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一)
血细胞形态学复习

3 淋巴细胞系统
划分原始、幼稚、成熟淋巴细胞 原始淋巴细胞: 外形: 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0-20μm; 胞浆: 天兰色,兰色窄带绕核,透亮,无颗粒; 胞核: 居中,略偏位,有切迹; 染色质:深紫红色,粗糙,较厚实,正副染色质
不透亮,排列成粗网状 核仁: 模糊1-2个,有凹陷 见于ALL,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中巨幼红细胞
晚巨幼红
早巨幼和早幼红鉴别
中巨幼和中幼红
晚巨幼和晚幼红
红细胞造血岛
中央为组织细胞 周边绕以有 核红细胞
病理情况下成熟红细胞形态
H----J小体
成熟红细胞或 幼红细胞胞 浆内1个或 多个直径 1μm暗紫红 色小体
见于HA、MDS、
巨幼贫
异形性红细胞
红细胞呈不规则 形,盔甲形、梨 形、半月形等, 是红细胞破坏加 速的证据之一。 见于HA。(根据 病种不同)
中性分叶核
直径10-13μm, 核呈分叶状, 叶与叶之间有 一丝相连或完 全断开, 中性粒细胞Leabharlann 核分为2-5叶嗜酸性中幼粒
嗜酸性晚幼粒和杆状核
嗜酸性粒细胞分叶核
分为2叶 呈“八”
字状
嗜碱性中幼粒
嗜碱性晚幼粒
嗜碱性杆状核
嗜碱性分叶核
由于大量 嗜碱性颗 粒散布在 细胞核上, 分叶状态 看不清楚。
幼稚淋巴细胞
体积与原淋相 似,胞核有小 凹陷,染色质 粗糙,核仁消 失,胞浆淡兰 色,偶有少许 嗜天青颗粒 (ALL,CLL)
细胞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25μm 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居中 染色质粗颗粒网状,深紫红色,核仁2—3个, 胞浆浓(深)蓝色,着色不均,边缘着色深,
核周浅染(相当于高尔基体部分和线粒 体),无颗粒,有钝伪足。0.03-0.05%
血细胞形态学PPT课件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禁忌症
由于凝血因子缺陷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 晚期妊娠的孕妇做骨髓穿刺应慎重。 患者拒绝。
8
骨髓穿刺
穿刺部位 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脊椎棘突、胸骨以及 胫骨粗隆前下方等部位。 骨髓液量 0.2mL,过多将被血液稀释。 骨髓取材指标 ①抽取骨髓一瞬间,病人有特殊的疼痛感 ②外观骨髓液红色粘稠状、有骨髓小粒*、油滴。 ③显微镜下可见骨髓特有的细胞。如巨核细胞、浆细胞、 组织细胞、原始及幼稚粒、红细胞。 ④骨髓细胞分类计数中杆状核细胞与分叶核细胞之比大 于血片之比。
吴钟琪.医学临床“三基” 医技分册.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注:骨髓小粒是骨髓细胞中的一个结构,为少量条索状纤维搭成的网架,其间布以造血细胞和非造血 细胞的团块,多分布骨髓涂片尾端和两侧。
9
骨髓穿刺
未抽取骨髓液的原因 ① 穿刺位置不佳,未到达骨髓腔。 ② 针管被皮下组织或骨块阻塞。 ③ 某些疾病可能出现“干抽现象”,如骨髓纤维化、骨髓有
核细胞增生过度(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10
血涂片制备
手工推片法 主要用于观察血细胞形态及仪器结果复查。 ✓ 薄血膜推片法 用血量少、操作简单,应用最广。 ✓ 厚血膜推片法 对疟原虫、微丝蚴等阳性检测率高。 自动推片法 可获得细胞分布均匀、形态完好的血涂片,
但尚未普及。
刘成玉,罗春丽. 临床检验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8
血涂片染色
19
骨髓细胞学检测的方法和内容
肉眼观察 选择血膜的颜色、厚薄、骨髓小粒等适宜者 进行镜下观察。
NEU%>85%;LYM%>50%(成人)>60%(儿童);M%>13%;E> 10%;B>2%.
