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必修二试题:10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 含答案 精品
课时作业27: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23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其文漫.灭漫:全都。
B.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相:帮助。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悲:感叹。
2.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孰能讥之乎D.则或咎其.欲出者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B.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5.下列语句从句式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C.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D.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梵语(古代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作“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小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古时称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D.临川王某..记。
王某:王安石。
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作“某”,或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
7.下列对《游褒禅山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而另一个名称“华山”,则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埋下伏笔。
同步导学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课时作业10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10 *游褒禅山记一、语言文字应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不正确的一组是()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D.③⑤⑥⑧解析:①有的人;④模糊;⑦懈怠;⑧尽,这里是极尽兴的意思。
答案:C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余之所得.也B.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C.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而乐亦无穷.也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解析:A项,得:能够/心得体会。
B项,文:文字。
C项,穷:走到尽头/尽。
D 项,至:到达的游客/到达。
答案:B3.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何可胜.道也哉 A .日出江花红胜.火 B .予观夫巴陵胜.状 C .二战而一胜.一负 D .举不胜.举 解析:例句与D 项都作“尽”讲。
A 项,“胜过”“超过”;B 项,“优美的”;C 项,“胜利”。
答案:D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B.⎩⎪⎨⎪⎧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D.⎩⎪⎨⎪⎧夫夷以.近,则游者众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解析:A 项,其:助词,无意义/代词,那。
B 项,于:介词,对/介词,在。
C 项,两个“之”都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 项,以:连词,表并列,而/介词,表原因。
答案:C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火尚足以明.也解析:B项,名词作状语。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练习:第10课+游褒禅山记+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游褒禅山记(一)一、夯基训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坟冢.(zhǒng)梵.语(fàn)退避三舍.(shě)舍.己为人(shě)B.禅.院(chán)封禅.(shàn)褒.衣博带(bāo)无物以相.之(xiàng)C.谬.误(miù)窈.然(yǎo)咎.由自取(jiù)便.宜从事(biàn)D.讣.告(fù)仆.道(pū)长吁.短叹(xū)风尘仆.仆(pú)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拥:持、拿。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C.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尽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A.则其至.又加少矣往往有得.B.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常在于险远..D.火尚足以明.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此余之所得也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当其欣于所遇D.而今安在哉二、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宋]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北面)名(命名)之也后世之谬(弄错)其传而莫能名.(说清楚)者,何可胜道.(说)也哉B. 其下平旷(平坦空旷),有泉侧(从旁边)出不得极(尽情享受)夫游之乐也C. 火尚足以明.(明亮)也非常(不平常)之观(景观)D. 以其求思(探究问题)之深而无不在也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也 答案:B解析:A •阳,南面;C.明,动词,照亮;D.求思,探究、思考。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 )① 始舍于其址②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③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A .①房屋②十分之一③获得④景象 B. ①筑舍定居 ②十分之一③能够④景象 C. ①筑舍定居 ②^一 ③得到④观察 D. ①房屋②十分之一③取得④观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释义。
