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简介:《游褒禅山记》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游记,描述了他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悟。
文学背景:了解韩愈的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理解游记文体的特点。
词语解析:学习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古文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主题思想:探讨文中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游褒禅山记》的文意和主旨,理解韩愈的文学风格。
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2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解析古文句式和用词。
分析韩愈的文学创新和影响,探讨游记文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从文中汲取人生智慧,将哲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文中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辅助教学,生动展示课文内容。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和学术文章,拓展学生视野。
作业与测试:布置适量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安排与步骤4.1 教学安排课时:本章节共需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教学顺序:按照课文内容顺序进行教学,每个教学步骤分配适当时间。
4.2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简介《游褒禅山记》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第三步:讲解课文,分析文中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
第四步:讨论课文,解读文中的哲理思想和人生观。
第五步:总结课堂,布置作业和进行课堂测试。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材情况分析:《游褒禅山记》是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属于明代文学家、艺术家陈继儒的笔记文学。
文章描写了作者陈继儒游历褒禅山的经历,通过描写山水景色和与山中僧人的对话,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陈继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游褒禅山记》的文学价值。
2.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和写作手法,能够运用古文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理解作者思想和情感。
2.掌握一些古文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自然、人生和艺术的思考能力,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
教学难点:1.理解并解读文章中的隐含意思和哲理思想。
2.运用古文阅读技巧进行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材2.课件:PPT或电子文档,包括文本、文本分析和解读等内容。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幻灯片或投影仪等。
4.辅助材料:和陈继儒相关的材料,如陈继儒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入陈继儒的生平和作品,激发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展示相关的材料或图片,引导学生讨论。
Step 2:分析文章结构和主题(10分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文章的整体框架和重要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文章主要讲述了什么?”“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等。
Step 3:进一步理解文章(15分钟)通过分析文章的重要细节和语言表达手法,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描写山水景色和环境,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感受。
2.分析作者与山中僧人的对话,理解作者对人生和乐观的态度。
3.解读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分析作者的用意和思想。
Step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15分钟)针对古文阅读的特点,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关于游褒禅山记的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
1、掌握“名”“进”“观”“道”“以” “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性活用的情况和文言特殊句式。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明理、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治学与处世都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诵读的要领,积累文言字、词、句,理解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句中的含义和用法。
2、鉴赏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三、书目推荐苏轼的《石钟山记》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古典文学中具有哲理性的姊妹篇。
两文都采用了叙议结合的写法,但在思想内容上又各异其趣,在行文构思上又各呈其妙。
你想知道“其趣”在哪里?又“妙”在何处吗?那就去看看《石钟山记》,去品品蕴藏在文中的跨跃千年时空而不衰的道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课文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宋朝临川(今江西省临川)人,后被封为“荆国公”,人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主要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
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他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
他的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课文中也有反映。
褒禅山在今安徽省含山县城北壹五里,风景秀美,“文革”前寺院(即课文记述的慧空禅院)建筑宏伟。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

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关于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
下面给大家分享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语文教案篇1一、自学发现(自习完成)(一)书声琅琅(以读为本,入情入境)1、通读一遍,独立感知(1)读出文言节奏来,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
(2)不看注释,在读的过程中运用储存的相关知识,试着迅速理解、翻译词句的意思,并标出一时不能理解的词句。
(3)梳理整体印象。
2、根据整体印象,再默读一遍,理解不懂的词句。
读完后,借助注释、参考书、文言词典、同学老师和相关理解方法,试着去理解不懂的词句的意思和用法。
(二)夯实基础(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文学常识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时代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2、解释黑体字的含义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有碑仆道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何可胜道也哉:3、指出古今异义并解释非常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于是于是余有叹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至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学者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者也。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8篇教学目标]篇一1、继续积累文言语汇,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篇二1、复习第一段翻译2、讲解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游者众,后洞远游者少。
追记后洞中所见--悔3、讲解第三段游华山洞的心得A、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心)”导出立志的重要性;B、阐述“尽吾志”的观点。
4:作业:书面翻译第三段并背诵。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三【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3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
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
“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
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
《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
《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
《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
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
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
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
三、词类活用。
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
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14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古代游记散文,属于文言文教学单元。
我一直认为文言文教学离不开文言知识传授,但不能仅局限于文言知识的学习。
古文言文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古人深邃思想的体现,高尚人格的展现,超人智慧的表现。
文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结构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倘若教师只局限于文言知识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况且大部分课文下面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参照课文下边的注释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识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来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单元时,我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个环节安排的:第一个环节,学生参照注释自主翻译本节课规定的学习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注释解释文中重点字词)第二个环节,小组合作根据语境推断个别难懂的字词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点。
