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考语文一轮课时精品学案《游褒禅山记》2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Word版含答.doc

《游褒禅山记》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教学目标】1、研习第一、二语段,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用法2、合作探讨一、二两段,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3、掌握词类活用、判断句的特点,熟练翻译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学习内容】一、设计导入语,展示导入语:二、研习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3.距其院东五里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二)分析总结句式特点(《阳光课堂》P45):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今言“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思考归纳:文中还有那些判断句?(三)理解第一段之后填空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山之__、山之___、山之__、山之___。
2.第一段写仆碑,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三、研习第二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加线的词句1.有泉侧出2.有穴窈然3.问其深4.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6.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7.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8.9.(二)理解第二段之后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第二自然段的层次:2.第二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三、研习第三段,完成下列问题(一)解释重点词句1.于是予有叹2.往往有得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4.夷以近…险以远5.古人之观于天地6.非常之观7.常在于险远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9.至于幽暗昏惑10.于人为可讥11.其孰能讥之乎(二)判断特殊句式,并解释1.不随以止也2.此余之所得也(三)积累古今异义词(《阳光课堂》P45):(四)文段分析思考:1.古人为何“往往有得”?用文中语句回答。
2.在现实中,“夷以近”与“险以远”两种情形的结果如何?用文中的词语回答。
3.要到达“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哪些条件?4.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得出什么结论?5.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6.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7.“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以故其后名之:名词作动词,命名,起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副词,表判断,有“为、是”之意。
2.特殊句式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提示: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3.为什么说“华(hua)山”是“音谬”?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原文回放: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名作动,筑舍定居。
)于其址(山脚),而卒(死后)葬之,以故(因为这个缘故)其后名(名作动,命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因为)其乃(是)华山之阳名(山南水北)之也。
(判断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倒)道,其文(碑文)漫灭,独其为(动词,雕刻)文(文字)犹可识(辩认),曰:“花山”。
今言(说)华如华实之华者,盖(大概因为)音谬(错误)也。
(判断句)
练习二
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1、这一段依次记述(每格一字):
山之_名__、山之_寺__、山之_洞__、山之__碑_。
高中语文 311(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作者“尽吾志”的思想。
2.了解借游记抒发议论的写法。
教学设想1.本文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学生初次学习这样的文章,会有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全局,抓住全文的警策“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句话,初步理清脉络层次,然后逐段教读,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全局——局部——全局”。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2.对语言障碍要有足够的估计。
本文中有些句子层次较多,有些词看似平常而用法和含义比较特殊,常见虚词“其”“之”“以”等出现的频率较高,且涉及多种用法,这些都是困难所在。
有些词、语、句要提出来,用灵活的方式(据上下文义推测、文白对照、长句化短句、语法分析等)进行解释;有些可以在教读过程中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解释,而后补充纠正;有些可以放到结束课上,通过分类整理,加深理解。
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上述词、语、句的含义。
3.本文作者的思想是深沉的,胸怀是阔大的,所以能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这一点,学生很难品味出来。
因此,教师应当将示范背诵作为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加以运用,必要时应逐句地带领学生诵读。
4.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安排如下:第1课时:讲解文章主旨和布局,介绍作者,诵读第1段。
第2课时:诵读第2、3段。
第3课时:诵读第4、5段,总结全课,完成练习第一、三、四题,整理实词。
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
2.给下面的句子划停顿: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3.注意本文中的“其”“之”“以”都有多种用法。
4.准备背诵全文(末段可略读)。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篇一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篇二1、复习第一段翻译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悔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三【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人教版必修2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著名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了解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2.掌握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了解游褒禅山记中的修身养性、旅行游历等内容;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2.善于发现游褒禅山记中的瑰丽词句,理解其意义;3.学会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游褒禅山记的深层含义2.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四、教学方法1.听课+解析法;2.主题式讨论。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通过唐代佛教事业的繁荣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唐代著名的僧人褒斜叶以及褒禅山的历史背景以及游褒禅山记的大致内容。
2.讲解与探究(40分钟)1)游褒禅山记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快速概括出故事的大致流程。
2)复习修辞手法,与学生一起注意游褒禅山记中出现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使用的效果。
3)学生需要通过分析修辞手法来揣摩隐喻、推理推断、比较类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提高训练(30分钟)1)要求学生在10分钟内,根据一个小特定意境,写下一篇思路完整的游记,学生需要运用诸多修辞手法。
2)学生将自己的游记分享给同学,进行互评,评选出最好的一篇。
4.总结归纳(10分钟)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游褒禅山记的隐含意义以及学到的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教师在学生练习过程中进行考评,通过其综合表现评级;2.在游褒禅山记学科测验中评分。
七、教学拓展1.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唐代佛教的历史背景和褒禅山;2.让学生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八、教学反思1.注重总结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独特的交互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2.教师要及时反馈,帮助学生马上就能够纠正错误和加强他们所掌握的技能。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语文教案

<游褒禅山记>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四月,王安石34岁,从舒州〔现在某某潜山〕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体文章,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体,记游的文字甚少,而主要是借记游生发出一番有深刻哲理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即人生美好的境界往往在险远而人所罕至之处,而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远大的志向,坚韧不拔的毅力,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外界条件。