①“舍”,动词,筑舍定居;②“十一 的特定形式,即“十分之一”;③“得”,能够;④“观”,景象,例: 观也。
”3.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④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 ①和②句相同,③与④句也相同B. ①和②句相同,③与④句不同课堂知识巩固文言文表达分数 此则岳阳楼之大C. ①和②句不同,③与④句相同D. ①和②句不同,③与④句不同 答案:A解析:①②都是“景观”,③④“以”都是“因为”的意思。
4•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何可胜道也哉 A. .刑人如恐不胜.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儿已薄禄相而卒葬之 C. < . 、卒起不意,群臣尽失其度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答案:A解析:A 项“胜”均有“尽”之意; B 项“相”意思分别是“帮助” / “相貌”; C 项 “卒”的意思分别是“去世” /通“猝”,突然; D 项“然”的意思分别是“然而” / “……的样子”。
高中游褒禅山记每课一练课时作业含解析 必修2高一 试题(共9页)

课时(kèshí)作业10 游褒禅山记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哪一项 ( )A.⎩⎪⎨⎪⎧ 独其为文.犹可识碑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持,拿B.⎩⎪⎨⎪⎧那么或者咎.其欲出者责怪夫夷.以近平坦C.⎩⎪⎨⎪⎧往往有得.心得而无物以相.之帮助D.⎩⎪⎨⎪⎧何可胜.道也哉尽盖音谬.也错误解析:A 项中的“文〞意为“残存在石碑上的文字〞。
答案:A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解析:A 项中“所以〞表原因,B 项中“非常〞是“不同寻常〞的意思。
D 项中“至于〞是“到达……〞的意思。
答案:C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哪一项( )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C.火尚足以(zúyǐ)明.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解析:“侧〞是名词作状语,“明〞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幽暗昏惑〞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答案:B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是哪一项(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其.孰能讥之乎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D.古人之.观于天地/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解析:因为。
A.代词,他们,代指古人/难道,表反问语气。
C.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转折,可是。
D.助词,取消句子HY性/助词,的。
答案:B5. 以下句式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哪一项( ) 例句: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是非贿得之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解析:属于介词短语后置,其余为判断句。
【学案】2018-209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习题:第三单元10游褒禅山记 -含解析

10*游褒禅山记尘埃掩不住真金,浮云遮不住星泽,真正的智者经历史长河的淘洗发出了夺目的光芒。
他之所以被诟病,因为他是改革者;他的改革触动了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面对种种非难,他抱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之法不足守,人言不足恤”的坚定信念,在那死气沉沉的环境中,爆响了一个惊雷。
这惊雷,绵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振聋发聩。
无改革社会便不能进步,要改革必冒风险。
是安于现状、安于落后,还是冒险而进,求得发展,这,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们已做出回答,正带领国人领略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褒禅山,古名华山。
因唐代高僧慧褒结庐于此,在他圆寂之后,其弟子便将此山更名为褒禅山。
【课内挖掘】1.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2.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
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应如此。
3.在游山途中因轻信盲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
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运用角度]这些材料可用于“志当存高远”“尽志无悔”“深思慎取”“严谨”“拒绝平庸”“善假于物”等相关的话题作文中。
【课外运用】示例一:几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远大志向,但真正可以踏上成功彼岸的人却为数不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探寻“志”的过程正如入华山洞的过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当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时,会发现路变得越来越窄,兴许有时还会碰上电闪雷鸣的坏天气。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10课游褒禅山记课时作业5(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碑仆.道 仆:倒下 B .有怠.而欲出者 怠:懒惰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 D .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答案 A解析 B 项怠:懈怠。
