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第6章 生物的进化 第一、二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 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

6.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分析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__变__异__的特性,这种特性一般是 _不__定__向___的,_遗__传__和__变__异_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2)随着环境的不断改变,体色为黑白相间、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 敌害发现而在__生__存__斗__争__中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_选__择__作用,而 这种作用是_定__向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方__向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生__存__斗__争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适__者__生__存__。
(3)请分别利用拉马克和达尔文的进化观点,解释长颈鹿脖子长的原因。 提示 拉马克观点解释:拉马克认为,长颈鹿在旱季缺乏青草的时期就会用它的长 脖子去吃高处的树叶,这样长期“使用”它的脖子,久而久之就更长了(用进废退), 然后遗传给了下一代(获得性遗传)。 达尔文观点解释:在缺乏青草的干旱时期,那些颈部和四肢都较长的个体会有较多 的机会吃到高处的树叶,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那些颈部和四肢较短的个 体则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不容易生存下来,也无法繁殖后代,所以颈部和四肢较 短的长颈鹿逐渐被淘汰。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SHI YING SHI ZI RAN XUAN ZE DE JIE GUO
02
Hale Waihona Puke 基础梳理 ·夯实教材基础1.拉马克进化学说 (1)主要观点 地球上所有生物都不是神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 征的形成都是由于 用进废退 和 获得性遗传 。 (2)评价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 有进步意义 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 肤浅的 ,未 被人们普遍接受。
2020-2021学年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新教材)课件:6-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P205: 2,6,7,8,12,14-17,23. P208:2,3,5,7,10,13,14,18, 19,21,23,30 P214:5-8,12,13,16,23
毛色浅黄,毛厚,不畏寒冷。
额头上有“王”字黑纹,尾巴上有8个明 显的黑环,也是一个特点。
体格大而勇猛,是体形最大的虎,体长达 3米,重300公斤,也有学者认为东北虎可以重 达350公斤。其中朝鲜虎体长150—180厘米, 体高(肩高)约100厘米,重140至200公斤。
花纹美丽。毛色为鲜明的黄栗色,背上有 24个黑条纹。
东北虎和华南虎的区别很明显。如果动物园里两者都养,游人也不难一 眼看穿。 (1)体形大小的差别,已如上节所述。 (2)东北虎的毛色淡得多,冬季呈淡黄色,夏季黄色较浓。华南虎的毛 色呈桔黄色,甚至略带赤色。 (3)东北虎的胸腹部和四肢内侧纯白,白色的范围较广,华南虎则杂有 较多的乳白色。 (4)东北虎的冬毛比华南虎长得多,背毛长约45-55毫米,腹毛长55 -65毫米,尾毛尤其丰满,使尾巴显得又粗又肥,成为东北虎最明显的 一个标志。 (5)华南虎的斑纹较深较宽,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由两条纹上下两端 相接连而形成),东北虎的花纹较疏较淡,常常不是黑色而是赤褐色。
2、如何评价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一、有关生物来源的理论
1、特创论(神创论) 2、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 3、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 者生存
(2)进步性:解释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性: 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科学
的解释;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只局限于个体水平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为基 础,进行完善,补充。
青霉素是一种抗菌素,由于反复使用使得细菌对青霉素的 抗性越来越强。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请解释。
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教案【新教材】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一生物必修二

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上的现存物种丰富多样,它们来自共同祖先。
2、尝试通过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以及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事实,说明当今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证明当今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物进化的证据2、教学难点(1)生物进化的生物学证据。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地球上的当今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人和猿有共同的祖先。
这一论断给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神创论”带来了巨大冲击,有人在漫画中把达尔文画成半人半猴的形象,以此发泄对达尔文的不满。
直到今天,仍有人对“共同由来学说”“人猿共祖说”持排斥态度。
讨论你能说出什么证据来支持达尔文的观点?1、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除病毒以外,不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而且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DNA等结构3、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密码子,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1种,所有的生物通用。
几乎所有生物体的DNA都是双螺旋结构。
等等二、生物进化论(达尔文):包括共同由来学说(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和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三、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1)概念: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2)意义: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3)大部分化石发现于沉积岩的地层中。
如果把地层比作一本书,化石则是书中的字,记录着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
高中生物第二册 2020-2021学年必修2第六单元生物的进化达标检测卷 (A) 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单元达标检测卷生 物(A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 .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 .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这种差异变得显著时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形成新物种,可见,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A 、B 两项正确;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若为可遗传变异的范畴,则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C 项错误;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个体,而且是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使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存活的机会增加,进而通过繁殖,使有利变异在后代中积累,因此自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繁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D 项正确。
2.下列有关变异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 .野猪人工养殖后形成了肉质细嫩的优良品种,支持了拉马克的观点B .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但不一定能导致新物种形成C .杂合子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唯一前提D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和基础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变异与生物进化。
新教材2020-2021学年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课件:6-4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提示:异养厌氧型。生物进化过程中,首先出现无氧呼吸, 然后出现光合作用有了氧气,最后出现有氧呼吸,因此最早出 现的生物属于异养厌氧型。
