子发育成的个体。如Dd。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 出现性状分离现象。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 一定相同吗?
四、显性的相对性
1 完全显性:豌豆 2 不完全显性:金鱼草的花色遗传
3 共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同 时表现出双亲的现象.如:AB血型
人类ABO系统血型表
血型 基因型 红细胞上的抗原 显隐性关系
A
B
IAIA,IAi
IBIB,IBi
A
B
IA对i为完全显性
1 2
× c
1 2
Cc C
1 2
c
杂合子:由两个基 因不同的配子结合 而成的个体,如 Cc。
F2
1 4
纯合子:由两个基 1 1 1 因相同的配子结合 CC 4 Cc 4 Cc 4 cc 而成的个体,如 紫花 紫花 紫花 白花 CC和cc。
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称基因型; 具有特定基因型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称表现型。 F2基因型之比为 1∶2∶1;表现型之比为 3 ∶ 1。

第一章 第1节 分离定律

第一章   第1节  分离定律

找一下豌豆有什么相对性状?
同学们还记得花和种子有什么关系?
异花传粉
自花传粉
闭花传粉
一、杂交实验材料:
豌豆
此材料的优点(见课本)
1、
{
自花授粉 闭花授粉
} 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种。
花冠的形状便于人工去雄和授粉。 2、 成熟后籽粒留在豆荚内,便于观察和计数。 3、 具有多个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小试牛刀
1、基因型分别为bb、Bb、BB的三个植物个体, Bb ,表现型相同的 其中属于杂合体的是 BB Bb 个体有 。 2、用纯种的高茎豌豆(BB)与矮茎豌豆(bb)进行 杂交实验,F1产生 2 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 1:1。F2的基因型有 BB Bb bb 其比为 ,其比 1:2:1 为。其中,不能稳定遗传、自交后代 会发生性状分离的基因是 。 Bb (高茎为显性)
首先我们先做一个游戏,大家双手 手指交叉
双手手指嵌合
1、右手拇指在上 2、左手拇指在上
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等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人的一些 相对性状
图 7 脸颊有无酒窝
1、有酒窝 2、无酒窝
• 判断下列各项是否属于相对性状 1、家鸡的毛腿和长腿 2、绵羊的白毛与牛的黄毛 3、家兔的长毛和家兔的短毛 4、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5、狗的长毛和黑毛
子一代为什么全是显性性状?子 二代为什么出现性状分离,且分 离比为3:1?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分析问题,提出假设)
1、性状由遗传因子(基因)控制,显性性状和隐性 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2、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其中一个来自父本,一个 来自母本。
3、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 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1,基因C对基因c是显性的。 所以F1表现为紫花(显性)。

高一生物必修课件分离定律

高一生物必修课件分离定律

实验材料准备和仪器使用说明
实验材料
豌豆种子(黄色和绿色 )、显微镜、载玻片、 盖玻片、镊子、滴管、
碘液等。
显微镜
用于观察细胞的分裂过 程,需熟练掌握其使用
方法和注意事项。
载玻片和盖玻片
用于制作临时装片,观 察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
色体行为。
镊子和滴管
用于取放载玻片、盖玻 片和滴加碘液等操作。
实验步骤详细指导
遗传咨询服务内容和意义
遗传咨询服务内容
针对具有遗传病家族史或担忧自身遗传病风 险的个体或家庭,提供有关遗传病知识、风 险评估、生育建议等方面的专业咨询。
遗传咨询的意义
帮助人们了解自身或家族的遗传病风险,提 供科学的生育和健康管理建议,减少遗传病 的发生和传播,提高人口素质。
预防和治疗遗传疾病措施
02
遗传因子与性状表现关的性状,在杂种一代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
具有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杂种一代中未表现出来的性状 。
杂交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
通过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杂交实验,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揭示遗传规律。
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性状的遗传方式和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关系。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 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 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内涵
决定生物体遗传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 机分别进入一个配子中。
遗传学中重要性
遗传学基本定律之一
分离定律是遗传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它揭示了生物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 分离的普遍规律。
实验前准备
选取饱满的豌豆种子,浸泡在清水中,使其充分 吸水膨胀。

