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消费支出也逐渐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大小和结构不仅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经济增长,也对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深入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消费趋势、指导宏观调控、促进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来引导和促进居民消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旨在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是反映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好地了解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消费动向。
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消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可以为商家和企业提供市场研究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还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
政府可以根据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研究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还可以发现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深入研究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影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城市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改革开放 以来 , 国一直 以较 高的经济增 长速度 我 快速发展 。但居 民消 费对 经济增 长 的贡 献 比重 与发 达 罔家差距 明显 。这在 东北 老工 业基 地 城 市 中体 现 得更 为突出 。 自20 0 3年国务 院东北 老工业 基地政 策 出台执行 以来 , 东北 地 区经济 得 以快 速发 展 , 发 展 其 速度在全 国更 是 名列 前茅 。如何 面对 当代 的国际 国 内经济形势 , 速经 济发 展 和社会 和谐 , 要对 城 市 加 需 居 民消费做 出理性 分析 。本文 将 以东北 老 工业基 地 的代表性城市之一 哈尔滨市为例来进行实 证分析 。
it h i a t r w ih c n t i sct e s c n u t n a d t e u sfr r o u g s o s a d a v s me t Oa o b o tt e no t e man fc o s h c o sr n i z n o s mp i n h n p t owa d s me s g e t n n d ie n sS s t o s h a i o i
中图分类号 :9 33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0 8—70 (0 0 O 0 J C 1. A 10 65 2 1 6— I4一O J 3
A b t ac : tucurlo tmiai n o iie s c n ump in i r i i fvt li p ra c o t ec t c n my F i a e r b s s r t S r t a p i z to n c t n o s z to n Ha bn so ia m o tn e t h iyge o o . h sp p rp o e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
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居民消费水平因素进行分析。
首先,收入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收入水平高的人通常会有更多的闲钱进行消费,而低收入者则需要控制开支。
受到收入因素影响的群体主要包括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新移民等。
由于城市居民和新移民的收入水平普遍较高,因此他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
而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因此他们的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
其次,社会福利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在福利保障比较充分的国家或地区中,由于市民享有社会福利的保障,因此他们对生活品质和消费水平的要求也比较高。
另外,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也会促进居民消费。
例如,某些国家的政府会设立消费券或补贴措施,来促进居民消费,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文化影响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在物质文化比较高的地区或文化背景中,人们对品牌、奢侈品等高端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可能会更高。
第四,金融市场也是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有更多的投资渠道和收益来源,从而增强了其财富基础。
而财富基础的增加又会推动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
第五,科技进步和人口老龄化也会影响消费水平。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高新科技产品的普及率随之提高,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受到了影响。
同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也在推动相关消费需求的提高,例如医疗保健、旅游等。
综上所述,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除了收入外,社会福利、文化、金融市场等也都会对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根据不同时期和地区的特点,积极采取促进消费的措施,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民休闲消费效应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居民休闲消费效应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1. 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休闲消费的需求不断增加。
休闲消费是指人们利用闲暇时间进行的娱乐、旅游、购物等活动。
然而,休闲消费的效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结果。
本文将探讨居民休闲消费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2. 影响因素分析2.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居民休闲消费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居民的收入水平对休闲消费有直接影响。
高收入能够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促进休闲消费的发展。
其次,就业状况也是影响居民休闲消费的因素之一。