1.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距(如图),花距底部储存着花蜜, 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 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5.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 展表现在①②⑤⑥ 。 ①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②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④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⑥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 ⑦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3.下列关于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进化 B.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就是新物种不断产生的过程 D.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概括为协同进化
解析: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 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故不同物种之间可以相互选择协同 进化;捕食者的存在使食物链中的生物通过反馈进行调节,有利 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 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 境之间的协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A.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 金苏雨树 D.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 生殖隔离
解析:平底金苏雨树引进后,臭虫喙长变短,因此它们在相 互影响中发生了协同进化;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竞争阳光和 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的时间 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的时间,平底金苏雨树只不过起了选 择作用;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种群,由 于自然选择的差异,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两个种群的基因库 有差异,从图中无法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这属于环境污染,不属于协同进化。其他三个选项体现了生物与 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选择,所以属于协同进化。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生物必修第二册课件:6.1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知识点二 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
项目 比较解剖 学证据
胚胎学证 据
证据
蝙蝠的翼、鲸的鳍、猫的前肢、人 的上肢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
人和鱼在发育早期都有鳃裂和尾, 随着发育的进行,人的鳃裂和尾消 失了
结论
它们的起源相同;都是由共同 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脊椎动物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 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 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据图探究以下问题: (1)比较物种A与物种B的差异。(科学思维) 提示:物种A比物种B出现时间晚,在结构上物种A比物种B复杂,在进化地位上 物种A比物种B高等。 (2)在Ⅱ层里能否找到物种B的化石?为什么?(科学思维) 提示:有可能。物种B出现时间早,可能已经灭绝,也可能是部分物种B变异后 逐渐进化为物种A,还可能是物种B一直适应环境,直到物种A出现时仍然存在。
细胞水平 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增殖的细胞, 支持生物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 的证据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来的
分子水平 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既有共同点,①生物有共同的祖先;
的证据 又有差异
②生物种类亲缘关系或远或近
【特别提醒】: ①一切高等动物的胚胎发育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的,这说明生物是由单细胞 向多细胞进化的。 ②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异性就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的生物,其DNA或蛋白质分子的差异性就越大。
【类题精练】科学家在一个地层中发现,在最底层只发现水生动物的化石,在
中间地层中水生动物化石占多数,有少数的陆生动物化石,而越往上陆生动物
化石越多,由此看出生物在生活环境方面的进化趋势是 (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陆生到水生
D.从低等到高等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高一生物必修二中主要讲的是一些遗传和基因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相对比较复杂,所以梳理好一些生物知识点会对高一生物必修二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的资料,供您阅读。
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杂交育种:概念、原理、优缺点二、诱变育种:概念、原理、优缺点三、四种育种方法(杂交、诱变、单倍体、多倍体育种)的比较高一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二(1)基因工程的概念标准概念:在生物体外,通过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对生物的基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然后导入受体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使重组细胞在受体细胞内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基因产物.通俗概念: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个别基因复制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2)基因操作的工具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②作用特点: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③结果:产生黏性未端(碱基互补配对).B.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①连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键,不是氢键.②结果:两个相同的黏性未端的连接.C.基困的运输工具——运载体①作用: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②具备的条件:a、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并稳定地保存.b、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c、有某些标记基因.③种类: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④质粒的特点: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A.提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概念:人们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岛素基因、抗虫基因、抗病基因、干扰素基因等.提取途径: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用同一种限制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DNA(运载体),使其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将切割下的目的基因与切割后的质粒混合,并加入适量的DNA连接酶,使之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质粒)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常用的受体细胞: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动植物细胞D.目的基因检测与表达检测方法如:质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肠杆菌细胞放入到相应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长,说明细胞中含有重组质粒.表达:受体细胞表现出特定性状,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如:抗虫棉基因导入棉细胞后,棉铃虫食用棉的叶片时被杀死;胰岛素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后能合成出胰岛素等.(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发展前景A.基因工程与医药卫生B.基因工程与农牧业、食品工业C.基因工程与环境保护记忆点:1.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多个限制酶切点,以便与外源基因连接;具有某些标记基因,便于进行筛选.