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字体网《求谏》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选修《求谏》word同步练习

人教版语文选修《求谏》word同步练习

6求谏练习一、夯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说。

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

C.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勖:慰问。

D.但思正人..匡谏正人:正直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申之以.孝悌之义B.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于是乃.见/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皆失其举措B.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左手倚一衡木D.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皆失其举措....B.此之谓自谦C.惟君臣相遇..诤臣必谏其渐..,有同鱼水D.所以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恒欲公等尽情极谏C.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D.及其满盈,无所复谏6.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虞世基等,寻亦诛死B.言而不用C.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D.下为百姓所怨7.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臣闻,木从绳则正,________________。

(3)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8~11题。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后针对训练12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22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六单元家国天下课后针对训练12求谏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后针对训练12 求谏一、语言文字应用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必须极言..规谏极言:竭力陈述B.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忤:冒犯,触犯C.如属文..之士属文:写文章D.危亡之渐.渐:浸,浸染解析:渐:开始。

答案:D2.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欲自照,必须....明镜B.雕琢害农事C.寻常....奏事,情犹如此D.皆失其举措解析:D项,举措:古义,举止;今义,措施。

答案:D3.以下语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 )A.①太宗知其.假设此②臣亦不能独全其.家B.①人君须得匡谏之.臣②危亡之.渐C.①木从绳那么..滥杀无罪..正②怒那么D.①言而不用,那么相继以.死②朕亦不以.为忤解析:A项,“其〞都是代词,指大臣们。

B项,“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C项,“那么〞都是连词,就。

D项,“以〞,①相当于“而〞,表修饰;②介词,把。

答案:D4.以下句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下为百姓所怨C.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解析:B项,为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

答案:B5.默写名句名篇。

(1)人欲自照,必须明镜;________,________。

(2)惟君臣相遇,________,那么海内可安。

(3)木从绳那么正,________。

(4)首创奢淫,________。

答案:(1)主欲知过必藉忠臣(2)有同鱼水(3)后从谏那么圣(4)危亡之渐6.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假设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那么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求谏》

《求谏》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猜谜语
两撇弯刀一竖钩,
五湖四海任我游。
文官提笔先用我,
武将磨刀我当头。
世间只有皇帝大,
皇帝见我都摆头。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 载舟,亦能覆舟。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意思?他用了 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
论证方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 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 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理:顺, 指天下太平
太宗曰:“卿言是矣。 太宗说:“你说得对啊!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已快结束,
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 许之’,竟不为停改。 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 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竟然不为之 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 会到来啊。”
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的治国思想?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魏 征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求 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习题:求 谏

基础夯实1.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主人闻已,更为益.盐益:增加。

B.见人卖炭,时.得速售时:经常。

C.若.但尝一,何以可知若:你。

D.诣.市卖之,以其贵故诣:到。

解析C项,若:如果。

答案C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代词,代沉香;结构助词,的。

B项,连词,因为;介词,拿,用。

C项,连词,就。

D项,动词,作为;介词,表被动。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已口爽,返为其患B.若可饮尽,我当饮之C.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D.汝莫愁也,我教汝出解析C项,“直”通“值”,价值。

答案C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即便..逐走至辛头河B.过去有人,痴无智慧..C.昔有愚人,至于..他家D.傍人语言..解析A项,古义,立即;今义,即使。

C项,古义,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D项,古义,告诉;今义,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一定的系统。

答案B能力提升一、阅读鉴赏导学号5495002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驼瓮俱失昔有一人,先瓮中盛谷。

骆驼入头瓮中食谷,又不得出。

既不得出,以为忧恼。

有一老人来语之言:“汝莫愁也,我教汝出。

汝用我语,必得速出。

汝当斩头,自得出之。

”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既复杀驼,而复破瓮。

如此痴人,世间所笑。

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昔.(从前)有一人,先瓮.(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制盛器)中盛.(装着)谷B.有一老人来语.(告诉)之言C.汝当斩头..(指斩骆驼的头),自得出之D.即用.(用途)其语,以刀斩头解析用,采纳。

答案D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人称代词,指养骆驼的人;指示代词,那。

B项,副词,已经。

C项,副词,表被动;名词,处所,地方。

D项,副词,不要;代词,没有谁。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六单元 家国天下 6 求 谏 含答案

6 求 谏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俨.肃(y ǎn) 钳.口(qi án) 鲠.
议(ɡěn ɡ) 王珪.(ɡu ī) 荛.(ch ú r áo) 狂瞽.
(ɡǔ) 诋诃..(d ǐ h ē) 愆.过(qi ān) 纂.
组(zu ǎn) 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假⎩⎪⎨⎪⎧ 必假.颜色(动词,改换)善假
.于物也(《劝学》)(动词,凭借)假.
令伏法受诛(《报任安书》)(连词,假如,如果)因求假
.暂归(《孔雀东南飞》)(名词,假期)愿大王稍假.借之(《荆轲刺秦王》)(动词,宽容)
(2)信⎩⎪⎪⎪⎪⎨⎪⎪⎪⎪⎧ 信.为难矣(副词,确实)今行而无信.(《荆轲刺秦王》)(名词,信物,信用)自可断来信.(《孔雀东南飞》)(名词,信使)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形容词,可靠的)
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 并序》)(副词,随意)信.言不美(《老子》)(形容词,言语真实的)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动词,讲信用)
(3)属⎩⎪⎪⎪⎪⎪⎨⎪⎪⎪⎪⎪⎧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动词,作,写)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 (动词,连接)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动词,嘱咐)举酒属.
客(《赤壁赋》)(动词,劝人饮酒)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并序》) (动词,隶属)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动词,管辖)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名词,类,辈)。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贞观政要--求谏》专练