就业稳定、工资收入增加的人们更有能力进行休闲消费。
最后,宏观经济状况也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影响。
经济繁荣时期,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资金用于休闲消费。
2.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居民休闲消费效应的影响不可忽视。
首先,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影响休闲消费的方式。
例如,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健康、环保等方面的关注度不断提高,选择健身、户外运动等环保型休闲消费方式逐渐增多。
其次,文化传统、节日活动等也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影响。
各地的传统文化和特色节日活动增加了居民的休闲消费需求。
2.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是影响居民休闲消费的重要因素。
”绿色环保“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主题。
人们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对环境友好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另外,城市规划和建设也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影响。
城市中心地区的休闲设施是否齐全、绿化环境是否良好等方面的因素,都会影响居民进行休闲消费的意愿。
3. 对策研究3.1 经济因素对策为了促进居民休闲消费的发展,政府可以采取一些经济手段。
首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关键。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减少居民税负,提高收入水平。
其次,加大就业创业支持力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收入能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发展休闲旅游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的高薪就业岗位。
3.2 社会文化对策改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居民休闲消费的质量也是重要的对策之一。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

居民消费水平因素分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水平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物质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影响到全国经济增长,而且也关乎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多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本文将从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水平、文化因素等方面探讨这些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
个人收入水平是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个人在购买物品和服务时的消费能力。
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越高,居民购买力越强,消费水平也会越高。
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个人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存在着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除了个人收入水平外,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社会基础设施包括住房、医疗、教育、交通等方面。
这些设施的完善度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消费水平。
例如,如果交通设施不便利,很多消费品无法流通到消费者手中,商品价格也会随之上涨。
同样的,如果教育和医疗的设施不足,则相应的消费水平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度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
价格水平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另一个因素。
价格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水平。
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与消费决策。
高物价会使消费者的购买力减少,降低其消费水平,而低物价则会促进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提高其消费水平。
因此,当前物价水平的高低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极大。
文化因素也是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之一。
文化因素是指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因素。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有的人注重物质与消费品牌,更容易花费大量的钱购买高档商品,而有的人则注重情感与精神追求,更容易选择相对低价的商品或服务。
因此,文化因素对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上有明显的影响。
总之,居民消费水平和个人收入水平、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价格水平、文化因素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FPS2016数据

区域发展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6期10㊀㊀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基于MA S 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构建与演进 (2016J S D 630008);2018上海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 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与健康管理研发平台 (A 1-U 18205010304).作者简介:戴佳慧(1993-),女,汉族,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供应链管理;侯艳红(1981-),女,博士/副教授,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通讯作者).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 F P S2016数据戴佳慧㊀侯艳红(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98)摘㊀要:选取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 F P S )2016年数据,从家庭特征㊁家庭资产㊁社会资本三方面探讨其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发现户主教育程度㊁家庭人均纯收入㊁金融资产㊁商业保险和社会资本均对家庭人均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规模㊁现金及存款对人均消费影响方向为负.