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华微型小说的生存环境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新冠病毒导致很多患者嗅觉失灵,这是一个医学事实,也是一个有哲学“味道”的事件。
新冠病毒感染鼻腔导致炎症,进而损害神经细胞。
可用于向嗅球发送气味信号的轴突的数量急剧减少,进而引起患者的嗅觉感知减弱或完全丧失。
新冠病毒大流行精准打击了现代社会系统。
全球化模式下,新冠病毒“使各地的医疗系统、社会管理系统、经济运作和相关物质资源系统猝不及防而陷入困境,使传染病由单纯的疾病问题变成了社会、政治和经济互相叠加的问题”。
不仅如此,嗅觉失灵还标志着现代系统“祛魅”的再度深化。
“眼耳鼻舌身”对应着“视听嗅味触”的感知体验,视觉和听觉关联着光波和声波的“形式”,通常能如实表征环境中的对象和属性。
相比之下,味道至今仍是可疑之“魅”:嗅觉、味觉和触觉三种感知模态相互作用,环境中的化学“质料”与主观心理预期发生互动,才让我们拥有丰富的味道体验。
味觉是奇特的,因为舌头能提供的,只有咸、甜、酸、苦、鲜和金属味。
然而我们在品尝美食时,却能感知松脆的酥饼、软糯的玉米和甜腻的蛋糕。
舌头没有酥饼、玉米或蛋糕的味觉感受器,这些可识别的味道,也不能从基本风味中炮制出来。
味觉的感知对象是“风味”而非“味道”。
丰富的味道,必须借助触觉和嗅觉。
嗅觉与视听感知系统不同,嗅觉受体直接接触环境,不仅是环境物质进入身体的“守门人”,在寻求配偶、躲避危险、调节情绪和唤醒记忆等方面,嗅觉更是起着关键作用。
心理学上有一种“普鲁斯特现象”,说的是气味能够唤醒久远的回忆。
嗅觉是唯一不经丘脑直接投射到杏仁核的感知系统,气味记忆因而持久不衰,这大概是普鲁斯特现象形成的原因。
难怪诗人北岛会写道:关于北京,首先让我感到的是气味儿,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悲情倾注百姓间--评泰华作家马凡的短篇小说创作

面 , 有 丑的一面 , 也 由于 感 情 的 冲 激 , 不 得 不 把 积 压 在 我
心 灵 深 处 的 感 受 抒 发 出 来 。这 段 话 录 自泰 国 华 文 作 家 马 ”
关 键 词 泰 华 文 学 马 凡
短 篇 小说 思 想 艺术
“ 在五 十年 代 初 , 时候 , 那 年轻 人 就 有一 股 澎 湃 的热 血, 虽处 身于恶劣的环 境 , 有无 私 的奉献 精 神。那 时我 却 刚是 一个年青 的小伙子 , 对于生 活环 境 的感遇 , 有美 丽的
维普资讯
第1 第 1 7卷 期 20 0 2年 3月
徐 州教 育 学院 学报
J o u h u E u ain C l .fX z o d c t ol o
Vo 1 No. 1. 7, 1
Ma . 2 2 r . 00
悲
—
, 睛
—
倾
情 画意的景 物 , 心灵 中的感 受 , 为富 有 意境 的 画 图” 及 化
平 民百姓 的悲剧性生 涯。那个十二 三岁的小男孩 , 气未 稚 脱, 却沦为乞丐 , 依靠 他 的乞讨 来养 活 年迈 的婆 婆 ( 初开 《 的花朵》 , )那个卖 冰块 的狗 仔 , 盼到 儿童 节那 天 能和 同伴 们不花钱 去看戏和逛 动物园 , 可是为 了生 计只得抓这 个机
这 就 从 深 层 次 上 揭 示 出 贫 民 的 悲 惨 遭 际 的 渊 薮 , 于 社 会 在
般澎湃 的热血 ”演绎 悲情 , 露黑 暗 , 歌真 善美 , , 暴 讴 鞭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小说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新人教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阅读专项训练(二)新人教新人教小说阅读专项训练〔二〕〔6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铁公鸡施粥刘源光绪三年,淮河发大水,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河南济源偏北有一铁牛镇也来了几十个衣衫褴褛的灾民。
这铁牛镇虽然有几个富户,但个个悭吝,比铁公鸡还抠,大伙儿私下里称铁牛镇为“铁公鸡镇〞。
灾民等待施舍,但富户们家家大门紧闭。
饥肠辘辘的灾民们正绝望之时,镇北的周家突然传出消息:周家将开粥棚!消息震惊了铁牛镇!要知道,在众多铁公鸡中,周老爷子的吝啬可是鼎鼎有名的。
周老爷子今年七十了,家里虽不是铁牛镇的首富,但财力着实雄厚,只是周老爷子吝啬持家,周家上下连一个胖子都没有,他自个更是瘦骨嶙峋。
前阵子他的小儿子成亲,宴席上的馒头居然是一半白面一半糠麸,菜也是素多荤少,规格比有些穷人家的婚宴还差。
如今他居然肯设粥棚,颇令人大惑不解。
可眼瞅着几口大锅支了起来,家丁们劈柴烧火,不像是假的。
很快,周家放出规矩:“领粥时,必须说‘周老爷真慷慨,周老爷真是大善人’,然后跪下来朝周家大门磕个头……〞一碗稀粥居然让人家磕头,太过分了。
但饿肚子的滋味真不好受,灾民们只好自觉地排起了长队。
水滚开时,围观的百姓们看着周家的伙计朝大锅里下了两瓢米,不由嘀咕道:“这么大的锅,下这么点儿米,这粥可真够稀的!〞这时,那伙计又翻开另一口袋子,舀出来一瓢东西,大伙儿一看,惊叫道:“米糠?〞一锅粥,两瓢米加五瓢糠,粥是稠了,味道可就……没想到老爷子做善事也打折扣,这不明摆着让大家戳脊梁骨吗?家人很不满,小儿子年轻气盛,跑到堂屋跟老爷子吵了起来。
“爹,韩信衣锦还乡本可杀了那个让他钻裤裆的家伙,但他让人做了官,赢得了好名声。
