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I2
V1
V dV
l
V dx
V2 (g0 jC0 )dx
x
I1
Z
I2
V1
Y 2
Y 2
V2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输电线路的功率特性
输电线路功率方程
P1
V12 Z11
sin 11
V1V2 Z12
sin
12
Q1
V12 Z11
cos 11
V1V2 Z12
cos
12
P2
V22 Z 22
sin 22
无损线的功率传输的基本概念 αl<π/2,V1=V2 首末端无功功率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传送自然功率时,首末端无功功率等于零; 大于自然功率时,首末端向线路注入无功; 小于自然功率时,首末端从线路吸收无功
P1
V1V2 ZC sinl
sin ;Q1
V12 ZC
cot
al
V1V2 ZC sinl
P V 2 cos
E2 cos zs
zLD
zLD zs 2 cos
zs
zLD
受端系统电源不足的负荷中心,随着传送功率增加,受端电压将逐渐下降, 并对功率传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考虑极限情况,单端输电系统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单端供电系统的功率特性
单端输电系统的功率特性
P V 2 cos
相位变化的特性 自然功率:负荷阻抗等于特征阻
抗时受端接收的功率; 无损线传输功率的特性及电压电
V1
V dV
l
V dx
V2
(g0 jC0 )dx
ZC
x
传送自然功率时,沿线电压处处幅值相等, V1 电流亦如此;任何点的电压电流同相位;
电力系统分析第十章《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课件

.
P1 V 1
115kV
.
V 2 P2
110kV
V V1 V2
填空举例:
3.电压偏移
(首端或末端电压幅值与额定电压之差)
图所示高压输电线路。 电压损耗V= ____kV,
首端电压偏移(%) V 1 VN 100 VN
首端电压偏移(%)____, 末端电压偏移(%)____。
利用功率圆图可以方便地分析两端的有 功和无功功率的变化情况。
有功功率的最大值称为功率极限。图中P1m 和P2m分别为首端和末端有功功率达到最大值。
功率极限的主要部分与两端电压幅值的乘 积成正比,而与首端和末端之间的转移阻抗的 模成反比。
输电线路的功率圆图
10-3 沿长线的功率传送 (略讲)
研究长距离线路的功率传输的特性时,必须考虑线路的参数分布性
值阻抗|ZLD|,或者比值|ZS /ZLD|。 当|ZS /ZLD|=1时,受端功率抵达极限Pm
简单供电系统
介绍:电压稳定研究的系统极限传输功率原理、负荷 受端电压和功率随负荷阻抗变化曲线 恒定功率模型、广义戴维南动态等值方法、电压稳性 定性评价指标。
由负荷恒定功率模型得到的电压稳定性结论最保守: 如果负荷包含部分恒定阻抗分量,则可以将阻抗
. V1
.
dV2
jV2
j P2X V2
V2
Q2 X V2
Q主要影响首末端电压幅直差
感性无功从电压高端流向电压低端
P主要影响首末端电压相位差
有功从相位超前端流向落后端
填空举例:
如图所示高压输电线路, 有功功率由____侧流向____侧, 无功功率由____侧流向____侧。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如果已知 V2, S2 P2 jQ2
则
V2
P2R Q2 X V2
V2
P2 X Q2R V2
第10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
•
V1
S1
R jX
•
S2 V 2
•
I
•
• V1 V1
•
•
V1
dV
•
V2
电压降落:
•• •
•
d V V 1V 2 I (R jX )
•
•
•
d V V 1 V1 V1 jV1
第10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
•
V1
S1
R jX
•
I
•
S2 V 2
•
V1
•
•
dV V2
•
•
V 2 V 2
V1 (V2 V2 )2 (V2 )2
tg 1 V2
V2 V2
电压降落:
•• •
•
d V V 1V 2 I (R jX )
•
•
•
d V V 2 V2 V2 jV2
第10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10.4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
•
V1
S1 •
S1'
Sly1 j B 2
R jX
S
