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要求:精读阿长为“我”买《山海经》部分,体味深情。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什么心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明确“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说明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什么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德育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领会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体会文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品味作者的抒情方式,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领会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老师
教学课件
学生
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校级
市级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叙事写人散文,叙事上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叙述多件琐事,详略得当,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在作者的叙述中,我们也初步把握了长妈妈的形象,似乎真看见了一个“切切察察”的长妈妈,在床上摆着“大”字的长妈妈,讲很多规矩的长妈妈。今天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品读文章,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
(2)“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虽略带夸张,确是作者以孩童的口吻发出最热烈、最真诚的赞美,表达作者对阿长的称颂、敬佩之情。
2、课文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情。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真挚的感激、敬爱和深深的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诵读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真实、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齐读19-28自然段,思考:1、长妈妈为什么会去帮“我”买《山海经》?(筛选文段语句回答)“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目的是什么?叔祖,“很疏懒”,“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
”"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
”通过对比,更突出长妈妈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3、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表现我对阿长心存隔阂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了《山海经》,“我”有什么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5、“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如何理解?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神,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6、作者称之为“宝书”的《山海经》是什么样子的?筛选原文句子回答。
为什么作者称之为“宝书”?书虽粗拙,却是我渴慕已久的,是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给了我很大的震惊,也让我产生了感激和新的敬意。
二、作者对长妈妈情感变化过程(详见PPT)三、了解写作方法全文正是为了表达对长妈妈深切怀念之情,然而作者却在开头部分数落了长妈妈种种的毛病,你了解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吗?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怀念之请。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课件

“憎恨” “不大佩服”“讨厌” “不耐烦” “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 “产生新的敬意” 怀念,感激
“憎恨”
“不大佩服”“讨厌”
抑
“不耐烦”
“空前敬意”
“敬意消失”
“产生新的敬意” 扬
怀念,感激
除了感激、怀念之外,作者对阿长 还有怎样的情感呢?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 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 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 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 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敬意消失
“伟大的神力”:阿长抵挡枪炮的神力 “空前的敬意”:并非真正崇敬和敬爱
荒诞的敬意
真正的敬意
(19-28)阿长为“我”买《山海经》。
鲁迅的感觉是“似乎遇着了一个pī lì( 霹雳 ),全体都震悚( sǒng )
起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此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意。
1234567
2.下列对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
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假如,如果)
1234567
阅读突破 一、课内建构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8—10题。
课内文本
8 9 10 11 12 13 14
8.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明了“我” 的什么心理?
“我”的想法:“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我”的心理:对长妈妈所说、所问内容的不在意和看不起。
语文 七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0课 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课件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2 :教师点拨】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 你从哪里能读出来?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 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 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 魂灵!”
第二步:研读共品
【环节1 :师友研读】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 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通篇阅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讨论并完成 下列各题。
1.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语 句,体会文中“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两种叙述视角的不同。
2.在“写作时的回忆”中,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充满了温情。你 从哪里能读出来?
阿
长 |
第
与
山 三 七
单年 元级
鲁
海 | 下 迅
教册 读
贰
课
经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重点)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 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难点) 3.注意分析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词语运用之妙。
第二课时目标
1.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 感受彼此交错转换的特点。(难点)
作业布置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 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 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1:师友检查】
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 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 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10.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

