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动作分析示例
IE七大手法及案例

防呆法之 自动原理
3.自动原理 以各种光学、电学、力学、机构学、化学等原理来限制某些动作的执行或不 执行,以避免错误之发生。目前这些自动开关非常普遍,也是非常简易的 “自动化”之应用。 (1)以“浮力”的方式来控制 例:抽水马桶之水箱内设有浮球,水升至某一高度时,浮球推动拉杆,切断
水源。 (2)以“重量”控制的方式来完成 例:电梯超载时,门关不上,电梯不能上下,警告钟也鸣起。 (3)以“光线”控制的方式来完成 例:自动照相机,光线若不足时,则快门按不下去。 (4)以“时间”控制的方式来完成 例:洗手间内的“烘手机”,按一次只有“一分钟”,时间一到自动停止。
防呆法之 自动原理
(5)以“方向”控制的方式来完成 例:超级市场内进口及出口之单向栏栅,只能进不能出。或只能出不能进。 (6)以“电流”用量的方式来完成 例:家庭的电源开关皆装置保险丝,用电过量时,保险丝就熔断,造成断电。 (7)以“温度”控制的方式来完成 例:家庭内冷气机之温度控制,冷度够时,自动停止,温度上升时,自动开启
双手法 动改法
IE七大手法简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名称 动改法 防呆法 五五法 双手法
人机法
流程法 抽查法
目的 改善人体动作的方式,减少疲劳使工作更为舒适、更有效率. 如何避免做错事情,使工作第一次就做好的. 借着质问的技巧来发掘出改善的构想. 研究人体双手在工作时的过程,借以发掘出可改善之地方.
判断以下防呆用的是什么原理?
治具上面贴有 不一样的颜色
相符原理
机器工作时需手同时下 压绿色按扭方可
保险原理
AB C
AB C
相符原理
断根原理
相符原理
断根原理
手机壳生产混穴的防呆改善
IE动作分析资料案例

IE动作分析资料案例IE是指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是一门涉及到工业系统设计、改进和优化的学科。
IE动作分析是IE领域的一项重要工具,用于分析和优化工人在工作中的动作和姿势,以改善工作效率和工作条件。
下面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说明IE动作分析的应用。
案例背景:工厂的一个装配线上,工人负责将零件组装成最终产品。
该装配线的生产效率较低,工人在组装过程中常常需要屈膝、弯腰等操作,导致工人疲劳度较高,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因此,工厂决定使用IE动作分析方法来改善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以提高装配线的生产效率。
1.观察和记录工人的动作和姿势:在装配线上观察工人的操作过程,记录工人的各个动作和姿势,包括屈膝、弯腰、伸腿等动作。
2.量化工作动作和姿势:使用IE工具进行工作动作和姿势的量化。
例如,使用动作时间研究方法测量每个动作的时间,使用人体测量仪测量工人在不同姿势下的肌肉活动度和疲劳度。
3.分析工作动作和姿势的问题:根据量化结果,分析工作动作和姿势存在的问题。
例如,可能发现工人在一些动作中花费了过多的时间,或者一些姿势对工人的肌肉活动度造成了负面影响。
4.设计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设计改进措施来优化工作动作和姿势。
例如,通过重新安排工作站和工作布局,减少工人弯腰和屈膝的操作。
另外,可考虑引入辅助工具或设备来减轻工人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
5.实施改进措施并测量效果:将设计的改进措施应用到装配线上,并进行测量和评估。
比较改进前后的工作效率、工人疲劳度等指标,评估改进的效果。
6.持续改进:根据实施效果,反馈给工人和管理层,并进行持续改进。
