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化学高一上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个性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一上册化学《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教学设计

高一上册化学《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教学设计
4.分析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5.总结反思:通过实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
2.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化学知识在保护海洋环境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提高他们面对挑战的信心。
(3)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素养,提高他们的实验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4)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本章知识的掌握,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进行以下活动:
(1)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强调重点和难点。
(2)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疑问。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总结本章学习内容,进行自我检测。
2.教学目标:
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全面掌握本章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情境:以实际生活中的海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溴和碘提取的兴趣。
2.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海水中溴和碘的提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化学原理。
3.小组合作: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

2.3 碘的性质和提取川沙中学郭玉芬【教材分析】在当今全球资源、能源供应紧张与人口迅速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海水资源与人类的生活有着日益紧密的联系。

教材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背景,学习卤素的相关性质,能使学生体会化学在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中的作用,体会学习化学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第一课时,在掌握碘单质和碘离子性质的基础上,重点讲解从海带中提取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学习用萃取的方法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

本节内容涉及氯、碘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为下一课时卤素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做好铺垫。

除此之外,本节中出现了升华、萃取、蒸馏等分离操作,为学生掌握基本的物质分离方法打下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本节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市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学生。

学生整体思维活跃,化学基本功较好,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对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

【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实验-讨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学中以碘的溶解性、特性和碘离子的氧化反应为切入点,以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实验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碘的溶解性、碘的特性。

(2) 理解萃取的原理。

(3) 掌握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采用萃取的方法分离提纯物质。

三、教学用品碘单质、碘水、蒸馏水、四氯化碳、酒精、淀粉、分液漏斗、氯水、碘化钾溶液、烧杯、滤纸、酒精灯、火柴、试管、铁架台。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探究法、启发法。

五、教学流程 1、流程图2、流程说明(1) 通过滤纸显色的实验,引入本节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共5篇)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共5篇)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共5篇)第一篇: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教学目标1、知道海水提溴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

2、知道海带提碘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

3、知道几种分离物质的方法4、认识溴、碘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5、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些过程和方法。

认识到海水是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培养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物质分离提纯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通过分析、讲解、对比等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会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1、新课过程[情境创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的资源,我们目前已经掌握了从海洋中提取氯的方法,但海洋还有大量的资源等着我们去开发。

虽然在海水中几乎存在所有的常见元素,海水中除了H2O外含量最高、最容易获得的物质是食盐。

大多数的元素含量较低。

但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的两类物质已经形成产业。

分析表中数据:一类是海水中含量较高提取容易的物质如镁、钾等;另一类是陆地含量极少,只能从海水中提取的物质,如溴、碘等。

(一)从海水中提取的元素-溴引言:溴在科学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有很多用途。

陆地上溴的储量只占地球上溴的总储量的1%,剩余99% 的溴分布在海洋中。

溴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用量很大,然而我国溴的年产量仅数千吨,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需要大力开展海水提溴的研究和开发。

1)提问溴的用途: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总结:被称为“海洋元素”的溴也被广泛的运用于生产和生活中,它可以用于生产多种药剂,例如熏蒸剂、杀虫剂、抗爆剂等等。

2)介绍提溴方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1)早在19世纪初,法国化学家就发明了提取溴的传统方法(以中度卤水和苦卤为原料的空气吹出制溴工艺),这也是目前工业规模海水提溴的惟一成熟方法。

2)此外,树脂法、溶剂萃取法和空心纤维法提溴新工艺正在研究中。

化学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第4课时)(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化学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第4课时)(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4课时怎样检验Cl-、Br-、I-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会Cl-、Br-、I-离子的检验方法。

〔2〕知道卤化银的性质。

〔3〕学会离子检验和排除其他离子干扰的方法。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初中已学的有关氯化物的化学性质,推断其他卤化物的性质,体会“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和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Cl-、Br-、I-离子的检验2.难点离子检验时如何排除其他离子的干扰三.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

12组学生实验:氯水、四氯化碳、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硝酸银溶液、稀硝酸、食用碘盐、淀粉碘化钾试纸、试管。

教师用:A溶液(氯化钠)、B溶液(溴化钠)、C溶液(碘化钾)、碳酸钠溶液、硝酸银、稀硝酸、试管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因而学习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识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的动机。

因此对于本节课这类着重化学实验的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以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探索问题、研究学习的良好习惯。

2.流程图.流程图说明〔2〕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前面学习的电离的知识,了解在三种溶液中溶质的存在形式是离子形态,鉴别三种溶液其实就是要检验出溶质中的微粒——各种离子。