4.仪器报警信息 如原始细胞、各类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左移、大血 小板、血小板凝集、红细胞碎片、难溶性红细胞等。
项目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

1 / 1项目4 缺铁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4模块1 缺铁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缺铁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诊断和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缺铁性贫血骨髓象特点1.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项目4 缺铁性贫血总课时 4模块2 铁代谢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铁代谢的检查方法教学内容铁代谢检查工作任务1. 血清铁的测定2.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血清铁2.血清总铁结合力3.血清铁蛋白1. 血清铁的测定2. 血清总铁结合力的测定3. 血清铁蛋白的测定1. 转铁蛋白饱和度的测定1.IDA时铁代谢的变化项目5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2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再障骨髓象特点1.急性造血功能停滞2.纯红再障1.再障的鉴别诊断项目6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2模块1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象检查方法能够正确诊断巨幼细胞性贫血教学内容骨髓涂片检查血涂片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鉴别诊断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根据病例进行患者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巨幼贫骨髓象特点1.巨幼贫的诊断治疗 1.巨幼贫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1 显示溶血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溶血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讲授实验原理、步骤及临床意义2. 有学生实际操作1. 血浆游离血红蛋白2. 血清结合珠蛋白3. 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1.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2.血清结合珠蛋白测定3.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测定1. 溶血性性贫血的概念及分类1. 溶血性性贫血时血浆游离血红蛋白、血清结合珠蛋白血浆、高铁血红素白蛋白如何变化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2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教学内容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鉴别诊断工作任务1.确定溶血的存在2.确定使血管内还是血管外溶血3.确定溶血性贫血的原因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原因的确定1. 溶血的诊断标准2. 血管内溶血与血管外溶血的鉴别3.溶血的原因1.溶贫的实验室检查溶血性贫血的特点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3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膜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3.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4.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的检查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膜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2.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实验3.酸化甘油溶血试验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诊断1. 红细胞膜缺乏症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4 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红细胞酶缺乏症的检验方法工作任务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骨髓象检查2. G6PD缺乏的检验方法3. G6PD缺乏的诊断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 红细胞酶缺陷症的检验方法2.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2.变形珠蛋白小体试验3.G6PD荧光斑点试验4.硝基四氮唑蓝试验1.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分型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的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5 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教学内容珠蛋白异常的实验室检查工作任务1.涂片染色2.骨髓象检查3.血象检查4.