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运载体,它存在于许多细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够自主复制的很小的环状DNA分子.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②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③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④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3.重组DNA分子进入受体细胞后,受体细胞必须表现出特定的性状,才能说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达过程.4.区别和理解常用的运载体和常用的受体细胞,目前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体细胞有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土壤农杆菌、酵母菌和动植物细胞等.5.基因诊断是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分子等标记的DNA分子做探针,利用DNA分子杂交原理,鉴定被检测标本的遗传信息,达到检测疾病的目的.6.基因治疗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020-2021学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6章 第1节 第1课时 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

姓名,年级:时间: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1节细胞的增殖第1课时细胞周期和有丝分裂的过程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说明细胞增殖的方式。
2。
阐明细胞周期的概念及包括的阶段.3。
描述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变化。
1。
生命观念——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学习,认识到生命活动的周期性。
2。
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对比分析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过程.构建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模型。
知识导图新知预习·双基夯实一、细胞增殖1.意义:生物体__生长、发育、繁殖、遗传__的基础。
2.增殖方式:以__分裂__的方式进行增殖。
3.过程:包括__物质准备__和__细胞分裂__整个连续的过程。
4.真核细胞的三种分裂方式:__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__。
二、有丝分裂1.细胞周期:(1)范围:__连续分裂__的细胞。
(2)时间错误!(3)图示含义:(4)分裂间期与分裂期的联系: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__DNA分子的复制__和__有关蛋白质的合成__。
2.高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及各时期特点:┃┃活学巧练__■(1)多细胞生物体的生长依赖于细胞的生长和细胞的增殖。
(√)(2)细胞分裂之前,遗传物质一定要进行复制。
(√)(3)任何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都具有细胞周期.(×)(4)洋葱的表皮细胞比分生区细胞的增殖周期长。
(×)(5)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都将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6)有丝分裂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着丝粒会分裂,染色体数加倍.(×)(7)能连续分裂的细胞都可实现无限增殖。
(×)(8)人体所有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9)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高尔基体参与细胞壁的形成。
(√)(10)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思考:1.什么样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提示: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如人体皮肤生发层细胞、造血干细胞等干细胞、癌细胞、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的进化(一)核心知识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一、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1. 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 自然选择学说(1)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
(2)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二、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 化石证据(1)化石: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例如:最古老的化石是大约35亿年前的古细菌化石,说明最早的生命为原核生物;通过白垩纪的恐龙化石了解恐龙的体型大小、饮食情况、运动方式等;中国科学家在辽宁发现的辽宁古果化石为达尔文提出的“讨厌之谜”提供最原始的资料,而“讨厌之谜”研究的竟是地球上的第一朵花是何时出现的。
(2)生物化石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越高等。
(3)意义:①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②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2. 比较解剖学证据(1)解剖学:研究比较脊椎动物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的一门学科。
(2)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事实证据①人的上肢、猫的前肢、鲸的鳍和蝙蝠的翼,从外形来看,这些器官很不同,但是比较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它们都由肱(gōng)骨、桡(ráo)骨、尺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组成,排列的方式也基本一致,它们属于同源器官(不同生物的某些器官在基本结构、与生物体的相互关系以及胚胎发育的过程彼此相同,但在外形上有时并不相似,功能上也有差别),这些器官只是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它们生活环境的不同,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逐渐出现了形态和功能上的差异。
②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的。
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
(3)意义:为生物是否有共同祖先寻找证据。
3. 胚胎学证据(1)胚胎学: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2)生物具有共同祖先的事实证据人、鱼等动物胚胎发育的相同或相似说明高等脊椎动物是从古代的某些低等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
也就是说,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它们的胚胎在发育初期十分相似,古代脊椎动物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所以陆生脊椎动物和人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会出现鳃裂。
人是从有尾的动物进化而来的,所以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会出现很明显的尾。
(3)意义: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4. 细胞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
比如都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
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等。
(2)意义:支持了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论点。
5. 分子水平的证据(1)事实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2)意义①提示人们当今生物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
②揭示了当今生物种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以及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
归纳总结:教材中能说明生物有共同祖先的事例总结①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地球上目前存在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其中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只有极个别的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而这些RNA 病毒也起源于DNA为遗传物质的生物,归根到底,地球上最原始的生物的遗传物质应该是DNA。
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遗传物质在遗传过程中同时朝着不同方向变异。
而不同的自然环境保留下了不同的变异基因,才导致今天纷繁万象的自然界。
②地球上生物遗传信息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DNA上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传递到子细胞或子代生物体内,并通过转录传到RNA上,RNA上的信息通过翻译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这些信息传递过程不管是在真核生物还是在原核生物中都存在,如果生物不是具有共同起源,两类生物不会这么巧合都遵循中心法则。