〔3〕教师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Cl -、Br -、I -离子、通过实验检验方案可行性〞的活动。

〔预计学生会想出两种方案:①加新制氯水,再通过加四氯化碳、振荡观察四氯化碳层的颜色②加硝酸银,观察沉淀颜色。

通过实验验证,会发现两种方法都可行。

实验中教师可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指导,特别是要注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或提示学生思考。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学案)

沪科版化学高一上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学案)

溴、碘的提取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碘单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知道氯、溴、碘单质的性质及其差异。

掌握Br-、I-的检验。

非金属单质Cl2、Br、I2活泼性(氧化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问题解决1】现有X、Y两种元素,已知X的单质能从Y的化合物中置换出Y的单质,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X、Y都是金属,且X比Y活泼B.X、Y都是非金属,且X比Y活泼C.当X是非金属时,Y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D.当X是非金属时,Y一定是非金属【信息提示】学生阅读课本,并进行讨论交流。

(学生填写)工业上如何从海水或海产品中提取溴和碘呢?从海水中提取溴:通常是将氯气通入提取后的母液中,将溶液中的氧化成。

生成的单质溴仍然溶解在水中,鼓入或,能使挥发出来,冷凝得到,精制粗溴可得到高纯度的溴单质。

从海产品中提取碘:①灼烧:将食用干海带,烧成海带灰后,自然冷却。

②浸泡:将灼烧所得海带灰,不断搅拌,。

③氧化:在滤液中加入,静置。

④提纯:将所得溶液进行、,从而得到单质碘。

【整理归纳】从海水中提取溴:从海产品中提取碘:【资料卡】阅读教材P471.溴、碘的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溴是色,易,密度比水的体。

碘是色的体,易。

溴、碘在水中都溶解度都很,但易溶于、等有机溶剂。

2.溴、碘的化学性质:氯、溴、碘的电子层结构非常相似:,都容易而使最外层电子达到电子稳定结构。

所以他们的化学性质是非常相似的。

请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1)与氢气的反应:溴、碘与氢气反应跟氯气与氢气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气态氢化物,只是反应条件有所区别氯气和氢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溴和氢气在500。

C条件下反应:碘和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但生成物不稳定易分解,又生成碘和氢气:(2)与水的反应:溴、碘与水反应跟氯气与水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酸和次卤酸溴+水:;碘+水:(3)与碱反应:溴、碘与碱反应跟氯气与碱反应相似,均生成相应的次卤酸盐、金属卤化物和水:溴与氢氧化钠反应:碘与氢氧化钠反应:(4)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5)单质碘的特性:遇显色。

化学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第3课时)(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化学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教案(第3课时)(沪科版高一第一学期)

2.3 从海水中提溴和碘〔共5课时〕第3课时进一步认识氧化复原反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氧化复原反响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理解元素化合价升降与氧化复原反响、电子得失的关系。

学会氧化复原反响的判断以及用化合价升降或电子转移来分析氧化复原反响。

〔2〕学会用双线桥和单线桥表示氧化复原反响中电子的转移。

理解四种根本反响类型与氧化复原反响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氧化复原原理,经历从“得氧与失氧〞到“化合价改变〞到“电子转移〞的分析过程,理论探究的根本方法;经历提炼概念的过程,认识准确、精炼地描述概念、深刻理解概念、比较辨析概念的方法。

〔2〕明白“表象〔化合价变化〕〞与“本质〔电子转移〕〞之间的关系,能从本质上描述并表达一个氧化复原反响。

明白“电子转移〞才是物质间发生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透过化合价变化的现象,看到电子转移的本质。

从而感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氧化复原这一对典型矛盾的学习,感悟“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角度来判断、分析氧化复原反响。

2.难点氧化复原反响的本质。

三.教学用品教学多媒体系统,〔PowerPoint、Flash MX〕四.教学流程1.设计思想本课设计思想的主要依据是体验教学。

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更是一个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即亲历学习过程并获得相应的认识和情感。

体验能产生情感,是一种有指向意义的活动,体验是主体与客观世界发生关联最直接的方式和途径,体验总是体验者自己的事,必须亲身经历。

本课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和师生相互活动,要同学亲历从“感觉〔得失氧〕〞到“表象〔化合价改变〕〞再到“概念即本质〔得失电子〕〞的认识事物的过程。

本课的后半局部,主要是概念的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外延。

2.教学流程3.流程说明 〔1〕本设计分两个层次,一是以实线框和实线箭头表示的教学流程;二是以虚线框和虚线箭头表示的人们认识氧化复原反响的过程:a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得失氧说〞,b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化合价升降说〞,c 为氧化复原反响的“得失电子说〞,d 为“对概念进行‘提炼’〞,e 为“表达训练〞,f 为“总结应用〞。