' 2
• S2
•
V2
Sly 2
B
j
2
•
V1
S1
S1' RT jT
ST 0
•
S2 V 2
jBT GT
第10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第10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第10章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第10章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2BjjXR+1∙V2∙V2Bj1∙VTjB-TGTTjR X+2∙V第10章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2B j jXR +1∙V 2∙V 2Bj 1∙V T jB -TG T T j R X +2∙V ∙∙jXR +1∙V 2∙V ∙V)(Y S I ∆∙Y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10.3 导纳上的功率损耗10.4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jX R +1∙V 2∙V 1S 2S ∙I)(21jX R I V V V d +=-=∙∙∙∙1∙V 2∙V ∙V d 电压降落:jX R +1∙V 2∙V 1S 2S ∙I1∙V 2∙V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电压降落:2222V j V V V V d δδ+∆=+∆=∙∙∙jX R +1∙V 2∙V 1S 2S ∙I1∙V 2∙V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2222V j V V V V d δδ+∆=+∆=∙∙∙电压降落的纵分量电压降落的横分量电压降落:电压降落的纵分量电压降落的横分量∙I1∙V 2∙V ∙1∙V ∙V d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电压降落:2222V j V V V V d δδ+∆=+∆=∙∙∙jX R +1∙V 2∙V 1S 2SjX R +1∙V 2∙V 1S 2S ∙I1∙V 2∙V ∙1∙V ∙Vd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1∙V δ1∙∆V 1111V j V V V V d δδ+∆=+∆=∙∙∙电压降落:2222V j V V V V d δδ+∆=+∆=∙∙∙jX R +1∙V 2∙V 1S 2S ∙I1∙V 2∙V ∙1∙V ∙Vd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1∙V δ1∙∆V 1111V j V V V V d δδ+∆=+∆=∙∙∙电压降落的纵分量电压降落的横分量电压降落:电压降落的纵分量2222V j V V V V d δδ+∆=+∆=∙∙∙jX R +1∙V 2∙V 1S 2S ∙I1∙V 2∙V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2222V j V V V V d δδ+∆=+∆=∙∙∙2222,jQ P S V +=2222V X Q R P V +=∆2222V R Q X P V -=δ如果已知则电压降落:jX R +1∙V 2∙V 1S 2S ∙I1∙V2∙V ∙V d )(21jX R I V V V d +=-=∙∙∙∙2∙V δ2∙∆V 2222V j V V V V d δδ+∆=+∆=∙∙∙222221)()(V V V V δ+∆+=2221V V V tg∆+=-δδδ电压降落:2222,jQ P S V +=2222V X Q R P V +=∆2222V R Q X P V -=δ如果已知则jX R +1∙V 2∙V 1S 2S ∙I2∙V 1∙V ∙Vd )(21jX R I V V V d +=-=∙∙∙∙1∙V δ1∙∆V 1111V j V V V V d δδ+∆=+∆=∙∙∙1111V X Q R P V +=∆1111V R Q X P V -=δ则电压降落:1111,jQ P S V +=如果已知jX R +1∙V 2∙V 1S 2S ∙I2∙V 1∙V ∙Vd )(21jX R I V V V d +=-=∙∙∙∙1∙V δ1∙∆V 1111V j V V V V d δδ+∆=+∆=∙∙∙212112)()(V V V V δ+∆-=1111V V V tg∆-=-δδδ电压降落:1111V X Q R P V +=∆1111V R Q X P V -=δ则1111,jQ P S V +=如果已知电压损耗电压偏移jX R +1∙V 2∙V 1S 