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球探测工程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及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发展
国产航天科技发展历程

国产航天科技发展历程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6年成立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以下是中国航天科技的主要发展阶段:1. 1960年代-197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航天科技首次实现了自主设计和发射卫星。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随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科学实验卫星和通信卫星,为国家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1980年代-1990年代:在这一时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进一步加强了技术研发和国际合作。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开展载人航天计划,并于2003年成功发射了首个中国航天员,实现了载人航天的重要突破。
此外,中国还陆续发射了天基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以及深空探测器,拓展了航天科技应用范围。
3. 2000年代-201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加快了航天技术的研发速度。
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将航天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随后,中国陆续实施了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一系列月球探测任务,并取得了多个重要科学成果。
4. 2020年代至今:在当前阶段,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应用拓展。
中国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发射火星探测器和实施载人登月计划,进一步加强航天技术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商业航天发展,鼓励航天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总之,中国航天科技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
从最早的卫星发射到月球探测和载人航天,中国不断推动航天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4年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一、引言自古以来,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就充满了无尽的渴望。
在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始终承载着民族的梦想与希望。
从古代的观星、制历,到现代的航天科技,我国航天事业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本文将简要回顾中国航天发展史,展现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辉煌历程。
二、古代航天探索1.天文观测早在公元前24世纪的夏朝,我国就有了关于天文现象的记载。
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天象,为农业生产、国家政治、军事征战等活动提供依据。
随着观测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古代天文学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制历历法是我国古代航天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
从夏朝的《夏小正》,到战国时期的《石氏星经》,再到汉代的《太初历》,我国古代历法不断发展完善。
唐代僧一行制定的《大衍历》更是达到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3.火药与火箭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得到广泛应用,火箭技术逐渐成熟。
明代,我国火箭技术传入欧洲,对世界航天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现代航天事业起步1.航天机构成立1956年,我国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标志着现代航天事业的起步。
钱学森、任新民等一批科学家投身航天事业,为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第一颗人造卫星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
这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3.返回式卫星与载人航天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我国首位太空英雄。
四、航天事业快速发展1.深空探测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开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实现我国航天器首次月面软着陆。
2020年,嫦娥五号探测器圆满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
2.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我国启动北斗导航系统建设。
【文综专题】世界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之路

世界大国崛起与科技创新之路【背景材料】材料一近代史中九个世界大国的崛起与兴衰对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回顾大国崛起的发展历史,探讨发展的相通规律。
自新航路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以来,在世界近现代历史上相继出现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美、德、俄、日九个世界性大国,它们各具特色的崛起道路启迪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现在,昭示着我们的未来。
材料二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06-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启动一批重大专项。
材料三2008年2月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我们伟大祖国取得的这一辉煌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问题分析】:大国崛起一直是高考命题的兴奋点,自2006年以来,文综全国卷以及地方卷都进行了重点考查。
在今年的复习备考中,我觉得要关注大国崛起崛起过程中所折射出的历史轨迹和历史规律,关注大国的崛起和衰落的关键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注关注大国崛起对中国的和平崛起的重要启示。
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及相关成就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几十年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以下是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成就: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载人航天工程:2003年,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使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宇航员。
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艘载人飞船,包括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等。
月球探测:2007年,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实现了对月球的环绕探测。
至今,中国已经成功发射了多颗月球探测卫星,包括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等。
火星探测:2011年,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卫星“萤火一号”成功发射,但未能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辆火星车“祝融号”,这是中国首次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天合作,与其他国家开展多项航天合作项目,包括航天员交流、航天器搭载和空间站建设等。
商业航天: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商业航天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和蓝箭航天等。
这些企业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中国航天事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嫦娥工程的意义

嫦娥工程的意义从1959年开始,前苏联和美国就发射了一系列月球探测器,美国人早在1969年就将航天员送到了月球上。
人们不禁要问,时隔40多年后,我国为什么还要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呢?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
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和平的目的探索月球和外层空间,扩展和深化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一贯主张和平利用月球资源和外空资源,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造福全人类。
中国开展月球探测活动,就是遵循中国政府发展航天技术的一贯的宗旨,为了促进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
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具有经济、科技和国家发展战略等方面的重大意义。
1.实施月球探测工程,可以充分展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凝聚力。
与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一样,月球探测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航天技术发展水平的象征,是提升国家地位的载体,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我们知道,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和组织都已经在这三大领域全面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而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首选目标。
虽然人类已经把航天员送入月球,但是,月球探测是成为世界上许多航天国家关注和发展的重点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探测技术的新发展和月球资源的新发现,月球探测再度成为人类航天深空探测活动的重点和热点。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在人造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技术领域里取得了重大突破,适时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加深对月球的了解,为参与月球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出应有贡献,是我国航天活动的必然选择,是继成功研制和发射一系列应用卫星和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后,中国航天活动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有所创新的重大举措。
2实施月球探测工程,是维护我国月球权益的需要。
尽管联合国在1984年通过的《指导各国在月球和其他天体上活动的协定》(简称《月球条约》)中规定,月球及其自然资源是人类共同财产,任何国家、团体不得据为己有。
关于我国的航天科技的知识