常用检验方法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常用的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 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的组成和种类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3. 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类型1.β和α地中海贫血的血红蛋白电泳结果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6 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方法教学内容异常血红蛋白的检验工作任务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骨髓细胞象检查2.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3.检验方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 骨髓象特点4.血红蛋白电泳1.血红蛋白S病2. 血红蛋白E病3.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1.异常血红蛋白的鉴别诊断项目7 溶血性性贫血的检查总课时 16模块7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课时 4教学目标学会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教学内容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工作任务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2.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3.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查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注意事项及特点2.抗人球蛋白试验3.冷凝集素试验4.冷热溶血试验1.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类型1. 三种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的比较项目8其他贫血检查总课时 2模块1其他贫血检查课时 2教学目标学会其他贫血检查方法教学内容其他贫血检查工作任务1.增生性贫血2.继发性贫血教学方法1.病例教学法2.PBL教学法教学设计相关理论知识相关实践知识拓展知识思考与练习1.增生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2.继发性贫血的骨髓细胞象检查3.填写骨髓象检查报告单1.骨髓增生程度2.粒红比值3.各系统细胞形态学特点1.骨髓象检查方法2.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3.骨髓象特点1. 增生性贫血的概念、类型2.继发性贫血的常见原因1.贫血的鉴别诊断。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常见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
1. 红细胞: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使其呈红色。
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的红细胞大小均匀,形态规整。
2. 白细胞:白细胞是一种有核的细胞,根据形态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种类型。
其中,中性粒细胞是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其细胞核呈分叶状,一般为 2-5 叶;淋巴细胞的细胞核相对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单核细胞的体积较大,细胞核呈不规则形状;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细胞核通常分为两叶,细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颗粒。
3. 血小板:血小板是一种无核的细胞碎片,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正常的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体积较小,在显微镜下观察,血小板通常聚集成团。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观察,可以初步判断血液疾病的类型和病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同时,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介绍,具体的血液细胞形态特征可能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状态而有所不同。
如果你对血液细胞形态的识别有特定需求或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

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关键字:骨髓细胞形态学骨髓细胞形态学-正常血细胞形态1.正常血细胞形态学(Wright染色)(1)粒细胞系统形态1)原始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或类椭圆形。
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
核仁2~5个,较小,清楚。
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2)早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2~20μm,圆或椭圆形。
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
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中幼粒细胞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8μm,圆形。