持续监测和评估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寻找改进的机会,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案例结果:通过IE动作分析与改进的方法,该工厂成功优化了装配线上工人的工作动作和姿势。
改进后,工人的弯腰和屈膝操作减少,节省了大量时间。
工人的疲劳度也明显降低,工作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IE培训动作分析改善实例

第五章:动作分析改善实例汇总表(略)第五章动作分析改善实例王先生在一家轮胎用钢条制造工厂工作。
他很积极的参加IE培训,对QC活动也很热心。
“钢条”的作用,就是埋入轮胎外周部,对于提高轮胎的性能(耐久性、安定性、安全性等)有很大的帮助。
钢条比起其他的纤维条,更富于伸张性,以及耐热性,总之,优点非常之多。
最近,辐射式轮胎的需求量也不断增设,作业的速度也被要求提高,但是,当你去参观现场以后,很可能会感觉到生产方面缺乏效率。
正因为如此,王先生到自己的管理区域视察想藉此找出问题的所在。
一、作业背景《次序1》首先,王先生巡视现场,观察各种作业,基于P(生产性)、Q(品质)、C(成本)、D(交货期)、S(安全)、以及M(士气)展开一连串的检查。
钢条的原材料是钢条片,它们从前工程部被送来时,都是从支撑物垂下来。
最后被制成钢条,就是利用3片钢条片熔接而成(图5.1略)“熔接工程”细分之后,可成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使熔接处的凹凸平坦,同时,为了使它牢实,必需实施锤压。
使用图5.2(1)的装置,把熔接好的半制品熔接部,放在那儿,再用脚踏式操作法,使熔接部平坦。
②在锤压装置的B沟,放入锤压后的半制品磨平,再下来,有如图5.2(2)所示一般,检查是否有凹凸的形状。
③接下来,把完成形状检查的半制品,放在图5.2(3)的滚筒上,左右地拖拉,实施弯曲度的检查。
④其后,把半制品装在图5.2(4)一般的东西,固定于A部以后,操作B的把手,拖拉素材,展开强度试验。
⑤最后,经过各种检查以后,有如图5.2(5)一般,修正形状的不正(保养)。
《次序2》整理在次序1检查的结果,找出最有问题的地方(表5.10)二、现状分析《次序3》在“熔接工程”中,以平时最在意之点为调查对象。
在这种场合之下,王先生以熔接后一连串作业“锤压”、“试验(弯曲强度)”,“保养”为对象,展开调查。
《次序4》准备实施现状分析。
1.由于是“微细的徒手作业”,因此,在现状分析方面,采取沙布利克分析。
【IE需知】动作分析

动作经济原则Motion Economy动作经济原则●在于人在操作作业时,能以最少的劳力在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经济法则,对这个法则能好好的学习与使用,在工厂内,我们可在许多地方发现许多不合乎此法则的动作,当然工作效率会低,人员易于疲劳。
●动作经济原则刚开始是由动作研究的创始者GILBRETH所提倡,尔后再经过专家学者的改进。
基本原则●动作能量活用原则●动作量节约原则●动作法改善原则动作能量活用原则●在人的身体各部位,凡是能具有进行动作能力的部分,不管何部份,都希望全面能活用。
脚部或左手能操作的事,不使用右手。
尽量使两手同时作业,也同时结束动作。
双手不要使其同时静止,手空闲时,须动脑想另一工作。
动作量节约原则●多余的运动量,不但浪费时间及空间,更会消耗体力。
尽量使用小运动来操作工作。
躯体的运动依序为腕部、前腕部、手腕部、手指,能够使用小运动,应尽量使用小运动。
材料及器具应放置于伸手能及的范围内,并尽量放在近手边。
小单元的动作次数,应尽量减少。
工具应予简化、易用。
材料及零件应使用易拿取之容器。
工作物长、或重或体积大时应利用保持器具。
动作法改善原则●能动的部位使其全部活动,可以节约的能量可以省去的徒劳动作也尽量去除,而动作的方法还是有改善的地方。
动作能予规律化。
双手可反向运动,而不可同向运动。