应进一步推进金融领域供给侧改革㊁鼓励居民购买商业保险,重视社会资本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关键词:居民消费;影响因素;C F P S中图分类号:F 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19.16.0041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自1978年至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184元增加到22902元.此外,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853元,比2017年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112元,增长6.8%.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要 全面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居民的消费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对此学者已经做了较多研究.武康平发现收入㊁财产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等对于居民消费结构有显著影响;史丽媛,孙祁祥认为收入水平㊁文化传统㊁消费习惯,收入差距㊁物价水平㊁人寿保险等都是影响居民有效消费需求的因素;张浩㊁刘晟㊁周广肃等分别从家庭房产价值㊁金融资产㊁社会网络等角度展开研究.本文将从家庭特征㊁家庭资产㊁社会资本多方面展开研究,并基于实证结果提出相应建议.2㊀研究设计2.1㊀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数据选自2016年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 F GP S )全国性微观调查数据.C F P S2016共调查了14019户家庭,其中城镇家庭6917户.删除变量中有空缺值的家庭后,本文最终获得6289份家庭数据.2.2㊀变量选择与定义2.2.1㊀被解释变量家庭人均消费(Y ):指家庭总支出与家庭人口数的比值.总支出指家庭一年中在衣食住行等日常开销㊁教育㊁医疗㊁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总和.2.2.2㊀解释变量(1)家庭特征,包括户主年龄(X 1)㊁性别(X 2)㊁教育程度(X 3)㊁家庭规模(X 4)㊁家庭人均纯收入(X 5).C F P S 中没有明确定义家庭户主,本文将家庭问卷中 问卷最合适回答人 指代户主;教育程度用受教育年限表示.(2)家庭资产,包括现金及存款(X 6)㊁金融资产(X 7)㊁房产(X 8)㊁商业保险费用(X 9).商业保险是一项特殊的家庭资产,在本文中指一年内家庭用于购买人寿保险㊁商业医疗保险等险种的总支出.(3)社会资本(X 10),指家庭过去12个月支出的人情礼(实物㊁现金).在中国居民的消费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维系社会关系,因此将社会资本纳入变量中是很有必要的.2.3㊀模型设计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因素,模型如下:Y =β0+β1X 1+β2β1X 2+ +βn X n +ε上式中,X i 代表年龄㊁性别㊁教育程度等变量;βi 为系数;ε是随机误差.3㊀实证分析3.1㊀描述性统计表1为变量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知,户主平均年龄为48.8岁,48%的户主为男性;受教育年限平均为8.54年;被调查家庭平均为三口及四口之家;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与收入均为三万多;在社会资本方面,城镇居民现金存款㊁金融资产㊁房产的持有比例比较接近,均高于70%,商业保险的持有比例约为31%,相对较低,由此可知居民在资产配置过程中仍偏向于储蓄㊁房产㊁金融资产等确定性资产,商业保险作为一种预防未来不确定性的特殊资产受到的重视程度仍旧有限.城镇居民每年用于人情礼的支出平均现代商贸工业2019年第16期11㊀为4800.表1㊀描述性统计个案数持有家庭数(比例)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差Y 6289234129230530853.3748077.67X 16289169548.8016.225X 2628901.48.500X 362890228.544.948X 462891143.411.742X 562891205166631674.8765167.84X 662894574(72.7%)0300000067568.51170524.55X 762894821(76.7%)01000000097848.25302259.78X 862895174(81.8%)080000000687978.421859526.91X 962891943(30.9%)02000002139.206714.67X 10628903500004861.039892.03有效个案数6289㊀㊀为避免回归过程中回归系数过大或过小,对家庭人均消费㊁人均纯收入㊁现金存款㊁金融资产㊁房产等变量取对数形式;现金存款㊁金融资产等有0值的变量加1后再取对数.3.2㊀回归结果分析3.2.1㊀回归结果用S P S S23处理,并使用向后消去法建立回归方程,多元线性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表2㊀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未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B标准误差B e t a t 显著性(常量)5.5570.09161.3000.000X 30.0200.0020.11111.4630.000X 4-0.1250.005-0.242-25.5360.000L nX 50.4220.0090.47145.1660.000L nX 6-0.0220.004-0.116-5.5530.000L nX 70.0210.0040.1105.1360.000L nX 90.0400.0020.17318.1730.000L nX 100.0460.0030.13714.8380.000R20.518F967.809(0.000)㊀㊀根据回归结果,可建立以下方程:L n Y =5.557+0.02X 3-0.125X 4+0.422L nX 5-0.022X 6+0.021L n X 7+0.04L n X 9+0 046L nX 103.2.2㊀结果分析由回归结果可知,显著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有户主教育程度㊁家庭规模㊁家庭人均纯收入㊁现金及存款㊁金融资产㊁商业保险和社会资本.在家庭特征方面,户主年龄和性别对家庭人均消费没有显著影响;户主受教育年限增加一年,人均消费对数增加0.02,人均消费提升为原来的e 0.02=1.02,增加了2%;家庭中每增加一位成员,人均消费降低11 8%,说明家庭存在规模经济效应;家庭人均纯收入对家庭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β=0.422),即人均纯收入对数每增加一个单位(增加e -1=1.72倍),消费支出对数增加0.422倍,人均消费支出增加e 0.422-1=0 525倍.在家庭资产方面,现金及存款对消费支出具有负向影响,金融资产具有正向作用,二者作用大小接近,方向相反.进一步分析可知,持有金融资产的4821户家庭有4574户持有现金和存款,其余1468户未持有金融资产的家庭皆无现金存款.由此可推断家庭通过抑制消费提高储蓄,当储蓄达到一定额度时会寻找其他金融理财方式,同时消费增加.商业保险对家庭消费也有显著正向作用,商业保险通过降低了未来不确定风险可能导致的家庭经济损失,提高了居民的消费意愿;房产对家庭消费无显著影响,原因可能是部分家庭购入房产,但仍处于还房贷阶段,因此无法提高消费.社会资本的提高会增加居民消费支出.有研究表明,社会网络通过非正规金融融资和劳动力流动对消费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4㊀结论与探讨本文从家庭特征㊁家庭资产㊁社会资本三方面分析了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因素,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发现户主教育程度㊁家庭规模㊁家庭人均纯收入㊁现金及存款㊁金融资产㊁商业保险和社会资本均对人均消费有显著影响.