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贞观政要--求谏》专练

《贞观政要--求谏》专练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理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已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装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联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B.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C.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D.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粘之/屋壁出人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庙号;贞观,年号;炀帝,溢号;年号常是生前定的,庙号和谥号是死后才有的。

《求谏》T

《求谏》T

解析 B项‚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 边,相对行礼。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A项 ‚风生水起‛比喻事情做的特别好,一定的时间里就发 展的特别快,能迅速壮大起来。C项‚如履薄冰‛指小心 谨慎,可改为‚漏洞百出‛。D项‚炙手可热‛,比喻气
在中国远古洪荒时代, 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天下 百姓苦不堪言。尧帝与舜帝 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 治水英雄,他们是父子,可 是命运却迥异不同……
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 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 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 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 思,也“不以为忤”。 宽厚体谅。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 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 居安思危。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 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 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 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他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 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 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
《贞观政要》全书10 卷40篇,8万余言,作者 是唐代史学家吴兢。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 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 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 征、王珪、房玄龄、杜 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 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 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 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 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 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 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 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 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 极言规谏。”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 太宗知道大家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 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 初年,太宗曾经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 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 臣。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 境地,怎么可能呢?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 他的家。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最终 让自己听不到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 也被诛杀。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 姓的,一定要竭力直言规劝。‛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6 求谏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学案:第六单元 6 求谏 Word版含答案

6求谏“海大鱼”齐国宰相田婴,因齐宣王不喜欢他,想在自己的封地薛地筑城,发展私家势力,以备不测。

人们纷纷劝阻。

田婴下令任何人也不得劝谏。

这时,有一个人请求只说三个字,多一个字,宁肯杀头。

田婴觉得很有意思,请他进来。

这个人快步向前施礼说:“海大鱼。

”然后,回头就跑。

田婴说:“你这话外有话。

”那人说:“我不敢以死为儿戏,不敢再说话了。

”田婴说:“没关系,说吧!”那人说:“您不知道海里的大鱼吗?鱼网捞不住它,鱼钩也钩不住它,可一旦被冲荡出水面,则成了蚂蚁的口中之食。

齐国对于您来说,就像水对鱼一样。

您在齐国,如同鱼在水中。

有整个齐国庇护着您,为什么还要到薛地去筑城?如果失去了齐国,就是把薛城筑到天上去,也没有用。

”田婴听罢,深以为是,说:“说得太好了。

”于是,停止了在薛地筑城的做法。

齐国谋士意思很明显,田婴的长处是经营整个齐国,将齐国掌握在自己手中。

以齐国为依托,就是不喜欢他的齐宣王也不能把他怎么样。

反之,到了薛地,地小人少,无法施展拳脚,那便处在任人宰割的地步,不但不能保护自己,反而适得其反。

俗语说“龙游浅水遭虾戏,掉尾凤凰不如鸡”就是这个道理。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吴兢(约669—749),唐代史学家,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

武周时,入史馆,编修国史;中宗时任右补阙、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时任卫尉少卿,兼修文馆学士,累迁太子左庶子。

初与刘知几等撰《武后实录》。

撰有《贞观政要》等。

《贞观政要》,是一部记载李世民政绩及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全书40篇,合为八卷。

约成书于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

以后分类编辑唐太宗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所上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

元代戈直又采录柳芳、欧阳修、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议论,附注于下,称为“集论”。

它全面反映了中国古代以“君道”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宋以后历代君王对此书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此,它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一把钥匙。

全书以《君道》篇为首,以《慎终》篇为止,这种编排方式是有其很深的寓意的,体现了吴兢的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字体网《求谏》阅读答案
《求谏》阅读答案
求谏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

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

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贞观六年,太宗以御史大夫韦挺、中书侍郎杜正伦、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上封事称旨,召而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主,便宜尽诚规谏,至如龙逢、比干,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朕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

卿等遂不避犯触,各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宗社之倾败!每思卿等此意,不能暂忘,故设宴为乐。

”仍赐绢有差。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言语致失次第。

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
诚宜有言者。

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

’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

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

”太宗曰:“诚如卿言。

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

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漆器不已,必金为之。

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太宗曰:“卿言是矣。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B.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窕窈之章
C.首创奢淫,危亡之渐防微杜渐
D.随事谏正,多中朕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E.惟君臣相遇,如同鱼水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
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B.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C.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D.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8.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上不称天心B.下为百姓所C.欲令耳目外通D.上不称天心
9.“其”字的含义不同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B.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C.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D.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
10.下列各项,均能表现唐太宗“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一项是()
①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②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人,预闻政事
③公等亦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
④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⑤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
1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谏”就是鼓励臣下提意见,《求谏》从不同角度表现了唐太宗积极征求建议批评的主张。

B.唐太宗从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了大臣进谏的必要性,他恐人不言,导臣使谏,降低了君主一人专权弊端产生的可能。

C.唐太宗重视谏官作用,他诏令宰相入阁商议军国大事时,必须使谏官随入列席,以便他们预先听闻政事。

D.唐太宗勉励臣子极言规劝,勿担心触犯龙颜,而他也深切自我反省,虚心求谏。

12.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13.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参考答案:
6.C.A凭借/垫着;B写作/劝酒;C征兆,苗头,开端D切中/符合E对待/际遇,机会7.D.A举措,古:手脚放置,今:措施;B相遇,古:相互对待,今:遇见彼此;C 颜色,古;脸色,今:色彩8.D.使动,其它为名词作状语9.B.自己,其它为他的10.A③为太宗劝臣子纳谏⑤为褚遂良之语11.C.预为参加非预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