2S ∙I)(21jX R I V V V d +=-=∙∙∙∙1∙V 2∙V ∙V d 21V V -=10021⨯-=NV V V NV V -=11001⨯-=NN V V V 电压偏移百分数其它术语:电压损耗百分数电压降落:电压损耗jX R +1∙V 2∙V 1S 2S ∙I)(21jX R I V V V d +=-=∙∙∙∙2121V V V V ∆≈∆≈-当阻抗两端相角差较小时,电压损耗约等于电压降落的纵分量,即1∙V 2∙V 2∙V 1∙V ∙Vd ∙V d 2∙V δ2∙∆V 1∙V δ1∙∆V δδδ1111V X Q R P V +=∆2222V X Q R P V +=∆(其中)电压降落:常用简化假设之一:电压降落的纵分量jX R +1∙V 2∙V 1S 2S ∙I)(21jX R I V V V d +=-=∙∙∙∙当阻抗的电阻远小于电抗,即R<<X (或R=0)时,1∙V 2∙V 2∙V 1∙V ∙Vd ∙V d 2∙V δ2∙∆V 1∙V δ1∙∆V δδ电压降落:常用简化假设之二:VQX V ≈∆VPXV ≈δ电压降落的横分量电压损耗:jX R +1∙V 2∙V 1S 2S ∙IVj V V V V d δ+∆=-=∙∙∙21归纳总结:1∙V 2∙V 2∙V 1∙V ∙Vd ∙V d 2∙V δ2∙∆V 1∙V δ1∙∆V δδVQX PR V +=∆VQR PX V -=δ电压降落:2121V V V V ∆≈∆≈-当R<<X (或R=0)V QX V ≈∆VPX V ≈δ思考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在阻抗上的传输规律!jX R +1∙V 2∙V 1S 2S ∙IVj V V V V d δ+∆=-=∙∙∙211∙V 2∙V 2∙V 1∙V ∙Vd ∙V d 2∙V δ2∙∆V 1∙V δ1∙∆V δδV QX PR V +=∆VQR PX V -=δ应用上述公式的注意事项:电压降落:归纳总结:•必须使用同一端的电压和功率•必须使用直接流入阻抗或从阻抗中直接流出的功率•公式中可以使用单相功率和相电压,也可以使用三相功率和线电压•公式中各量的单位配合(MW,kV,Ω)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和时jX R +1∙V 2∙V 1S 2S ∙I)()(22121jX R I I V V S S S z +=-=-=∆*∙∙功率损耗222jQ P S +=已知)(222222jX R V Q P S z ++=∆111jQ P S +=已知)(212121jX R V QP S z ++=∆和时2V 1V 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和时jX R +1∙V 2∙V 1S 2S ∙I)()(22121jX R I I V V S S S z +=-=-=∆*∙∙功率损耗222jQ P S +=已知)(222222jX R V Q P S z ++=∆111jQ P S +=已知)(212121jX R V QP S z ++=∆和时2V 1V 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归纳总结:)(222jX R VQP S z ++=∆应用上述公式的注意事项:•必须使用同一端的电压和功率•必须使用直接流入阻抗或从阻抗中直接流出的功率•公式中可以使用单相功率和相电压,也可以使用三相功率和线电压•公式中各量的单位配合(MW,kV,Ω)功率损耗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10.3 导纳上的功率损耗10.3 导纳上的功率损耗∙V)(Y S I ∆∙Y***∙*∙===∆YV Y V V I V S Y 2∙∙=VY I10.1 阻抗上的电压降落10.2 阻抗上的功率损耗10.3 导纳上的功率损耗10.4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2B j jX R +1∙V '2S2∙V '1S2B j 2ly S ∆1ly S ∆2S 1S 1∙V TjB -0T S ∆'1STG TT j R X +2∙V 2S 1S∙VY*=∆YV SY2∙∙2BjjXR+1∙V'2S2∙V'1S2Bj2lyS∆1lyS∆2S1S 1∙VTjB-0TS∆'1STGTTjR X+2∙V2S1SYS∆=∆1lyS=∆2lyS=∆TS例10-1: 某110KV 输电线路,长80km ,r =0.21Ω/km, x=0.409Ω/km, b=2.74X10-6s/km, 线路末端功率10MW ,cosφ=0.95滞后,已知末端电压为110KV ,试计算始端电压大小和角度,始端功率,并作相量图。
电力传输简介

电力传输简介第一篇:电力传输简介电力传输简介电力传输在电力系统内叫电网,即电源点(水电站、火电站、核电站、风力发电站、太阳能发电站、地热发电站、垃圾发电站、生物能发电站等)和用户(居民、工厂、矿山等)之间的连接单元。