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等,尤其尽量利用动力装置。
动作经济原则●经过若干学者的研究,创立了为实现容易、迅速而又减少疲劳的作业动作的法则,称之为动作的经济原则。
可归纳为三大类:●关于人体的使用原则●关于工作场所的布置原则●关于工具和设备的设计原则关于人体的使用原则●双手并用原则●对称反向原则●排除合并原则●降低等级原则●利用惯性原则1 双手并用原则●双手的动作尽可能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除规定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
2 对称反向原则●双臂或双手之动作,应反向对称为之。
3 排除合并原则●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尽量减少动作,或使二个以上的动作能合并动作。
现场IE管理之动作分析.ppt

1. 双手并用原则 2. 对称反向原则 3. 排除合并原则 4. 降低等级原则 5. 利用惯性原则
6. 避免突变原则 7. 弹道运动原则 8. 节奏轻松原则 9. 手脚并用原则 10. 适当的姿势原则
动作分析 - 21
动作经济原则
关于工作场所的布置原则
1. 定点放置原则 2. 双手可及原则 3. 工序顺序原则 4. 使用容器原则 5. 重力坠送原则 6. 近使用点原则 7. 照明通风原则
3 记号化、图表化的 原则
4 客观分析的原则
如果能把动作进行分解,再使用记号表示,并且把掌握 的数据用图表表示,对事实的描述将会大为简化,且分 析的难度也会降低很多。
分析者有时会因为立场差异,导致分析方向的偏离,常 常把问题归咎于其他部门或其他人,这样就容易导致扯 皮现象的产生,给问题的解决设置了人为的障碍。所以 进行问题分析时一定要先已后人,保持客观的立场。
(1) 休息的时间能否安排在一起? (2) 能否改善环境使作业者不易疲劳? (3) 怎样尽快恢复疲劳?
例一:拔热水瓶盖的动作分解
左手动作
沙布利克记号
左手
右手
把手伸向热水瓶盖 抓住瓶盖 拔出瓶盖
动作分析 - 15
右手动作
把手伸向热水瓶 抓住热水瓶
将热水瓶移至身前
动作经济原则 • 动作经济原则又称“省工原则”,是使人在操作作
将材料或工装夹具定位 能否用标记指定材料或工具的放置地点
在操作员前方
������ 能否将材料容器固定在前
������ 能否将工具悬挂在前面
动作分析 - 24
检查结果 原因说明
能 不能
对检查结果为不能 的,需分析原因并 提出相应改善措施
动作经济原则 动作经济改善检查表(二)
IE七大手法应用案例

精选PPT
13
6.五五法案例(2)
▪ 严格分析所记录的全部事实。采用提问技术对所记录的全部事实逐项提问。 ▪ 对步骤3的“操作”进行提问
❖ 问:完成了什么?是否必要?(What) ❖ 答:选取比需要稍长的橡皮管。该操作为保证需要所必须。 ❖ 问:为什么? ❖ 答:怕在柜台上量时不够长,故必须选择稍长的橡皮管。 ❖ 问:有无其它更好的办法? ❖ 答:可能有,假如能够储存各种不同长度的管子。 ❖ 问:何处做?(即在什么地方锯)(Where) ❖ 答:在柜台上。
精选PPT
4
装配螺栓与垫圈的动素程序图(原方法)
操作者左手的动作
伸向4号箱中的螺栓 从4号箱中选出并握取一个螺栓 带螺栓到桌子的中心部位 持住螺栓
带已完成的装配件到5号箱 放开装配件
操作者右手的动作
伸向3号箱中的锁紧垫圈 从3号箱中选出并握取一个锁紧垫圈 带锁紧垫圈到桌子的中心部位 定好锁紧垫圈装上螺栓的位置并装配在螺栓上
上锯。
❖ 问:有无其它更合适的时间锯? ❖ 答:似可在最初于铁架处取管子时锯,或事先锯好最常用的各种尺
寸的管子。
精选PPT
15
6.五五法案例(4)
❖ 问:由谁做?(由什么人来锯)(Who)
❖ 答:由发料员锯。
❖ 问:为何要发料员锯?
❖ 答:仓库没有其他人。
❖ 问:有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锯?
