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5.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练习: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含答案解析)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30分)1.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告结束。

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

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

”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A. 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B. 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C. 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D. 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2.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

表所列为1949-1978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

表中“丁”指的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3.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把变衣冠作为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目的是()A. 改旧换新,表明革命决心B. 仿照国外,借鉴西方经验C. 启发民智,营造变法氛围D. 引领时尚,倡导新的风俗4.1904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向全国商人发出建立商会的号召。

在随后的几年里,全国商会和分会发展到800个,全国商会联合会也随之成立。

近代商会的发展()A. 促成与外国商战思想的出现B. 有利于推动民主革命进程C. 标志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D. 得益于列强放松对华侵略5.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

”由此可知,康有为:A. 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B. 甲午战败后号召救亡图存C. 力主向西方学习制度D. 关注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6.戊戌变法时期,形成了国人办近代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在1895—1898年期间,特别是1897和1898两年,国人新办报刊达94种……居主导地位的是时政性综合报刊和讲求新学的报刊。

这些近代报刊的创办A. 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B. 推动了清政府的“新政”改革C. 提高了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D. 有助于启迪民智,扩大变法的基础7.面对亡国灭种的危局,中华民族一面英勇反抗外国侵略,一面开始了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课课练试题18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刷题课时练18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这说明维新变法()A.开创了中国科学与民主的先河B.使中国进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新阶段C.使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D.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说明维新变法极大促进了近代中国人的觉醒和思想解放,答案选D项,A、C两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B项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

答案:D2.面对甲午战争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各阶层民众的态度是()A.都以武装反抗的形式抗击八国联军B.清政府没有进行任何方面的改革C.中国社会各阶层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D.只有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甲午战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社会各界人士以不同的方式开展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如维新派开展“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商人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等。

故C项正确。

答案:C3.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初,在京畿一带,义和团“一倡百和,从者如归。

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

这()A.增强了中国人民反清的斗争信心B.体现了政府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持C.反映出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D.是对严峻的民族危机的回应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是在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日益高涨的表现,故答案为D项。

义和团运动是反帝爱国运动,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产物,排除C 项。

答案:D4.1900年,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

他们称皇室诏令是义和团挟持下的“矫诏、乱命”,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史称“东南互保”。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的斗争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单选题1.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

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2.关于戊戌变法的影响,著名史学家戴逸指出:“人们久处在封建闭塞的发霉气氛中,忽然从那里吹过来一股新鲜的气息,麻木不仁的头脑开始清醒过来了,僵硬的四肢逐渐动弹起来了。

”上文强调的是戊戌变法()A.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第一步B.掀起了救亡图存的高潮C.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D.引领了民众的思想启蒙3.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开篇写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议院哉!”他还认为,古代中国“虽无议院之名,却有其实”,《易》《书》《周官》《礼记》《孟子》这些儒家经典已经包含了一切。

由此可知,梁启超()A.缺乏对晚清政治体制的反思B.鼓吹西学中源减少变法阻力C.摒弃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D.试图运用传统文化改造现实4.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康有为是一个思想家而不是一个实践的政治家,他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毫不考虑变法对他人的影响,最终导致变法激起了多方面的强烈反对。

作者意在强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多方面势力强烈反对B.变法缺乏群众的支持C.康有为等人急于求成D.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5.1898年8月,康有为撰成《波兰分灭记》,在描述18世纪末波兰中后期的政局时说“波兰王瘠弱畏怯,为俄公使所制,常挟之以令波兰人”,具体表现为“俄使虑国党猖獗,命波兰王捕义党,波王……勉强从命,时廷臣亦均受赂,莫不顺承”。

康有为研究波兰()A.提升中国史学的影响力B.揭露俄国瓜分中国阴谋C.强调变法图强的必要性D.讽刺顽固派的腐朽没落6.康有为说:“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word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课后习题word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1.19世纪末,为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等先进中国人掀起了(A)A.维新运动B.义和团运动C.保路运动D.新文化运动2.19世纪末,有人指出:“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并建议说:“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据此可知,他主张(A)A.君主立宪B.暴力革命C.民主共和D.实业救国“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等是指君主立宪制,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暴力革命,排除B项;民主共和的主张中不会保留旧势力的君主,排除C项;实业救国是指通过兴办工业的方式挽救国家危亡,排除D项。

3.(2022·浙南名校联盟高一期中)近代某思想家在《时务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该文章是(C)A.《新学伪经考》B.《孔子改制考》C.《变法通议》D.《天演论》,猛烈抨击封建顽固派的因循守旧,阐述变法图存的思想,故选C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扬托古改制思想的著作,排除A、B两项;《天演论》是严复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著述,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排除D项。

4.随着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在反洋教的斗争中兴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时常无差别地破坏有关西方的器物,甚至包括铁路、电报线等。

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于(D)A.中国社会经济落后B.中国社会习俗陈旧C.清政府腐朽无能D.西方列强侵略中国,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当时中外民族矛盾尖锐,D项正确。