年级:________学科:_________ 学科组: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
10.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第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能简要概述文章写了作者与阿长的哪些事。
2通过描写人物的方法,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
3.通过对文章重点语句的赏析,领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1926年9月,鲁迅到厦门大学任教,遭到顽固守旧分子的排挤。
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寄一丝安慰,排解一些苦闷;在这样的思想状态中,“回忆在心里出土了”,著文即以“朝花”的艳丽与单纯,来安慰“夕拾”(即现时,此时)“离奇和芜杂”的思绪。
本文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有许多像鲁迅笔下的阿长一样的人,他们虽然平凡,且有弱点,但在他们身上又常常闪现优秀品格的光辉,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们,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
请说说你们之间的故事。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重难点:
文章围绕阿长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 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 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 “抑”中的“扬”。
课文回顾
一共写了七件事
(1)常喜欢切切察察 (2)限制我的行动 (3)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4)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5)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6)谋害我的隐鼠 (7)为我买《山海经》
--
8
揣摩细节 认识人物
--
捕
2.再读描写吃福橘的片段,思考运用了哪些描
捉 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细
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阿长的叮嘱、热切
节 的期待、粗鲁的举动与“我”当时的莫名其妙、懵
生 懂不满对照写来,形成有趣的喜剧效果。没有文化 动 的她祈求祝福的方式虽简单鲁莽,却展示出她对孩
子真诚的关爱,表现了她的朴实和善良,同时对生
买《山海经》
略写
表
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
心
的
需
要
详写
略写:能使人对长妈 妈有个初步了解
详写:买《山海经》, 从中透露出作者对长 妈妈的敬意和怀念
板书设计
27
课文小结
纵观全文,作者显示“不大佩 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 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 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 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 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心小孩的 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 同情、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
17
揣摩细节 认识人物
问:怎样看待作者笔下的阿长的缺点?
粗俗 愚昧 迷信
确是缺点 也是不幸
统编七语下 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课件

艺术手法
反差笔法的运用
1.简笔与繁笔的反差。 2.人物心理的反差。 3.人物前后的情感反差。
观点争鸣
学习本文后,你认为阿长是个怎样的人?
走近人物
细微之处显特征四
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 颈子上还有许多灸疮疤。
“不好看”“灸疮疤”说明“我”对阿长外貌的评价不高,为后文写阿长为 “我”买《山海经》蓄势,是欲扬先抑中的“抑”。
思考探究
“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霹雳”“震悚”“新 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心存隔膜乃至 轻视、不屑。
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因为儿时的“我”觉得好玩
文中的“我”生活圈子狭小,以前读的 书又都是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书。
文中的“我”喜欢绘画的书。
因为是阿长送的。
“我”感到“震悚”是之前 “我”太想得到这本书了。
思考探究
“并非学者” “说了也无益”
心存隔膜乃至 轻视、不屑。
“霹雳”“震悚”“新 的敬意”“伟大的神力”
用意:阿长的荒诞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敬意”,为后文真正 的“敬意”蓄势。
字斟句酌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 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说明这种敬意“我”以前从未有过, 让人感到“我”对阿长的印象和态度要发生转变。
思考探究
“伟大的神力”在文中两次出现,联系上下文,说说其 含义的不同。
(1)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 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 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6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6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一、学习目的1.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2.学习文章刻画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三、自学指导: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
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四、知识拓展。
“咔嚓——呼”,一声尖响,一阵冷风骤雨,沉闷拥挤的车厢里激起一片惊呼。
原来,后车厢前排那块有裂纹的窗玻璃,在公共汽车急转弯中被震飞了小半块,幸好没伤人。
一阵忙乱之后,就听见乘客中有人说:“大清早就触霉头!”“现在乘车啊,真是……”后门那位理着童花式短发的年轻女售票员红着脸,一声不吭的站起来,走到玻璃窗前。
座位上一对盲人夫妇手握着手,默默坐着,雨水已打湿了他们的脸和前襟。
姑娘的脸更红了,忙撑开手中的花折伞,堵住洞口。
车厢里一下子静了,大家的目光柔和下来。
“对不起,师傅们,这块玻璃应该换了。
怪我们……”姑娘柔气轻声地刚说了一半,一阵狂风把她娇小的身子刮退半步,话也咽了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5)“这四本书,乃读第30—31自然段
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B.福橘烦琐莫明其妙
C.渴慕投掷毫不相干
D.哀悼和蔼深不可测
3.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一、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
二、提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研读6---18自然段。
语文学案
年级:八年级
课题:阿长与山海经
总课时:
课型:预展
年月日
主备人:王月秋
学生姓名:
第二课时
课前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uāng()疤震悚()jié()问惶急()惧dàn()惊骇()孤shuāng()粗拙()zhòu骂()掳走()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A.保姆大抵面如土色
提问: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四、研读第19—29自然段
提问: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3)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教学设计与改进
盘点
收获
小组督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