❖ 答:如果由具有锯切经验的专人来锯可能更好。
改善后换模流程
加工 找新模板
完工处理
卸模板
清理机台
完工处理
加工
装刀具
寻边
装模板
在上一个工件加工完成之前把新的待加工模板找好﹐清理机台后直接装新模板﹐ 可缩短换模作业时间。
IE教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

•空闲时间 •工作时间 •整个周期 •利用率
•抬起钻头,取出铸件放在一边, 清除钻模的铁屑,时间0.75
•2.5 •1.25
•3.75
•1.25/3.75=33%
•空闲 •1.25 •2.5
•2.5/3.75=67%
PPT文档演模板
IE教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
人机操作图 实例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项目
的质量和产量
操作分析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操作分析可分为:
1.人机操作分析(含闲余能量分析) 2.联合操作分析 3.双手操作分析
PPT文档演模板
IE教材操作分析和动作分析
•IE七大手法之三
•人机法
•1.理论知识 •2.实际案例 •3.实践练习
• 1.手法名称:
•
人机配合法(Man-Machine Chart);简称为“人机法”.
周程时间(min)
利用率
人
机
•人 •移开铣成件
•用压缩空气清洁机器, 装铸 •件, 开动机器精铣
•锉锐边, 用压缩空气清洁
•在面板上用模板量深度, 成品 •放入箱内, 取新铸件置机旁
•空闲
•时间(min)
•0.2 •0.4 •0.6 •0.8 •1.0 •1.2 •1.4
现行方法 1.2 0.8 0.8 1.2 2.0 60% 40%
•
在机器的工作过程中, 调查、了解在操作周期内机器操作与工人操作
的相互关系, 以充分利用机器与工人的能量及平衡操作。
•
(加工完一个零件的整个过程称为一个操作周期或周程)
• 2.目的:
•
学习如何记录人与机器配合工作时之过程.
• 1>. 发掘空闲与等待时间
《IE培训动作分析》课件

瞬间动作捕捉
总结词
通过高速摄影或摄像技术,捕捉到员工的瞬间动作,以便进行详细分析。
详细描述
瞬间动作捕捉是一种常用的动作分析方法,通过使用高速摄影或摄像设备,可以捕捉到员工在执行任务时的每一 个瞬间动作,为后续的动作分析提供详细的数据。这种方法能够记录下员工的细微动作和姿态,有助于发现潜在 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作业标准时间测定
作业时间测定
使用计时工具对标准作业 时间进行测定,为制定合 理的生产计划和安排提供 依据。
标准作业时间制定
根据测定的时间数据,制 定标准作业时间,作为衡 量作业效率的基准。
作业效率评估
根据实际作业时间与标准 作业时间的比较,评估作 业效率,找出改进空间。
作业流程优化
流程图绘制
优化实施与效果评估
案例二:某服务行业的动作分析应用
总结词
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详细描述
该服务行业通过对服务人员的动作进 行分析,优化了服务流程,减少了服 务中的等待和延误,提高了服务质量 ,进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案例三:某物流企业的动作分析应用
总结词
提升配送效率、降低配送成本
详细描述
该物流企业通过对配送人员的动作进行分析,优化了配送路 线和操作流程,减少了重复和不必要的动作,提高了配送效 率,降低了配送成本。
05
总结与展望
动作分析的未来发展方向
动作分析理论的发展
随着工业工程理论的不断演进,动作分析理论也将不断丰富和完 善,以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和生产需求。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动作分析将与智能化技 术结合,实现更高效、精准的分析和优化。
跨学科融合
动作分析将与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进一步融合,从多角度研究人 机交互和作业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协调性动作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右手
