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921”工程决策内幕

合集下载

921火箭的研制意义重大

921火箭的研制意义重大

921/921H火箭注定是整个21世纪中国空间事业的核心中坚支柱第一节一种简配版921火箭的研制思路。

参考美国当年研制土星1与土星1B火箭的发展思路,如果国家决心要再次加速921火箭的研制速度,高凉陈君认为可以按下面的方案进行。

第一级,使用7台YF100K煤油发动机并联来研制。

第二级,改为使用7台YF115煤油发动机并联来研制。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YF115煤油发动机己经执行过实际的空间飞行任务,而YF100发动机的高空版却还没有。

第三级,改为使用目前长三乙火箭所用的成熟YF75氢氧发动机来研制。

而新研制的YF75D氢氧发动机就先“放一放”。

如此要赶在2022年让921火箭实现首飞应该不成问题。

如果光杆版921火箭的运力无法覆盖长征五号火箭LEO运力23吨、GTO运力14吨的设计目标,捆绑助推器就了事(助推器固体、液体都可以,这仅仅是个“技术性”问题)。

而且捆绑上4至6枚助推器之后,921火箭的LEO运力要提升到30吨区间、GTO运力要提升到15吨区间完全不成问题。

因此921火箭的箭体结构减重问题也暂时可以不用去考虑。

事实上当年美国政府面对苏联帝国巨大的太空竞争压力时,“事急马行田”,在“拼凑”土星1火箭时也是同样是走这一“急就章”的发展思路。

反正YF115煤油发动机的真空推力也有18吨,7台并联合计推力就为126吨,用于取代1台YF100煤油发动机的高空版己经绰绰有余。

如果未来再研制出具备2次点火能力的YF115上面级煤油发动机,再搭配光杆版921火箭来执行GTO轨道的发射任务,其GTO运力也能够有6吨左右的水平。

梱绑上6枚120吨级的固体燃料助推器之后,GTO运力也能够有10至12吨的水平。

如此由于不必使用上造价昂贵的氢氧发动机上面级,其商业经济性要比目前版本的长征7A与长征5号火箭还要好得多。

因此921/921H火箭只要研制成功,就必定是21世纪中国的神器级中坚通用运载火箭(如俄罗斯的联盟、美国的猎鹰9/9H火箭那样),一年要生产发射三、四十枚都完全不成问题。

神九的太空13天——解读神九内部结构及飞天对接过程

神九的太空13天——解读神九内部结构及飞天对接过程
人空间对接 。神 九首次搭 载活体蝴蝶 ( 卵 面提供能源和动 力。 和蛹 )升空 。神九长约为 9m,最大直径 28m, . 质量 约 8t与之 前 的飞船相 比 , , 可
返 回舱
神 九的飞 行乘 组
飞行乘 组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
队 男航天员景海鸱、刘旺和女航天 员刘洋
发射场 , 通过长征二号 E 遥九火箭发射升空 。 ●神九是实施交会对接任务的第二艘飞船 , 早在神八执行任务之前 , 便按照批 生产模 式 , 与神八 、 神十一起通过了生产测试 。因此 , 在执行追踪飞行器、 交会对接、 提供载人环境和上 行
载荷等任务方面 , 神九与神八并无二致 。
Hale Waihona Puke 船 交会对 接。 处 停泊 , 由航天员手动控制。 转 航天员通过 在 轨 运 行 。
首位“ 女” 神
飞船发射入轨 后 ,按预定程序完成与 操作姿态和平移控制手柄 ,瞄准 目标飞行 目标 飞行器 自动交会对接 ,此过程 同天宫 器十字靶标 ,控制飞船逐步接近 目标飞行

此次神九任 务的飞行乘组特点是 “ 新老 打破 了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的纪
组成 。 其中 , 刘洋是中国首位女航天 员。 景
形似大钟 ,航天员可乘坐它上天和返 海鹏作为本次任务的指令长 ,在整个乘组 回地面 , 是飞船 的指挥控制中心 , 舱内设有 中发挥核心作用 。刘旺被 分配 的主要任 务 靠性更高 ,时序更合理 ,故障处置余量更 仪表显 示、报警和照明设 备。设有手动操 是执行 手动交会对接 。中国首位女航天 员 大, 安全J 陛得到了显著提高 。 作手柄及专 用配套设备 ,必要时航天员可 刘洋主要负 责空间医学实验。 跟 踪 测 量 系 统

