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的相关性研究_郑兰
抗结核药吡嗪酰胺引起继发性痛风的临床观察

8 后症状完全消失 ; 例为左侧第一跖趾关节夜间突然因疼痛醒 d 1
来, 伴有关节周围红 、 、 肿 发热 , 功能 障碍 , 查抗链 球菌溶血素“ ” O 正常 ,类风湿 因子阴性 ,立 即停药,服用消炎痛 2 mg 5 一天 3次 2, d 同时服用别嘌醇 0 g . 一天 2次 , 5天症状明显好转 ; 例为 2 第 1
增高 , 而血尿酸增高后引起痛风发生的患者仅为 3例 , 3 另 O例未服用 吡嗪酰胺 的患者在 同期治疗未发现血尿酸增高现象 。
结论 抗肺结核药物 吡嗪酰胺 可引起 血尿酸增高导致继 发性痛风 的发 生 , 发生率 约为 1%, 0 停药后约 1 3d症状逐渐 好 5 0 转直到消失 , 或服用别嘌醇 / 丙磺舒 5~1d症状可完全消失 , 可用布洛芬 、 0 也 大亚芬克 、 阿司匹林等镇痛药对症处理 。 [ 关键词】肺结核 ; 毗嗪酰胺 ; 血尿酸 ; 痛风
及干酪病灶 内的结核杆菌有特殊 的灭菌作用。因此 , 目前广泛 是
用 于 抗肺 结 核 治疗 的重 要药 物 , 口服 易 吸 收 , 药 后 两 小 时 血 药 服 浓 度 达 高 峰 , 泛 分 布 于 全 身 组 织 , 衰 期 为 6 , 要 从 尿 中 排 广 半 h主 出 ,0 3 %为 吡 嗪酸 ,%以 原 料 排 出 。 吡 嗪 酰 胺 促 进 肾 小 管 对 尿 酸 4 的再 吸收 , 引起 血 清 尿 酸 浓 度 增 高 , 药 可 自行缓 解 l 停 3 文 对 抗 l 。本 肺 结 核治 疗 过 程 中 因 吡 嗪酰 胺 引起 血 尿 酸 增 高 导 致 的继 发 性 痛
风报 道 如 下 。
者治疗前均未使用毗嗪酰胺治疗过 , 资料上看 出 , 从 吡嗪酰胺 能
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

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摘要:目的: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0 月 1 日在我院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组采用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将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
结果:两组在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副作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都很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结核性脑膜炎前言: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常联合使用以使作用更加显著,疗效更好。
但是本研究希望通过100例病例来确定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治疗效果,以及在医学行业的推广应用。
众所周知,结核性脑膜炎的致死率很高,也会留下后遗症。
由于治疗时间长,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使临床效果越来越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0 月 1 日在我院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组采用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每组50例患者,1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15岁。
2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5岁。
其中有 51例患者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细菌,有11 例患者的抗酸染色镜检呈阳性,有 38 例患者经过临床检查脑脊液情况符合结核性的脑膜炎标准(即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增加,呈现低糖,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增加)。
该病临床表现以头痛(92%)、发热(78%)和呕吐(68%)最常见,其中高热占 55.6%,中度发热30.9%。
脑膜刺激征 90%,病理征阳性 42%。
1.2方法从病历中收集 50 例结脑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职业、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记录,1组使用吡嗪酰胺500mg,每天3次,另外配合利福平,每天450mg,每天使用异烟肼300mg,左氧氟沙星每天750mg。
1例肝硬化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药学监护

1例肝硬化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抗感染治疗及药学监护曹喜红;薛培丽;张丽丽【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in clinical treatment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clinical pharmacists participating in clinical drug treatment and providing pharmaceutical care topatients .Methods Clinical pharmacists were involved in therapeutic scheme making , medication education and drug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 tracking of one patient of liver cir -rhosis complicated with pleural effusion .Results The effects of drug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and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re -duced after the participation of pharmacist in clinical treat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harmaceutical care for the patient .Conclu-sion The participation of pharmacist in clinical drug therapy could enhance normative and reasonable usage ofdrugs .This participa-tion is decisive and valuable in clinical treatment .