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朝隐士审美取向对山水画产生的推动作用

合集下载

浅谈六朝山水画的兴起与审美取向

浅谈六朝山水画的兴起与审美取向
境 界 , 生命 在 道 的境 界 中不 断 高扬 自身 , 让 超越 自身 , 进 而 得 到 最 充 实 完 满 的 表 现 。 行 于魏 晋 之 际 的 清 淡 、 盛 隐 逸、 超俗 等行 为无 不是 生 命 自我 张扬 、 自我 映证 的表现 方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兴起 大多从顾恺之等画家山水 绘 画创作 的作品和宗炳 、 王微等画家的山水画论方面 的
中图分类 号 : 0 9 J . 2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编号 :0 8 4 8 (06 0 — 19 0 10 — 54 2 0 )1 0 0 —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中国画的山水形象 由背景变为主
体, 以独 立 画种 的姿态 登 上 了中 国的 画坛 。 术史 论界 对 美
茫苦痛 , 让人们在对 “ ” 道 的无穷探究 中不断提升人生的
者, 自然之道也。…说明人们已经将 自然山水与自然之道 ” 相提并论 , 自然 山水欣赏便与 自我生命 的高扬超越紧密 联系在一起 , 主体也更 自觉 、 有意识地欣赏感悟 自然山水
的 自在之 美 。 “ 像 竹林 七 贤” 等名 士沉 醉 于 自然 , 因为他 是 们从山水 中领略了玄趣 , 感受到了与道冥合 的精神境界。
1 .社 会 政 治 条 件
魏晋 时期 社会 政治 最 突 出的特 点就 是世 族 势力 与皇
自然 , 自然山水便成为 自然之道的形象体现 , 而成为安 从
歇 生命 的所 在 。 晋 之初 , 魏 阮籍 已明确 指 出 : 山静 而谷 深 “
权统治相结合 。 这一政治特点影响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 多方面 , 王谢家族的形成便是这些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 作用 的结 果 。 与汉 魏 旧世 族不 同 , 晋世 族多 受 到时代 风 东

2六朝士人的山水画观念

2六朝士人的山水画观念

二、顾恺之及其《洛神赋图》中的 山水形象
• 1、顾恺之:东晋晋陵人。时人谓之三绝: 才绝、痴绝、画绝 • 2、《洛神赋图》中的山水形象
三、附:谢赫的“六法论”
• • • • • • 一,气韵生动是也; 二,骨法用笔是也; 三,应物象形是也; 四,随类赋彩是也;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第二讲六朝士ຫໍສະໝຸດ 的山水观念一、六朝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早 期山水画论
• • • • • 1、六朝士人个人价值观与审美心灵 a、对个体生命的思考 b、对个体容止的追求 c、对个人生活感受的看重 d、个体感情与审美心灵的状态
一、六朝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早 期山水画论
• • • • • • • • • • • • • • • • 2、山水画的起源 a、宗炳及其《画山水序》 b、《画山水序》主旨 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 者乐。 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 迥。畅神 c、王微及其《叙画》 d、《叙画》主旨 以图画非止艺行。成当与《易》象同体。 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 镇阜、划 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变者心。灵亡所见,故所托不动。 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 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神明降之。 此画之情也。

六朝时期绘画美学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六朝时期绘画美学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六朝时期绘画美学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作者:彭哲来源:《教师·下》2010年第07期摘要:六朝时期的画论是中国画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后世画论都是以六朝时期的画论为基础,研究中国画论和中国画必须以六朝时期的画论作为基础,尤其是宋朝以后发展起来的文人画更是以六朝画论为依托,继承并发展了六朝画论的重要精髓。

关键词:六朝画论;绘画美学;文人画中国古代的画论居世界之首,中国画论不仅数量多,而且思想先进深刻,直掘艺术的本质和深处。

中国画是哲学的,中国画论是哲学的。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中国画论集中地突出了每个时代的精神。

中国的画论非同一般,研究它有特别的意义。

一中国绘画的思想根源——来自儒、道两家的思想对绘画艺术影响深远,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主张“为国为民”,旨在“治国平天下”;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拒绝做官,静静地遁入山林,求得自我解脱。

反映在绘画上,儒家学派主张“文以载道”“有补于世”,道家学派则主张“怡悦性情”“自我陶冶”。

虽然儒、道两家一个主张入世,一个主张出世,但却都支持“游戏说”的观点,都认为艺术应当是“游于艺”,要求在一个自由、不受拘束的环境中来表现。

对于绘画,大可不必过于认真,也不必下太大的工夫,而是应以游戏的心态来表现,这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为艺术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因此,在后世的中国绘画中工整认真的作品反不为人们所重视,而苏东坡、米芾、倪云林、黄公望等人的游戏笔墨却得到后人的关注。