中国航天业务应用部门与航天探索部门开始分道扬镳

中国航天业务应用部门与航天探索部门开始分道扬镳

中国航天业务应用部门与航天探索部门开始分道扬镳否则921火箭是什么来的?!就是长征5号火箭迟迟不能研制成功,结果急坏了921等等业务应用部门。

长征5号火箭按计划原本是要在2014年实现首飞,结果一直拖到2019年12月27日长征五号遥3火箭复飞成功之后,才算勉强达到“堪用、能用”的程度。

至此时间己经足足拖延了5年之久。

这完全将921办公室与及军方的其他办公室(基于五院东方红5号公用平台与及八院9000公用平台开发的军星能否按时成功发射,在国际危机时期是绝对会影响到国运安危的)等等业务应用部门通通逼疯了。

因此现在不仅921火箭研制方案跳出来了,连长征7A改火箭方案也跳出来了。

这个宇宙神551、大力神4H级别的长征7A改火箭研制方案的出现就直接表明了“相关部门”对长征5号火箭的极其失望的态度。

官场自有官场的游戏规则。

切记,切记。

天宫空间站的发射可以拖,嫦娥五号的发射可以拖,但基于五院东方红五号公用平台与及八院9000公用平台开发的军星的发射时间绝对不能容忍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

否则军令状要之何用?!长征5号火箭开发过程的持续拖延明显碰撞了官场游戏规则的底线。

对于没有官场经历的人士而言以为没有什么影响,但事情远远没有外界想象的这么简单。

与之相反,当年美国国防部那怕决定参与了NASA主导下的航天飞机工程,也从一开始就明确声明不会放弃自己的大力神3重型运载火箭。

在挑战者航天飞机爆炸之后,美国国防部就立即抛弃了航天飞机,迅速上马研制了自己的大力神4H重型火箭。

高凉陈君认为,长征7A改火箭的出现是中国航天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中国太空业务应用部门(如军方)与中国太空探索部门(如国家航天局)从此分道扬镳的标准性事件。

也即从今以后中国军方也会象美国国防部那样独立招标研制“自己的运载火箭”。

不再象以往那样,中国航天科技公司“喂什么”就不得不捏着鼻子吃什么了。

美国国防部也只关心自己的MOUS、AEHF、门特、锁眼与及长曲球棍等等军事卫星能否按时正常发射。

中国发射卫星失败真相曝光:看世界各国惊人评论

中国发射卫星失败真相曝光:看世界各国惊人评论

中国发射卫星失败真相曝光:看世界各国惊人评论从卫星发射失败看自己的不足据新华社消息:北京时间18日17时28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实践十一号04星”。

火箭飞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具体原因正在分析中。

今天凌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获得者王家骐表示,实践十一号04星属于科学卫星,用作科学实验。

北京一名军事观察员表示,从新闻中可以看出,此次发射失利问题出在火箭上,没有将卫星发射到预定高度。

“这意味着实践十一号04星不能工作了,但由于不知道上升到什么高度发生问题,无法判断原因。

”该观察员说,如果是飞行前段发生故障,可能在中国国土坠落;如果在飞行末段发生故障,会飞一段时间后,坠落到太平洋内。

无独有偶,俄罗斯航天部门于莫斯科时间18日1时25分(北京时间18日5时25分)使用“质子—M”运载火箭发射的新型通讯卫星“Ekspress—AM4”同地面失去联系。

据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拜科努尔发射场传来的消息,卫星恐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按计划,在火箭推进器和卫星同火箭分离后,推进器需要通过5次主发动机点火才能将卫星送入地球同步静止轨道。

然而,在火箭推进器完成第四次点火后,地面同卫星失去联系。

两个国家,不同发射装置在不同地点,发射后,没有进入轨道而失去踪迹,令人遗憾。

我们第一时间报道了此事,也是有关方面,让民众“知情”在增加“透明度”方面的一大进步。

截至目前为止,全世界有约有1,650个左右卫星发射失败。

据资料记载,中国曾经发射卫星失败的情况是:1、1969年12月,东方红1(DFH-1),长征1号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

这是长征1的首次任务飞行。

可能这件事刺激了小日本,个几公斤的小卫星放了上去,否则我们是第4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2、返回式1-01号(FSW-1),长征2号第2级故障,未能入轨。