家庭存在规模经济,随着家庭规模增加,人均消费支出减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最大,且为正向影响;家庭现金存款和金融资产影响大小接近,方向相反,居民在保证储蓄的基础上配置金融资产;商业保险对家庭消费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社会资本增加居民消费.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加快推进金融领域的供给侧改革,降低家庭参与股票㊁债券等资本市场交易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提升城镇居民理财观念和能力,优化居民资产结构从而提高家庭消费水平;(2)鼓励居民购买商业保险,提升居民保险意识,提高居民商业保险购买意愿,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从而降低家庭未来不确定风险;(3)重视社会网络在促进金融获得性和劳动力流转中所具有的信誉担保㊁技能传授㊁信息共享㊁风险分担等潜在效用,实现家庭社会网络的良性发展,从而正向促进家庭消费水平.参考文献[1]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 B /O L ].h t t p ://w w w.go v .c n /x i n w e n /2019-01/21/c o n t e n t _5359647.h t m.[2]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E B /O L ].h t t p ://w w w.go v .c n /x i n w e n /2018-10/11/c o n t e n t _5329597.h t m.[3]武康平,徐豪熠,杨超.老龄化背景下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 ].经济学报,2017,4(01):62G90.[4]史丽媛,孙祁祥.人寿保险与居民消费 来自中国数据研究[J ].保险研究,2014,(04):74G81.[5]张浩,易行健,周聪.房产价值变动㊁城镇居民消费与财富效应异质性 来自微观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17,(08):50G66.[6]刘晟.我国城镇家庭金融风险资产配置对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J ].中国商论,2016,(26):60G62.[7]周广肃,马光荣.人情支出挤出了正常消费吗? 来自中国家户数据的证据[J ].浙江社会科学,2015,(03):15G26+156.[8]胡俞,韦克难.社会网络对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 基于中国西部社会经济变迁调查数据的分析[J ].城市问题,2013,(05):16G20.[9]南永清,臧旭恒,蔡海亚.社会网络影响了农村居民消费吗[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03):1G15[10]石永珍,王子成.家庭资产对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 基于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分析[J ].城市问题,2017,(11):53G63.。
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日期:2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学院:信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113 学号:Z110702338 姓名:张颂一、消费与经济增长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个国家居民的消费状况从侧面反映了该国的整体经济水平以及社会福利的大小,体现着一个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
消费作为社会总需求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惠国惠民的国策。
从扩大内需的角度来看,消费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所以研究消费的影响因素对经济增长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二、从消费函数理论看影响消费的因素宏观经济学中对居民消费行为的研究大体可分为四种:①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消费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净收入,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他假定,人们的现期消费,取决于他们现期收入的绝对量。
②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他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的决定的。
当期消费主要决定于当期收入和过去的消费支出水平。
③弗朗科.莫迪利安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
这种理论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少年、壮年和老年;在少年与老年阶段,消费大于收入;在壮年阶段,收人大于消费,壮年阶段多余的收入用于偿还少年时期的债务或储蓄起来用来防老。
④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消费理论。
他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来决定,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来决定的。
以上四种理论理论都强调了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①利率。
传统的看法认为,提高利率会刺激储蓄,从而减少消费。
当然现代经济学家也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利率对储蓄的影响要视其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媒体宣传等方面分析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收入水平收入水平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居民家庭的平均收入水平逐步提高。
对消费需求的满足程度不断提高。
当家庭收入增加时,城镇居民可以选择更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
二、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高素质的人才更具有高消费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消费者素质,使人们更加理性地购买商品和服务。
三、媒体宣传媒体宣传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也较大。
媒体宣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例如,音乐和电影可以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使人们更加愿意消费。
同时,网络购物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使消费者更加便捷的获取商品信息,从而促进了消费需求的提高。
四、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城市的文化、环境和消费氛围也是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庭文化背景也可以影响消费的决策和行为。
