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专版高一地理专题18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有效作业必修2 18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鲁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小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省中北部,自然景观多样。
我国某中学地理小组在小兴安岭某地利用无人机开展地理考察,并拍摄了当地的照片。
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四幅照片,可能属于此次拍摄的是()A.①B.①C.①D.①2.利用无人机在小兴安岭进行考察的过程中,可以利用()A.RS模拟动物迁徙路径B.GNSS测量地壳隆升速度C.GIS测算湖泊面积D.VR获取植被年龄信息蘑菇房(如图)是哈尼族人所居住的特色房屋,房屋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房屋分为三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用泥土覆盖。
哈尼族居住的云南哀劳山垂直差异明显,降雨量较大(一般超过1200mm),雾多,日照少。
完成下面小题。
3.火塘的主要作用是()①照明①驱湿①保存火种①驱虫杀菌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4.蘑菇房采用厚重的土基墙,主要原因是()A.抗强风的侵袭B.抗震能力强C.室内冬暖夏凉D.房间隔音效果好5.顶层用泥土覆盖,主要功能是()A.防火B.防潮C.防雷D.防虫方言是区别于标准语的某一地区性语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由于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湖北省方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性。
发掘方言的文化内涵,已越来越被重视。
下图示意湖北省方言区域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从地理角度考虑,湖北省方言复杂多样的原因主要有()①地形复杂,河湖众多①水陆交通便利,外来人口迁入多①距离标准语地区较远①少数民族大杂居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7.挖掘方言文化内涵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A.发展旅游业B.保护多元文化C.丰富生活内容D.促进普通话推广四合院,是我国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沿南北纵轴对称布局,由四面房屋围合形成相对封闭独立的院落,以明清、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最为典型。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表达城乡景观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1. 地域文化认知: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域(如城市或乡村),通过查阅文献、网络资源或实地考察,了解该地域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等,并形成一份简要的书面报告。
2. 城乡景观对比:学生需对所选地域的城市和乡村景观进行观察,对比分析城市与乡村在建筑风格、道路交通、绿化环境、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并尝试探讨这些差异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3. 图片收集与整理:学生需收集反映所选地域城乡景观的图片,并按照主题进行分类整理,每张图片需附有简要的文字说明。
4. 制作PPT或海报:学生将上述内容整合,制作一份PPT或海报,用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三、作业要求1. 地域选择:学生应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地域作为研究对象,确保作业的针对性和兴趣性。
2. 文献与实地考察: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应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实地考察的结合,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3. 图文并茂:学生在整理图片和文字说明时,应注重图文并茂,使展示成果更加生动形象。
4. 按时完成:学生应按照教师规定的截止日期前完成作业,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本作业的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内容的准确性:学生所收集的资料和信息是否准确、全面。
2. 逻辑性:学生对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的分析和表达是否具有逻辑性。
3. 图文并茂:学生的成果展示是否做到图文并茂,表达清晰。
4. 创新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是否表现出创新思维和独特见解。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评阅,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
2.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问题和不足,教师将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3.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意见,对自己的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二章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中图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地域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理解城乡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 观察与调研:(1)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域作为观察对象,如自己的家乡或学校的所在地区,收集该地区的文化历史资料和城乡景观图片。
(2)进行实地调研,记录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建筑风格、民俗风情等,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
3. 案例分析:学生需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城乡景观案例,分析其地域文化特征及对当地景观的影响,并撰写简要的案例分析报告。
4. 创作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和观察调研的结果,学生需创作一幅表现当地城乡景观的地图或绘制一幅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示意图,并附上简要的文字说明。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掌握重点内容。
2. 观察与调研要真实可靠,照片或视频需标明时间和地点,并确保资料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报告应包括对所选案例的详细描述、地域文化特征的分析以及该文化对当地景观的具体影响。