这是长征2的首次任务飞行。

3、返回式1-02(FSW-1)号,第1颗进入任务状态的FSW-1,减速伞失灵,硬着陆。

神舟系列飞船(1-11)

神舟系列飞船(1-11)
+
航天一直是人们心里的一个梦想,明朝时期的万户飞天给我们描 绘了早期人们一种航天构想与愿景。而近代的真正的航天计划从1970 年开始。 + 1970年7月14日,“东方红一号”发射后不久,科学家就上报了关 于发展载人航天的报告。1971年4月,代号为“714工程”的中国载人 航天工程全面启动。 当时的人们,给中国规划中的宇宙飞船命名为 “曙光一号”。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1972年,“714工程”被 迫暂停 +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学家联 名向中央呈报了一份《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 央很快就批准了这个建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863计划”。 1992年9月21日,中国航天史上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这一 天,中央正式批复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正式立项,代号为“921工程”。 + 自此中国的航天计划书写了新的篇章
+ + + + + +
+
+ + +
+
+
神舟五号升空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 是继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 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长、重“神舟”载人飞船全长8.86米,最大处直径2.8米, 总重量达到7790公斤。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红格尔苏木草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28分/14圈
返回时间 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2001年1月16日19时22分 2002年4月1日16时54分 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 2008年9月28日17时37分 2011年11月17日19时32分 2012年6月29日10时07分 2013年6月26日8时7分 总飞行时间达33天

航天一院编制的航天工程中经验教训

航天一院编制的航天工程中经验教训

航天一院编制的航天工程中经验教训教训特别多,中国航天取得的进步,都是用惨重的教训换来的,在系统内,这叫做归零。

虽然失败都很沉重,但是每次失败也都让航天人学到教训,从而取得进步。

只要不死人,其实失败不可怕,但总有一些重大事故,避免不了伤亡。

长征火箭最惨重的一次失败是在1996年2月15日,当时用长三乙火箭首发发射国际通信卫星708星,火箭点火起飞后约两秒,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约22秒,火箭头部着地,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全部损失,星体和箭体基本没有大的残骸。

该次失败是长征火箭发射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失败。

死亡6人,伤57人,爆炸地点距发射架1200米,毁伤民房80余间。

故障原因后查明为惯性基准大回路里的一个电子元件失效,造成惯性基准无输出。

仅仅一个小小的电子元件故障,造成6人死亡的惨痛失败,这一案例,在每个中国航天人入职时,基本都会讲到。

在我的记忆中,另一个映象深刻的失败是风云2号01星在靶场的爆炸,因为刚参加工作时,同事们聊天经常谈到,所以印象深刻。

事故过程不详述,当时卫星还在发射场的厂房测试,准备发射,突然发射爆炸。

同时在厂房测试的还有另一颗卫星,因此现场的工程师很多。

当时一位德高望重的总设计师恰好在现场,爆炸产生的浓烟和有害气体将他熏倒,烟雾弥漫,再加上大家慌张撤离,竟然没有发现。

幸亏一位勇敢的摄影师,扛着摄像机逆向进入厂房,为的是拍下事故现场第一手资料,以便事后分析。

这位摄影师讲总设计师背出了厂房,当时总师的眼睛都已经因为有毒气体导致失明,被立即用专机送回北京救治,幸亏无大碍。

这位总师鼎鼎大名,国庆大阅兵一定会去广场。

而这位摄影师,我之前常常见到,很普通的人,从来没有想到这么伟大。

敢于逆向而行的中国航天人,永远无畏前行!。

921工程的感想

921工程的感想

921工程的感想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是中国空间科学实验的重大战略工程之一。

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载人航天工程在解决地月空间往返、对接技术等难题的过程中,推动了多项高科技的发展,形成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六号,一代代航天员勇挑重担,一次次飞天逐梦,不断刷新中国载人航天的新高度。

“敢上九天揽月”,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已迈出数十年,如今更是把足迹留在了月球之上。

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展开,“三步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历史性突破,展现出新时代的中国航天精神:追逐梦想、勇于登攀的精神;独立自主、敢于创新的精神;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精神;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精神。

这些精神既是对中国载人航天事业40多年奋斗历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航天人的生动写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和新时代中国航天精神,推动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航天强国之路,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谋划推进探月与深空探测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任务,努力实现更多次飞行任务的成功,奋力开创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解码中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秘符之地