此后,出现的以写意、以文人画为主流的用笔自由洒脱、不受束缚的绘画形式占中国绘画的主流,同时也涌现出许多以写胸中逸气、表达主观感受为出发点的画家。

二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观点,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明确绘画应该以神为中心,而不是以形为中心,写形只不过是为了达到传神的目的,艺术的优劣等次皆以“传神”为评判的标准。

隐士文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营造影响

隐士文化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营造影响

隐士和隐士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辞海》解释“隐士”是“隐居不仕之人”,但此解释是有局限性在于没有给“士”做出一个质的界定。

《南史·隐逸》云,隐士“故需含贞素养,文以艺业。

不尔,则于夫樵者在山,何殊异也”。

《宋书·隐逸》曰:“《易》曰:‘天地闭闲人隐。

’”又云:“高尚其事。

”……总之,是“贤人隐”而不是普通人“隐”。

也就是说“隐士”必须是有文化、有才能、有学问,能够做官而没有去做官并且也不做此努力之人,方可称其为隐士。

隐士是隐士文化的创造主体,这一点无疑义。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中的“隐”是隐士思想的根源,《论语·泰伯》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在这里说得很明白:“无道则隐”就是当社会污浊不堪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以高洁其人格,拒绝接受乱世之中的不良风气的浸淫,要求隐士能够做到洁身自好。

高洁人格、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解脱,是自我高尚心灵与污浊社会的决裂。

孔子认为,人们之所以有会沉重的精神负担,乃是因为人不能从世俗的烦扰困惑中解脱出来,所以,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鉴于此,孔子的生存手段和处世之道是“见”和“隐”,同时这还是个体存在与社会和谐的行为准则,后世的知识分子既习儒学,莫不受此影响。

当封建文人士大夫挣扎倾轧,于官场失意时,往往执着于超越人格的建立,而这种超越人格的建立原则是思想上的隐逸,即所谓的“大隐隐于市”,既隐于世俗又要面对世俗,所以其创造的艺术更加富有精神价值。

而文人士大夫又是中国传统山水画创造的主体,他们的思想和精神必然在艺术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一、隐士文化的根源儒家思想本是实用功利主义学说,其“隐”是在官场失意和在外力的压迫之下的“隐”,侧重于政治思想的“隐”。

道家思想,特别是庄子之“隐”则可以说是较为纯粹的精神文化活动了。

庄子的隐逸思想的核心在于“解脱”,他提出了“无欲”“无为”“无仁”“无限”“大同”等观念。

论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

论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沈刚,男,浙江绍兴人,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讲师。

论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沈刚(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浙江绍兴%#!""")摘要:本文认为造成魏晋六朝士人的山水情结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原因:时代动荡、政治险恶、人命危浅,山水成了“向死而生&的最佳托身之所;回归自然,拒绝异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山水成为士人重要的思辩资源,游赏栖居山水成为品评士人风雅的尺度;魏晋六朝士人认为美的山水和美的人有从外形到内质的相似性。

关键词:魏晋六朝;士人;自然;山水;美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世说新语》载:“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孔车骑“自称孔郎,游散名山&;“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芒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栖逸》.;“孙公少诞任不羁,家于会稽,性好流水&,“纵肆名阜盛川,靡不历览&(《任诞》)。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士人游赏自然山水,以自然山水为栖居之所,一时蔚然成风,几成情结,于此可见一斑。

魏晋六朝士人缘何对自然山水情有独钟?魏晋六朝士人比前对自然山水的认识有何超越?自然山水对处在魏晋六朝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段下的士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本文的目的。

一、“向死而生&的托身之所从汉末到魏晋,战乱频仍,疫疠丛生,死亡枕藉,即使是贵族士人也难免颠沛流离之苦。

“汉桓帝永寿三年,中国的人口是五千六百多万,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减至一千六百多万。

&/#0相去不到一百二十年,人口的锐减却令人怵目惊心。

《古诗十九首》:“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飘尘&;“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入物品藻的逸气