4. 创作作品要具有地域特色,图示应清晰明了,文字说明要简洁准确。
5.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理论学习的掌握程度、观察与调研的深度和广度、案例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度、创作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
2. 评价方式: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评分,并结合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3. 评价反馈: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语,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2. 学生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咨询等方式与教师沟通,及时解决作业中的疑问。
3. 作业完成后,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彼此的观察和调研成果。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19必修第二册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之间关系的理解,掌握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对城乡景观特色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兴趣。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观察与记录:学生需利用周末时间,前往所在城市或乡村的典型地域进行实地考察。
观察并记录该地域的地理环境、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特征,尝试分析其地域文化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2. 调研报告:根据实地考察结果,学生需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报告应包括对考察地点的详细描述、地域文化的特点分析、以及个人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理解。
3. 图片收集:学生需收集至少五张反映考察地域文化特色的图片,并附上简短的文字说明,用以支持其调研报告中的观点。
4. 小组讨论:学生需在班级内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察和调研结果,并就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展开讨论。
三、作业要求1. 实地考察要求真实、细致,记录和描述要准确。
2. 调研报告需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深入。
3. 图片收集要注重质量,文字说明要简练明了。
4. 小组讨论要积极参与,充分交流观点和想法。
5. 所有作业需按时提交,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观察记录的真实性、调研报告的深度、图片收集的质量以及小组讨论的参与度等方面。
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在班级内进行优秀作业展示,以激励学生。
3. 对小组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关系的理解。
4. 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上所述的作业设计,我们期望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探究,更加深入地理解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2018091332

课时分层作业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练]1.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地域文化是不同的,这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②地域文化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如有人称东亚文化为“稻米文化”③地域文化中“地域”的范围可大可小,地域范围的大小与其重要性呈正相关④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A.②④B.②③C.①②D.③④A[不同地理环境下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景观上,也就是物质文化方面。
东亚是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稻米文化”。
地域不管大小,都是独立的个体,这与其重要性没有关系。
]2.下图中的三幅照片拍摄于天津滨海地区,其地理景观均反映了( )潮音寺(海神庙) 天津港海滨浴场A.科技发展影响传统文化B.地域文化影响建筑风格C.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D.自然资源影响城市景观C[潮音寺是古代人民对大海的崇拜和敬畏而产生的,天津港、海滨浴场是现代人们对海洋资源的利用,都是海洋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产物。
]读图,回答3~4题。
中国园林美国园林3.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________方面的差异( )A.空间布局形式B.建筑结构C.地域组合D.以上三个方面4.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A.自然环境的差异B.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D.地域文化的差异3.B 4.D[中国园林和美国园林由于中西地域文化的差异,在建筑结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 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苏州古城坐落在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水陆并行;建筑临水而造,前巷后河,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苏州古城的规划体现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B.欧洲传统城市的布局与苏州类似C.苏州的这种建筑格局反映了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D.苏州的建筑格局与北京类似6.下列不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是( )A.苏州古城“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B.北京皇宫建筑群雄踞城市中心C.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D.工业区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5.A 6.D[欧洲的传统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苏州的建筑布局体现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北京的城市布局以皇宫建筑群为中心,体现了封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权力;华盛顿以国会大厦为中心,并居于高处,体现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民主与法制精神;工业区向城市外缘移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精选练习)高一地理(新教材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基础篇】安徽省南部气候湿热,山地广布,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