%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对患者进行药学监护,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的价值。
吡嗪酰胺对血液中尿酸含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率 明显较B 组少 ,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 0 5 )。
3讨 论 ,
小儿腹 股沟疝气 能够对患 儿的消化 系统产生较大 的影响 ,患 儿会
出现下腹部 坠胀 、腹痛 、腹 胀气 、便秘 、吸收功 能减弱 、身 体易产生
疲 劳及 身体免疫 力下降等症 状 】 。由于腹股沟部 与泌尿 生殖系统 紧密 相 邻 ,生殖系 统会 由于疝 气的挤压 而导致其不 能正常发育 。疝囊 内的 大网膜或肠管 易受到疝囊 的挤压 、碰 撞而引发 炎性水肿 ,导 致疝气 回
中图分类号:R 5 8 9 . 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 6 7 1 - 8 1 9 4( 2 0 1 4 )0 7 - 0 1 9 0 - 0 2
吡嗪 酰 胺 ( P Z A)是 无 交 叉 耐 药 性 的抗 结 核 杆 菌 的 特 效杀 菌 药 ,该药 通过 影响 结核 杆菌对 氧 的利 用而抑 制 细菌代 谢 ,进 而起到 杀菌 的 作用 。该药 杀菌 作 用强 ,作 为抗 结 核杆 菌的 二线 用药 ,常
传 统的手术方法 治疗小儿疝 气创 口较 大 ,术 中出血量 较大 ,术后 患儿易发 生伤 口感染 、阴囊肿胀等 并发症 ,且疝气容 易复发 ,给患儿 造成的痛 苦较大 ,目前 ,临床上应用微 创手术对患儿 进行治疗 越来越 普遍。本研究 中,微创手术组患儿手术时 间为 ( 1 3 . 5 ±6 . 0 )m i n ,术 中
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

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吡嗪酰胺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者:食欲减退、发热、异常乏力或软弱、眼或皮肤黄染(肝毒性),发生率较少者:畏寒、关节肿痛(尤其大趾、髁、膝关节)或病变关节皮肤拉紧发热(急性痛风性关节痛)。
应用该品疗程中血尿酸常增高,可引起急性痛风发作,须进行血清尿酸测定。
不良反应与剂量疗程有关,应用常规剂量后,不良反应已少见。
1、肝损害:每日服药3g时,约15%患者出现肝损害、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采用每日1.5g,疗程3个月,肝毒性反应并不多见。
如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与药物剂量有关,可停药并积极保肝治疗。
2、关节痛:PZA的代谢产物可抑制尿酸的排泄,引致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样表现,停药后可恢复。
症状如痛风,多在用药后1个月~2个月时出现,为吡嗪酰胺促进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使血清尿酸增高所致。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纳减、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光过敏。
5、糖尿病患者服用该品,血糖较难控制。
6、过敏反应。
如发热和皮疹,宜停药抗过敏治疗,个别患者对光敏感,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停药后可恢复。
7、偶见贫血、诱发溃疡病发作、排尿困难等。
1 肝脏损害最常见,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故肝功能不良者及3岁以下小儿禁用。
2 可致关节痛,症状如痛风,有痛风素质的病人忌用。
3 过敏反应,偶见发热及皮疹,甚至可出现黄疸。
4 皮肤反应,个别对光敏感,皮肤暴光部位呈鲜红棕色。
长期服药者,皮肤呈古铜色,停药后可渐恢复。
5 胃肠道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及呕吐等。
吡嗪酰胺的禁忌交叉过敏,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的患者可能对该品也呈过敏。
糖尿病、痛风或严重肝功能减退者慎用。
该品具较大毒性,儿童不宜应用。
肝功能减退者除非必要,通常不宜采用吡嗪酰胺。
孕妇禁用.3岁以下小儿不用。
糖尿病、痛风、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肝功能。
吡嗪酰胺的注意事项(1)交叉过敏,对乙硫异烟胺、异烟肼、烟酸或其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过敏患者可能对该品也过敏。
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致血尿酸浓度变化的临床观察

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致血尿酸浓度变化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患者血尿酸浓度的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对86例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进行抗结核治疗的患者,在抗结核前、抗结核后1、2、3周分别检测血尿酸值,分析吡嗪酰胺对血尿酸浓度的影响。