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占细胞的2/3~1/2,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
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5~20μm,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
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
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4)晚幼粒细胞①中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
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6μm,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
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
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体直径10~14μm。
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
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5)杆状核粒细胞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0~15μm,圆形。
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径最窄处大于最宽处1/3以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
胞质充满中性颗粒。
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直径11~16μm,圆形。
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
血细胞形态学

ppt课件
8
4.电镜检查: 有透射和扫描电镜两种,它的出现和应用对细胞学的进展
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透射电镜的分解力可达到2-3埃左右,把 细胞放大到几十万倍,能观察到一般电镜中无法观察到的细胞 内超微结构。
ppt课件
9
瑞氏染色法(Wrights Stain): 细胞染色机制:染色是将细胞经染色剂的物理和化学作用,
ppt课件
13
(三)瑞氏染液配制:
1.瑞氏染液配制:
瑞氏染料
830mg或1g
甲醇(AR)
500ml或600ml
瑞氏染料放置乳钵内,用乳棒轻轻敲碎染料成粉末,加少许甘油或甲
醇溶解研磨,在加较多量甲醇研磨呈一面镜光亮,静置片刻,将上层液体
倒入一清洁储存瓶内,再加甲醇研磨,重复数次,直至乳钵内染料及甲醇
(2)甲醇具有强大的脱水力,可将细胞固定在一定形态及 增加细胞结构的表面积,提高细胞对染料的吸收作用,同时由 于甲醇吸附染色液中的水,使染色液升温,加速染色反应。
ppt课件
12
3.缓冲液作用:染色对氢离子浓度是十分敏感的,据观察PH的 改变,可使蛋白质与染料形成的化合物重新离解。缓冲液须保 持一定的PH使染色稳定,PBS的PH一般在6.4-6.8,偏碱性染 料可与缓冲液中酸基起中和作用,偏酸性染料可与缓冲液中的 碱基起中和作用,使PH恒定。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对患者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关键的诊断信息,帮助确定疾病的类型、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等。
本文将对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解读、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基本原理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是一种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患者血液中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的检查方法。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血液中包含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细胞。
其中,红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白细胞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和炎症反应,血小板主要负责血液凝固。
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过程中,可以通过染色、显微镜观察等手段对这些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操作步骤1. 患者采血血液样本的采集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第一步。
通常采用静脉采血的方法,将患者的血液样本采集到一只干燥、无菌的试管中。
2. 制备血涂片制备血涂片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关键步骤之一。
首先,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于玻璃片上,然后用另一只玻璃片将其涂开,形成一张薄薄的血涂片。
为了使细胞更加清晰可见,通常会对血涂片进行染色处理。
3. 染色处理染色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另一个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Giemsa染色、Leishman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的核、细胞质等成分更加清晰可见,便于观察和分析。
4. 显微镜观察经过染色处理后,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放入显微镜中进行观察。
通过显微镜可以对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进行精细的分析和判断。