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D.窑洞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1.D2.B【分析】1.根据题干的提示“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安徽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耕地稀少,因此多山货;对外交通不便,使得当地的新鲜产品不易出售,因此适合腌制,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山货和腌腊制品,③③正确;海鲜一般靠海的省区较多,安徽不靠海;安徽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以种植业为主,牛羊肉较少,③③错。
故选D。
2.“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多分布在福建、澳门一带,A错;安徽省南部多山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茶树、竹子等分布较广,“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B正确;“评剧、秦腔等传统地方戏曲”主要分布在陕西,C错;窑洞是黄土高原的典型民居,吊脚楼在我国渝东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等地区分布广泛,D错。
故选B。
地域文化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状况,是一定地域内各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为“天津发源地——三岔河口地区的景观照片”。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照片反映的是()A.乡村景观B.城市景观C.工业用地景观D.渔业生产景观4.图中最能代表天津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是()A.天津之眼B.河流C.高楼大厦D.游轮【答案】3.B4.A【分析】3.该照片中高楼大厦林立,有桥梁和水面,所以反映的是典型城市景观,B 正确。
故选B。
4.图中最能代表天津地域文化的文化景观是当地的独特景观,图中天津之眼摩天轮高大醒目,具有代表性,A正确。
《第二节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_湘教版_2024-2025学年

《第二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哪项体现了地域文化的对城市建筑风格的影响?A、北京的四合院体现了民族文化B、纽约的摩天大楼体现了现代工业文化C、巴西的狂欢节体现了本土文化D、日本的茶道文化影响不大2、农村地区的居住景观主要受哪种因素影响?A、气候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密度D、地域文化3、以下哪种地理现象属于城乡景观差异的一个典型例子?A. 河流的自然弯曲B. 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的高楼大厦C. 农村人口的季节性流动D. 草原地区的植被分布4、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以下哪项说法是错误的?A. 地域文化影响着城乡景观的形成B. 不同地域的城乡景观具有多样性C. 城乡景观的形成与地域文化无关D. 地域文化是城乡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5、题干:下列关于城市景观特点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城市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B. 城市景观的布局通常遵循一定的功能分区C. 城市景观的建设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D. 城市景观的文化内涵丰富但相对单一6、题干: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A. 某地传统民居的建造风格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B. 某城市广场的雕塑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C. 某乡村道路两旁种植了与当地农业发展相关的树木D. 某地区城乡规划中未考虑地域文化特色,导致景观单调7、下列关于地域文化的描述,哪一项最准确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形成过程?A、地域文化是由单一民族长期发展形成的B、地域文化是在特定自然条件和人文因素长期作用下,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地域文化主要体现在现代城市的建筑风格上D、地域文化只存在于古代社会,现代已不再存在8、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最明显体现在那些方面?A、只体现在建筑设计上B、仅体现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C、体现在城乡建筑、服饰、饮食、节日庆典等多个方面D、只体现在乡村的农业生产方式上9、以下哪个地区的城市景观具有“花园城市”之称?A.新加坡B.香港C.纽约D.伦敦 10、以下哪个现象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体现?A.中心对称布局B.网格状城市规划C.城市规划与河流 hướng dẫnD.城市规划与山体走向11、下列关于城乡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 城市景观特征是人口密集、建筑高耸、道路纵横、功能分区明显B. 乡村景观特征是人口分散、建筑低矮、道路狭窄、功能分区不明显C. 城市景观以自然景观为主,乡村景观以人文景观为主D. 乡村景观以工业景观为主,城市景观以农业景观为主12、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城乡景观差异的表现?A. 城市绿化覆盖率低于乡村B. 城市建筑密度高于乡村C. 城市交通拥堵,乡村交通畅通D. 城市教育、医疗设施更完善13、江南水乡古镇周庄以双桥闻名,双桥的设计体现了当地的哪种文化特色?A、儒家文化B、道家文化C、佛教文化D、江南水乡的文化特色14、在考察城市空间结构时,下列哪种因素对城市道路布局和城市形态影响最小?A、历史沿革B、自然地理条件C、经济发展水平D、城市人口数量15、以下关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城市景观通常具有明显的地理标志性和民族特色B. 农村景观往往反映了当地的传统耕作方式和生活方式C. 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城乡景观得以具体体现D. 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仅限于外观装饰16、以下哪种现象最能体现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A. 城市道路名称的使用B. 农村(strings)特有的农业生活习俗C. 城市广场的艺术装饰D. 乡村地区特有的带货标语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新教材)鲁教版地理必修二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