关于我国的航天科技的知识中国的航天科技:探索宇宙的无尽奥秘中国的航天科技发展,是中国人民在科技领域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科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如今已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
本文将带你了解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未来展望。
一、发展历程中国航天事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的支持下,科研人员逐步开展了火箭、卫星和载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1. 卫星发射中国的卫星发射经历了从自主研制到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
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了数百颗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等,广泛应用于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
2. 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数年的努力,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系列飞船,实现了航天员的天地往返和在轨驻留。
目前,中国已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 月球探测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又一重要领域。
自2004年起,中国相继实施了“嫦娥”探月工程,成功发射了多颗月球探测器,获取了大量月球探测数据,为人类了解月球提供了宝贵的信息。
二、主要成就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1.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定位、导航、授时等功能。
该系统的建成,使中国摆脱了对国外导航系统的依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2.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运载火箭,具有多种发射能力,能够满足不同任务的发射需求。
该系列火箭的成功研制和运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未来展望未来,中国航天科技将继续秉承自主创新的发展理念,加强国际合作,拓展航天技术的应用领域。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航天科技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 完善卫星应用体系,提高卫星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2. 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开展空间站建设;3. 深化月球探测和行星探测,开展深空探测技术研究;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全球航天事业的共同发展。
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

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自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以来,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航天强国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艰苦的环境中。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家建设的初期,科技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中国领导人深知航天事业的重要性,决心发展这一战略性的领域。
于是,1956年11月,中国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实验室。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航天事业在艰辛中逐步发展壮大。
196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这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此后,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如成功发射载人航天器、月球探测器等。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个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并实现了航天员的太空行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进行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此后,中国相继发射了神舟六号、七号、八号等载人航天任务,不断提升自身的航天技术水平。
在探月工程方面,中国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
此后,中国陆续发射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等探月任务,成功完成月球样品返回等重要任务。
除了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中国还在通信、气象、导航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建成全球服务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
中国的气象卫星系统也实现了从跟踪到预报的转变,提供了准确的气象数据。
此外,中国还成功发射了一系列通信卫星和地球观测卫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推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全人类的探索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

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有哪些自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以来,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从那时起,深空探测活动逐渐复苏,各主要航天国家纷纷制定面向未来的深空探测长远规划或任务计划。
我国航天事业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我们现在有能力走出地球,迈向深空!我国的探月工程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稳步推进。
在90年代,成立了“863月球探测课题组”进行研究论证。
2003年,提出了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
2004年,嫦娥一号工程立项实施,拉开了中国深空探测的序幕。
迄今为止,我国已执行了5次月球探测任务,进行了6次发射。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次进行深空探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
这是继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之后,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也是我国航天器研制自主创新的典范。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发射,其主要目标是获取高精度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为嫦娥三号选择落月点打好基础,并开展深空探测系列共性关键技术在轨飞行验证。
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发射升空,12月14日安全着陆于月球正面预选着陆区,成为新世纪人类首个在月球表面软着陆的探测器。
嫦娥三号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勘察,进一步完善了探月工程体系。
2014年10月24日,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发射,11月1日其返回器精准安全着陆,服务舱重返地月L2点探测和环月轨道,完成了月球引力借力变轨等多项拓展试验。
这次任务的圆满完成,证明我国掌握了第二宇宙速度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有能力开展月地往返多目标探测,开拓深空探测新领域。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发射。
2018年6月14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的Halo轨道的卫星,并为其后嫦娥四号着陆器和巡视器实现月球背面探测提供通信中继服务。
2018年12月8日,嫦娥四号发射,2019年1月3日成功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巩固了我国已经掌握的月球软着陆技术,实现了在通信中继支持下地外天体着陆和巡视探测的技术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经过长途跋涉,承载无数传说的月球将 终于出现在“中国嫦娥”的眼前。高速 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放缓自己的脚步, 开始第一次“刹车”制动,以使自己被 月球捕获。 也就在这一刻,月球将正式 拥抱来自中国的“信使”。这一天,时 间将被定格在“11月5日”。这一刹 那,中国嫦娥一号将成为一颗真正的 “月球卫星”。 ( )√
10、嫦娥一号将用整整一年的时间,静静地 萦绕、端详着那华夏子孙千年的梦想之地 月球,并向远方的“亲人们”传递着她所 看到的信息。( √ )
11、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 箭的喷射物是太空垃圾主要来源。还有航 天员的抛弃物,如手套、摄像机灯以及生 活垃圾。 ( √ )
12、淡水资源占地球水资源的百分比是 多少?( D ) A、15% B、23% C、36% D、3 %
1、月球探测工程是继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 载人航天之后我国航天发展的第三座里程碑。 ( √ )
2、国家月球探测工程中心联合科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版社推 出全彩印《中国探月》,全面记录“嫦娥 工程”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值得收藏。
(
√
)
3、国防科工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嫦娥一号卫 星将于11月7日进入自己的“工作岗位” --周期127分钟、轨道高度200公 里的环月轨道。
6、 在发射完成后的7天时间里,嫦娥一 号实际上是以一颗“地球轨道卫星”的 面目,在轨道展开自己的旅行,即绕地而 行。 ( √ )
7、 在发射完成后的7天时间里,嫦娥一号 将进行一次远距离加速和两次近距离加 速。 ( √ )
8、 10月31日,嫦娥一号将实施第3次近 地点加速,顺利完成后,进入远地点高 度为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开始向着 月球飞去。( √ )
(
√
)
4、伴随发射点火的巨大轰鸣,在长三“大 力士”的托举下,“嫦娥”将首先被送 入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5.1 万公里、运行周期约为16小时的超地 球同步转移轨道。
(
√
)
5、随着星箭分离,“嫦娥”将开始孤寂的 旅程。接下来,整个飞行过程都将依靠 “嫦娥一号”自身的控制系统与推进系 统来实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