三、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解读通过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形态、数量、比例等信息。
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可能会提示不同的疾病情况。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的解读:1. 红细胞计数和形态红细胞计数和形态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中最常见的指标之一。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一项常规的临床检测项目,其主要评估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类型的数量、形态、大小、颜色等特征,以及检测异型细胞的存在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报告中会列出白细胞的总数和不同种类
的比例,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2. 红细胞计数及指标:报告中会列出红细胞的总数、平均红细
胞容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等指标,以及红细胞分布宽度等。
3. 血小板计数及形态:报告中会列出血小板的总数和平均体积
等指标,以及血小板的形态是否正常。
4. 异形细胞检测:报告中会对检测到的异型细胞进行描述和分析,包括异形红细胞、异形白细胞和异形血小板等。
5. 其他信息:报告中可能还会包括其他相关的信息,如血片制
备的质量、细胞形态学所见等。
血细胞形态学报告是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
依据之一,因此需要仔细解读和分析。
同时,患者也应该了解自己的血细胞形态学报告,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正常血细胞形态学(一)授课班级:授课日期:学时数:3学时一、目的要求:1.掌握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粒、红、巨三系血细胞形态特征。
2.熟悉淋巴系、单核系细胞形态特征。
二、讲授重点:1.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2.粒、红、巨三系血细胞形态特征三、讲授难点:骨髓象类似细胞的鉴别。
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讲授为主,解释课本中的难点。
五、教学内容概要与学时分配第二章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第一节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20分钟)第二节各系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一、粒细胞系(40分钟)1.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3。
中幼粒细胞4.晚幼粒细胞5。
杆状核粒细胞6。
分叶核粒细胞二、红细胞系(30分钟)1.原红细胞2。
早幼红细胞3。
中幼红细胞4.晚幼红细胞5。
网织红细胞6。
成熟红细胞三、巨核细胞系(20分钟)1.原巨核细胞2。
幼巨核细胞3。
颗粒巨核细胞4.产血小板巨核细胞5。
裸巨核细胞6。
血小板四、淋巴细胞系(10分钟)1.原淋巴细胞2。
幼淋巴细胞3。
淋巴细胞五、单核细胞系(10分钟)1.原单核细胞2。
幼单核细胞3。
单核细胞六、授课内容:第二章正常血细胞形态学第一节血细胞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项目原始幼稚成熟备注细胞大小大—-—小原粒< 早幼粒,巨核细胞由小到大胞核胞质比大——小大小大——小成熟红细胞核消失形状圆--凹陷--分叶有些细胞(红、淋等)不分叶胞染结构细致——粗糙色疏松——紧密质受色淡紫红——深紫红核核膜不明显——明显核仁显著可见——无胞量少——多小淋巴例外受色蓝(嗜碱——)红(嗜酸)或深蓝——浅蓝质颗粒无——有粒系分化为三种颗粒,有的细胞无颗粒第二节各系血细胞的形态特征一、粒细胞系:1. 原始粒细胞:①胞体:圆,或椭圆,直径约10-18微米。
②胞核:位于中央或稍偏一旁,圆形,染色质为浅紫红色,为非常细致的粒体,有时排列如筛状,非常均匀与平坦,有如一层薄沙,核膜甚薄,不甚清楚。
核仁2-5个清楚,较小。
③胞浆:量少,呈明亮之天青色,似水彩画,围绕于核周围,无颗粒。
原始粒细胞或分为原Ⅰ、原Ⅱ两型,原Ⅱ具有原粒细胞Ⅰ之特征,但其胞浆量较少,有少量细小之颗粒。
有时可见一种小型的原始粒细胞,体积甚小,不见细胞浆,但粒细胞核之特点依然存在。
2.早幼粒细胞①胞体:圆形,通常较原粒稍大,直径约12-20微米。
②胞核:染色质较粗糙,排列较紧密,核仁仍存在或已消失。
③胞浆:有嗜天青颗粒,呈紫红色,粗大而不规则,可压在核上或核之周围。
3. 中幼粒细胞①胞体:圆形,直径约10-18微米。
②胞核:椭圆形,常位于核之一侧开始变平,染色质为较粗的粒体,排列成致密的网,核膜明显,核仁消失。
③胞浆:量增多,但核浆之比例大于1/2,呈浅红色,胞浆内出现了特异性颗粒,由于其染色不同而分为三种:中性颗粒:为非常细小而密集的颗粒,呈浅红色。
嗜酸性颗粒:较中性为大,形如小珠,呈金红色,有闪光,布满于胞浆内。
嗜碱性颗粒:最大,且形状大小不规则,呈深紫蓝色,排列零乱,为数不多,有时可在核上。
4.晚幼粒细胞:分中性,嗜酸性,嗜碱性三种,此阶段开始以核形之变化为其主要特点。
①胞体:圆形,直径约10-16微米。
②胞核:肾形,或半月形,但核之凹陷大于核的假想半径的1/2。
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
③胞浆:量增多,有多量之特异性颗粒。
5. 杆状核粒细胞①胞体:圆,直径约10-12微米。
②胞核:弯曲成带状,染色质粗糙,排列紧密呈细小块状,染色质不均匀。
③胞浆:充满特异性颗粒。
6.分叶核粒细胞①胞体:圆,直径约10-13微米。
②胞核:分叶,核与核之间以细丝相连,或完全断开,或核叶重叠,染色质呈细块状。
③胞浆:布满特异性颗粒。