电网总的来说分为输电线路、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几个单元,输电线路是连接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的网络,简单的说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相当于自来水公司的加压站和储水池,输电线路则相当于各种尺寸自来水管,对用户和自来水公司发电单位电源点都十分重要。
输电线路按电压等级分类,110kV以下线路一般丘陵及平地主要采用水泥杆,220kV及以上线路采用铁塔。
110kV和35kV线路在大山区大多采用铁塔以保证线路安全运行。
10kV及以下线路基本采用水泥杆。
变电站、开关站是交流线路上使用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电压电流转换,如110Kv线路上的电要送到用户居民家就必须要通过变电站先将其降压为35Kv,再通过35kv线路送到35kv的变电站转换为10kv,再通过10kv线路送到10kv的变压器转换为220v的民用电到居民家中。
换流站是进行交流电和直流转换的,一般用在网络中间,不出现在电源侧或用户侧。
电力设计施工资质,设计资质按甲乙丙丁戊己进行分级,甲级为最高等级,甲级资质可以进行电力系统内所有等级电网的设计,乙级资质可以进行220kv及以下等级的电网设计。
施工资质按一二三四五六级进行分级,一级为最高等级,一级可以进行电力系统内所有等级电网的施工,二级可以进行220kv及以下等级的电网施工。
第二篇:传输工程简介《传输工程简介》提纲--------刘仲明1、传输的概念及分类(1)传输的概念(2)单向、双向(3)复用、解复用(4)有线(电缆、光缆)、无线(微波、卫星、激光、红外等)(按通道、媒质分)(5)PDH、SDH(体系)(6)引出概念(每线利用率、话务量等)(7)长途、本地(层次)、传输网通路组织(以GSM为例)(8)传输站类型(以光传输、微波传输为例):微波站的建设主要受地理环境等条件的影响,距离为次,有枢纽站、上下话路站、端站、中继站(再生、射频、中频、有源、无源等)。
电网电力行业的电力传输与配电

电网电力行业的电力传输与配电电网电力行业是指负责电力传输和配电的机构和企业。
电力传输是指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网传输到各个用电单位,而配电则将输电网中的电能分配到不同的用电设备上。
本文将探讨电网电力行业的电力传输与配电的相关内容。
一、电力传输电力传输是指将发电厂产生的电能通过输电网传输到各个用电单位的过程。
传输电力采用高压输电,目的是减小线路损耗,并实现远距离传输。
电力传输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交流传输和直流传输。
交流传输是通过交流变电站将电能转换为高压交流电,然后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传输。
交流传输具有电压容易调节、输电距离远等优点,适用于长距离输电。
直流传输则是通过直流变电站将电能转换为高压直流电,再通过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进行传输。
直流传输具有电流大、输电损耗小等优点,适用于特长距离、大功率传输以及跨海传输等特殊情况。
二、配电配电是指将输电网中的电能分配到不同的用电设备上的过程。
配电主要分为主配电和次配电。
主配电是指将输电网中的电能通过配电变电站转换为中压电能,然后通过主配电线路传输到不同的用电单位。
主配电线路通常铺设在道路或地下,采用较高的电压等级进行传输,以减小线路损耗。
次配电是指将主配电线路传输的中压电能,通过变压器降低至低压电能,然后再分配给各个用电设备。
次配电线路多采用架空线路,便于维护和检修。
在实际配电过程中,还需要对电能进行保护以及实现电能计量、监控等功能。
为了保护电力设备和人身安全,配电系统中通常设置有避雷器、断路器、接地装置等保护设备。
而为了实现对电能的计量和监控,配电系统还会配置电能计量表、监控设备等。
三、电力传输与配电的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传输与配电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以下是一些电力传输与配电领域的改进措施:1. 智能电网:智能电网是利用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对传统电网进行改造的新一代电网系统。