消费者选择消费品时,往往会考虑该品牌是否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内涵,这对城市消费氛围也存在影响。
总之,城镇居民消费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因素有很多。
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信息流通畅通以及良好的消费氛围等因素,都能够实现消费者更加理性地消费行为,对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11月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N ov ,2010第6期(总第148期)Jou rnal of Shandong You t h Adm in i strati ve Cadres College N o .6N ov .N o .148收稿日期:2010-09-13作者简介:曾燕南,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城市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研究曾燕南(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10)摘要: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与增强,是拉动哈尔滨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哈尔滨市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目前制约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有:城市居民收入因就业制度变迁而充满变数,致使其增加预防性储蓄;现行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居民个人付费比重增加,使其预期性消费增加;不完全的市场供给制度也使城市居民消费成本增加;受金融危机因子影响,造成哈尔滨市内需不畅。
上述因素致使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降低。
要改善上述现状,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增强消费者预期;需要培育城市居民消费热点,挖掘他的消费潜力;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城市居民消费预期之忧;需要加快建立有效的消费信贷制度;需要提高市场调控能力,降低消费成本。
通过上述措施,可有效提高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关键词:城市居民消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10)06-0114-03Ab stract :Struc t ura l opti m izati on on c itizens 'consumpti on i nH arb i n is of v ita l i m portance t o t he c i ty s 'econom y .Th is pape r probes i nto t he ma i n factors wh ich constra i ns c iti zens 'consu mption and then puts f o r w ard som e suggesti ons and adv i se m ents so as to boost t he econo m ic deve l op m ent .key w ords :c itizens 'consu m pti on ;constra i nt ;sugg estions and adv isem ents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以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快速发展。
但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这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中体现得更为突出。
自2003年国务院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出台执行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在全国更是名列前茅。
如何面对当代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需要对城市居民消费做出理性分析。
本文将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代表性城市之一哈尔滨市为例来进行实证分析。
一、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现状分析与美国过度消费能力相对应的是我国相对于国内需求远远过剩的生产能力,以低价格满足全球消费需求的我国制造业,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出口需求缩减的情况下,正面临非常严峻的、以生产过剩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危机,看似对我国影响不大的金融危机,实际上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对哈尔滨市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从哈尔滨市近5年的GDP 增长率看,2004年为17%、2005年为14.5%、2006年为13.5%、2007年为13.5%、2008年为13.2%,2008年哈尔滨市GDP 增长率是近5年来最低的一年。
[1]由于内需不足,哈尔滨市还有许多商品的供给是过剩的。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蔓延,哈尔滨市因出口不畅而发生商品过剩情况这一潜在危机已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因此,哈尔滨市提出了扩大内需等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措施,比如提高工资、增加居民住宅消费等。
2008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588.6元,比上年增长14.2%;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791.2元,增长16.1%;城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80亿元,增加345.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759元,增长12.5%,仍是拉动可支配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2008年哈尔滨市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22%,消费结构向休闲娱乐型及服务消费转变,2008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4.7。
哈尔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与36个全国大中城市相比低于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按降序排列为第29位,与15个副省级城市相比,按降序排列为第10位。
2009年上半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性现金支出5977.6元,增幅18.8%,八大类商品中只有居住类下降,说明对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程度与物价涨落有很强的敏感性。
2009年,哈尔滨市政府部门制度了扩内需、保增长措施,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8.9%的增速,居民消费能力有所增强。