材料工具不对称,肩部或躯干要移动, 易失去平衡,易疲劳
容易做到
不能做到
能,但不协调
6
2
例7
使用双手可同时完成动作的夹具
改善前
左手拿垫圈, 右手握夹使之 用手指使之弯折90° 双手协调动作
作业要求:用视波器检查元件
眼
眼
镜子
视
视
波
波
元件 器
器
改善前 1.将元件放置在检查台上 2.用眼检查事播器屏幕
颈部移动角度大
改善后 1.将元件放置在检查台上 2.用眼检查镜中波形
不用移动眼部
2
例3 将两个以上动作合并 作业要求:盖日期印和合格印
定位
日合 期格
日合 期格
改善前 分别在两处盖章 动作多,盖章位置难确定
10
例10
工具
改变材料和工具的存放状态
弹
夹
簧
工件
改善前
改善后
工具未固定
工具固定
取放距离不定
便于作业
11
例11 作业场所的钳子放置
钳子
改善前 钳子放在桌子上, 拿起后要在手里倒一下
握法要调整
支 架
改善后 钳子放在漏斗状支架中
免去握法调整
12
4
例12 零件左右对称布置,便于双手作业
改善前
零件放置杂乱, 随即选择零件进行组装
够得着的近处 ●减少屈身、弯腰等躯干动作
8
例8 眼睛的移动 眼睛→颈部→躯干 ●尽可能将零件、工具 放在看得见的近处
9
3
例9 减小移动距离 作业要求:将盖板固定在产品上
产品
传送带
人
改善前 盖板放在一边, 取到盖板后固定在产品上 手移动40cm
人
改善后 盖板放在传送带上, 取到盖板后固定在产品上 手移动15cm
改善后 零件有序、对称放置, 双手同时、按顺序工作
13
例13
尽量缩小作业区域
传送带 工件 作业台
人
传送带 工件
人
★良好的照明有助于提高作业效率 ★适当的通风、正常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减轻疲劳 ★加强清扫和整理、合适的工作服可以避免工伤
14
例14
容器和器具
方形箱子
漏斗状/托盘状箱子
、、、、、、、、、
零件 过滤网 脏屑
改善后 只要盖1次章
动作少,盖章位置易确定
3
1
例4
双手同时作业
小零件
固定作业
改善前 左手拿零件 右手将零件固定 单手作业
小零件
改善后 左手拿零件并将之固定 右手同时进行相同作业 对称作业
4
例5
双手同时作业
改善前 一件一件地检查
改善后 一次检查两件
5
例6 双手同时反向和对称移动
左手
非协调性动作 右手 左手 右手 左手
22
8
★利用夹具、导轨等限定运动路线 ★利用夹具、导轨等使定位更容易
19
利用重力和其它力取送材料 例19
利用斜槽缩短完成品搬运的距离
60cm
20cm
作业台
工件箱
其它力:磁力、气压、油压、弹力、点滴装置
20
例20
利用重力和机械力取送材料 利用斜架缩短搬运的距离
60cm
20cm
21
7
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改善无止境! 小改善也能创造大效益!
17
例17
辅助工具的应用
镊子
薄小零件
薄小零件
波纹板
改善前 用镊子把薄小零件夹起来 薄小零件易滑动
改善后 把薄小零件放在波纹板上
零件相对固定,夹取容易
18
6
例18
固定夹具 需长时间固定对象物时,可利用固定夹具
改善前
左手拿起螺栓, 右手将螺母拧上
改善后
左右手同时进行下述动作: 将螺栓放在固定夹具上, 再将螺母拧上
15
5
例15
漏斗形容器的利用
加压
轴套 方形容器
改善前 从箱子中取轴套, 移动距离长,不好拿
漏斗形容器出口
改善后 从漏斗形容器出口取轴套 取用方便
16
例16 辅助工具的应用
小零件
小零件
手指
作业台
海绵垫
改善前 小零件放在作业台上, 用指尖拿起来
取用时小零件易滑掉
改善后 小零件放在海绵垫上
取用更容易
★工具、设备的把手做成易握、易抓的形状
7
例8
使用身体最佳部位
手的移动
使作业位置高度达到最佳状态: ★坐在椅子上,前臂水平伸出时
——高度约60cm ★臂肘防灾作业台上,眼睛平视
进行组装零部件,作业者不弯 腰——高度约85cm
手指→手→前臂→上臂
→肩→躯干→腰部
●缩短手臂的移动距离 ●尽可能不动全臂 ●只做凭前臂、手腕或手指即
可完成的动作 ●尽可能将零件、工具放在手
例1 将工具固定减少动作数量
作业要求: 将元件焊在基板上
元件 基板
焊料
电烙铁
改善前
左手 1.取材料 2.拿焊料 3.焊接 4.放焊料 5.材料入箱
右手 (等待) 拿电烙铁
放电烙铁 (等待)
每次都要取放电烙铁
改善后
左手 1.取材料 2.焊接 3.材料入箱
右手 拿焊料
拿焊料
将电烙铁固定在工作台前
1
例2
利用镜子减小视线移动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