表1 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直径 细胞核 细胞质细胞 (um ) 核浆比 形态 颜色 核染色质 核仁 量 受色 颗粒 原始粒 10~18 约4/5 圆或椭圆 浅紫红色 细致网状 2-5个 少 透明蓝 无早幼粒 12~20 >2/3 圆或椭圆 紫红色 较粗颗粒状 模糊或 较多 淡蓝或深蓝 消失中幼粒 10~18 1/2~1/3 圆或椭圆 紫红色 更粗较密集 消失 中等量 淡红或浅蓝 或微凹晚幼粒 10~16 ≤1/2 明显凹陷 紫红色 浓集成块 无 多 浅红色 同上肾形、半月形杆状核 10~16 <1/2 带形、S 形 深紫红色 粗糙成块 无 多 浅红色 同上分叶核10~16 <1/2 2—5叶 深紫红色 粗糙成块 无 多 浅红色 同上表2 粒细胞各种颗粒的特点鉴别点 中性颗粒 嗜酸颗粒 嗜碱颗粒 嗜苯胺蓝颗粒大小 细小、大小一致 粗大、大小相等 粗大、大小不一 较粗大、大小不一形态 颗粒状、形态 圆或椭圆形 形态不一 形态不一,圆形或一致 似小珠 不规则数量 多 多 不一 少数或中等量分布 均匀 均匀,布满胞浆 分布不一,排列 分布不一内,紧密排列 零乱,常盖于核上 使胞核轮廓不清染成桔红色,中心较淡色泽 淡紫红色 ,微呈透明反光,很象 深紫黑或深紫红色 紫红色剥开的石榴。
有时嗜酸 性颗粒呈嗜碱性染色反 应,如颗粒呈蓝紫色,出现数量不一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出现特异性颗粒形似嗜碱颗粒,但不如后者粗大和深染,尤其见于中幼粒细胞阶段。
二、淋巴细胞系1.原始淋巴细胞:①胞体:圆或椭圆,直径约10-18微米。
②胞核:位于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粗颗粒状(比原粒粗),常于核之边缘排列较紧密,染色较深,核仁1-2个,小而明显,核膜清楚,染色质似“饼干渣”。
③胞浆:极少,呈蓝色或天蓝色,核周界明显,无颗粒。
2.幼稚淋巴细胞①胞体:圆或椭圆,与原始者大小相仿。
②胞核:圆,染色质较为致密,核仁模糊或不见。
③胞浆:稍增多,呈淡天蓝色,可有少许嗜天青颗粒。
3. 淋巴细胞①胞体:圆,直径约7-15微米。
②胞核:圆,亦可稍向内凹陷,染色质粗糙,致密,排列均匀,无空隙,有成堆现象,核膜明显,似土豆,或似“毛玻璃”样。
③胞浆:量很少,大淋巴细胞较多,有嗜天青颗粒,或无颗粒。
淋巴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直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um)核浆比形态颜色核染色质核仁量受色颗粒原淋巴10~18 >2/3 圆或椭圆浅紫红色细致颗粒状 1-2个少蓝色透明无幼淋巴 10-16 约2/3 圆或椭圆紫红色较粗,聚集模糊或少蓝色透明无或有少数紫成小块状消失红色颗粒淋巴大12-15 2/3~1/2 同上深紫红色粗,聚集无较多蓝色或淡蓝同上成块状小6-10 >9/10 同上同上同上无少或不见蓝色同上三、红细胞系1.原始红细胞:①胞体:大,圆,略为规则,直径约15-20微米。
②胞核:圆,或椭圆,位于中央或稍偏一旁,染色质呈红色为细致粒体,有聚集趋势,排列呈微密的网状,核仁1-2个,大小为均,核膜显著。
③胞浆:量少,偶见有伪足,边浓厚深兰色,似油彩画,于胞浆边缘着色较深,围绕核周部着色较浅,无颗粒。
2.早幼红细胞:大致同于原始红细胞。
①胞体:圆,直径约8-18微米。
②胞核:染色质排列为粗糙之粒体,开始出现凝集小块,核仁模糊或不见。
③胞浆:量增多,兰色稍浅。
3.中幼红细胞:①胞体:圆,直径8-15微米,明显缩小。
②胞核:变小,染色质排列甚为紧密,团块状或条索状,其间有明显之空隙,有如“打碎之墨”。
核仁已完全消失。
③胞浆:量明显增多,呈兰色,灰兰色或浅灰红色。
4.晚幼红细胞:①胞体:圆,大小已接近成熟红细胞或比红细胞稍大,直径约7-10微米。
②胞核:圆,染色质更密集成团块,甚至看不出任何结构,通常称之为炭核。
③胞浆:量相对更多,多嗜性,或与一般红细胞相同或稍浅。
红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直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um)核浆比形态颜色核染色质核仁量受色颗粒原红15~20 约4/5 圆形紫红色细致颗粒状1-3个少深蓝色不透明无早幼红15~18 >2/3 圆形紫红色较粗,粗硬粒状消失少深蓝色不透明无或小块状中幼红8~15 约1/2 圆形深紫红色粗,紧密成块无较多蓝色到灰红色无排列成放射状常呈灰紫略带或车轮状红色晚幼红7~10 <1/2 圆形深紫红色固缩成团块状无多淡红色或淡灰色无四、单核细胞系1.原单核细胞:①胞体:直径15-20 μm②胞核: 较大,圆或椭圆,有的略凹陷,有折叠及折痕现象.占全细胞大小2/3。
居中或稍偏一旁。
染色质纤细疏松,呈细丝网状,染淡紫红色,较其它原始细胞淡。
核膜不清楚,核仁1-3个大而清楚,淡兰色。
③胞浆:较其它原始细胞稍多,边缘不规则,有伪足状,灰兰色,着色不均匀,不透明,云雾状,无核周界,无颗粒。
在急性单核细胞型白血病时Auer's 小体。
2..幼单核细胞①胞体:直径15-25 μm②胞核:圆形或不规则形。
有折叠之折痕,凹陷或切迹。
染色质较原单核粗糙,但仍疏松呈丝网织状结构或模糊不清,淡紫红色,核膜不清楚,核仁0-3个,不太清楚,较大。
③胞浆:中等量,灰兰色,无核周界,可见嗜天青颗粒,密集在部分胞浆中。
3.单核细胞:①胞体:直径12-20 μm②胞核:不规则形,有肾形、马蹄形、S形或分叶形,有明显的扭曲、折叠。
染色质疏松呈粗网状或条索状,淡紫红色,核仁消失。
③胞浆:量多,淡蓝或灰兰色,半透明如毛玻璃样,边缘不规则。
可见无数散在粉尘样紫红色嗜天青颗粒,有时可见空泡单核细胞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特点比较直径细胞核细胞质细胞(um)核浆比形态颜色核染色质核仁量受色颗粒原单 15~20 约2/3 圆或椭圆淡紫红色细致疏松似 1-3个少蓝色或灰色无或稍凹陷网状大而清晰不透明幼单15-25约2/3 椭圆或不规紫红色较粗,较聚模糊或中等量同上有紫红色颗粒则或切迹集消失细而弥散单核 12-20 2/3 肾形、马蹄紫红色粗网状或条索状无较多同上有细小弥散颗粒形、S形或分叶形五、巨核细胞系1.原巨核细胞:①胞体:直径15-30μm,不太规则,为所有原始细胞中胞体最大者。
②胞核:巨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2-3个,淡兰色,大小不等,不太明显。
③胞浆:量很少,边缘不规则,可有伪足状突起,染深兰色常不均匀不透明,无颗粒但有时呈泡沫状2.幼巨核细胞①胞体:直径30-50μm,是巨核细胞系统成熟过程中的中间细胞,其胞体较大。
②胞核:巨大,约占细胞的1/2~1/4,形状不规则,通常为肾形等,可呈凹陷或切迹,染色质较粗而密,有局部浓染现象,模膜清楚,核仁可有可无。
③胞浆:中等量可呈伪足状,稍兰红色,于核附近的染色较浅,无核周界,于核的附近出现极细的嗜天青颗粒,但胞浆外周无颗粒。
3.巨核细胞①胞体:直径40-70μm或100μm。
②胞核:形状不规则,常呈层层叠叠或多叶扭转,分叶状等。
染色质粗糙,常呈团块状。
③胞浆:丰富,充满较粗大的紫红色颗粒,可聚积在一起。
堆集成团。
细胞膜不清晰,呈伪足,胞浆外缘有血小板形成4.血小板直径2-4μm,呈圆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