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入物品藻的逸气
论魏晋六朝山水游观与入物品藻的逸气
0翟秀峰 孙 茜蕾
摘 要 : “ 逸气”是 中国古典美学史上一个重要 的范畴,在魏晋 南北朝时形成和成熟 ,表现为山水游观 时的散逸 超脱和对人物品藻 时的 自然之美。本文从 审美范畴 的内涵 出发 ,探析魏晋 六朝 时期 “ 逸 气 审美 范畴的表现形态
气 ”一 词最早 出现 于曹丕 的 《 与吴质 书》,其有 云: “ 公 联 和共 鸣 ,因 而从 山水 游 观 中获 得 了前所 未 有 的深 层 审
干有逸气 。 ”最初 是指精神风 貌的超绝雄 逸 。在其后 的魏 美 体 验 。
晋 时期 , “ 逸气 ”开始 多见 于文艺理 论的评价标准 和人物
“ 逸 气 ”的兴起 有 着 自身的 哲 学基 础和 心 理基 础 。 老 庄 思 想 和 玄 学 之 理 的 盛 行 推 动 人 们 游 观 山 水 和 体 悟 玄 理
适 自处和思索生命的精神家 园。 白云停 阴冈,丹葩曜 阳林。石 泉漱琼 瑶,纤
奥妙 ,通过 相互设难辩 证 ,加深 对 自然无 为思想 的认 知与 理解 。此 外, 当时 士人们对个体 生命存在 意义的 思索和 自
也 是如此 。诗 文的字里行 间应充盈着 内在 的生命活力和 灵
首先 ,魏晋 时期政 治动荡不 安,战争连 绵不断 。士人
性 ,透露 出作 者本身 的主观气度 、品味和心境 。魏晋六 朝 感 伤 生 命 的脆 弱 与 短 暂 , 及 时行 乐 与 厌 弃 人 事 的思 想 普 遍
时 期 山水 游 观 诗 表 现 出鲜 明 的 “ 逸 气 ”美 学 , “ 逸 气 ” 一 存 在 。而 这 一 生 存 哲 学 能 够 缓 解 魏 晋 士 人 面 对 现 实 冲 突 时

古代隐士对中国山水画发展与教育的作用_评_中国古代隐士与山水画_刘亚雄

古代隐士对中国山水画发展与教育的作用_评_中国古代隐士与山水画_刘亚雄

书名:中国古代隐士与山水画 作者:刘忠国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ISBN� 9787506840729 出版时间:2014年4月 定价:48元
大编目,第一编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隐士的界定、名称、类型、产生的社会历史渊源以及中国古代隐士的隐 逸思想、政治生活和社会作用;第二编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产生于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经济原因、 文化与思想原因以及山水画产生的艺术创作上的原因,揭示了中国古代山水画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复杂的渊源, 为读者了解中国山水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分析;第三编重点论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 隐士对中国山水画的产生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作者从隐士的玄学思想、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三个方面, 对推动山水画的产生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尤其重点论述了六朝时期隐士的山水情结和审美取向对山水画的产 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四编尤为详细地论述了历代隐士山水画家对于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所起到的 作用,把隋唐以来的重要隐士山水画家的艺术生平、艺术成就和作用都一一做了详尽论述,使读者较为全面 地了解了我国古代隐士山水画家在各个时期是如何推动着山水画发展的。 该书见解独特,不仅有深刻的理论分析,还有与古代隐士共鸣的激情描绘。这部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的艺术理论专著,可以说是作者进行艺术理论研究的成果结晶。其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第一,文笔流畅、 思路清晰,论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第二,论著条理分明,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论述详尽;第三,图文并茂, 语言清新雅致,可读性较强,非常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艺术学院的师生阅读。总之,全书论述专业性强, 富有逻辑,分析研究周密细致,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这部理论著作完全可以作为一部美术学院学生的课外 阅读教材,对于帮助学生学习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山水画史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于中国山水画理论教育提供了 丰富的素材。作为高校艺术学院的教师,要学习古代隐士的那种淡泊名利、专心于艺术创作的艺术精神,进 行自我人品与画品的修炼,提高自己的人格与艺术修为,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同时,还可以教 育学生学习艺术一定要耐住孤独寂寞,耐住清贫,耐住名利的诱惑,清心寡欲地从事绘画的学习与创作。只 有这样,才能真正练就一颗热爱绘画事业之心,不为金钱和地位所动,默默耕耘在艺术天地之间,终究会成 就自己的一番事业。这部专著还启迪从事艺术学习的师生要像古代隐士那样,怀着一颗清净之心,走进大自然, 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观览五岳云海,吸纳山河精髓,创作出撼人心魄的山水画作品。这对于今天这个物欲 横流的时代来说,无疑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刘亚雄/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