《分离定律》课件

《分离定律》课件

豌豆杂交实验
总结词
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观察到F1代植株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证明了遗传因子的存在。
详细描述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通过将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进行杂交,观察F1代植株的表现型,发 现F1代只表现出一个亲本的性状,这证明了遗传因子的存在和遗传因子的分离。
测交实验
总结词
孟德尔通过测交实验验证了分离定律,即杂合子在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进入不同配子,独立遗传给 后代。
转录调控
基因表达的第一步是转录,转录调控是指通过调节转 录因子的活性,控制基因转录的速率和数量。
翻译调控
翻译调控是指通过调节翻译因子的活性,控制蛋白质 合成的速率和数量。
THANK YOU
《分离定律》ppt课件
• 分离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 分离定律的基本概念 • 分离定律的实验证据 • 分离定律的应用 • 分离定律的扩展和深化
01
分离定律的背景和意义
背景介绍
01
02
03
遗传学的发展
遗传学作为一门科学,在 19世纪末开始快速发展, 科学家开始研究生物体的 遗传规律。
孟德尔的研究
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植物 学家,他通过豌豆实验发 现了遗传规律,为分离定 律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VS
详细描述
孟德尔让F1代杂合子自交,观察后代的表 型及比例。后代出现了性状分离,表现为 显性与隐性的分离,且分离比为3:1,这 证明了等位基因的分离和独立遗传。同时 ,这也证明了遗传规律的存在和作用。
04
分离定律的应用
在育种中的应用
植物育种
通过分离定律,育种专家可以更好地 理解植物种质资源,并选择具有优良 性状的个体进行杂交,培育出更优质 的新品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判断基因位于XY的同源区段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的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隐性的纯合雌性×显性的纯合雄性。 (2)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子代中的个体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 XY的同源区段。 B.若子代中雌性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性全表现为 ♀XaXa×♂XAYA→XAXa、 XaYA 隐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XaXa×♂XAY→XAXa、 XaY
(一)常用符号及含义
符号 P F1 子一 代 F2 ×
×


含义 亲本
子二 母本或雌配 自交 杂交 代 子
父本或雄
配子
(二)几种交配类型
含义 作用
①探索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的传 ①植物的异花受粉 递规律②将不同优良性状集中到 杂交 ②动物不同个体间的交配 一起,得到新品种③显隐性性状 判断 ①植物的自花(或同株) ①可不断提高种群中纯合子的比 自交 受粉②基因型相同的动物 例②可用于植物纯合子、杂合子 个体间的交配 的鉴定 ①验证遗传基本规律理论解释的 F 与隐性纯合子相交,从 测交 1 正确性②高等动物纯合子、杂合 而测定F1的基因组成 子的鉴定
【思考感悟】如果孟德尔在实验中只得到4株F2植株,那么这些F2植株中 一定是3株高茎、1株矮茎吗?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
(一)目的:对孟德尔假说合理性的验证。 (二)选材:F1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 (三)预期结果:Dd×dd→Dd︰dd=1︰1。 (四)实验结果:F1高茎×矮茎=30高︰30矮≈1︰1。 (五)结论:F1的遗传因子组成为Dd,形成配子时,成 对的遗传因子D和d发生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产生 D和d两种数量比例相等的配子。
(2)方法二 ①实验设计:隐性的雌性×显性的雄性。 (使用条件:知道显隐性关系时)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子代中的雄性个体全为隐性性状,雌性个体全为 显性性状,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XaXa×♂XAY→XAXa、 XaY B.若子代中的雌雄个体中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且
各占1/2,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根据子代性状分离比判断 具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代出现3∶1的性 状分离比,则比数为3/4的性状为显性性状。 (3)遗传系谱图中显隐性的判断 “有中生无为显性,无中生有为隐性”。(见下 图)
(二)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1、隐性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是隐性纯合子。 2、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的判断
2012年高考生物复习
第一单元 孟德尔定律
第一讲 分离定律
1.(2010· 浙江30)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使 螟虫死亡。研究人员将表达这种毒蛋白的抗螟虫基因 转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组中,培育出一批 转基因抗螟水稻。请回答: (1)染色体主要由 ___________ 组成,若要确 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体上,方法 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 _____________ 。
♀AA×♂AA→AA ♀AA×♂Aa→AA、Aa ♀Aa×♂Aa→AA、Aa、aa ♀Aa×♂AA→AA、Aa
3.判断两对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1)实验设计:选具有两对相对性状且纯合的雌雄个体 杂交得F1,再将F1中的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F2,统计F2 中性状的分离比。 (2)结果预测及结论: ①若子代中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控制这两对相 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不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中没有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控制这两 对相对性状的两对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只有甲瓶中细胞(重组细胞A)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则突变基因位于细胞核中 B.若只有乙瓶中细胞(重组细胞B)形态发生明显变化, 则突变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C.若甲、乙两瓶中细胞形态均发生明显变化,则突变基 因可能同时存在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 D.若甲、乙两瓶中细胞形态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则突变 基因的表达需突变细胞自身的核质互作。