智能电网具有自动感知、自适应和自我修复等特点,可以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电力传输

电力传输电力传输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给电力消费者的,是批量传输的电力。
输电网络通常连接到多个人口稠密区附近的发电厂变电站。
电力分配是指线路从变电站到客户,分销商按照历史的商业模式把电力提供给各家各户。
电力传输让遥远的能源来源(如水力发电厂)连接到人口中心的消费者,并允许开采低品位燃料资源,如煤炭,否则运输到发电设施的代价就可能太高了。
输电线路通常使用三相交流电。
单相交流电有时用于电气化铁路系统。
高压直流系统是用于长途传输,或某些海底电缆,或用于连接两个不同的交流网络。
电力传输高电压( 110千伏或以上),以减少能量在传输中的损失。
电力通常是通过架空电力线路转交交流电。
地下输电只用在人口稠密地区,因为其较高的成本安装和维护费用,以及难以对长电缆进行电压控制。
输电网络被称为“网格” 。
在网络上提供多点之间的冗余线路,使电力可以改为任何发电厂任何负荷中心,通过各种途径,使传输有便捷的路径和经济的供电的成本。
很多分析是通过传输公司,决定最可靠的传输能力,其中,出于系统稳定的考虑,可能会少于其本身或热限制。
放松限制的电力公司在许多国家已建立新的可靠的,经济的传输网络。
然而,在一些地方,放松管制的能源系统,导致灾害,如2000年和2001 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电力危机。
历史电力在初期的商业应用中,输送电力的同时所使用的照明及机械负载电压限制了发电厂和消费者。
在1882年直流电流,不能轻易增加电压来长距离传输。
不同种类的负载,例如,照明,固定电机,牵引(地铁)系统,需要不同的电压,因此采用了不同的发电机和电路。
由于这种专业化的方针和传播,因此效率低下的发电机需要关闭,似乎它在当时,这个行业将发展成现在被称为分布式发电系统,附近的大量的小型发电机他们的负荷。
于1886年在大巴林,马萨诸塞州,一个1kV交流配电系统的安装。
同年在意大利一个2kV交流电源安装在Cerchi 30公里的附近。
在1888年5月16日的AIEE会议,尼古拉特斯拉发表了一个题为新的交流电动机和变压器的演讲,描述了使有效的产生和使用多相交流电流的设备。
电能传输知识点总结

电能传输知识点总结
1. 传输方式
- 电线传输:使用导线将电能从发电站传输到用户终端。
- 无线电传输:通过无线电波将电能传输到远距离地区。
2. 传输损耗
- 电线传输:电能在导线中传输时会有一定的损耗,导线的电阻会导致电能转化为热能损失。
- 无线电传输:电能通过无线电波传输时,会遇到传输距离、信号强度衰减等问题,导致一定程度的能量损耗。
3. 传输效率
- 电线传输:相对于无线电传输,电线传输的效率较高,因为导线能够直接将电能传输到目标位置。
- 无线电传输:无线电传输的效率相对较低,因为电能需要经过空气等介质的传输。
4. 传输距离
- 电线传输:电线传输的距离通常较短,受到导线长度的限制。
- 无线电传输:无线电传输可以实现较长距离的传输,可以覆
盖远距离地区。
5. 安全性
- 电线传输:电线传输相对较安全,因为电能传输在有限的导
线内进行,不容易被外界干扰或窃取。
- 无线电传输:无线电传输可能存在安全风险,因为电能通过
无线电波传输,可能会被他人截获或干扰。
6. 应用场景
- 电线传输:常见的电力供应和家庭用电等场景中,主要使用
电线传输电能。
- 无线电传输: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场景中,主
要使用无线电传输电能。
以上是关于电能传输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可以帮助您了解电能传输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X V V PX V V
2. 网络元件的功率损耗
• 电流通过电阻、等值电抗上的功率损耗及电压 施加于元件对地等值导纳的功率损耗。 ' V1 V2 S I R jX S '' I
,
,
jQB1
B j 2
jQB 2
B j 2
线路
变压器
(1) 电流流过串联阻抗产生的功率损耗
PR QX V V PX QR V V
在纯电抗元件中传送无功功率引起电压降落纵分量; 即元件两端存在电压幅值差是传送无功功率的条件;传送 有功功率引起电压降落横分量;即元件两端存在电压相角 差是传送有功功率的条件。感性无功功率将从电压较高的 一端电压较低的一端,有功功率则从电压相位越前的一端 流向电压相位落后的一端。
P''2 Q''2 P''2 Q''2 R j X 2 2 V2 V2
P jQ
(2) 电压加在并联导纳产生的功率损耗 V1 V2 S ', I R jX S '', I
jQB1
B j 2
jQB 2
B j 2
线路
1 QB1 BV12 2
Q B2