可你呢?做个粥棚,一天花上一袋米,一个月也就三十袋米而已……〞“你有本领给我弄三十袋米来,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辛苦攒下的家业迟早要被你们这些败家子败光!〞周老爷子气呼呼地走了。
灾民们感谢周家做善事,跪在地上朝坐在太师椅上的周老爷子磕了个头,才换得一碗黄粥,泪眼婆娑地蹲在一边喝。
试论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

试论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张长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摘 要:泰华新文学源于中国“五四”文学,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便显示出本土化的特征。
80年来,泰华新文学不仅受泰国文学影响,汲取了泰语语汇,也对泰国文学有启示,得到泰国文人的关注。
泰华新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分支,而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议题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目前,决定这一问题的因素已由政治转向文学自身。
关键词:泰华新文学;泰国文学;格局;地位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06)3-0101-06泰华新文学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80年的历史。
对于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问题,目前泰华文坛有三种观点:其一,泰华新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分支;其二,泰华新文学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三,泰华新文学兼有以上两种特征。
然而,这些观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论证。
笔者以为泰华新文学不是中国文学的分支,而是泰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迄今为止,泰华新文学一直没有得到泰国文学界的承认,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形势不利;二为文学自身的问题;三即文学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本文指出决定泰华新文学于所在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的因素已从政治转向文学自身,并以文学事实为依据,逐层探讨泰华新文学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地位问题,并提出现实的隐忧。
一从政治上来看,在20世纪上半叶,由于泰国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过于强烈,落叶归根心理浓重,他们对所在国的政治认同意识和国家归属感较为淡薄。
自1932年政变后,泰国政府开始切实实施抑制华文教育及排挤华侨华人的政策。
秉承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泰华作家坚持批判现实,这使得他们的政治处境更为艰险,由此波及泰国政府与民众对泰华新文学的接纳态度。
在不正常的社会环境中,泰华作家难以一边坚持创作,一边扩大宣传,加强交流,以争取在泰国文学格局中的合法与应有地位。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的文体流变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泰华文学的文体流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泰国华人文学经历了多次文体流变。
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探讨这些变化,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小说的生存危机与复兴小说作为泰华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战后曾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在80年代,随着泰国社会变革和全球化的影响,本地小说市场逐渐被国外同类产品所替代。
面对市场的沦陷,泰国华文小说开始尝试不同的宣传手段和内容更新方式,以恢复其生命力。
例如,《我们——泰华的故事》等作品深入当地的文化现实,强化了本地视野,使得小说在符合泰国本土需求的基础上推广至海外华人之中。
二、诗歌的文化重建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泰华诗歌达到了一个显著的转机,即重新回归文化精髓。
经过观察、反思和自我审视,泰国华人诗人们在近年来逐渐摒弃了虚张、华丽的文化外衣,强调自我内心深处的精神体验,如爱情、人性思索、社会现实等,从而更加贴合当地的文化表达需要。