古代山水画

古代山水画

古代山水画古代山水画以自然风景为题材的绘画,在中国叫山水画,在外国却叫风景画。

中国的文字“山水”,含有“江山”的意思,在中国传统观念中,是国家的象征。

而且,中国人以农立国,对土地山川本来就有浓厚的亲切情感。

山水画还有“可游”、“可居”之景,历来人们都很喜欢。

山水画代表着古代先民们对大自然的崇尚,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孔子曾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与水成为人的高尚品德、行为、思想的象征。

中国人有特殊的山水情结。

山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汉三国时山水画已经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种。

欧洲风景画作为独立绘画题材出现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中华民族对自然感悟的审美意识的觉醒比欧洲人要早一千多年。

一、山水画的兴起在汉代之前,山水形象基本上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东晋顾恺之、南朝宗炳、王微等画家开了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主流的先河,.他们的山水画理论为他们之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们的山水画真迹已不见流传,早期山水画的面貌只能从早期的山水文献和当时的人物画背景中去窥探。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豪强割据、政局动荡的年代,然而这一时期的艺术世界却是灿烂的,宗白华先生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那时的人们对倏忽变幻的人生充满了恐惧和不安,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阶层,更对秦汉以来的人生价值观念发生了动摇。

他们不再信仰儒家那一套“达则兼济天下”的说教,而是转向了“穷则独善其身”,追求个体的超然和自适,奉行玄学和清谈。

这一新的时代精神,标志着中国古代人文意识的觉醒,在历史上称为“魏晋风度”。

以崇尚老庄哲学的清谈玄学风气的兴起,是山水画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东汉末年以来,统治阶级内部杀夺的政治空气日益浓厚,一部分知识分子产生了“末落”、厌世情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 晋 南 北 朝 时 期 出现 了 大 量 的 归 隐 山林 的 隐 士 , 这 与 当 时动 荡 的社 会 局 势 和 黑 暗 的 社 会 统 治 有 关 。 正 是 由 于 那 个 特 定 的社 会 时 期 造 就 了大 量 隐 士 隐居 山林 田 园 , 他 们 的审 美取 向也 发 生 了 很 大 的 改 变 。 由 于 社 会 的 大 动 乱 , 家 学 说 的 破 产 , 人 报 效 国 家 之 志 的丧 失 , 想 开 儒 士 思 始 由积 极 入 世 遂 转 向消 极 避 世 。加 上 统 治 阶 级 对 文 人 士 大夫 的高 压 统 治 和 残 酷 的 政 治迫 害 ,由 此 导 致 玄 学 的 兴 起 , 而 刮起 了一 阵 “ 晋 玄 学 ” 风 , 其 是 隐 居 山林 田 从 魏 之 尤 野 的 隐 士 , 尚 老 庄 的道 家 学 说 , 们 在 思 想 上 崇 尚 “ 崇 他 自 然 ” “ 朴 ” 美 , 人 格 上 讲 究 一 种 “ 格 美 ”也 就 是 和 素 之 在 人 , 所 谓 的 “ 晋 风度 ” 隐 士 们 的这 些 审 美取 向 都 有 助于 山 魏 。 水 画 的 产 生 , 山 水 画 的 产 生 起 着 很 大 的 推动 作 用 。 对 六朝 隐 士 “ 然 美 ” 审美 取 向 对 山 水 画 的 产 生 自 的 所 起到 的作 用 所谓 “ 自然 ” 包 含 了 山 水 田野 之 自然 , 可 以 看作 既 也 是 人性 生命 之 自然 。