解码中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秘符之地

解码中国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秘符之地作者:侯菲丁宁来源:《新疆人文地理》2015年第11期2015年7月26日,中国航天基金会在阿勒泰可可托海授予该地三号矿脉原址“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在此次活动中张晖带去了他的关于可可托海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世界级文化旅游资源导入及文化塑镇500余页综合方案,并向专程来此进行命名活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一行和阿勒泰地委邓章武书记做了专门展示和汇报,得到了领导们的好评。

辉煌岁月的最高盘点30多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这一伟大成就的取得,新疆的可可托海可谓功不可没。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新疆有色金属工业的第一代创业者肩负国家使命,从祖国四面八方长途跋涉来到这里,战胜极端严寒、忍受饥饿、手拉肩扛,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现代化稀有金属矿山,为中国“两弹一星”提供了重要的原料,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及日后的航空航天事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

在为“两弹一星”事业进行奋斗的过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

新疆可可托海各族人民铸就的“坚忍不拔、自力更生、团结奋战、为国分忧”的可可托海精神,是“两弹一星”“航空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7月26日,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张建启中将及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副司令员张玉江少将、政委孙保卫少将一行,在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宣读了中国航天基金会《关于授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两弹一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的决定》,并将代表着中华民族航空航天光荣与梦想的火箭模型赠送可可托海,这充分说明祖国没有忘记可可托海、人民没有忘记可可托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航天“921”工程决策内幕
作者:席志刚
来源:《军工文化》2014年第01期
这项国家绝密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并批准实施,工程代号“921”。

从选择技术路径、设计技术方案、组织工程论证,到最后国家领导人决策拍板,“921”工程决策前后,都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飞船从6种方案中胜出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著名的“863”计划。

但早在1971年4月,中国就曾试图发展载人航天工作,代号为“714”工程。

由于当时技术储备、大推力运载火箭等因素制约,毛泽东表态“先搞好地球上的事再说”,“714”工程于1975年3月正式宣布下马。

此后,中国载人航天进入长达十年的沉寂期。

除相关医学领域外,航天部门其他单位都停止了载人飞船的研究。

“863”计划将中止了11年的载人航天重新提上日程。

该计划得到国家财政100亿经费支持,其中航天技术领域就占了40%。

1987年2月,为发展载人航天技术,国防科工委组建“863计划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代号863-2),委员会包括两个专家组,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代号863-204;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代号863-205。

当年4月,863-204专家组发布《关于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概念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招标通知。

2个月内,航天部、航空部、国家教委、中科院、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等系统的60多家单位提出11种技术方案。

专家组随后筛选出6种方案。

受当时美国航天飞机影响,6种备选方案中,有5种是航天飞机。

唯一主张载人飞船方案的是航空航天部第五研究院508所。

该方案类似苏联的“联盟”号飞船,用火箭把飞船发射升空,飞船靠降落伞定点返回。

虽然飞船方案有投资小和技术风险较低的优势,但从1988年7月开始评定,到飞船方案最终成为专家组的共识,期间经历了长达2年的学术之争。

专家组成员请教钱学森时,钱学森以“这是国家最高决策”,将该方案和上世纪50年代的“两弹”计划并提,称“不是我们这些科技工作者能定的,而是中央定的”。

1990年11月,历经4年始告完成的《中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系列研究报告),被呈送中央政治局及时任总理李鹏。

《报告》提出中国载人航天“不能不搞、不能大搞、飞船起步、平稳发展”的战略思想。

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1991年1月30日,被认为对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决策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国航天高技术报告会”召开。

当天,时任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刘纪原通知计划司总工程师张宏显,把《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建议》送给一同参会的二炮副参谋长栗前明。

栗前明是邓小平的妹夫。

张宏显将封在牛皮纸袋里的文件交给栗时,只说了一句话,“这是刘副部长让我交给你的。

”栗前明说:“你告诉刘副部长,我一定送到。


钱学森的“上不上载人航天,是政治决策,不是纯科技问题”的观点,就写在这份《建议》中,意在恳请中央尽快决策。

1991年3月15日下午3时,李鹏召见时任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的任新民及专家组代表。