③地球上生物遗传信息传递过程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生物界通用的中心法则中,都遵循碱基互补配对,比如DNA复制时有A—T、G—C配对,在转录过程中,有T—A、A—U、G—C配对,在翻译过程中mRNA上的密码子和tRNA上的反密码子存在A—U、G—C 配对。
④地球上的生物都共用同一套遗传密码:生物体内RNA指导蛋白质合成,都是mRNA 上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故而生物有64种密码子,而且不管是动物、植物、微生物,特定密码子对应编码的氨基酸都是相同的。
终止密码子都是UAA、UAG、UGA。
这也充分说明了地球上的生物有共同起源。
⑤生物体有共同起源的其他证据:比如地球上的具有生命系统的细胞都具有生物膜(如细胞膜),而且不管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的生物膜都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例题1 下列属于生物进化中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的是()A. 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B. 生物体内存在某些功能基本消失的器官C. 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c 的氨基酸序列有差异D. 地层中保存着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中细胞核分子水平的证据,难度中等。
脊椎动物前肢骨骼排列具有规律性及生物体内存在某些功能基本消失的器官都属于比较解剖学的证据,A、B 项错误;不同种真核生物细胞色素 c 的氨基酸序列有差异,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C 项正确;地层中保存着古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活遗迹,属于化石证据,D 项错误。
例题2 下图为四个物种的进化关系树,图中百分数表示各物种与人类的DNA相似度,DNA碱基进化速率按1%/百万年计算。
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 四个物种不是由共同祖先形成的B. 不同生物的DNA差异的大小不能揭示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C. 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约99万年的累积D. 大猩猩和人类的亲缘关系,与大猩猩和非洲猴的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同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在分子水平上的依据,难度较大。
四个物种DNA相似度很高,很可能来源于共同祖先,A错误;不同生物的DNA差异的大小揭示了它们在进化史上出现的顺序,B错误;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百分比是0.99%,而碱基进化速率为1%/百万年,通过计算可知人与黑猩猩的DNA差异经历了99万年左右的积累,C正确;经过DNA的差异百分比可知,人与大猩猩的亲缘关系比大猩猩与非洲猴的亲缘关系近得多,D 错误。
核心知识点二: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一、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 适应的含义(1)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 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又是相对的。
如人类对枯叶蝶的捕捉、雷鸟在没有下雪的环境下换上白色的羽毛。
二、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 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主要内容①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②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③适应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和获得性遗传(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
拉马克认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体的直接影响,物种经过不断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得以适应环境,并错误的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以及动物的意志和欲望在进化中发挥作用。
(2)意义①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
②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肤浅的解释了适应的形成。
2.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①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②环境的定向选择。
(2)自然选择学说的进步意义①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生物都有共同祖先。
②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3)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①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还局限于性状水平。
②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4)达尔文进化理论的发展①研究水平: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
②研究结果: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的本质。
③研究对象: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④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度”,繁殖能力表现为“过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代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 (2)生存斗争⎪⎪⎪⎩⎪⎪⎪⎨⎧⎪⎩⎪⎨⎧,少量生存斗争的结果:大量死亡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斗争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 (3)遗传变异⎪⎩⎪⎨⎧⎩⎨⎧小、有利变异的积累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 (4)适者生存①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存或淘汰。
②自然选择只选择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生物微小的变异得到积累。
2. 自然选择学说中有关“变异”的分析(1)环境因素的作用会提高突变的频率,但任何情况下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所以环境不能起到定向诱导变异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对不定向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
(2)在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分析问题时,要注意“变异在前,选择在后”的思路。
例题1 下图所示是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鹿个体之间许多性状存在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B. 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C. 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存并繁殖后代D. 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难度中等。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是变异、自然选择、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逐代积累)的综合作用。
其中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自然选择使生物朝着适应环境、有利于自身生存的方向发展,D 错误。
例题2 下图表示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种群密度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点种群中存在很多种变异类型,原因是变异具有不定向性B. a→b的变化是农药作用的结果C. b→c是抗药性逐代积累的结果D. 农药对害虫进行定向选择,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害虫抗药性上升的原因分析,难度较大。
在使用农药前,害虫存在多种变异类型,有抗药性强的个体,也有抗药性弱的个体,A正确;图中a→b下降的原因是大部分害虫没有抗药性或抗药性弱,从而被淘汰,B正确;b→c上升的原因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生存斗争中存活并大量繁殖,C正确;农药的作用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抗药性早已存在于该种群,只是将抗药性弱的个体淘汰了,D错误。
(答题时间:30分钟)1. 对不同地层中生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古生代早期,海生的藻类植物繁盛,到了古生代中期,原始陆生植物出现,到古生代晚期,蕨类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现,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并在中生代晚期出现了被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