5.(2021·山东潍坊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A)A.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C.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D.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并未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排除D项。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课后训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录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

下列与公车上书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义和团运动,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组织、联合各省举人给光绪帝上书,称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B项符合题意。

2.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A.维护统治B.百日维新D.废止科举,题干中的“变法”即戊戌维新运动,变法的根源在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但作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是首要目的,故A项正确。

3.1898年6月,光绪皇帝在诏书中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

”下列与创办京师大学堂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辛亥革命,京师大学堂是戊戌维新运动留下的唯一成果,故B项正确。

4.下面诗歌片段中提到的“现代化”运动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D.五四运动“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几个读书人”“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休止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运动失败,谭嗣同等六人被捕遇害。

所以,“现代化”运动是指戊戌维新运动,B项符合题意。

5.一位俄国记者记述了1900年6月发生在天津火车站的一幕:月光照耀着这些壮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旗帜。

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

这描写的是()A.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C.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帝爱国运动。

1900年5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

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后篇巩固提升合格考专练1.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有思想家主张:“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该思想家是( )A.林则徐B.魏源C.李鸿章D.梁启超,梁启超主张变法,故D项正确。

2.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发展为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因为( )A.维新派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变法与救亡图存相结合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将维新思想与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救亡图存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3.《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A项错误;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失败了,所以并未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B项错误;戊戌变法的主要思想作用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宣传了君主立宪思想,故D项错误。

4.“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

”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三元里人民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台湾军民反割台D.义和团运动,故选D项;“三元里人民起义”是抗英斗争,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的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B项;“台湾军民反割台”主要是反对日本占领台湾,排除C项。

5.在义和团运动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

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通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懂洋语,以至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

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 )A.坚决捍卫了民族尊严B.打击了清朝的统治C.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D.具有盲目的排外性,把不同的人称为不同的“毛子”,这是不同程度的蔑称,体现不了捍卫民族尊严,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抵制洋货,拥护清政府,谈不上打击清朝统治,故B项错误;不同“毛子”的称呼不能阻止列强瓜分中国,故C项错误;这些称呼反映了义和团不能区分外国的侵略和外国的文明,带有盲目排外倾向,故D项正确。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同步测试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练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同步测试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练习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基础练习一、选择题1. 近代中国有一批人把孔子描述成一位改革先师,打着孔子的旗号,提出“一套社会方案,如鼓励中国人戒掉鸦片、废除裹脚习俗、革除其他陈规陋习等”。

这一批人是()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2.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最终并没有采纳维新派提出的“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这主要表明()A.维新派不敢触动封建制度B.光绪帝认为这一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光绪帝从根本上不属于资产阶级的皇帝D.变革阻力太大3.1900年,天津义和团运动进入了高潮。

当时“(天津)官勿论大小,民勿论男妇,大概信之者十之八不信者十之二”。

人们便此“喜相告曰:扫平洋人,扶持中国,在此一举,今而后,海内肃清,升平有日”。

由此可知,义和团运动()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B.具有反帝爱国性质C.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D.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4.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提到:“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材料说明谭嗣同()A.批判纲常礼教,主张男女平等B.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建立民主政体C.主张废除君主,建立共和政体D.倡导自由平等,反对宗法等级制度5.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向西方学习,改变现有制度。

同时,先进知识分子也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主张变法维新,历史选择了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

这实质上说明()A.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B.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开始上升到制度层面C.知识分子与民族资产阶级有共同的愿望D.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6.严复认为:“夫君权之轻重,与民智之深浅成正比例。

论者动言中国宜灭君权,兴议院。

嗟呼!以今日民智未开之中国,而欲效泰西君民共主之美治,是大乱之道也!”由此可以推断严复旨在()A.倡导开启民智B.推行君主立宪C.要求削弱君权D.主张社会进化7.长期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说,人民群众的武装起义保全了帝国的领土完整,使外国列强慑于群众起义,特别是在经历了某一事件的恐怖以后,列强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希望。

人教版必修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必修上册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练习(含解析)

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8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2.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3.清制,具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方可向皇帝上奏折。

1898年9月2日,光绪帝颁布上谕:“士民有上书言事者,著赴都察院呈递,毋得拘牵忌讳,稍有阻格。

”该上谕反映出( )A.清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B.变法鼓励官民上书言事C.百日维新受到军机处阻挠D.变法有广泛的群众基础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

”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5.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

”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A.革命任务不明确 B.指导思想不科学C.革命目标不清晰D.具有空想性6.赫德说:“义和团运动虽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

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

他日又必有义和团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竞之志者。

”这反映出他认识到( )A.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无法实现B.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C.中国人民继续发动义和团运动D.武器落后是失败原因7.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5.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一、选择题1.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

这一革命形式( )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2.五四运动爆发之后不久,上海商业区的52条街道成立了“马路联合会”,广东成立了26个现代工会组织,北大学生建立了十多个学生组织。

这说明五四运动( )A.促进中国人的思想解放B.促进中国各阶层力量的联合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形成D.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运动3.陈旭麓先生认为,20世纪初的立宪派和革命派是一对矛盾,具有不同一性、对抗性,但另一方面二者互相联结,又具有同一性。