李鹏开门见山,“今天主要是想听一听有关载人飞船方面的情况。

除了关注技术可行性外,飞船工程要花多少钱,发展速度和投资的关系如何,都是我这个总理要考虑的。


在听取为何要从多用途飞船起步,以及飞船工程需要30亿元的投资和6~7年的研制周期的汇报后。

李鹏笑笑说道:“钱是有困难,但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还是可以解决的。

我们要搞载人航天,从飞船搞起,争取建国50周年载人飞船上天!”
5天后,中央办公厅秘书局转来对《航空航天重大情况系列报告(5)》报批件的批示。

该报告由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3月1日提交国家领导人,他在报告中写道:
“最近几年来,许多专家都希望中央尽快下决心搞载人航天技术,建议中央下决心干起来,不要再拖延。

经济是个大问题,但二十多年的时间,每年分担出也是可行的,实在当前财政困难,动用国库存的金子每年拿出点也得干。

妥否请批示。


批示上留下了江泽民、李鹏、杨尚昆等一连串领导人的名字。

显示李鹏已于3月7日阅过,并批示“此事由专委讨论后报中央”。

江泽民总书记“3月9日已阅”。

工程论证:载人航天“三步走”
中央批示下来后,航空航天部便着手研究载人飞船工程的实施方案和研制分工问题。

此前,航空航天部成立载人航天联合论证组,成员包括19位经验丰富的航天专家,李颐黎是其中之一。

4月初,航空航天部在北京北安河召开讨论会,研究《载人飞船工程实施方案》,并要求航天一院、五院、八院三个总体单位深入论证,进一步提出各自实施方案,以备择优选用。

从5月起,航空航天部先后邀请数批俄罗斯航天专家来华讲学,重点介绍俄罗斯在发展载人航天,特别是研制“联盟号”飞船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并派遣20名年轻的技术人员到俄罗斯进行为期两年的学习。

6月,863—2专家委员会正式提出《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见》。

11月,三个总体单位分别提交了《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李颐黎所在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完成的论证绿皮书厚达0.3米。

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会在第5次会议上终于做出结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多方面考虑,立即发展载人航天是必要的,发展载人航天要从载人飞船起步。


会后,航空航天部正式成立载人航天工程论证评审组。

组长任新民,副组长王大珩和屠善澄。

成员有:王希季、庄逢甘、闵桂荣、张履谦、杨嘉墀、童铠、谢光选等院士。

1992年8月1日,李鹏主持中央专委第7次会议,听取航空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组成的论证组汇报。

每个到会的专委成员都在这次会议纪要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当时专委成员之一的解放军总参谋长迟浩田正在国外访问,回来后补签了名字。

这份纪要立即报送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审议,随后转到了邓小平手里。

8月25日,中央专委向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呈上了《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请示》建议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一艘试验无人飞船要争取1998年、确保1999年首飞,即“争八保九”。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这事要“多干、少说”,“只干、不说”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专题审议《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

江泽民主持会议,李鹏、乔石、姚依林、李瑞环等常委参加,杨尚昆、薄一波、万里、刘华清、杨白冰、丁关根、温家宝列席会议。

一早进入中南海的丁衡高、林宗棠、刘纪原、王永志、王盛涛等人负责汇报。

丁衡高除了谈到工程的意义、作用和培养人才外,也谈到了可能要花点冤枉钱的“风险”。

时任航空航天部部长林宗棠表态说,“航空航天部完全赞成、拥护中央专委的决定。


江泽民拿起那份报中央的纪要,一一点签字的人名,说:“你们几位都签字了。


李鹏说:“对历史负责,都签字了,迟总长在国外待签。


接着江泽民请常委们发言。

李鹏说:“这个事是我主持办的,开了三次专委会,最后一次专委意见一致。

载人航天,我们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不搞,很难再前进一步,这是增强综合国力的一个项目。


李鹏决心很大,“如果钱不够,2000年奥运会不申办了也要办这个事。


江泽民最后总结发言,一锤定音。

“这是个大事,大家同意,我完全同意,下决心搞这个东西。

”他说,“搞这个东西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上都有意义,是综合国力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做这样一个决策,发展载人航天。


江泽民还要求“这个事要静静地、坚持不懈地、锲而不舍地去搞”,“多干、少说”,“只干、不说”,要像当年抓“两弹一星”一样抓载人航天工程,有事可直接向中央报告。

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三届常委会第195次会议讨论同意了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出于高度保密的需要,工程代号“921”。

“921”会议以后,中央军委批准,在解放军总装备部纳入编制,设立“921”工程办公室,作为“统一管理载人航天工程的专门机构,对工程实施专项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