结果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后患者血尿酸浓度均明显升高,2周时达(534.39±147.51)μmol/L的峰值。
结论应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尿酸浓度变化,及时干预,避免停药,保证化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标签: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血尿酸;方案吡嗪酰胺系白色结晶状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有机溶液,对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B菌群及干酪病灶内的结核杆菌有特殊的灭菌作用[1],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重要抗结核治疗药物之一。
其口服易吸收,服药后2 h血药浓度达峰值,半衰期为6 h,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
本文通过对86例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接受抗结核治疗的患者,观察使用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的变化,指导临床应用。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于本院住院接受抗结核治疗的86例患者,其中,男性56例,女性30例。
年龄15~76岁,平均(39.57±8.85)岁。
Ⅰ型肺结核1例,Ⅱ型肺结核并骨结核2例,Ⅱ型肺结核并结核性脑膜炎2例,Ⅲ型肺结核9例,Ⅲ型肺结核并结核性胸膜炎25例,Ⅲ型肺结核并结核性腹膜炎5例,Ⅲ型肺结核并结核性心包炎2例,Ⅲ型肺结核并结核性喉炎1例,Ⅲ型肺结核并颈部结核性淋巴结炎1例,结核性胸膜炎28例,结核性胸膜炎并盆腔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并腹膜炎4例,结核性腹膜炎5例。
所有病例入选前均排除肾脏疾病、血液疾病、免疫风湿、痛风等疾病,且基础血尿酸值正常。
1.2 诊断标准采用酶终点法,用奥林巴斯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以本院血清尿酸检测参考值为标准。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相关基因研究进展曹志敏;陈玲【摘要】Pyrazinamide (PZA) is an important anti-tuberculosis drug especially for treating 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 sis (MDR-TB).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of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resistance to pyrazinamide has increased.At present,the mechanism of drug resistance has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In this review,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e mutation and pyrazinamide resistance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will be summarized.%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之一,特别是用于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近年来结核分枝杆菌对吡嗪酰胺的耐药逐渐增多,其耐药机制尚未明确.本文针对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耐药及其与基因变异之间的关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供研究者参考.【期刊名称】《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年(卷),期】2017(033)010【总页数】4页(P923-926)【关键词】结核分枝杆菌;吡嗪酰胺;基因变异;耐药机制【作者】曹志敏;陈玲【作者单位】遵义医学院刚属医院呼吸二科,遵义 563000;遵义医学院刚属医院呼吸二科,遵义 5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吡嗪酰胺 (pyrazinamide,PZA),又名异烟酰胺,为烟酰胺结构类似物,具有独特的灭菌活性,酸性条件下可杀灭处于半休眠期结核菌和持留菌,而其他抗结核药物却难以做到[1-2]。
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尿酸与胱抑素C的关系分析

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尿酸与胱抑素C的关系分析吴亚英【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老年患者的尿酸(S-UA)与胱抑素C(CysC)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103例作为观察组,年龄为18~60岁的中青年肺结核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101例作为健康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均给予抗结核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均在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健康组则在体检时,空腹抽取静脉血3 ml,三组均进行S-UA、CysC水平检测,分析S-UA与CysC 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U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U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ys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S-UA与CysC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老年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老年患者S-UA与CysC呈正相关,并且均较中青年患者更高,需要特别注意.