王安石本文,距离其变法主X的提出时间不远。
五年之后,即嘉祐四年(1059年),他便写了著名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这里所言的思想、精神与他后来推行新法时的表现是一致的。
学习本文,请注意三点:1.要梳理积累文言词语。
本文文句的难点在于虚词,单是“其〞字就出现了十几处。
要结合语境重点弄清几个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如“其〞“于〞“以〞等。
另外一些重点实词,也要梳理积累,如“道〞“由〞“文〞“至〞“舍〞“观〞“名〞“明〞“相〞等。
2.要理清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怎样把表达和议论紧密结合,材料观点前后照应,水乳交融。
体会作者由事说理,循理布事的写法。
3.要弄清“志〞“力〞“物〞的具体含义及其内在关系,举一反三,拓展涵盖X围,并且由游山说开去,联系到为人、学习、做事,把文章中的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课文解读褒禅山①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②慧褒③始舍④于其址⑤,而卒⑥葬之;以故其后名⑦之曰“褒禅〞。
〔褒禅山也叫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从那以后人们称这座山为“褒禅〞。
①褒禅山:在某某含山县北十五里,旧名华山,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
寺院〔即下文所说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半山腰还有大小二塔。
十年浩劫中,塔被炸毁,寺院被拆除,现仅两洞尚存。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高中语文10游褒禅山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18 游褒禅山记●教学目的一、知识和才能1.理解作者。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
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化,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方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老师只进展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才能。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构造,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假如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知名称。
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那么情满于山,观海那么意溢于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代词,它的,代华山)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代词,那,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⑶距其院东五里。
(代词,那,代慧空禅院)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代词,它,代华山洞)⑸其文漫灭。
(代词,它的,代仆碑)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代词,它上面)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代词,它的,代华山)⑻问其深。
(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代词,它的,代后洞)⑿盖其又深。
(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⒀则其至又加少矣。
(代词,那些,代游客)⒁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⒂则或咎其欲出者。
(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第一人称代词,自己)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名词作动词①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②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③往往有得。
得:动词作名词,心得,收获。
④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险远的地方。
2.形容词作动词①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尽头。
②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3.形容词的使动①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弄错,使……错。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知。
昏暗:使动,使人感到模糊迷惑。
(四)副词作动词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副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者,……也:“者”表停顿语气,“也”表判断语气)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者,……也)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者,……也)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判断句,“此”是主语,“所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原因”,“也”语气助词,表判断)⑤此余之所得也(此……也)(二)倒装句1.状语后置句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定语后置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五、文言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就是……的缘故。
)《游褒禅山记》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一、名“名”是个会意字,从口从夕。
夕是傍晚,这时候,光线暗淡,眼睛看不清楚事物,就用口说;事物不认识,就得给事物取名字。
“命名”是“名”的本义。
由此引申有“名字”“名称”的意思;再引申有“名声”“名望”“著名的”等意思。
本文中“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的“名”用的是本义“命名”。
由“命名”还可以引申出“说明”、“说出”的意思。
《口技》“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成语“莫名其妙”,本文“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中的“名”都是“说出、说明”的意思。
二、盖“盖”作虚词用,属副词类。
常用来表示对事物带有推测性的判断或委婉的判断,或者表示对原由的解释。
因为常用在句首,起提示语气、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有人叫它作句首语气词。
“盖”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译为“大约”“似乎”“大概”“原来”等。
本文有三个句子用了“盖”。
1.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原来。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大约。
)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盖:大概。
)三、所以“所以”是文言中一种常见的凝固格式,由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表示两种基本的意义,依介词“以”表示的不同意义而定。
“以”当“用”讲时,“所以”表示“……的方法”之义,《墨子·公输》“吾知所以拒子矣”中的“所以拒子”的意思便是“抵抗你的方法”;“以”当“因”“由”讲时多,“所以”表示“……的缘故”之义,本文中“此所以学者不能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所以”便是“……的缘故”的意思。
四、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这两个句子都用了判断句式“……者,……也”,但用法不同,表示的语法关系也不同。
两个“者”字都是助词,第一句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在这里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第二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标明停顿和起引出下文的作用之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者”用在复合句前一分句之末,前后两分句有解析和被解析的关系。
前一分句提示某种结果或现象,后一分句申述缘由,这实际上是用判断句式表因果关系。
五、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个主谓句的结构比较复杂,可分三个大的层次:第一层,主语是“余”,谓语是动词短语“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二层的动词短语是动宾结构,动词是“悔”,它的宾语是主谓短语“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第三层,作宾语的主谓短语的主语是“其”,谓语是由两个“动+宾”的动词短语“随之”和“不得极夫游之乐”组成的,这两个动词短语之间有因果关系,因为“随之”,所以“不得极夫游之乐”。
补充:1、疑难句释.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个翻译时难度较大的句子。
除了课文上的注释,还要弄清楚:①于:从。
“于仆碑”就是从倒下来的石碑上。
②谬:是由形容词充当使动。
“谬其传”就是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
③名:名词充当意动,后面省略宾语“之”。
“莫能名者”就是没有人能以之为名,可意译为: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
整句译成现代汉语是:我从倒下来的石碑上,又因而感叹那些古籍不存在了,后代人就使那流传的情况弄错,没有人能正确地称呼它们,这种情况怎么说得完呢?按:有人把“古书之不存”的“古”解作前人,古代。
“书”是刻写的意思,“之”代碑文,“不存”是漫灭,磨灭。
意思是前人刻的碑文磨灭了。
这样理解就回应开头的碑文漫灭,造成后人“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从而发出无限感慨。
亦通。
2.将下列句子按其中的“之”字的语法分类(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A、相当于结构助词“的”:(3)(7)B、代词,指代人、物、事、地方等,作宾语:(5)(6)C、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