三、散文流行的时代在泰国当地,散文一直是一种广泛受到欢迎的文学形式。
近年来,在小说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散文越来越受到华人文学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
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有类似的衰退和复兴的历程。
在泰国,“散文”通俗易懂,具有亲和力且富有表现力,因此被泰国华人文体主流所接受。
四、新闻时评的创新与发展在互联网和电视新闻时代的背景下,新闻时评在泰国华人文学中逐渐崛起。
一方面,它满足了当今社会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新闻时评凸显出华人学者的文化素养,利用新闻所揭示的社会现象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评论,给予读者独特的视角。
五、文化回归的审美意识形态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作家在审美意识上渐渐地回归本土文化,尤其是泰国文化。
他们的作品融合了面对多元文化、纷繁复杂的生存现实,通过对自我与社会的反思,在美学、文化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上形成了不同的变化和流派。
六、文化和艺术的交融自然景观和艺术气息是泰国华文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主题,两者的结合为泰华文学营造了必不可少的气氛和感觉。
小说开头对艾县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小说开头对艾县的社会环境的描写艾县,一个位于山脚下的小镇,被群山环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个安静而宁谧的地方似乎与外界的喧嚣和浮华格格不入。
在这里,时间仿佛变得缓慢,生活步伐舒缓而有序。
艾县的社会环境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秉持着朴素、守旧的价值观念。
他们尊伶俐厚道,注重家庭和睦,将感恩敬老视为行为准则。
每逢重大节日,镇上的街巷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息,邻里间亲密交流、赠送礼物,营造出温暖人心的氛围。
这个小镇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勤劳朴实的农民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以期收获丰收和美好的未来。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劳作的农民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他们用悉心耕耘的双手,为家庭和社区带来丰饶的收成。
尽管艾县守旧古朴,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脚步也逐渐靠近。
近年来,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也开始在小镇上扎根,为居民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这里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坚守。
然而,艾县的社会环境并非完美无瑕。
虽然这里大多数人与和谐共处,但偶尔也会有些让人忧心的事情发生。
个别人之间的争斗和误解,或许是因为利益、观念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但总体上并未影响到整个社区的和谐。
艾县,这个宛如世外桃源的小镇,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会环境。
这里的人们以朴实淳厚的品质相待,注重传承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并
努力追求幸福和美好的生活。
解读_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_

灯下品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812解读《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郑 楚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主编庄钟庆,副主编陈育伦、周宁、郑楚)2007年10月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主体部分是由七位中青年学者经过多年努力分别撰成六个国家华文新文学发展史,即:泰国(张长虹),马来亚(苏永延、李丽),马来西亚(苏永延),新加坡(张建英),印度尼西亚(杨怡),文莱(王丹红),菲律宾(郑楚)。
主编们在前言及导言中,探讨了东南亚华文新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就其中若干重要问题,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国际性、民族性、本土性等,作了详细的分析。