【期刊名称】《中国继续医学教育》【年(卷),期】2017(009)036【总页数】3页(P49-51)【关键词】老年肺结核;抗结核;尿酸;胱抑素C;关系【作者】吴亚英【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医学检验所检验科,江苏常熟 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肺结核的高峰发病人群也逐渐向着老年人发展。
而老年肺结核的治疗需要考虑更多,比如由于耐受能力低下带来的药物不良反应[1]。
肺结核治疗药物的肾毒性一直限制着药物的使用,也对总体预后有影响,因此探讨有效的肾功能检测手段,对后续治疗进行规范的指导,可能对患者有所帮助[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3 抗结核治疗前后及停用 PZA 后血尿酸水平变化 ( 1) 所
有病例在抗结核治疗前血尿酸均正常。( 2) 用药 2 周后血尿
酸水平升高近 1 倍 57 例( 55. 88% ) ,达正常高值 2 倍以上 6 例
( 5. 88% ) 。( 3) 用药 4 ~ 6 周后血尿酸水平继续升高,但升高
·2·
临床合理用药 2012 年 3 月第 5 卷第 3B 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arch 2012,Vol. 5 No. 3B
患者 30 例治疗前平均血尿酸水平为( 294. 82 ± 121. 10) μmol /
L,高于无并发症患者 72 例的( 248. 15 ± 55. 70) μmol / L,差异
例数
血尿酸水平( μmol / L)
< 420
420 ~ 840 > 840
102 102( 100. 00)
0
0
102 39( 38. 24) 57( 55. 88) 6( 5. 88)
96 34( 35. 42) 60( 62. 50) 2( 2. 08)
92 26( 28. 26) 65( 70. 65) 1( 1. 09)
基金项目: 上 海 市 奉 贤 区 科 学 技 术 发 展 基 金 项 目 ( No: 奉 卫 科 2009-7)
作者单位: 201400 上海市奉贤区古华医院 通讯作者: 郑兰
可明显引起血尿酸增高的食物。排除治疗前患有痛风、肾功能 不全、高尿酸血症的肺结核患者。分类及病灶范围: 102 例患 者均为继发性肺结核( Ⅲ型) ,其中合并结核性胸膜炎( Ⅳ型) 9 例,有空洞 30 例; 病变累及 1 个肺野 28 例,2 个肺野 48 例,3 个肺野 20 例,4 个肺野 6 例。肺结核痰涂片阳性 38 例。存在 合并症患者共 30 例,其中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 24 例, 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6 例。全部病例治疗前肝肾功 能正常。 1. 2 观察方法 采用日本 OLYMPUS AU-400 全自动生化仪 尿酸测定试剂盒( 酶法) 对 102 例患者抗结核治疗前,抗结核 治疗( 含 PZA) 后 2、4、6、8 周及停用 PZA 后 2、4、6 周的血尿酸 水平进行监测。把治疗前的血尿酸水平作为基础对照值。正 常参考值范围为 170 ~ 420μmol / L。观察比较治疗前后血尿酸 水平的变化情况。 1. 3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x珋±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 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 有无并发症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 存在并发症的肺结核
临床合理用药 2012 年 3 月第 5 卷第 3B 期 Chin J of Clinical Rational Drug Use,March 2012,Vol. 5 No. 3B
·1·
·论 著·
吡嗪酰胺抗结核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化的 相关性研究
郑兰,汪洁,钟辉,金水忠,顾其龙
【摘 要】 目的 通过对 102 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与肺结 核病变范围大小、有无并发症的关系,并指导抗结核药物吡嗪酰胺( PZA) 的临床合理运用。方法 采用日本 OLYMPUS AU-400 全自动生化仪尿酸测定试剂盒( 酶法) 对 102 例患者抗结核( 含 PZA) 治疗前治疗后 2、4、6、8 周及停用 PZA 后 2、4、6 周的血尿酸水平进行监测。结果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变化与肺结核病变范围、有无并发 症均有明显相关性( P < 0. 05) ; 用药 2 周后血尿酸上升幅度最大,用药 6 周后上升到最高值,停用 PZA 后逐渐回到正 常水平。其中有 11 例因血尿酸过高或关节肿痛提前停用 PZA。结论 对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对 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抗结核治疗( 含 PZA) 时应每 2 周监测血尿酸 1 次,血尿酸水平在正常参考值 2 倍以下,且 无关节肿痛者是安全的; 超过此值要及时停用 PZA,避免引起严重损害。
是肺结核高发地区,肺结核的病死率居传染病之首,对确诊的
肺结核患者进行有效的抗结核治疗非常重要,是控制传染源的
唯一手段。抗结核药物 PZA 是一种重要的抗结核杆菌的一线
药物,对处于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来