随着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保障措施不断落实、保障力度持续加大,国家和个人交纳的保障费用成倍增长,居民消费后顾之忧减轻,预期负担降低,消费信心增强。
2009年,个人交纳社会保障性资金达到1376.5元,同比增长1倍。
据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哈尔滨市500户城市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总支出16198元,比上年增加3231.4元,增长24.9%。
其中,消费性支出12358.1元,比上年增加1566.9元,增长14.5%,增幅比人均可支配收入高5.6个百分点。
2009年,人均食品消费总支出4224.1元,增长13.6%。
恩格尔系数由2008年的34.5%下降到34.2%,下降了0.3个百分点。
人均衣着支出达到1835.5元,增长19.2%,购买服装人均达到9.5件,增长46.0%;购买鞋类数量人均3.3双,增长28.7%,服装消费居全国首位。
二、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就业制度一直都在变迁中,使城市居民收入产生不确定性,从而产生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制约了消费需求。
2008年哈尔滨市城市就业239.2万人,非正规就业21.4万人,个体私营就业71.9万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就业制度的变迁带来的是劳动力市场化,产生城市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强,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城市居民大多消费人群从心理上开始节俭开支,而以家庭的教育、健康为主,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减少购买比较昂贵的商品。
虽然银行对存款利率一再下调,但城市居民的消费存款额还是有增无减,制约了现期消费。
2.现行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打破了原有全部由国家及企业免费包揽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需要城市居民个人付费比例、数额逐渐增加,从而使城市居民预期消费支出产生不确定性增加,从而以防预期外消费而增加个人储蓄,特别是养老、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由于个人支付比例加大,使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中不确定因素增加,于是采取减少消费,以增加储蓄存款来增强未来的社会保障支出。
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居民消费的影响是以消费的生命周期为基础的。
城市居民消费是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目前,城市居民还无法确定社会保障制度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今后生活以怎样的保障,这就促使城市居民消费降低,以增加储蓄存款来加以消费平衡。
3.市场供给使城市居民消费成本增加,降低了城市居民的消费热情。
目前,哈尔滨市城市居民生活已经从温饱型迈向小康型,城市居民消费的重点应转向住、行、文教娱乐为主的商品及服务,但这在哈尔滨市都未形成消费热点,其原因是市场规则不健全,消费信息与交易的不对称,造成消费的非货币成本加大,制约了城市居民扩张性消费。
目前,哈尔滨市城市居民依然靠自己积蓄来实现消费,同时加快存款数额来备用,在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中对于信贷消费还心有疑虑。
发达国家个人消费信贷总额一般占银行信贷总额的20%30%,我国香港居民住房、汽车信贷消费已占全部信贷消费的80%,这部分支出占居民消费支出的30%40%,而哈尔滨市2009年前4个月个人消费信贷占当月新增各项信贷分别为2.3%、0.2%、2.1%、7.6%。
4.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哈尔滨市内需不畅。
在哈尔滨市八大类主要消费品中,生活必需品上涨较大,造成部分商品生产过剩,哈尔滨市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虽然比全国平均水平105.9低1.2个百分点,但哈尔滨市居民收入分配与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相比还是靠后,特别是城市居民可支配消费比较低。
2008年沈阳、大连、武汉、济南、杭州、广州、厦门、深圳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分别为: 104.4、104.4、105.7、105.69、104.9、105.9、104.9、105.9,哈尔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与上述几个城市比较还高于沈阳、大连0.3个百分点,但2009年3月、4月又两次出现负增长,导致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落幅度加大,城市居民消费稳定性变差,对消费市场的平稳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加快哈尔滨市城市居民消费的对策建议1.优化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增强消费预期。
优化消费结构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首要条件,有关部门要制定消费转变的消费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只有不断扩大就业率,才能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收入水平,以此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从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优化消费结构,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对扩大内需起着推动作用,以实现供需平衡及消费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需求导向型经济将加快发展。
需求导向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导向,而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收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最终消费率也就提高了。
而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其收入水平,这个层次居民消费上升空间非常大,关键是收入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
2.培育城市居民消费热点,挖掘新的消费潜力。
从一些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同程度反映出城市居民消费供求结构的失衡。
因此,有关部门应采取宏观调控政策来稳定消费需求,抑制相对过度投资导致局部经济过热,避免形成消费过剩,加快创造持续增长的消费市场需求,培育消费热点。
目前城市居民生活已不同程度地由小康向富裕过渡,城市居民必将增加文化教育娱乐、住房、医疗保健、交通等方面的支出,这几方面的消费弹性将会明显高出吃穿用等消费,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前者的消费将增加,而后者将减少,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刺激文化教育娱乐、住房、医疗保健、交通等方面的消费。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城市居民消费预期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