国内及东南亚有五位知名专家分别审阅书稿的有关部分,并提出意见,编著者们作了修改。
现就他们寄来的文稿中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以供关注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同行及读者参考。
专家们认为,在尽可能占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分析评价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过去与现当代),这是《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编著们的共同追求。
著名归侨作家萧村指出:《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从这本书的马来亚及马来西亚部分便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们的努力是有效应的,表现在从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及华文教育等)和作家的创作实践(主要是文学作品)出发,来研究各个时期马华文学发展历程,因而得出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
《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正是将东南亚华文文学放在国际国内大环境变化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影响下观照文学的发展历史,探讨每个阶段的总体创作趋势、特点及其重要作家和作品成就及不足。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白舒荣指出:作者从不同时期印度尼西亚、文莱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总体把握出发,分别论述印华、文华文学的形成、曲折、成长、远景及艺术表现和内容特色,再从对具体作家及作品的分析中归纳出各自每个阶段创作的规律及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下了一定功夫。
研究东南亚华文新文学史,还要注意各国文学史的特点。
作诗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

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下《乡愁》/洛夫走了,留下《漂木》/纪弦走了,留下《我的名字》//九十,正在向我流来/老天爷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留下什么?这是先生的自问,也是先生的天问。
而依我拙见,先生先前出版的《结》《我是一片云》《风铃》《岭南人短 诗选》等诗集且不论,至少在如今《年方九十》这部诗集里,《说蝉》这首短诗是应该传世的。
曾经呐喊以满腔激情叫红叫火了整个夏天秋风起风干了满腔激情留下空空的躯壳晶莹如玉挂在树梢给秋风说禅通读先生诗集,读到第30首,居然是《种梦人一寄毛翰》,先前没听先生说起过,多承先生鼓励,说毛翰是“种梦人”实不敢当,毛翰只是读诗人。
过去一些年,华侨大学在曼谷办了研究生班,我来上课,多次拜访泰华诗人,集中拜读了岭南人先生的诗、曾心先生的诗,还有杨玲女士和“小诗磨坊”各位诗人的诗,备感亲切,心生崇敬,也试着写过读后感。
如今,岭南人先生年方九十,诗正年轻,人正年轻。
祝福先生诗如其人,人如其诗,纯真唯美到永远!作祷禅中总轻盈—论泰华诗人曾心小诗的“禅”谢露露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越来越成熟的律诗绝句,无不体现了以诗抒情的特征。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釀曾以“抒情传统”一词概括了中国文学的特质,以抒情言志为主的东方诗歌,区别于西方叙事诗,最鲜明的特点便是短小精悍。
通常只需要言一物,写一景,几个词语的排列组合之间,便可以窥探诗人内心的大世界。
中国小诗的传统在新诗史上绵延至今,也影响了海外华文诗坛。
近年来,东南亚华文诗坛对小诗创作情有独钟,泰华小诗显得尤其热闹。
“小诗磨坊”发起人之一的泰华作家曾心,便是践行六行小诗的创作者。
曾心原名曾时新,1938年10月生于泰国曼谷,祖籍广东普宁圆山乡。
:196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后在广州中医学院深造与执教。
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泰国。
90年代初,曾心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散文与中外诗&歌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微型小说写作上崭露头角,《大自然的儿子》《蓝眼睛》的出版,奠定了曾心在泰华文坛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条 发展 线索 . 也给 我们 呈 现 了其逐 渐 “ 短小 化 ” 与“ 碎片 化 ”