C 项夷:平坦。
D 项父:通“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后面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 项古义:不平凡,不平常。
今义:副词,十分,极。
D 项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目,表确数“十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文.漫灭小人之过也必文.B.⎩⎪⎨⎪⎧ 古人之观.于天地……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 往往有得.退不得.,为之奈何D.⎩⎪⎨⎪⎧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动词,看、观察。
A 项名词,碑文/动词,掩饰。
C 项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
D 项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动词,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孰能讥之乎 D .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解析 C 项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A 、B 、D 三项都是代词。
A 项第三人称代词,它;B 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可译作“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 A解析 A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游褒禅山记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刘春,字仁仲,巴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及第。
授编修,屡迁翰林学士。
正德..右侍郎,进左。
八年代傅珪为礼部尚书。
淮王..六年擢吏部祐棨、郑王祐檡皆由旁支袭封,而祐棨称其本生为考,祐檡并欲追封入庙。
交城王秉杋由镇国将军嗣爵,而进其妹为县主。
春皆据礼驳之,遂著为例。
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
遣其徒二人还乌思藏①,请给国师诰命②如大乘法王例,岁时入贡,且得赍茶以行。
春持不可。
帝命再议,春执奏曰:“乌思藏远在西方,性极顽犷。
虽设四王抚化,其来贡必有节制,使不为边患。
若许其赍茶,给之诰敕,万一假上旨以诱羌人,妄有请乞,不从失异俗心,从之则滋害。
”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
春又奏:“西番俗信佛教,故祖宗承前代旧,设立乌思藏诸司,及陕西洮、岷、四川松潘诸寺,令化导番人,许之朝贡。
贡期、人数皆有定制。
比缘诸番僻远,莫辨真伪。
中国逃亡罪人,习其语言,窜身在内,又多创寺请额。
番贡日增,宴赏繁费,乞严其期限,酌定人数,每寺给勘合③十道,缘边兵备存勘合底簿,比对相同,方许起送。
并禁自后不得滥营寺宇。
”报可。
春掌礼三年,慎守彝典④。
宗藩请封、请婚及文武大臣祭葬、赠谥,多所裁正。
遭忧,服阕..起南京吏部尚书。
寻以礼部尚书专典诰敕,掌詹事府事。
十六年卒。
赠太子太保,谥.文简。
刘氏世以科第显。
春父规,御史。
弟台,云南参政。
子彭年,巡抚贵州右副都御史。
彭年子起宗,辽东苑马寺卿。
起宗子世赏,广东左布政使。
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
鹤年孙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有征缅功。
皆由进士。
(选自《明史·卷一百八十四·列传第七十二》) 【注】①乌思藏:元代设在今西藏地区的政区。
②诰命: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③勘合:验对符合的文书凭证。
④彝典:常典、旧典、旧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祟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B.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C.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D.帝崇信西僧/常袭其衣服/演法内厂/有绰吉/我些儿者出入豹房/封大德法王/解析:B 注意叙述主体:“崇信”“袭”“演法”的主语是“帝”,“出入”、被封为大德法王的主体是“绰吉我些儿”。
另外,虚词“者”的位置也是点断的重要依据。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德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我国古代多以年号纪年,此法始于汉武帝。
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B.吏部为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其长官称作吏部尚书。
C.服阕的意思是服装缺乏,“阕”通“缺”,文中之意为刘春赴任南京吏部尚书,却无一套好衣服,所以内心忧虑。
D.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叫谥号。
解析:C “服阕”又称“服除”,“阕”为“终了”之意,乃守孝期满除去孝服。
古代根据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有“五服”之说:①斩衰(cuī),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做,断处外露不缉边,表示毫不修饰以尽哀痛,服期三年。
②齐衰(cuī),用粗麻布制做,断处缉边。
服期多为一年。
③大功,亦称“大红”用粗熟麻布制做。
服期九个月。
④小功,亦称“上红”。
用稍粗熟麻布制成。
服期五个月。
⑤缌(sī)麻,“五服”中最轻的一种,用较细熟麻布制成,服期三个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春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淮王、郑王、交城王欲僭越礼制获取封号,均被刘春依据礼法予以驳斥,并被朝廷记录下来作为定例。
B.刘春忠君爱国,大胆进谏。
面对西僧的不正当要求,刘春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极力反对,陈述利弊,忠心可见。
C.刘春行事谨慎,恪守旧典。
刘春掌管礼部,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
D.刘春家族子弟读书勤奋,世代以科举扬名。
刘规、刘春、刘彭年等皆为进士,均身居高位,战功卓著。
解析:D “战功卓著”错。
以偏概全,有战功的仅为刘鹤年的孙子刘世曾,巡抚云南右副都御史,征讨缅甸立有战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奏上,罢赍茶,卒与诰命。