(4)上表中的抗螟水稻均能抗稻瘟病(抗稻瘟病为 显性性状),请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NA和组蛋白
DNA序列
(2) (2)非同源(两对) 抗螟非糯性 4 (3) 若F1均抗螟,说明该水稻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
2.判断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设计 (1)方法一 ①实验设计:隐性的雌性×显性的纯合雄性, 显性的纯合雌性×隐性的雄性。
②结果预测及结论: A.若两组杂交结果相同,则该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常 染色体上。 正交:♀aa×♂AA→Aa B.若两组杂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的表现与性别有关, 反交:♀AA×♂aa→Aa 则该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X染色体上。 正交:♀XaXa×♂XAY→XAXa、 XaY 反交:♀XAXA×♂XaY→XAXa 、XAY
【变式训练2】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 正确的是( ) D A.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 的杂交 B.孟德尔研究豌豆花的构造,但无需考虑雌蕊、雄 蕊的发育程度 C.孟德尔根据亲本中不同个体表现型来判断亲本是 否纯合 D.孟德尔利用了豌豆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特性
二、遗传学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正交 相对而言的,正交中父方 检验是细胞核遗传还是细胞质遗 与 和母方分别是反交中母方 传 反交 和父方
【例1】采用下列哪一组方法,可以依次解决①~④ 中的遗传学问题( B ) ①鉴定一只白羊是否纯种; ②在一对相对性状中区分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小麦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杂种F1的基因型 A.杂交,自交,测交,测交 B.测交,杂交,自交,测交 C.测交,测交,杂交,自交 D.杂交,杂交,杂交,测交
若F1均抗螟,说明该水稻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 (4) ①选取的F1是抗稻瘟病纯合子 。 ②抗螟基因与抗稻瘟病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
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
优点
(一)实验材料:豌豆。 (二)实验步骤:去雄→套袋 →传粉→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高茎豌豆 在杂交中无论是做母本(正 交)还是做父本(反交),F1 都是高茎,F2出现高茎︰矮茎 =3︰1的性状分离比。
A.若两组杂交结果相同,则该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常染色体上。 正交:♀aa×♂AA→Aa B.若两组杂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表现都与相应母本性状相同, 反交:♀AA×♂aa→Aa 则该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正交:♀H×♂L→H C.若两组杂交结果不同,且子代性状的表现与性别相关,则该 反交:♀L×♂H→L 基因位于细胞核内的性染色体上。 正交:♀XaXa×♂XAY→XAXa、 XaY 反交:♀XAXA×♂XaY→XAXa 、XAY
(2)当体细胞内某基因突变后,表达的性状不能遗传 给子代时,可通过细胞工程的方法来判断。
①实验设计: 取两种细胞(正常细胞和突变后的细胞)分别 进行细胞培养,再分别将正常细胞和突变后的细胞 的细胞核与细胞质分离,然后将突变细胞的细胞核 与正常细胞的细胞质融合形成细胞A并置入甲瓶中培 养,将正常细胞的细胞核与突变细胞的细胞质融合 形成细胞B并置入乙瓶中培养,观察甲乙两瓶中细胞 的形态是否发生变化。
设A、B为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A为具有显性性状的个体,B为具有隐 性性状的个体。
(1)自交法:若亲本A A,则亲本A为纯合子。 若亲本A A、B均出现,即出现性状分离,则亲本A为杂合子。
此方法是适合于大多数植物的最简便的方法,但不适用动物。
(2)测交法:若亲本A×B→只有A,则亲本A可能为纯合子。 若亲本A×B→只有B,则亲本A为杂合子。 若亲本A×B→有A有B,则亲本A为杂合子。
注意:若待测个体亲本A为雄性动物,应注意与多个隐性雌性个体交配, 以便产生更多的个体,使结果更有说服力。
(3)用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植株并用秋水仙素处 理后获得的植株为纯合体,根据植株性状进行确定。
(4)花粉鉴定法:非糯性与糯性水稻的花粉遇碘呈现两 种不同颜色,杂种非糯性水稻的花粉是减数分裂的产物, 遇碘液呈现两种不同颜色,且比例为1:1,从而直接证明 了杂种非糯性水稻在产生花粉的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 因彼此分离。同时可检验亲本个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
(2)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 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F2的结 果如下表:
抗螟非糯 性 142 个体数
表现型
抗螟糯 性 48
不抗螟非糯 不抗螟糯 性 性 50 16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 _____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______。亲 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___种。 (3)现欲试种这种抗螟水稻,需检验其是否为纯合子, 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检验过程(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 b表示),并作简要说明。
(三)相关概念
纯合子 基因型 杂合子
Aa 发生 决定 控制 控制
AA、aa
基因
等位 基因
显性基因 隐性基因
控制
性状 分离
表现型
性状
相对 性状
隐性性状 显性性状
Hale Waihona Puke 三、遗传分离定律的解题思路 (一)显隐性判断(若A、B为一对相对性状)
(1)根据子代性状判断
1、定义法:(也叫杂交法) 若A×B→A,则A为显性,B为隐性。 若A×B→B,则B为显性,A为隐性。 2、自交法 若A A,则A为纯合子,判断不出显隐性。 若A 有A,又有B,则A为显性,B为隐性。 以上结论是在统计大量后代的基础上得出的,若统计的 个体数量有限,则此结论不成立。
♀aa×♂Aa→Aa、aa
(3)方法三
①实验设计:选多组显性的雌性×显性的雄性。 (使用条件:知道显隐性关系且显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相等) ②结果预测及给论: A.若子代中的隐性性状只出现在雄性中,则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 ♀XAXA×♂XAY→XAXA 、XAY B.若子代中的隐性性状同时出现在雌性与雄性中,则基 ♀XAXa×♂X 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AY→ XAXA、XAXa 、XAY、Xa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