说,PZA 是目前最佳杀菌药物,其可透过血脑屏障,且与其他药
物无交叉耐药,是短程化疗的主要药物之一,常用于各类结核 病的强化期治疗[4]。但 PZA 也可以引起高尿酸血症、关节肿
【关键词】 肺结核; 抗结核治疗; 吡嗪酰胺; 血尿酸 【中图分类号】 R 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 3296( 2012) 03B - 0001 - 03
Correlations of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changes before and after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in tuberculosis patients ZHENG Lan,WANG Jie,ZHONG Hui,et al. Guhua Hospital in Fenxia District of Shanghai,Shanghai 201400,China
【Key words】 Tuberculosis; Antitubercular treatment; Pyrazinamide; Serum uric acid monitoring
为进一步了解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变 化的临床意义,并对吡嗪酰胺( PZA) 的临床使用做出正确的评 估,笔者设计本项为期 2 年的自身分组对照前瞻性临床研究, 着重对 102 例肺结核患者的血尿酸水平进行定期监测。现报 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选择 随机纳入我院 2009 年 1 月 - 2011 年 1 月需 要抗结核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 102 例。其中男 66 例 ( 64. 7% ) ,女 36 例( 35. 3% ) ; 年龄 18 ~ 79 ( 54. 5 ± 17. 3) 岁。 均符合新修订的肺结核诊断标准( WS288 - 2008) 。所有患者 抗结核治疗的方案为标准化疗方案( 2HRZE /4HR,H: 异烟肼; R: 利福平; Z: 吡嗪酰胺; E: 乙胺丁醇) ,强化期( 共 2 个月) 用 药必含有 PZA。对每例患者在用药前进行饮食宣教,避免食用
酸水平降至正常。停用 PZA 后 6 周仅有 1 例患者血尿酸水平
未恢复正常。见表 1。
表 1 抗结核治疗强化期前后及停用 PZA 后
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较 [例( %) ]
监测时间
治疗前 用药 2 周后 用药 4 周后 用药 6 周后 用药 8 周后 停 PZA 后 2 周 停 PZA 后 4 周 停 PZA 后 6 周
注: 用药 4 ~ 8 周期间因关节肿痛提前停用 PZA 治疗 2 例,血尿酸达正常参
考值 2 倍及以上而停用 PZA 治疗 9 例
3讨论
近年来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已引起高度重视。除痛风外,已
有较多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发生 在流行病学上与血尿酸水平升高有密切相关性[1 ~ 3]。而我国
【Abstract】 Objective By monitoring of blood uric acid level before and after anti-TB treatment in102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to understand relationships of size and scope of tuberculosis disease and complications,and guide the anti-TB drugs pyrazinamide ( PZA) rational use of clinic. Methods Useing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sis instrument of Olympus AU-400 detection,the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of 102 patients two weeks. four weeks,eight week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wo weeks,four weeks and eight weeks after PZA treatment were detected. Results Serum uric acid levels in the extent of disease and complication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tuberculosis ( P < 0. 05) ; blood uric acid had a largest increase 2 weeks after medication,up to the highest value 6 weeks after treatment, gradually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s after PZA. Of these,11 cases of high blood uric acid or joint swelling stopped PZA. Conclusion For active TB patients to regularly monito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serum uric acid have an important value. Every two weeks monitoring aer more appropriate when you use the PZA the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 shuld below two times of normal are security for the arthralgias,when exceed the value you must stop the PZA avoiding to cause serio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