的图景 。
这 是有 外在 原 因 的 , 首先 是 , 在 当前 互 联 网大 发展 。 信 息大 爆炸 时代 . “ 人 们 的注意力 很难 持久 .孩子 们养 成 了超 文本链 接 的浏览 习惯 .很 难按 照一个 逻辑 推演 过程 完整地 看一 本书 ” Ⅲ。“ 印刷 图书让 我们进入 聚精会 神 的状 态 . 从 而
读 者群 的数 量 和质 量 . 是 导致 微 型小 说 在泰 华 文坛 盛 行 的另一 个外 因 。 泰 国华人 从第三代 开始 . 华语水平 已经极 大退步 , 影响到华语 文学读 者群 的数量 和质量 。而微 型小说
由于其篇 幅短 小 . 内容通 俗等 . 比较符合 泰 国华文读 者数 量
主 义特性 . 是泰 华 文坛 正 义和 良心 的 体现 。而泰 华小 说这
品的主要 内涵 。在 以娱乐 和消 费为 重 的大 众文 化泛 滥 的今 天, 严肃 的现实 主义 文学 的生存 环境 被进 一步挤 压 . 泰 国读 者 的 阅读 兴趣 和 品味一 直不 在 现实 主义 文 学 上 . 更何 况让 他们 面对 的是 用 自己不 熟悉 的华语 创作 的作 品 。于是 . 微 型 小说 成为 泰华文 学现实 主义精 神最 后 的堡垒 .代表 着泰华 作家 对精神家 园对 中华 文明 的 自信 与坚守
语言文学研究
泰
华
微
型小Biblioteka 说的生 存
环
境
易青 媛
( 纳瑞宣 大学 , 泰 国 彭世 洛 6 5 0 0 0 )
摘 要 : 泰 华文 学有 着近一 个世 纪的发 展 史 , 各 类 文体在 不 同时期 占据泰 华 文坛主 流 , 当前创 作 主流是 包括 闪小说 在
内的微 型 小说 。本文主要 讨论微 型小说在泰 华文坛 盛行 的 内外环境 因素和 生存发 展 态势。 关键词 : 泰 华文学 微 型小说 闪小说 生存环境
泰 国华人社 会 的真善美 与假 恶丑 .是二 战后 对泰 国华 人历 史 的一个 艺术再 现与 总结 ; 上 世纪8 O 年代 . 随 着 中国改革 开 放. 中泰 交流 日渐 频繁 , 散文 这 种形 式 自由 。 容易 抒 发情 感 的文体 .占据 了泰 华文 坛创 作 主 流 。到 了上 世纪9 0 年代 ,
坛 杂芜 。 通俗文 学 中具有 现实主 义倾 向 的作 品 同样受 制 . 艳 情 打斗游 戏人生 的作 品却 格外 得宠 ” E 3 ] 而泰 华文学 却有着
悠久 的现 实主义 创作传 统 .对 社会 现实 的批判 是大 多数作
华 人 的生命 脉络 和心 路历 程 特别是 这 些小 说 的批判 现 实
泰华 文学有 着近 一个世 纪 的发展 史 . 从 跟 随着 中 国“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萌芽 发展 至今 . 几乎 跨越 了整 个风起 云 涌的 2 0 世 纪 这 一个世纪 中国 内外 政治经济 等因素 的改变 , 也深 刻影 响着泰 华文 学 的发展与 生存 。在上 世纪 3 O 年代 N5 0 年 代是 诗歌统 治 的时期 . 抗1 3战争 和 国共 战争 的需 要 。 诗歌 简 洁 明了有力 . 能够迅 速激 发读 者共 鸣 : 上世纪 5 0 至7 0 年代 是
趣味 . 形 成 了一股 巨大 的惯 性 . 影 响着 泰 国 现代 文 学 的 发 展 … …泰 国文 学史 家称 六十 年代 为 文化 上 的黑 暗 时期 . 文
单 就泰华小 说发 展史来 看 .首 先从 单个 作家创 作 中长
篇 小说到 多位作 家合作 接龙 小说 . 再 到创作 短篇 小说 . 直 至 微型 小说和 闪小说 这些 小说从 纵 向上给 我们展 示 了泰 国 华人 在不 同时期 、 时代 的境 遇 , 在横 向上 又给 我们展 示 了广 阔的泰 国社 会 的方方 面 面角 角落 落 . 让我 们能 够 一览 泰 国
小说 毫无 疑 问地体 现 了 “ 短 小化 ” 的特 征 . 它 的 盛行 也契 合
了互联 网时代 而作 为微 型小 说类 的闪小 说则 是“ 碎 片化 ”
的例证 , 它满 足 了当前社 会 时间和精 力不 足的读 者 的需求
其缺 点是 无法 细致 地展 现人 物性格 和人 物命 运 .也 无法 表
和质 量 都 减 退 的 现 实
1 5 0 0 字左右 的微 型小说 逐渐 风靡 泰华 文坛 .直到现 在仍 占
据重 要地位 微型小 说之所 以成为泰华 文坛的 主流 . 和所 处
纵 观泰 国文 学 史 . “ 通俗 文 学 一直 是泰 国 文学 的 主流 . 古代 文学 、 近代 文学 是如 此 . 现代文 学也 不能不 按这 个轨 迹 发展 。这里有 文学传统 的原因 . 也 是 由历史 条件决定 的 泰 国文 学 由古代文 学 向现 代文 学 的过渡 .起 重要 作用 的不是 西方 的现 实 主义和浪漫 主义 .而是 着重娱 乐功 能 的冒 险小
现 错综 复杂 的矛盾 冲突 . 为 了突 出情 节 . 不得 不忽 略人物 所
处 的社会 生活 环境描 写 。于是 , 整体 的 、 广 阔的社会 生活 无
法在 微型小说 中呈 现
中长篇小 说兴起 , 《 一 个坤 銮 的故事 》 、 《 侨领 尘正 传 》 、 《 三 聘
姑娘 》 等 中长篇 小说 , 时间跨 度长 , 空 间地域 广 , 充分 展示 了
时代 的各类 因素 的影 响是分 不开 的 .我们 大致 可从 外部 和
内部 两个 角度来 分析 .发 现各 类环境 因素对泰 华微 型小 说 的促 进性或制 约性
一
、
外 部 环 境
说、 侦探 小说 和爱情 通俗 小说 . 其 间还夹 杂着 时 间不 算短 的 中国历史演 义故事 热。传统 的因袭 , 读 者 的欣 赏习惯和美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