六 朝 隐 士返 归 美 丽 的 大 自然 , 也就 返 回 了 自我 , 么 一 切 世 俗 的 荣 辱 、 浮 、 害 、 失 , 那 沉 利 得 以及 由 此 带来 的伤 感 与痛 苦 , 都 会 在 这 淳 朴 、 适 、 静 、 就 安 宁 平 和 的 山 水 田 野 中 得 以 遗 忘 和 净 化 。 隐 士 们 将 自己隐 没 于 自然 山 水 之 中 , 自然 合 而 为一 , 到 了 “ 我 之 境 ” 正 与 达 无 。 是 有着 这 样 的 一 种 “ 自然 ” 美 的 生 命 取 向 , 士 们 才 深 之 隐 深 的 隐 于 自然 山水 园 林 之 中 , 情 山水 , 荡 形 骸 , 作 寄 放 创 出如 诗 如 画 的 田 园诗 和 山 水 诗 以 及 山 水 画 。 魏 晋 时 士 人 们 浪 迹 山水 已成 风 尚 。如 建 安 诗 人 、 竹林 七 贤 , 喜 欢 畅 都 游 园林 , 傲 山 涧 , 至 东 晋 此 风 益 盛 。 高 族 名 士 争 相 修 啸 及 建 园林 别 墅 , 赏 江南 风 景 , 更 多 的 时 间 和 兴 致 投 向了 游 将 山水 自然 。 王 羲 之 有 著 名 的“ 亭 之游 ” 他 在 《 河叙 》 如 兰 。 临 中记述的~段文字 , 宛如 一 幅 画 , 我 们 真 切 地 感 受 到 贤 让 人 名 士 在 山川 林 竹 的怀 抱 里 聚 会 畅 游 , 酒 赋 诗 。 饮 晋 宋 以 后 ,随 着 佛 学 精 神 取 代 玄 学 观 念 而 成 为 社 会 意 识 主 流 , 山 玩 水 真 正 成 为 士 人 和 隐 士 精 神 生 活 的 内 游 在 需 要 。他 们 对 于 自然 之 美 的依 恋 , 已真 正达 到 了 “ 可 何 日无 此君 ” 的境 地 。 南 朝 刘 宋 时 有 名 的 隐 士 宗 炳 , 山 好 水 , 远 游 。 曾 自谓 : 吾 栖 隐 丘 壑 三 十 年 。 他 曾西 涉 荆 爱 他 “ ” 巫 , 登 衡 岳 , 历 胜 景 , 不知 道 自 己老 之将 至 。后 来 由 南 遍 竞 于 身体 不好 返 回 江 陵 , 叹 日 :噫 !老 病 将 至 , 山 恐 难 慨 “ 名 遍 游 , 当澄 怀 观 道 , 以游 之。 ” 是 , 便 将 一 生 所 游 唯 卧 于 他 历 的名 山 大 川 , 皆 图于 壁 , 卧 向 之 ” 其 对 山 水 的狂 热 ” 坐 , 迷 恋 由 此可 见 一 斑 。 灵运 也是 一位 山水 迷 。 在 永 嘉任 谢 他 太 守 时 ,就 放 浪 山 水 ,肆 意 游 邀 , 傍 山 带江 ,尽 幽居 之 “
文学 与 艺术
第 二卷
第 一期
论六朝 隐士审美取向伦 贝尔学院美术 学院 内蒙古呼伦 贝尔
【 摘
的 一 个 最 为繁 盛 的 时代 ,这 与 当 时极 为 动 荡 的社 会 历 史 背景是有 着紧密联 系的。六朝 隐士们 的各种 审美取 向的 改 变在 思 想上 也 是 推 动 中 国 山水 画 产 生的 重要 条 件 。 在 魏 晋 风 度 的影 响 之 下 , 朝 隐士 不仅 追 求 “ 格 ” 美 , 六 人 之 对 “ 自然 ” 美和 “ 朴 ” 美 也 更 加 的 崇 尚 。 正是 这 些 隐士 之 素 之 和 士人 的 多样 性 的 审 美 方 式 的 变 化 ,才 会 创 造 出新 的 艺
0 10 ) 2 00
。 “ 功 要 】 南北朝时期是我 国古代 大量 隐士 出 魏晋 现 美 ” 后 来他 又 利 用 父祖 留下 的雄 厚 资 财 , 凿 山 浚 湖 ,
役 无 已。寻 山 陟 岭 , 必造 幽峻 , 障 千重 , 不尽 备 ” 自然 岩 莫 , 所 具 有 的 无尽 意 味 和 空 灵 境 界 ,与 谢 灵 运 所 追 求 的 自由 精 神 是 互 契 同构 、 息 相 通 的 , 是 他 在 山水 面 前 流 连 忘 息 这 返 、 心 不 已的 更 为深 刻 的原 因。 由 此 可见 , 晋 南 北 朝 醉 魏 时期 的 隐 士 隐 居 自然 山林 ,给他 们 带 来 了无 限 的快 乐和 享 受 , 们 全 身 心 的投 入 自然 美 当中 。 他 魏 晋 南 北 朝 自然 美 的 崛 然 独 立 出 来 ,为 隐 士 们 隐居 术样 式来表现他们 的思想行 为 ,这就无形之 中推动 了中 国 山水 画 的 产 生 。 山林 提 供 了更 好 的理 论根 据 , 们 悠 游 于 自然 山 川 园林 , 他 享 受 着 大 自然 给他 们 带来 的 心灵 超 脱 。自然 美 偏 于 形 式 , 【 关键词 】 隐士; 六朝 审美取 向; 山水画产 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