高中化学《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元...》274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元...》274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2.3从海水中提溴和碘(第1课时)沪新中学:顾春兵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溴和碘的物理性质。

(2)知道萃取的原理,了解萃取的操作。

(3)知道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主要原理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认识生活和生产实际中物质制备和提取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海水提溴和海带提碘的学习,感受海洋资源的丰富及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溴和碘的性质(2)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过程引入:列举出生活中同学们所知道的含溴、含碘的物质,或者跟溴跟碘有关的事例。

生活中许多的物质都和溴和碘有关,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先学习溴和碘的性质。

板书:一.溴与碘的性质视屏片段:《倒出液溴》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液溴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演示实验:碘的升华请学生仔细观察,得出碘的相关性质以及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图片展示:方志敏给鲁迅的密信,得出碘的另一特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注:简单介绍有机溶剂),由学生归纳出溴与碘的溶解性,并写在学案1上模拟实验:溴与碘的溶解性,由学生归纳整理学案2视屏片段:萃取板书:二.萃取学生讨论:作为萃取剂的条件是什么?并填写学案3图表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提问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微粒形式存在的?)分析:海水中溴离子的含量提问:怎么提取溴呢?提溴的原料是什么呢?板书:三.海水提溴提碘图表展示:海水和卤水中溴离子的含量学生通过比较得出提溴的原料是卤水(学生同时完成学案4)讲解:我们选择含溴离子高的卤水,其实是通过水分蒸发而剩下的溶液,溴离子的浓度由67---2500mg/L,这种过程,在化学上称为“浓缩”板书:浓缩提问:海水中的溴是以离子形式存在,而我们所讲的提溴,是要将溴离子转化为溴单质(注:高一学生并无氧化概念,所以必须简单讲解氧化的概念)板书:氧化图片展示:集中常用的氧化剂以及价格,学生自然而然会选择便宜的氯气作为氧化剂板书:原理:Cl2+2Br-Br2+2Cl-(注:离子方程式学生同样没概念,必须由老师给出)学生思考:这时候,溴单质溶解在水中形成溴水,那么怎么提取出溴单质呢?(可提示:溴的特性)板书:提取图片展示:工业上海水提溴的流程提问:如何海水提碘?图片展示: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比较得出海水中碘的含量远低于溴的含量,那么用卤水作为原料还合适吗?图片展示:海带、马尾藻的海洋生物浓缩碘,学生自然而然得出提碘的原料应该是海带和马尾藻。

高中化学《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元...》27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2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2.3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从海水中提取的元...》270沪科课标教案教学设计

1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探究第二章第三节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第二课时)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中学聂济敏一、思维结构(导图)2二、思维结构分析(说明)1.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中“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中的内容,教材篇幅少,但是内容却较多。

从教学内容的性质来看,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比较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教学,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大多采用讲授的方式,然后用演示实验来验证。

二期课改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的意义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学习过程。

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教学模式,通过问题、假设和结论,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验证性实验不是照方抓药,探究性实验也不是放任自流,探究性实验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在关键处给予学生及时的点拨与启发。

教学对象是区示范性高中的学生,学生基础一般,学习愿望不够强烈,学生思辨和探究的意识不强,习惯于接受性学习。

在知识上,学生已学过氯气的性质、卤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决定在教学手段上以实验探究为主,在教学形式上以提问启发为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尝试由所学知识推测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直接比较的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结论,体验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还有很多间接的方法,通过课本上的资料库,让学生总结比较卤素单质化学活泼性的间接方法,教师再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视频等方式,讲解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差异性,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思维方式。