2.2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训练、选择题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但最能表达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据此完成第1-2 题。
1. 美国大城市中心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而西欧城市中心一般很少见到现代化大楼,其原因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A. 美国技术先进、经济兴旺B. 美国城市用地紧张C. 西欧城市开展历史悠久D. 西欧地质条件差2. 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在建筑结构中的表达表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A. 建筑有围墙B. 园林忌直求曲C. 建筑物内通道忌宽求窄D. 建筑物线条简洁答案: 1.C 2.D解析: 1. 西欧城市开展历史悠久,城市中心多古建筑,由于城市古建筑的保护及建筑风格的统一,市中心少见摩天大楼。
2. 中国的建筑物线条复杂,园林忌直求曲,多有围墙,表达了中国文化的内向性。
油纸伞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油纸伞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刷桐油以增强韧性并防水,但长期置于枯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
近年来,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
据此完成3〜4题。
3. 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油纸伞走俏国际市场依赖的主要优势是( )A.携带方便B.适用地广C. 文化蕴涵D. 经久耐用4. 以下地区中,宜作为油纸伞重点推销市场的是( )A. 欧洲西部B. 中亚C.中东D.撒哈拉以南非洲答案: 3.C 4.A解析: 3. 油纸伞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油纸伞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效能大于实用效能,是一种文化符号,所以与现代钢骨布面伞相比,其具有的文华蕴涵促使走俏国际市场。
由于油纸伞采用传统方法,全手工制作,以竹为骨、以纸或丝绸为面,且长期置于枯燥环境中易变脆、开裂,因此油纸伞不如现代钢骨布面伞携带方便、适用地广、经久耐用。
应选C。
4.欧洲国家与中国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这使欧洲成为油伞市场的根底;同时欧洲西部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降水均匀,既有利于油纸伞的销售,又有利于其保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8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基础主干知识理解和牢记【学法提示】课前预习教材,提炼学习重点,做预习笔记;课堂听课理解知识,补充和完善笔记;画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内容】1.地域文化(1)地域文化的含义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而形成的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艺术作品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生活习惯、制度等。
在我国,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
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
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
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地域文化的表现和特点表现:方言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建筑、民间信仰等等。
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相对稳定性。
地理学特别重视从物质景观上研究地域文化的差异。
(3)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的形成受环境差异、区划因素、移民影响、民族分布等因素影响。
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从成因上来看,是自然与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地域文化举例云南“娃娃出门男人带”:云南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不平,外出大多要翻山越岭,女人体力较弱,不适于长时间的负重行走,所以出现“娃娃出门男人带”的现象。
说明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广州的骑街老楼:跨在街道或胡同上的楼,楼房向外伸出遮盖着人行道的部分,底下可以通行,如巴金《秋》序:“我和几个朋友蹲在四层洋房的骑楼下。
”它是湿热多雨的自然环境下,我国南方文化与海外文化相融合的结果。
四合院: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
四合的“四”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式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1)不同区域乡村景观乡村景观乡村景观随原始农业而出现,也称农业文化景观,包括文化、经济、社会、人口、自然等诸因素在乡村地区的反映。
乡村景观是指乡村范围内相互依赖的人文、社会、经济现象的地域单元。
我国东西部农、牧景观差异(下表)乡村景观举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客家土楼分布: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特点:①是大型夯土民居建筑;②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
客家文化是植根于古代中原地区传统汉族文化,在长期移民生活中适应了南方山区地理环境,并融合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地域文化。
福建客家土楼是客家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当地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共同的产物。
(2)不同区域城市建筑景观城市景观,城市作为一种聚落景观,是人类文化的体现。
不同地域的文化、宗教和社会观念等,都会对城市地域形态和空间结构产生深刻影响。
城市建筑景观和格局等往往反映出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另外,城市与环境相互协调,往往形成独特的风格。
如沿海、沿江、沿湖城市多利用水体表现城市特色。
在水体的边缘,有的形成重要的商务区,如美国芝加哥市密歇根湖畔、上海黄浦江两岸;有的发展为风景旅游区,如我国的杭州西湖等。
世界城市景观差异与形成(下表)3.城乡景观类型:包括生产景观、聚落景观和建筑格局、风貌等,都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密切关联。
必做题【学法提示】独立练习,独立思考,理解知识;有疑则问,疑难问题向老师咨询或同学探讨;独立学习是前提,能够运用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教师讲析练习时,请在有疑问或错误的问题下做好笔记。