译文:(2)台子鹤年,云南布政使,以清誉闻。
译文:答案:(1)(刘春的)奏章呈上,皇上驳回了他们赐给茶叶的请求,但最终还是给予了诰敕。
(关键词:“赍”“卒”“诰命”)(2)刘台的儿子刘鹤年,担任云南布政使,凭借廉洁公正的名声闻名。
(关键词:“台子”“清誉”“以……闻”)参考译文:刘春,字仁仲,四川人(今重庆)。
成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
授编修职,几次升迁之后,任翰林学士。
正德六年提升为吏部右侍郎,又升左侍郎。
八年接替傅珪为礼部尚书。
淮王朱祐棨、郑王朱祐檡都是王族旁支承袭藩王封号,而朱祐棨称他亲生的父亲为先考,朱祐檡还想追封亲生父母,让其神主入庙。
交城王秉杋是由镇国将军继承爵位的,而将其妹封为县主。
刘春都依据礼法予以驳斥。
于是著录作为定例。
明武宗尊崇信任西方(西藏)僧人,常常穿着西方僧人的衣服在内厂演讲佛法。
有个叫绰吉我些儿的西域僧人常出入豹房,被封为大德法王,他派遣两个徒弟回乌思藏,要求效法大乘法王的例子授予国师诰命,每年按时向朝廷入贡,朝廷赐给茶叶让其带回去。
刘春表示反对。
武宗下令再议,刘春奏道:“乌思藏远在西方,极其愚昧蛮横。
虽然设四王安抚他们,但其入朝进贡必须有节制,使其不造成边患。
如果同意赐给他们茶叶,给以诰敕,万一他们假借圣旨诱骗羌人,向朝廷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朝廷不答应其要求则羌人不满,答应其要求则滋生祸害。
”奏章呈上,皇上驳回了他们赐给茶叶的请求,但最终还是给予了诰敕。
刘春又奏道:“西番信奉佛教,因此祖宗承前代旧例,设立乌思藏诸司,以及在陕西洮州、岷州、四川松潘建立诸寺庙,用以教化引导番人,许其朝贡。
贡期、人数都有定制。
近因诸番地处僻远,难辨真伪。
中原逃亡的罪人,学习番人语言,藏身在内,又多建寺庙请求僧人配额。
番人进贡的日益增多,宴请赏赐繁费。
请求对上朝入贡的番人严格地限制日期,酌情限定人数,每座寺庙只给经核实的十张通行证,沿边军队备存核实后的底本,比较对照人员与底本相符合,才允许起程。
从此之后禁止滥建寺庙。
”武宗回答可以。
刘春掌管礼部三年,慎守法典。
对于受封的皇族要求赏赐,请求赐婚以及文武大臣的祭葬、赠谥,他都按礼制裁决。
回家里处理丧事,丧服期满,刘春被起用为南京吏部尚书。
不久以礼部尚书的身份专门负责诰敕,掌管詹事府的事务。
十六年(1521),去世,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简。
刘氏世代以科举扬名。
刘春的父亲刘规是御史,弟弟刘台为云南参政,儿子刘彭年为贵州巡抚兼右副都御史。
刘彭年的儿子刘起宗为辽东苑马寺卿。
刘起宗的儿子刘世赏为广东左布政使。
刘台的儿子刘鹤年,担任云南布政使,凭借廉洁公正的名声闻名。
刘鹤年的孙子刘世曾以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出征缅甸有功。
他们都是由进士进入仕途的。
二、语言运用5.把下面一组句子整合成一个长单句,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成此篇游记,并抒发自己的感想。
解析:整合句子内容,可以选取第一个小分句作为长单句的主干,将其他内容作为修饰成分镶嵌进去。
答案:《游褒禅山记》是宋仁宗至和元年刚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的王安石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山后写的一篇记游山兼抒发自己感想的重要游记。
6.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报告,地球人口已超过70亿。
对此,你有何感想?用“未来、挑战、行动”三个词组合扩展成一段话,表达你的思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解析:属于修辞性兼情境性的扩展,它设置了情景,以“地球人口已超过70亿”为评论中心,又设定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解答此题时,应该看清题干所提供的信息,抓住“未来”“挑战”“行动”三个中心词来扩展,所写的内容还要有理性的思考,如地球所面临的挑战,人口剧增所带来的危机等。
答案:(示例一)地球母亲满面戚容地说:“我不知未来该如何喂饱我的孩子。
”当前所未有的挑战来临时,是采取行动拯救地球母亲的时候了。
(拟人)(示例二)地球太拥挤了,这个充满生机的地球的未来在哪里?在你我实实在在的低碳行动中,在你我将空前的挑战化为机遇的过程中。
(设问)(示例三)人口挑战前所未有,地球未来步履沉重。
让我们行动起来,少一点浪费,多一点节约;少一点污染,多一点环保,保护我们的地球。
(对偶)7.阅读下面的文字,简要概括《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四点主要原因。
(每点不超过5个字)“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这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情、勤俭坚忍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很多观众是流着泪看完《舌尖上的中国》的,一位来自农村的观众说:“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哭,可能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找到了家的感觉。
”《舌尖上的中国》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人们身边实实在在的、触手可及的东西,这在观众的内心就形成了一个定位,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
片子中,不同地域的老百姓用他们祖传的方式诠释中华民族的美食,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一种食物的制作都有它秉承的传统制作方式。
解析:解答此题要认真研读材料,同时须注意题干中的字数要求。
分析概括每一句话的中心意思:第一段是写情怀;第二段第一句写触动乡愁,第二句写贴近大众,第三句写秉承传统,即可得到答案。
答案:(1)倾注情感(富有人情味)。
(2)触动心灵(引发共鸣,触动乡愁)。
(3)贴近大众。
(4)弘扬传统(彰显文化)。
三、创意微写作8.课文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试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体会。
不少于200字。
写作提示:题干中引用的课文句子中,最重要的是“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句,谈体会时要紧扣这一点。
同时,为避免语言枯燥,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以求生动形象。
答案:(示例)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在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
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所说的那样,近的地方,游人如织,往往是没有什么风景的。
最绮丽的人生风光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