2.教学流程33.学习障碍的突破方法(1)根据初中所学知识讨论比较氯溴碘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有哪些?阶段一:理解基于学生初中学过比较金属单质化学活泼性的方法,为比较非金属单质化学活泼性提供的了很好的脚手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设计实验
实验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氯水与溴化钾溶液反应
分层,溶液由橙色变无色;底层(四氯化碳层)由无色变为橙红色
Cl2+2NaBr=2NaCl+Br2
氯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分层,溶液由黄色变无色;底层(四氯化碳层)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Cl2+2NaI= 2NaCl+I2
溴水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分层,溶液由橙色变黄无色;底层(四氯化碳层)由无色变为红棕色
2、碘的物理性质(展示碘单质)
【教师】大家从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描述溴的物理性质
【学生】颜色:紫黑色晶体,有金属光泽
易升华(演示实验,与溴的挥发做比较)——可用于碘单质的分离
在水中溶解度比溴还小,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
保存方法:棕色试剂瓶密封
碘的特性:与淀粉变蓝
【探究】淀粉遇碘变蓝还是I—变蓝,如何设计实验?
2、检验方法
三、溴、碘的提取原理
1、原理
2、方法
四、溴碘的用途
课后巩固
签字
教学主任:教学组长:学生:
课后记
【展示】海洋中主要元素组成
溴元素:海洋总储量1×1014t,“海洋元素”,在海洋中主要存在形式:Br—
碘元素:海洋总储量8×1010t,在海洋中主要存在形式:I—
【教师】我们知道海洋中存在着丰富的溴元素和碘元素,那么我们如何从海洋中将它们提取出来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过渡】首先,我们要先了解溴和碘的相关性质,然后通过这些知识,去设计出合理的提取方案。
内容一、溴、碘的物理性质
1、溴的物理性质(展示液溴)
【教师】大家从它的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描述溴的物理性质,注意观察中间的那层。
【学生】颜色:深红棕色液体(唯一的液态非金属)
液封:易挥发(刺激性气味,有毒)ρBr2 >ρH2O
具有强的腐蚀性
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易溶于乙醇、CCl4、苯等
保存方法:棕色试剂瓶液封
2、溴、碘的化学性质
【过渡】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基本知道了溴碘的物理性质,当然要将海水中的溴离子,碘离子转变为溴单质,碘单质,这些还不够。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让大家清楚下它们的化学性质。
【实验一】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 KBr溶液,滴加少量新制氯水,①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②再滴加少量CCI4,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Br2+ 2NaI= 2NaBr+ I2
【总结】氧化性Cl2>Br2>I2,
【教师】我们知道如何检验氯离子的存在,那如何检验溴离子和碘离子的存在呢?请大家阅读资料,总结下。
【学生】溴、碘离子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淡黄色的溴化银和黄色的碘化银沉淀。
内容三、溴、碘的提取
【过渡】学习这么多,那我们就来应用一下这些知识,大家讨论下,该如何将海水中的溴离子、碘离子转化为溴单质,碘单质提取出来?应用了什么原理?
第四题有疑问!!!
八、板书设计
一、溴、碘的物理性质
1、溴单质:深红棕色、液体
易挥发
密度比水大
易溶于有机溶剂
2、碘单质:紫黑色固体、
易升华,
易溶于有机溶剂
能使淀粉变蓝,
3、溶解性
二、溴、碘的化学性质
1、Cl2+2KBr=2KCl+Br2
Cl2+2KI=2KCl+I2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Cl2>Br2>I2
溴的提取:
【提问】1、为何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汽说明?(高温易挥发,且难溶于水)
2、为何要用海带的浸泡液而非海带灰?(节约资源)
4、溴碘的用途
【过渡】提取了溴和碘,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用武之地了。
溴:AgBr是感光材料,用于摄影,还可以用于太阳镜的制作。
碘:碘盐,碘酒,AgI用于人工降雨
七、形成性练习
【实验二】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3ml KI溶液,分别滴加少量溴水和新制氯水,①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②再滴加少量CCI4,振荡,静置,观察实验现象。
【练习】请给同学们在纸上写出反应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从这两个反应式里得到氧化性:Cl2>Br2Cl2>I2,那如何比较溴单质和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呢?
个性化教学辅导教案
学科:化学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星期)
姓名
年级
性别
总课时____第_课
教学
课题
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
教学
目标
1.知道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原理和步骤
2.认识人类开发海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萃取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课前
检查
作业完成情况:优□良□中□差□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一些美丽的照片。现在在这信息时代,我们的数码相机都非常多,索尼,佳能等等。在以前,我们并不是用这些拍照的,我们会拿着胶卷去相馆洗照片。有种胶卷在中国非常有名,叫柯达。那摄影师是如何将这黑乎乎的胶卷变成美丽的照片呢?这里有有一个神奇的物质——溴化银。溴化银是一种非常好的感光材料,同时呢,碘化银也具有这种感光用处。它还有另一个用途——人工降雨。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这两种元素:溴和碘。
【设计】试管1:淀粉加碘水
试管2:淀粉加碘化钾溶液
【教师】这是一个特征反应,可以验证碘单质的存在。
【教师】在上面提到过,溴和碘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是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四氯化碳来进行萃取溴和碘,不能用酒精。那溶解度不同,他们的颜色会不会也不同呢?
【实验】溴水,加入CCl4溶液,碘水加入CCl4溶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