【学习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试题部分1 必做习题我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为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南北方农业文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B .主要粮食作物:北方玉米,南方小麦C .主要糖料作物:北方甘蔗,南方甜菜D .农业生产规模:北方小,南方大2.下列南北方文化的差异受自然环境影响大的是A.城市功能区的形成 B.民居的屋顶坡度 C.室内装饰 D.夏季服饰【答案】1.A 2.B【解析】第1题,我国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南方种植水稻、甘蔗等亚热带或热带作物;南方河网密布,耕地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第2题,我国南方地区降水量多,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大,利于雨雨季迅速排水;城市功能区、室内装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小;夏季我国南北普遍高温,着装差别不大。
安徽省南部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热,地形以山地为主,对外交通不便,耕地稀少,当地传统的菜肴、民居、戏曲、农业生产等明显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
据此回答3--4题。
3.安徽省南部传统特色菜的选料较多采用①海鲜②牛羊肉③山货④腌腊制品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4.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A.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C.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答案】3.D 4.B【解析】第3题,安徽省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当地没有紧靠海洋,所以海鲜产品较少。
山地丘陵地区山货较多,又由于气候原因,腌腊制品能较长时间储存。
第4题,闽台地区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评剧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
吊脚楼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
5.考虑我国黄淮海地区的自然条件,该区民居最佳的建筑形式和选址是图中的【答案】5.A【解析】第5题,黄淮海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地区,降水较少,民居屋顶以平顶为主;又因旱涝严重,房屋多建筑在地势较高处。
下图为纽约帝国大厦和芝加哥西尔斯大厦图片。
读图完成6--8题。
6.图中的摩天大楼一般分布在A.市区中心 B.市区边缘 C.河流两岸 D.郊区7.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城市发展历史悠久 B.城市发展历史短暂C.城市环保意识强烈 D.城市规划不合理8.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而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说明A.中国的发展历史比美国长B.中国文化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美国文化具有外向性、开放性C.中国与美国的行政权力不同D.美国社会比中国安全,无需围墙【答案】6.A 7.B 8.B【解析】第6题,美国大城市中的摩天大楼一般位于市区中心。
第7题,美国城市发展历史短,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水平较高,市中心多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第8题,中国建筑一般都有围墙,美国建筑绝少有围墙,这种建筑形式上的鲜明对照,是因为中美地域文化存在的差异,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内向性、封闭性,而美国文化以外向性、开放性。
9.近几年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在城市建设中重点突出了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一批被整体迁移至此的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这充分说明( )A.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景观的影响 B.政府政策对城市建筑格局的影响C.城市建设突出了现代化色彩 D.这种城市建设是哗众取宠【答案】9.A【解析】第9题,罗店镇城市建设突出徽派民居建筑样式,当地民居与安徽古宅交相辉映,属于地域文化影响建筑景观。
选做题10.读山西省的四合院示意图及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我国山西省有一些四合院民居,其房屋的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用当地的话说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1)山西不少地方农户园内都建有水窖,说明其水源来源。
(2)“肥水不流外人田”反映出A.山西农作物主要种植在院内 B.山西的水资源较少,居民对其十分珍惜C.山西人以勤俭持家出名 D.山西人对水“敬若神灵”(3)分析图中屋顶的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4)说明四合院的住宅结构形式反映出华北地区冬季的气候特点。
分析这种结构作用和原因。
【答案】(1)大气降水(2)B (3)当地为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4)该地区冬季寒冷且多风沙,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解析】读图可知,屋脊由外向内单向倾斜,便于排水、收集雨水,说明水窖的水来自大气降水。
而之所以要“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因是这里缺水,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且位于距海洋较远的内陆地区,气候较干旱,降水量小;当地地表水缺乏;水资源紧缺;屋脊由外向里倾斜,可收集雨水,缓解用水不够的问题。
四合院的住宅架构是四面都是房子建院,结合当地的气候冬季寒冷多封,四合院可以挡风御寒;南向开窗大,冬季可采光取暖。
三、延伸学习(用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和自然中的地理现象)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人类活动的产物,建筑物作为物质文化景观,最能体现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
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分别是我国岭南和北方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民居。
请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广州西关大屋和北京四合院共同反映了中国地域文化的特点。
【参考答案】内向性;封闭性;长者为尊;天人合一;农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