第十章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
•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 • 单端供电系统的功率特性
10-1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 1. 网络元件的电压降落
设网络元件的一相等值电路如图所示
V1
S1
I1
R
jX S 2 V2 S LD I2
V1 V2 ( R jX ) I 2 ( R jX ) I1
V2 (V1 V1 ) (V1 )
2 2
tg
1
V1
V1 V1
P1 R Q1 X V1 V1 P1 X Q1 R V1 V1
两种分解
P2 R Q2 X V2 P2 X Q2 R V2 V2 P R Q1 X V1 1 V1 P X Q1 R V1 1 V1 V2
PR QX V V PX QR V V
特别注意:计算电压降落时,必须用同一端的电压与功率。 上述公式都是按电流落后于电压,即功率因数角为正的 情况下导出的。Q代表感性无功功率时,其数值为正; 容性为负。
电压损耗和电压偏移
• 电压损耗:两点间电压绝对值之差(kV)
1 BV22 2
线路
变压器功率损耗
变压器
S1 S S0;S2 S ST
S0 (GT jBT )V 2
直接用变压器空载试验数据计算(对于35kV以下的电力网, 在简化计算中常略去变压器的励磁功率) I0% S 0 P0 jQ0 P0 j SN 100
时,功率极限有最大值
zs z LD
Pmmax
E2 E2 4 zs cos 4rs
S 2 V2 I 2* P2 jQ2
V ( S 2 ) ( R jX ) V1 2 V2
V ( P2 jQ2 )( R jX ) V1 2 V2
以V2为参考轴
P2 R Q2 X P2 X Q2 R (V2 ) j V2 V2 jX S V2 V S R
E 2 cos zs V2 P cos zLD zs zLD 2cos zs zLD
E2 V z z 1 s 2 s cos zLD zLD
2
功 率 极 限 临
界 电 压 Vcr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单端供电系统的功率 特性
功率极限与负荷功率因数的关系( 0 )
1
1
2
I1
I2
S LD
1 V2 P2 R Q2 X j P2 X Q2 R V V2 V2
V1 V2 V2 V2 V1
V1 (V2 V2 ) 2 (V2 ) 2
1
tg
V2
V2 V2
V2
V2
V1
jQB1
S ', I
B j 2
R jX
S ,I
''
V2
B j 2
线路
jQB 2
S '' 2 SL I 2 ( R jX ) ( ) ( R jX ) V2 P''2 Q''2 P''2 Q''2 ( R jX ) ( R jX ) 2 2 V2 V1
V V1 V2 AG V2
• 或表示为百分值:
V1 V2 V % 100 VN
O
V1
D
B
G
A
V2
V2
• 电压偏移:网络中某点的实际电压与网络 该处的额定电压之差(kV)或表示为百分值:
V VN 电压偏移(%) 100 VN
电压降落公式的分析
(1)两种公式结构一样 (2)电压降落纵分量决定元件两端电压幅值; (3)电压降落横分量决定元件电压相角差; (4)高压输电线路的特性 X>>R,可令R0,则:
2
E 2 cos zs V2 P cos zLD zs zLD 2cos zs zLD
受端系统电源不足的负荷中心,随着传送功率增加,受端电压将逐渐
下降,并对功率传送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考虑极限情况,单端输电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单端供电系统的功率 特性
单端输电系统的功率特性
Pmax
E2 E 2 cos Pmax cos 1 2 zs 1 cos 2 zs 1 cos
滞后功率因数越低,功率极限越小
cos 1 0: 1 cos 1 cos
超前功率因数时,一定范围内功率极限随功率因数减小而增大;
I0 % I0 3U N I 0 Q 100 100 0 100 IN SN 3U N I N
电力传输的基本概念—单端供电系统的功率 特性
单端输电系统的功率方程
E 2 V 2 zs I 2 2 zs VI cos
2
zs zs E2 V z z z zLD 1 s 2 s cos LD zLD zLD I V zLD
P2 R Q2 X 纵分量 V2 V2 P2 X Q2 R 横分量 V2 V2
V1 V2 ( R jX ) I 2 ( R jX ) I1
同样,也可由首端电压和功率求得末端电压
V1 V2 ( R jX ) I 2 ( R jX )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