第三个环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个环节,以一个问题出现,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课文的思想精华。
我自认为这样就可以把我从一字一句的讲解的文言教学困境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情况,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点拨,从而使每节课都落到实处,让每位学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学到知识。
但在《游褒禅山记》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几位学生的书是空白的,问他们个别字词的含义也答不上来。
我心里一下恐慌了。
我一直认为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学生的错,是我自己的教学环节出了问题了。
所以我轻易不批评学生。
下课后,我把书上空白的几个学生叫到办公室询问他们原因。
原来是他们在自学时怕出错不敢写,教师讲解时速度有些快跟不上。
我仔细想想也的确是这样的情况。
我让学生自主学习时,字词任务没有明确,没有把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来,怪不得学生。
学海无涯,教海也无涯。
游褒禅山记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游褒禅山记高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观点。
2.领悟文章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结构的把握。
3.文言文的翻译与赏析。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与赏析。
2.文章中哲理的理解与感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对褒禅山的历史背景的了解。
2.介绍褒禅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及作者王安石的相关背景。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解决生字词、难句。
三、讲解课文1.讲解文章结构,分析文章各部分内容。
2.分析作者观点,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哲理。
四、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
2.邀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哲理的感悟。
二、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翻译重点句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三、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哲理。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深入阅读相关文献,了解更多关于褒禅山的历史文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哲理的感悟。
二、文言文翻译与赏析1.教师辅导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2.分析文章中的美学元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探讨文章中的哲理。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进行反思。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学生分享对文章中哲理的感悟。
二、拓展阅读1.教师推荐相关文献,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褒禅山的历史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博苑12-12 1541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
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
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重点难点1、掌握词类活用。
2、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
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尽吾志”的观点。
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
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
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
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
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
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
名,说出名称。
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一篇游记《游褒禅山记》。
我们从中来感受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范读。
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
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
1.词[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道]有碑仆道(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何可胜道也哉(说,讲)策之不以其道(方法)[盖]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文过饰非(掩饰)[然]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对,正确)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2.活用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盖其又深,则其至义加少矣(到达的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画线的词可以视为形容词用作名词,但有的也可以看作省略(如可以认为“其至”“险远”后面分别省略“之人”“之地”),这三个词在理解上没有什么困难,只要学生理解就行了,不一定要讲它们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谬:弄错,使……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名,说出,说明。
这是“名”在文言中的通常用法,不是名词用作动词。
)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认为……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认为……有好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3.句式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这三个句子都用“……者……也”表示判断。
其中的“者”是语气助词,表示提顿;“也”是语气助词,表示判断。
第—个句子是一般判断句。
第二、三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其中的“者”有提示原因的作用。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这是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此”是主语;“所以”由结构助词“所”和介词“以”组成,相当于现代汉浯的“……的原因”六、熟读成诵这篇游记与我们读过的其他游记相比,有什么明显的特点呢?[明确]在记游的基础上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前后照应。
先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记游和议论是怎样结合,怎样照应的呢?第三段的第二段的记游生发而来,第四段议论由第一段的记游生发而来。
在大体把握了思路的基础上,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背诵课文还不能熟练背诵的允许朗读。
二、理清思路,把握结构,深入理解1.记游部分写了什么内容呢?[明确]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
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
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
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
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
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
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
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
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
游洞至此结束。
又补叙了两点。
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
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2.怎样生发议论的呢?[明确]第三段,写游洞华山的心得。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
“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入议论。
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此表明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沦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人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
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
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怎样才能达到呢?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
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
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
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乏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
所以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
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
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
“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
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3.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