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都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反对清政府统治B.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要求C.经济基础的不同导致政治主张截然不同D.革命派的主张比立宪派更符合世界潮流4.下图所示为1920年5月4日胡适等发表的文章《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并不完全认同五四运动B.作者反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C.五四运动产生负面社会影响D.该认识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5.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自1912年1月28日在南京成立,中间经过一次改选,至1913年4月8日在北京自行解散。

在这14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开会220次,议决230余案。

这一系列会议( )A.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B.是议会的政治实践C.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D.核心议题是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6.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

”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7.《中共二大宣言》中写道:“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这导致了( ) A.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B.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D.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8.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

……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B.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C.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D.武昌首义带有一定偶然性9.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C.辛亥革命与传统王朝更替相同D.革命后的制度建设更加艰难10.下列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中,最有可能在1913~1915年被北京政府废止的一项是( )A.保护工商业发展B.小学禁止读经科C.人民享有选举、参政等“公权”D.小学男女可同校二、材料阅读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业被当作士农工商之“末”,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商法起始于清末大规模的商事立法,其间完成了包括《钦定大清商律》(1903年,包括《商人通例》和《公司律》)、《破产律》(1906年)等一系列商事法规。

这些法律从形式、体例到内容都具有创新性,符合中国法制近代化的需要。

它完备了中国近代的法制体系,有助于中外法律文明的相互融汇。

——摘编自许世英《论清末商法的实施及其效果》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第二十三条规定,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

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材料三美国宪法的产生源于美国社会本身具有的独特的民主、共和传统和西方古典自然法思想及长期实行的悠久的普通法传统……从而构造出美国宪法中规定的“三权分立”和“联邦制”等国家权力配置方式与制度设计,使美国宪法既有明确的原则,又有具体的条款,既可以操作,又富有弹性,从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长久的适应力。

——摘编自彭澎《论1787年美国宪法的宪政理念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修订法律的原因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共同点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请回答:(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2)材料二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3)材料三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4)材料四中,“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是什么意思?(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解析1.答案为:B;解析:革命党与袁世凯议和,清帝退位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故A项错误;从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多数省份没有真正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只是顺应革命发展的趋势而成为革命政权,这一状况会导致多数省份反封建不彻底,为日后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增加难度,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在多数省份宣布独立的形势下成立的,但与材料多数省份以何种方式独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多数省以和平方式独立,没有体现这些省份拥有军事力量,不能断定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故D项错误。

2.答案为:B;解析:根据题干中“马路联合会、现代工会组织、学生组织”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中,商人、工人阶级、学生等组织集会通过罢市、罢工、罢学等方式响应“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体现了在民族利益面前各阶层力量的联合,故B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思想解放的相关内容,故排除。

C项,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共产党的成立,与国民大革命的形成无直接联系,故排除。

五四运动以学生为先锋队,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主力军,各阶层参与其中,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并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D项表述错误,排除。

3.答案为:B;解析:立宪派主张继续保持清朝皇帝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而只把它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故A项错误;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故B项正确;无论是立宪派还是革命派都建立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基础上,故C项错误;无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都符合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故D项错误。

4.答案为:A解析:结合文章的标题《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和图中“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等信息可知,胡适对五四运动不完全赞同,他明确反对学生“抛弃学业,荒废光阴”,答案为A。

5.答案为:B解析: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是议会的政治实践,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确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A项错误;C项是在1911年12月;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错误。

6.答案为: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说明孙中山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

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将来新国家的制度设计,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五权分立形式保障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目的仍然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D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

7.答案为:B;解析:《中共二大宣言》并没有使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变化,中国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及人民的根本利益,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要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其结果是推动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故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9月,故C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建立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故D 项错误。

8.答案为: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爆发,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

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

”题干反映在谣言的背景下,致使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A、B、C无从反映。

9.答案为:D解析:革命与民国虽然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是并不意味着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未见成效,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观点错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不同于传统王朝的更替,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在辛亥革命后的制度建设中更加艰难,故D项正确。

10.答案为:B解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下令各地学校恢复尊孔读经,在思想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故B项正确。

11.答案:(1)原因: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法律制度和理念传入;清政府统治危机;清末“新政”鼓励工商业;封建法统不适应形势变化。

作用:客观上促进了西方近现代法律思想、法律观念的引进和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有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同点: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民主的原则;体现对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启示:法律制定必须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应结合各国具体国情而定。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经济、政治、法律、西方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省略号后的三句话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

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从两部法律的性质、制衡原则上分析;第二小问,根据两者共同点得出法律制定必须体现主权在民的原则;以及《临时约法》虽然效仿美国1787年宪法,但是很多地方又有区别,得出应结合各国具体国情而定。

12.答案为:(1)主权在民原则。

(2)确认资产阶级的人权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观念。

(3)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思想。

(4)实行责任内阁制。

(5)以法律的形式否定封建制度,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